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北方的瓦剌大軍來犯,御駕親征的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卻被瓦剌大軍包圍在土木堡,最終明軍被瓦剌大軍擊潰,連英宗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虜,而且瓦剌以英宗作為人質進逼北京城下。

    大明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首都附近的軍隊都已經在土木堡一戰之中被全殲,防守空虛,皇帝被俘虜,眼看首都也要不保,一時間人心惶惶。

    為了應對眼前的困境,監國朱祁鈺召叢集臣商議對策,一個叫徐埕的大臣提議南遷避敵,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兵部侍郎于謙的斥責,于謙提議“凡是建議南遷的都該殺”,其餘大臣也表示贊同于謙的觀點。

    事實證明,于謙並不是那種只會講空話的書呆子,他雖是文官,卻通曉軍事,登基繼位的景泰帝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京城的防守。

    于謙整頓軍備,安排京城的剩餘兵力進行防守,並且派人到附近徵兵勤王,在於謙的指揮和明軍的英勇作戰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大明從崩潰的邊緣挽救回來。

    因為保衛北京有功的于謙被景泰帝任命為內閣首輔,而且在之後的八年裡對於謙信任有加,而於謙也盡忠職守,將大明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更加難得的是于謙為官清廉,從來不收受賄賂,也不貪汙腐敗,是個既清廉又能幹的大臣。

    而徐埕則因為提議南遷被景泰帝所厭惡,徐埕被外放,雖然之後回到京城,但是一直得不到升遷,因為景泰帝一直牢牢的記著這個名字,而徐埕則認為這一切都是于謙在背後故意刁難他。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一直得不到升遷、因提議南遷被大臣們鄙視的小人物,成了打垮、殺害於謙的罪魁禍首。

    讓我們把目光重新回到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身上,景泰帝登基之後英宗被尊為太上皇,於是他連作為人質的價值都沒有了,最後被瓦剌放回明朝。回朝後的英宗被景泰帝所忌,景泰帝將英宗囚禁在廢棄的南宮之中,在南宮之中,英宗和他的皇后兩人相依為命,連個服侍的太監和宮女都沒有。皇位和權利讓親密的兄弟變成了仇人,英宗心中的感激、平和慢慢被仇恨所取代。

    1457年,景泰帝病重,景泰帝沒有兒子,所以英宗被幾個別有用心的小人蠱惑,發動政變,入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在蠱惑英宗、參與政變的人中有一個人叫徐友貞,他又叫徐埕。

    原來,徐埕因為景泰帝一直記得他的名字而不得升遷,所以他將名字改為徐友貞,沒想到這一個小小的伎倆就騙過了皇帝,從此徐友貞走上了正常的上升途徑。

    但是,徐友貞仍然對現狀不滿意,而且對於謙的仇恨也越來越深,在機會來臨之際他毫不猶豫的聯合了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了政變,不出所料,他因為這一冒險成為了英宗的心腹重臣,被任命為新的內閣首輔。

    當上首輔的徐友貞開始了他的報復行動,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于謙。于謙因為擁立了景泰帝而被複闢的英宗皇帝囚禁,但是英宗皇帝並沒有打算殺他,畢竟於謙是國家的功臣,而且當年他擁立景泰帝也是出於公心。

    但是,記仇的徐友貞並沒有打算就此罷休,他的一句讒言將於謙送上了絕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於是為了讓自己師出有名,英宗被迫殺了于謙,並且抄了于謙的家。結果讓那些抄家的人大吃一驚,做了八年首輔的于謙竟然家徒四壁,家裡沒有金銀財寶,只有皇帝賞賜的詔書和衣服。

    于謙,在明朝最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安危,擁立景泰帝,成功的保衛北京,為官清廉,在英宗復辟之後卻被小人所害,令人嘆息。

  • 2 # 澹奕

    想處死於謙的並非明英宗朱祁鎮,而是與于謙政見不合的石亨、曹吉祥等人。于謙是明朝重臣,在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虜以後,力排眾議輔佐明代宗朱祁鈺堅守京師,挽救了明帝國的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以後,于謙卻被掌握實權的徐有貞、石亨等人害死。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重病不起,正月,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從南宮奉迎朱祁鎮奪回皇位,當即就將於謙等人逮捕入錦衣衛大獄。

    而當時逮捕于謙的罪名是“擁立襄王之子”,明英宗對於處置於謙一直猶豫不決,認為“謙實無罪”。然而,當時朝政的實權掌握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手中,雖然英宗重新成為了皇帝,但是其手中的實權已經大規模削弱。

    同時,英宗雖然不是暴君也非昏君,但也不是什麼天縱英明的主兒。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相信自己身邊的人。徐有貞等人認為:“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則師出無名。”最終,于謙還是被以英宗的名義給處死。

    也可以說,于謙被處死完全是因為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當初瓦剌進犯京師,于謙怒罵主張南遷的徐有貞,而曹吉祥等宦官人又素來準備奪權,與于謙這樣的重臣格格不入,自然要除之而後快。

