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菁鴻子

    神龍政變是公元705年,由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人發動的擁護太子李顯即位,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後來發動政變這五人皆因受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被流放外地。其中張柬之、崔玄暐因病逝世以外,其餘三人皆不得善終,被武三思派人虐殺。

    張柬之

    張柬之乃神龍政變的首功之臣,論功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給實納租稅的食戶五百戶。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不久,張柬之遭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擠,被李顯下詔免去宰相職務。

    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到襄州後不久又遭貶,並流放到瀧州(今廣東羅定),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諡號文貞。

    開元六年,唐玄宗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他為司徒。

    崔玄暐

    擁戴唐中宗復辟,遷中書令,受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陰奪實權,進封博陵郡王,出任益州長史。神龍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透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崔玄暐流放古州,病逝於途中。

    唐睿宗即位後,恢復官爵,諡號文獻,配享唐中宗廟庭,累贈太師,圖形凌煙閣。

    敬暉

    神龍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透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敬暉被流放瓊州。後來,武三思又慫恿太子李重俊上表,請求夷滅敬暉三族,唐中宗不肯。武三思擔心敬暉等人會復起,便採用崔湜的計策,命周利貞假傳聖旨,將其殺死,周利貞將其虐殺(凌遲處死)。

    唐睿宗繼位後,賜諡肅愍。

    桓彥範

    神龍二年(706年),桓彥範被流放貴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將其殺死。周利貞在貴州追上桓彥範,命人將他綁縛,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彥範的皮肉都被竹槎刮掉,然後被亂棍打死,時年五十四歲。

    唐睿宗繼位後,賜諡忠烈,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追贈司徒。

    袁恕己

    神龍二年(706年),袁恕己被流放環州,不久,武三思命周利貞暗殺袁恕己。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

    710年(景雲元年),袁恕己被追復官爵,賜諡貞烈。

  • 2 # 圖文繪歷史

    唐中宗李顯是個窩囊皇帝,基本都是娘們兒執政,開始自己老媽武則天,又是妹妹太平公主,又是老婆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小昭容、上官婉兒等,你方唱罷我上臺,這貨沒什麼政治抱負,給口飯吃好好活著就行,就算705年,眾臣把他再次捧上皇位,來個鹹魚翻身,依然是個軟柿子被女人們捏來捏去,當年捧他上位的共5位大臣發起的,在神龍元年,史稱“神龍政變”,這5人在革命成功後都被封了王,所以也稱“王五政變”。

    這5人分別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可能官職有些陌生,細細說一下,鳳閣就是中書省,李旦當皇帝時改成了鳳閣省,高宗時改為西臺,唐玄宗時又改為紫微省,其實都是中書省,所以張柬之是正四品中書省侍郎,中書令的副手;鸞臺,就是門下省,高宗時叫東臺,玄宗時稱黃門省,武則天時稱鸞臺省,崔玄暐是正四品的門下省侍郎,侍中的副手;唐朝長安城共有6支禁衛軍,分別是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所以敬暉是左羽林軍將軍,桓彥範是右羽林軍將軍;司刑,就是大理寺,所以袁恕己是從四品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的副手。

    張柬之公祠。

    從以上履歷可看出,這5人是部門二把手,靠扶李顯上臺,發動政變搏出位,成功了,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任中書令;敬暉被封為平陽王,任侍中;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任侍中;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任中書令。不要奇怪,唐朝的門下省侍中和中書省中書令配置是2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加銜行宰相之事,這5人不但都當上了宰相,而且中書令和侍中是實權宰相,都封了王,而且是二級郡王,只有皇子才能封一級親王,此外還有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等勳、階都是最高階的,所以這5人的官、階、勳、爵都達到了頂點,光耀一時。

    唐中宗李顯墓。

    前面說了,唐中宗李顯是個窩囊皇帝,取得了皇權,武氏沒剷除,老婆女兒一堆擅權,新舊唐書裡說武三思跟他的韋皇后在宮中淫亂胡搞,李顯說什麼,只要老婆開心就好,跟著這樣的慫貨,5位功高宰相的下場可想而知了。武三思先是誣陷崔玄暐,說他宣揚韋皇后淫亂之事,被罷官流放古州,不久死在路上;武三思接著誣陷張柬之,說他陷害韋皇后,張柬之被罷官流放瀧州,悲憤死去;武三思同時誣陷袁恕己,說他陷害韋皇后,被貶環州後毒死;武三思誣陷敬暉要殺自己,被貶出朝廷,以假傳聖旨殺害;武三思誣陷桓彥範謀害自己,被貶出朝廷,以假傳聖旨殺害。這5人同年同月同日發家,僅1年光景,全部身首異處。

