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嗨皮豆兒童成長俱樂部
-
2 # 有道書法
目前很多家長太過溺愛孩子,沒有適時給孩子“斷奶”,形成孩子的依賴性無原則的蔓延,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而成為“巨嬰”。
對於孩子的愛要講尺度,嚴和慈並用,孩子才會正確認知事物的對與錯。一味溺愛,沒有讓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本真,不讓孩子知道社會即有溫暖的一面,不要忘了還有殘酷無情的存在。讓孩子生活在“天下無賊”的美好世界裡,孩子花光你的積蓄並不認為虧欠而是認為理所當然,因為作為家長你一直也沒有讓知道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只因為太多溺愛造成的。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個孩子在外國留學,每年10多萬的生活費用已經讓雙職工的父母負重難行了,孩子看到認為可以耍酷的東東就會還不猶豫伸手要錢。在他的意識裡向父母要錢是理所當然,不管任何情況下,也不管他多大歲數。日復一日,父母實在難以支付,拒絕了他一次,回國後竟然讓愛他的母親倒在他的菜刀之下。
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教育要從小,而不是沒有底線的遷就和慣孩子,這樣
對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
3 # 加拿大家園
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自然很好,但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家長用心的高質量的陪伴 ,家長身體力行的教育同樣重要, 孩子幼兒園班上新來的大哥哥, 家裡特別有錢, 但是父母長年在外賺錢 ,孩子一出生就是保姆帶 ,導致五六歲的男孩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罵人打人。
換了三個幼兒園都是因為欺負同學打罵老師被勸退, 據說轉來他們蒙氏混齡班是家裡最後的希望。 前段時間家長開放日, 我去班上給孩子們上手工手偶課(沒錯 就是在常爸這裡團的動物手偶 前後買了幾套 幼兒園小朋友們特別喜歡)上完課每個孩子都有手工摺紙作為獎勵。
課下那個孩子找到我 ,說還想要一個摺紙回家送給媽媽,事後我才知道 ,孩子媽媽在國外, 老師都沒見過面 ,其實上這節手工課前, 我很擔心我親手做的摺紙送給孩子們會寒酸 ,大家家庭條件都比我家好太多, 應該是從小各種貴的玩具都見過。 事實上孩子們反而喜歡這種花心思為他們準備小東西, 在教育方面 ,錢固然重要, 最關鍵的是父母的愛和用心。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我兒子有我這個媽媽,很不幸,我兒子有我這個媽媽! 作為我的兒子,他給我帶來了很多很多快樂,也帶來了我的成長,讓我有了責任感,也擁有了更多的愛。同時,我也努力的工作,領著微薄的工資,卻也能夠負擔他的衣食住行,教育上雖然不能做到完美,但是盡職盡責。
儘管不怎麼富裕,我卻從不認為我愧疚於他。畢竟他生命中的無限美好,不依賴於我是否貧窮。多麼幸運,我們作為母子,從呱呱墜地,我們有著最親密的聯絡。很不幸,我們作為母子,他或許因我的能力,認識世界的通道有限。
但是,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會有獨立的人生,會遇到他愛的人,這一切都因我們之間,冥冥中的選擇。 所有好的或者壞的,都是選擇的必然,給予了生命,就必然承受生命之重,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
4 # 培養高智商孩子
孩子成為“巨嬰”,也是因人而異。但是這個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莫大的關係。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是孩子如掌上明珠,真是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國情的因素:大多數家長只要孩子努力學習,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孩子做。但是孩子始終是要長大成人的,總有一天他會離開父母,組建新的家庭生活。有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如果孩子除了學習外,一直都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突然一天,父母告訴孩子,他要出國留學了或者離開父母去外地上學了。當他獨自在外生活的時候,也許他頓時就懵圈了,要吃飯的時候沒人做飯,衣服沒人洗,生活起居沒人照料,他會不知所措,這時候真的就像“巨嬰”一樣。
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將來才能成才的願望相對較淡薄,他們不將子女看成父母的私有財富,一般孩子在高中畢業後就要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的人生,他們比較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比較多的原因。
對待孩子,不要過份的溺愛,也不要過份的嚴肅,恩威並施。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六歲的孩子自己就可以洗衣服了,經常性的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長們,你們是怎樣的看法呢?