  • 3 # 黃閏帝

    于謙是繼土木堡之變後,在也先的攻擊下,主持的北京保衛戰最大功臣。在他的政敵攻擊下,無奈的發現于謙竟然沒什麼缺點,實在不知道攻擊方向。最後用不殺于謙,出師無名的莫需有的罪名把于謙殺了。于謙之死,奇冤無比。

    明英宗朱祁鎮,信任太監王振。自王振掌權後,政治開始腐敗,王振大量安排親信族人。在瓦剌也先的不斷侵擾下,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在王振不懂軍事卻總是橫插一腳下,導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英宗朱祁鎮開始長達幾年的囚犯生活。

    明英宗被俘後,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推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瓦剌也先大舉進攻北京時,留守在北京城的大臣都很害怕,建議遷都回南京。在於謙厲聲:言南遷者,可斬也,中才開始有了堅苦的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後,瓦剌也先覺得養著朱祁鎮沒什麼用處。于謙也不跟也先和談弄不到好處,就把明英宗給放了回來。

    明英宗回來呆了一陣子,明代宗朱祁鈺死後,明英宗又重新上臺。而跟隨明英宗的親信也想要權,就想整于謙。誰想于謙為人清廉,威望又高,沒辦法找問題來整。可不整又不行,不整于謙他們就沒權,沒權的怎麼威風起來。

    徐有貞就對明英宗說:“于謙想引外地番王入主皇宮”。誰想明英宗也不傻只說了一句“謙實有功”,不想動手。石享、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慌了,不整倒于謙難有出頭之時弄不好還可能被于謙整死。最後對英宗說:“不殺于謙,我們的奪門之變就出師無名”。在這種情況下英宗才下令殺害於謙的。

    于謙之死雖然英宗下令的,說到底也是政治鬥爭,爭權奪利的結果。一朝天子一朝臣,再大的功臣也抵不過皇帝的親信。于謙之死是大明的一大損失。任何時候派系爭鬥都是無情的,不論對錯,只論站位。

  • 4 # 一縷清風5586

    先介紹一下於謙,字廷益,1398-----1457年。浙江錢塘人。于謙青少年時期便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于謙一生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刺的首領也先詭稱送還英宗回國,大舉進犯北京,于謙率眾奮起抵抗,保衛了京師安全。

    首先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正統十四年一月,蒙古一個部落瓦刺率領三路騎兵進犯明朝邊防重鎮大同,宣府。七月三十日,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刺,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刺大軍圍困,五十萬明軍精銳死傷過半,英宗被俘。也先以英宗為人質大肆攻城略地,明朝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權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就讓朱祁鈺暫時做監國,英宗的兒子朱建軍俊為皇太子,讓文武百官商量以後的事情,這樣安排是不是很彆扭?這種安排並沒有消除英宗作為人質帶來的威脅。

    大臣們紛紛請求孫太后立朱祁鈺位皇帝,以安人心。當時,朱祁鈺不敢做皇帝,他說:“當今聖上身陷敵營,朝中又有太子,我怎麼能做皇帝!”你看,孫太后當初安排的弊端顯現出來了吧.這時候,于謙出場了,他說:“這並非以下犯上,在這國家危難之際,總得有人執掌朝綱,聖上肯定是諒解的。”朱祁鈺稱帝,也就是景泰帝,尊英宗為太上皇。這時候,于謙想的是國家,沒有注意到這是在選邊站。這樣一來,明朝失君又得君,英宗在也先手中從原來的人質變成了空質,失去了利用價值,同時也先害怕於與明朝徹底鬧僵會失去邊境貿易,就假裝送回英宗,攻打北京城,最後利用英宗一次,結果讓于謙打的打敗。

    英宗歸來,被幽禁在南宮,是為太上皇。他的兒子仍然是皇太子,景帝當然不樂意了,景泰三年,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但是不多久,朱見濟就死了,這可愁壞了景泰帝,在這個時候,于謙又極力主張再改立英宗的兒子沂王為太子,你看啊,于謙做事從來不顧別人感受,只要是為國家好,就這麼辦。一開始擁立景泰帝,討好了景帝,得罪了英宗,改立太子又得罪了景帝,討好了英宗,實在是沒有什麼章法。

    景泰帝活著的時候,于謙是沒有任何危險的,景泰帝在生育上不如皇兄,天天想著,多生幾個兒子,再把皇位改到自己兒子名下,整天沉迷於女色,這樣一來,龍體越來越差了,景泰八年,景帝病重。在這關鍵時刻,于謙手下大將石亨擁立英宗奪門復位,當時于謙是知道這場危機的,以他的身份和能力完全能夠粉碎這場政變,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在他看來,如果自己出手,英宗必亡,在景泰帝病危的情況下,國家皇位繼承有會出現動盪,景泰帝沒有子嗣,只能有由英宗的兒子即位,這樣一來,他與儲君在政治上必然勢不兩立,所以他對這場政變聽之任之,沒有干涉。