  • 3 # 澳古說歷史

    神龍政變,神龍元年(705年)是由太子李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在洛陽發動的政變。

    神龍政變的結局就是武則天寵臣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武則天被迫禪位,李顯復位,武周滅亡,大唐得以光復。同時作為光復大唐的最重要的五位功臣,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也都一一被封為郡王,其中張柬之封漢陽郡王、敬暉被封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時稱“五王”。

    按理說作為光復大唐的最大功臣,也是大唐最忠心的臣子,他們的結局應該不會差,但事實上卻是事與願違。

    張柬之,李顯復辟後,拜吏部尚書,先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郡王。但復辟不久,張柬之就被武三思陷害,說他中傷韋后,所以李顯先免掉他宰相之職,後將其貶襄州為刺史,不久又被流放到瀧州,706年憂憤而死,享年82歲。崔玄暐,李顯復辟後,拜中書令。後武三思和韋氏為了奪其權,採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先是將其封為博陵郡王,然後奪其中書令職。後將其貶為益州長史,706年又將其流放古州,不久病逝於流放途中,享年67歲。敬暉,李顯復辟後,拜侍中,同崔玄暐一樣,他先是被進爵為平陽郡王,然後被奪侍中職,貶滑州刺史,不久又被陷害,奪其爵,再貶崖州司馬。706年七月,被武三思陷害汙衊韋后,中宗震怒,將其流放瓊州,不久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桓彥範,李顯復辟後,拜侍中。後晉爵扶陽郡王,奪侍中職,貶洺州刺史,不久又再次被武三思陷害,再貶瀧州司馬。後被武三思陷害誹謗韋后,706年被李顯流放瀼州,同年被周利貞假傳聖旨亂棍打死,享年54歲。袁恕己,李顯復辟後,拜中書令。後晉爵南陽郡王,被奪中書令職,貶豫州刺史,不久再貶竇州司馬,並奪其爵。706年遭武三思陷害流放環州,同年被周利貞假傳聖旨殘忍殺害。可以說張柬之、敬暉、袁恕己等人的結局都是很悲慘的。他們曾經都是大唐復辟的最大功臣,可是卻因自己的優柔寡斷,而讓自己陷入了悲慘的結局中。最終他們都為自己的愚忠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張柬之等人過於相信李顯的能力和果斷,他們忽視了李顯的軟弱與無能。李顯從一開始就沒有當皇帝的能力,不然也不會讓武則天廢掉。李顯能當皇帝只是頭頂太宗子孫的名頭罷了,沒有這個名頭他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庸人罷了。

    神龍政變發生後,張柬之等本該是對武氏一族斬盡殺絕的,就如同西漢初期的“誅呂之戰”那般,只有殺光武氏一族,他們這些帶頭造反的人才能安然無恙。可是張柬之並沒有這麼做,他們對武氏一族秋毫無犯,武氏非但沒有落難,反而到李顯時期卻是更加的得寵。如此,張柬之、崔玄暐等人在沒有對武三思等武氏一族行斬草除根之事後,就導致武氏一族在得寵後開始對他們進行全面的反擊,最終也就為張柬之等人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不過當時張柬之等人並非不知道一定要對武氏斬草除根,只是張柬之有著自己的一番考慮。當時長史薛季昶就曾說過:“二兇雖誅,產、祿猶在”,就是說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雖被除掉,但像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卻然存在,如果不斬草除根,後患無窮。

    所以薛季昶就向張柬之等人建議趁著現在我們還能掌控住局勢,趕緊誅殺掉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以絕後患。

    可是這個時候張柬之雖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卻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番考量。當時張柬之就說道:“誅殺武氏一族這應該是給皇帝做的事情,此時新皇初登基,應該要讓他有個立威的機會,我留下武家子弟,就是希望皇帝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天下”,顯然張柬之不對武氏下手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本來是想將武氏一族留個李顯立威用的。

    只是張柬之絕對想不到,他曾經認為是英王,以威烈著稱的李顯會在現如今變得如此的懦弱與無能,他不但沒有懲罰武氏,還繼續重用武氏。張柬之也萬萬想不到,他們拼了命從武則天手上搶回來的大唐天下會被李顯再次拱手讓於異姓,這就是韋后。