-
5 # 鴻運珠寶
很少聽到去國外留學培養成"巨嬰"的吧!
一般家庭孩子出國,父母很少也一同去陪讀的。當然,不排除巨有錢的家庭,有可能一起去陪讀,也可能請保姆。但是,這種家庭又和題主所說的家庭不一樣。
去國外留學,除了鍍金之外,也確實有許多的易處。首先,可以接受到最前沿的學術理論。就國內來看,很多的學術理論及學術研究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學術理論基礎之上的,從發表論文的引用上也可以看出。西方國家無論是科技理論還是經濟理論,都是最受認可的。其次,國外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視學生能力的。國外讀研半年學生的論文數量,可能會比國內兩年都多,而且會有各種實踐活動。第三,人生在學習時期,如果有機會,有條件,還是應該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文化。不是因為外國一定比中國好,這也是人生的經歷和財富。正所謂見多識廣,見怪不怪。第四、除了混文憑的,真正想出國學習的學生一般都會去選名校就讀。名校之所以有名,那是有它的道理的。如果回國就業的話,世界名校畢業的學生也會讓招聘方高看一眼。這不能說招聘方唯名校論,而是名校畢業生大都會更優秀。
現在也有很多的外國學生會來中國留學。去國外留學在國家間已經非常普遍了。沒有必要過分解讀。但就題主的問題看,與其說留學培養成"巨嬰",更應該說是中國教育的問題。唯分數論的數育體制鼓勵著望子成龍的家長把孩子培養成"巨嬰"。如果這些"巨嬰"能夠出國留學的話,可能還會成人,如果繼續在國內上學的話,那才真的更是悲劇。
-
6 # 皇甫重明
這就是光教了知識沒教做人與自立,這是教育的缺失。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導致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捨棄他吧,不太可能,養著他吧,最後只會掏幹家裡的一切。
網上看過一個男的,三十多歲了還是個啃老族。還是個出國留過學的海龜。看到這裡大家就會疑惑了,怎麼出國生活過的人還會是個三十多歲不能獨立的巨嬰呢。
從小他家人就是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做錯事也一味包庇,捨不得罰。好不容易供養到了大學他一時興起說要去留學,掏幹了家裡的積蓄還要父母陪他一起去。最後家裡實在拿不出錢來就只是他媽陪他去的。出國後實在拮据,他也不要他媽去打工貼補,因為他媽一打工就不能頓頓給他做飯吃了。
他從小就是被父母含著怕摔了,捧著怕化了的那樣一個模式下長大的。可以說他長大的只是身體而不是靈魂,他成了一個巨大的嬰兒。最簡單的生熟都分不清楚,燒個開水都不會,牙膏都要父母擠。
他家只是普通職工家庭,雖然不算富裕倒也比一般家庭好的多。但為了他出國留學掏空了家底還不算,母親辭去了工作陪他出國整整四年。期間為了他的開銷父親又挪用了公款,最後導致鋃鐺入獄。出來後只能打工維持生計,本來指望他結婚之後能安穩一點,好好謀生。卻為了讓父親買一輛好車差點逼死父親,最後婚也沒結成,這樣的死性不改哪家好姑娘能嫁給他。
網上一搜,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是現實中,有閱歷的人應該也見過這種人。都是家長的過分溺愛造成的巨嬰結果,有孩子的人應儘早鍛鍊孩子自立。不要讓孩子最後成為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人。
-
7 # 艾莫心
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不是多麼優越的物質生活,多麼優越的生活環境,多麼優越的學習環境,而是獨立的人格!正常的三觀!
可惜啊,現在國內的社會風氣一切以金錢為標準,萬事以物質優越為目標。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滿足孩子一切的物質需求,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幫孩子做一切,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這種想法,造成了你說的這種情況。
孩子該自己造成的所有事情,家長全給做了,孩子什麼都不會,那不就成了巨嬰了嗎。。。。
現在很多有條件的人都認為國外的教育資源更好一些,就費勁心力的把孩子送出去,卻沒想過這樣做是不是適合孩子。。
對孩子最大的愛!其實就是陪孩子一起長大,教他怎樣成長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能獨立解決常見問題,能獨立好好的生活下去。這才是最大的財富,作為父母,是沒辦法照顧孩子一輩子!你始終是要走在孩子前面的!過分溺愛把孩子養成巨嬰的人,你走了之後孩子怎麼辦?一個巨嬰可能會照顧好自己嗎?