    英宗回位後,不忍殺害於謙,畢竟人家是有功之臣。這時候,石亨說,不殺于謙,我們這場政變師出無名,英宗一狠心,殺了于謙。于謙死於小人之手,也是死於自己的性格合和道義。

    憲宗二年,于謙徹底平反昭雪。孝宗,神宗加封了諡號。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于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的明朝賢臣。他忠君愛國,正直清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是明朝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宣宗、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忠誠勇敢。畢生心繫國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為明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

    明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于謙隨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須臾間掃平叛亂,得勝回朝。

    (民族英雄于謙畫像)

    宣宗仁慈,沒有立即處死朱高煦,為解心中之恨,派于謙於殿前責罵他。于謙義正嚴辭,歷數朱高煦數十條罪狀,罵得朱高煦汗如雨下,滿臉羞愧,認罪伏法。

    史載:“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宣宗愛其才幹,委以重任,授兵部侍郎。于謙在任上遍訪民間疾苦,關心受災百姓,為民請願,替民伸冤,深受百姓愛戴。

    他正直清廉,剛正不阿。

    明英宗時期,宦官王振專權,眾人趨之若鶩,爭相攀附。朝臣勸說于謙隨波逐流,可保仕途順暢,飛黃騰達。于謙坦然笑答:“謙身無一物,唯兩袖清風爾。”

    當時權臣上朝,都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只有于謙官衣一身,瘦馬一匹,輕裝簡行。

    直至其蒙冤被殺,英宗下旨籍沒其家產時,竟然身無餘資,家徒四壁。

    于謙最為後人熟知的功勞,是“土木堡事變”後,力挽狂瀾,救明朝於即傾。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也先來犯,宦官王振鼓動英宗御駕親征。明五十萬精銳大軍在土木堡遭也先全殲。包括兵部尚書鄺野等數十名重臣戰死,英宗被俘。

    (明英宗畫像)

    此時,明朝面臨生死存亡時刻,皇帝被俘,皇子尚幼,群龍無首。

    朝臣束手無策,一片惶恐。大多數人主張效仿南宋,南遷避禍。

    《明實錄》記載了當時的亂象:“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國難之時,于謙站了出來。

    于謙首先提出“立朱祁鈺為帝,朱見深為太子”的建議,擁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民心。

    其次,在也先挾持英宗兵臨城下時,于謙親率十萬老弱殘兵禦敵於國門之外,死守都城,拒迎英宗。

    他首要考慮的是國家社稷黎民百姓,“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不想明朝變成第二個南宋。

    于謙當時並非不忠於英宗。此時的明朝正處於“全盛之天下”時期,絕非任人宰割之南宋,他料定也先不敢輕易殺死英宗。此時的明朝軍民越是強硬,瓦剌越會心虛。

    由此,也先的人質便失去了戰略意義,為于謙的反擊贏得了時間。各地勤王軍隊陸續到達。

    于謙著戰甲,執利劍,親率大軍20萬,在京城九門外與也先展開了殊死一搏。此戰將士齊心,三軍用命,一舉大破瓦剌,也先不得不放回英宗。

    但由此,英宗對於謙懷卻恨在心,為後來于謙被殺埋下禍根。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 擁立英宗復位。

    (于謙墓)

    當時的于謙手握重兵,威望極高。他明知英宗復位後於己不利,甚至會有殺生之禍。

    但他始終沒發一兵一卒,寧願“粉身碎骨”,也要“自留清白”。

    屠隆說:“於少保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後英宗以謀逆罪殺死於謙。

    “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 6 # 史無止境

    在奪門之變事發的當時,群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徐有貞、石亨等人乘大家驚魂未定,立即傳旨,從朝班中拉出少保于謙、大學士陳循、王文、商、蕭、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範廣等人下獄,正直的大臣幾乎被一網打盡。這次宮廷政變,正是一群小人破門而出奪門而入的篡奪行為。從此群魔亂舞,小人得志;過去在保衛北京的戰事中出力立功的忠義之士無不遭。事後,英宗對復辟有功的人一律厚加封賞,受賞的一共有四千多人。不學無術的英宗居然在詔旨中大談“奪門”之功,後來有人悄悄地告訴他,“奪門”二字含有貶義,他才下詔禁用。不久景帝病死,年紀不滿三十,是否真是病死,或是被人害死,那就不得而知了。英宗復辟之後,徐有貞等就誣陷於謙和王文策劃迎立明朝宗室襄王朱瞻,認為這是謀逆大罪,但又拿不出任何人證、物證,只好以“意欲”二字定罪。審訊時,王文厲聲抗辯,于謙卻勸他:“不必多說了,人家有心陷害我們,辯有何用!”處死於謙的決定需要英宗親批,英宗遲遲不能下筆!他說:“于謙實在是有功。”這說明這個白痴皇帝良心還未完全泯滅(從這一點來說,他比趙構還是要好一點點)。但是徐有貞從旁催促說:“不殺于謙,今日之舉(指奪門之變)為無名(沒有理由)!”英宗連連點頭,終於下筆批准于謙的死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條DDR3的記憶體條他的頻寬是多少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