    最終,因張柬之等人的“愚忠”,讓武三思與韋氏有了“內行相事,反易國政”的機會。而後在武氏重新掌權後,武氏也就開始對張柬之等人發起了猛烈的反攻。隨後因李顯的昏聵,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5人先是被武三思與韋氏全部貶官,再是流放,後或憂憤而死,或勞累而死,或凌遲處死,或亂棍打死,或殘忍殺害,終之無一有好下場。

  • 4 # 青果樹下扯閒篇

    在回答此問之前,首先來看看神龍政變的經過: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  逼迫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政變結束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暲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也叫“五王政變”。

    但是五王的下場都不好:張柬之和崔玄暲在流放途中病死;敬暉、袁恕己和桓彥範在流放地被李顯和武三思派去的人活活打死。探究參與神龍政變五位功臣下場悽慘的原因:

    一、心慈手軟姑息養奸。五王在神龍政變成功後沒有徹底清算武則天餘黨的勢力,讓武三思等人可以有機可乘,勾結韋后和上官婉兒等人,迷惑巴結中宗李顯,然後慢慢坐大反噬一口,讓五王追悔莫及。

    二、五王還是看錯了中宗李顯。他們也不是不能殺武三思,而是想讓李顯親自下旨殺武三思,這樣不但顯得名正言順還可以增加李顯的威望。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李顯是個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值得他們輔佐。

    三、最後的原因還是在君臣關係上。李顯雖然是個庸主,他不捨得殺武三思,但不說明他不會殺五王等功臣。“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永遠不會過時的名言。

    總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神龍政變是成功的,同時也是失敗的。成功的是,這場政變直接推翻了武周政權,把篡唐的武則天趕下皇位,扶持李顯坐擁江山,恢復李唐政權。但它失敗的地方在於沒有完全清除武則天的家族。一個失敗的政權家族沒被清除,肯定要伺機反撲。所以武三思為武氏家族復仇,一步步阿諛奉承,一步步登上權力峰巔,一步步讒言汙衊,終於把五位正直的政變大臣趕出權力中心,並派人殘忍的殺害。皆因五人太過天真,把希望寄託在昏庸的李顯身上,希望李顯能除掉武三思。可惜李顯顯然讓他們失望透頂。故。五人慘死於武三思之手,這結果早就有人預料到了。

     

  • 5 # 明歌說歷史

    這個要具體分析唐中宗在神龍政變之後所處的政治局勢。神龍元年正月,李顯在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五人的支援下發動兵變,逼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社稷,五大臣均被封郡公爵位。神龍政變之後的政治局勢如下:1皇帝李顯孤家寡人 2 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功臣集團 3 相王李旦李隆基父子 4鎮國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皇帝雖為天子,被各方勢力架空。唐中宗所面臨的的政治局勢跟他老爹唐高宗的當年差不多,但更為複雜。唐高宗上臺之後只有國舅長孫無忌一方勢力,而且還有太宗留給他的軍方實力派李勣。李顯是實在是個孤家寡人,所以他向他老爹學習了,故意培養後黨勢力參與角逐。於是,以韋后和安樂公主為首的後黨勢力應運而生,由於安樂公主又是武三思的兒媳婦,為了壯大勢力在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的簇擁下,武家又成了韋后黨。曾經的敵人又成了朋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神龍政變不久,洛州長史薛季昶就提醒張柬之,二張已誅,可呂產呂祿還在。暗示張要斬草除根。張卻不以為然。還有一個縣尉劉幽求建議桓彥範,武三思還在,如不幹掉後悔莫及。遺憾都沒有被重視。

    之後的歷史發展事態,皇帝聯合後黨幹掉了第二方勢力功臣集團。皇位坐穩後,立李重俊為太子,又產生了太子黨。由於後黨野心勃勃,韋后和安樂公主都想當武則天,打壓太子黨。先下手為強,太子黨聯合軍方李多祚發動政變幹掉武三思父子,後攻打玄武門。很不幸太子黨遇上了一個會練葵花寶典的太監公公楊思勖,再加上沒有核心政變綱領,太子黨被高手楊公公幹掉幾員大將後,軍心渙散,李重俊被部將殺死,太子黨覆滅。接著韋后鴆殺皇帝唐中宗想自己坐莊當女皇,被相王集團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剪滅。相王登基,李隆基又另立門派,在上面提到的劉幽求的參謀下幹掉太平公主勢力,讓老爹去當太上皇。李隆基登基,大唐終於結束頻繁的政治鬥爭進入開元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領動和寶駿530,哪款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