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可這種事卻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
8 # 供參考同研討
這種《巨嬰》早已在出國前在國內中學階段就教養長成了,只是家長久居鮑魚之肆,自己沒覺察而己。
傾家蕩產,送孩出國。滿腔期待,望子成人。待到留學回國,巨嬰末改,只是多了一點洋氣。父母呼天搶地,奈何!
-
9 # 進擊的滷蛋
●在武志紅的《巨嬰國》裡,有過明確的定義: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30歲的皮囊,3歲的心智。
這就是巨嬰。
前幾天看到一條毀三觀的新聞。
48歲的大衛,加拿大名校碩士畢業,從小到大都是無可爭議的學霸。
但他從2012年畢業回國後,就再也沒有工作過。
大衛的母親丁婆婆已經82歲,還患有尿毒症。她每個月3000多的退休金,治病用掉2000,剩下的要養活自己和兒子。
那海歸碩士大衛呢?他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房間不收拾,垃圾直接扔在牆角。
無奈之下,丁婆婆把兒子告上法庭。
然而當法院通知大衛參與訴前調解的時候,他仍然拒絕跨出家門。並且將矛頭直指自己的老母親:
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不無道理。
父母為孩子接管了一切,孩子遇事不懂解決問題,第一念頭只能是找爸媽。
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沒有獨立人格,沒有思考能力。
久而久之,索取成了一種習慣,回報反而變得荒謬。
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
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
中國青年報社的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過一項關於父母包辦的調查。資料顯示,81.5%的受訪者認為父母習慣包辦孩子個人事務,58.1%的受訪者有被父母包辦個人事務的經歷。此外,62.8%的受訪者認為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可能這些受訪者的家長知道了會覺得委屈:我們不也是為了小孩好嗎?想讓孩子享受被愛,快快樂樂地長大啊。
聽起來是挺委屈,可是這些家長卻沒有想過:
這樣長大的孩子,又能快樂多久呢?
包辦就意味著“低能”
他們打著愛孩子的名義,什麼都給小孩準備的好好的,恨不得連病都替孩子生了。
乍一聽,這是愛。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當祖宗供著,吃喝拉撒全給安排齊全;
孩子大了當寶貝寵著,學習工作全部打點照看,這樣是愛孩子嗎?
細想想,這是“害”啊!
害得孩子連基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都沒有,害得孩子一輩子只能依靠父母生活!
溺愛孩子的父母,就是打造中國式巨嬰的罪魁禍首。
可憐嗎?可嘆嗎?
不,一點都不。
包辦的父母,不僅是替孩子包辦了他自己應該面對的挫折,也包辦掉了他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不僅是替孩子準備好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也給自己準備好了被啃老的一生。
因為在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成年之後只能選擇啃老。
結果,父母無法接受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我怎麼養了個這麼沒用的孩子?”
孩子無法理解突然間冷漠的父母:
小時候,你說我不用管,你們什麼都會替我處理好,
怎麼長大了,卻說我是“啃老”?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指出,父母包辦孩子的個人事務,通常會導致孩子形成被動、懶惰、退縮的個性,不管他們走到哪兒都需要父母這根“柺杖”,最終在生活、學習各方面都要依靠父母。要不就是另一個極端,孩子會因此變得蠻橫,成為“熊孩子”。“這是我們不主張的。其實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孩子應該走在前面,父母應該跟在孩子後面,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支援”。
回覆列表
孩子最終會獨立生活,需要培養他的自立能力,並且可以在年齡適當的情況下可以透過勞動來承擔自己生活開銷。作為父母,不可傾家蕩產為孩子毫無顧忌,必須給自己留有一份保障。作為子女也應該理解和支援。所以,過度承擔,過度愛護,會導致無法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