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鄉文旅

    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了算?是農民,還是消費者?

    看了很多朋友的答案,有說是農民,有說是消費者,有說是市場,有說是國家宏觀調控。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農產品價格決定權的問題,可以說叫農產品定價權。那麼,農產品價格到底誰說了算?有些東西,不做資料分析,不做實際調研,結論就會錯誤。

    首先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農民是一種小而散的經濟個體,他並不直接的對接市場,因此對市場有一個很模糊的認知,就是我們常說的資訊不對稱。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後,除了自給自足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肯定要賣出去然後換成可以流通交易的貨幣。

    這裡就會引入一箇中間商(中介組織或者收購企業),中間商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透過中間商的紐帶橋樑,農民最終把手裡的農產品給賣出去。至於後面中間商再銷售出去賺了多少錢,就不是農民能操心的了。忽然想起一個廣告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說了,農民可以自己去賣農產品啊。比如說,自己種的蔬菜,自己拿到街上賣掉。可以的,但是出賣價格是你說了算嗎?這裡就會有一個價格參考,是誰給出來的?就是中間商。至於農民的農產品是參照這個價格,是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價格,看自己的銷售能力和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農民生產了農產品,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價格決定權人。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個體力量分散,規模小,沒有決定農產品價格的執行能力。說白了就是處於弱勢群體地位,因此和三農有關的中介組織,就顯得尤為重要。

    農產品的價格博弈,就是看這個農產品的銷售,到底是農民賺的利潤高還是中間商賺的利潤高。也從而決定了兩者誰更有定價話語權。但是我說過,農民個體小而散,直接對接市場的交易成本太大太高了,不得不借助於中介組織。所以農產品進入市場交易的等式就是農民農產品——中間商(中介組織或者收購企業)——市場消費者。

    所以農民和中介組織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農產品的價格由農民生產成本和中介組織給出的農產品單價有關。所以考慮農產品價格決定權(定價權),還是要讓中間商賺錢。他賺錢了自然會讓利於農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這樣子。

    在交易中,農民自然處於劣勢,為了扭轉劣勢局面,就要有適度規模化優質農產品,這個是決定致勝的法寶。農民要提高農產品價格,自己就要說了算,從而把中間商變成真正的橋樑紐帶,而不是盤剝的收割機。

    農民可以提高自身對農產品價格的決定權的,那就是抱團取暖,組織自己的組織,比如農民協會等,這樣的話就可以直接對接市場,免除中間商的差價,利潤全部歸自己所有。

  • 2 # 西垂古道

    基本上是國家政策,畢竟中國進口糧食為主,價格要是農民說了算,或者根據供求關係,就不至於很多農村人去城裡打工了

  • 3 # 臨沂桃業

    以桃來看,大多數桃農受制於地頭收購商。大多數年景臨沂蜜桃地頭收購價三塊多,今年早春發生凍害,桃價上升,地頭收購價在五塊左右。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我們講授農產品電商的優勢,可以對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砍掉中間層層環節,賦予生產者定價權,藉助電商以零售價對接全國消費者,大幅提升生產者收益。

    我們有不少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在參加完培訓後開起網店,一年後便成長到年交易額過百萬,還有幾個學員的網店成長到年交易額過千萬。

    曾經拿學員網店資料做案例,日交易額70000元,很多新型職業農民倍感震驚,認為該網店農產品售價高。其實70000元交易額對應了兩千多個訂單,平均一個訂單才35元。35元5斤包郵的農產品或是蜜桃、或是蘋果、或是核桃板栗,對消費者來說都是較低的定價。

    我們也會講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做高階農產品成功的案例,但這畢竟是少數。

    以目前來看,電商賦予生產者的定價權,以零售價例如桃7元-10元一斤的零售價,即可比地頭銷售大幅提升收益。

  • 4 # 俄羅斯創業彬哥

    俄羅斯是自己說了算,自己種點東西,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賣不完明天繼續賣,市場也不收費。而且這邊出來賣東西的農民非常少。

  • 5 # 壹視線

    農產品價格主要還是由市場來決定,但國家也會根據地區農產品結構和供需情況適當適時給予宏觀調控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維護市場穩定。

  • 6 # 夢中翔之夢

    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算?→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農產品”:採購商,一級批發商利用農民“小而散”的特點,使產地農產品 “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的商品。而就這麼一個 “買與賣”角色的轉換中,使產地農產品進入了“供大於需”的“買方市場”。

    一個簡單的商業運作,使農民處於商品定價的劣勢群體。因為產地農產品,對採購商,批發商而言,就是眾多的單體。他完全有條件進行選擇,競相壓價。然而一經他們轉手,農產品恢復了“賣方市場”商品的特性,一路高歌猛進。在一.二.三級批發市場,不停的“買與賣”角色的轉換中,終於在上海標準化菜場(價格同盟潛規則下),“農產品” 完成了“賣方市場”商品價格的“使命”。造就了成千上萬個“百萬、千萬富翁”。(6.3.原創:《迴歸生態,不是虎口奪食》章節)

    是農民?→農產品交易市場,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是一個自由貿易的大市場。

    在這裡一級批“批發商”,有他的價格定價“機制”,二級批“批發商”,有它的價格定價“體系”。三級批“批發商”有它的價格定價“規則”。他們之間不存在“青蛙要命蛇要飽”的市場競爭。而是屬於“你有所需.我有所求”市場共同生存的”市場法則“。同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市場.在不同的批發商手裡,會出現同樣不等的價格。這層層批發商品間的 “巨大利潤”,使人們陷入了“思維上的誤區”,“認識上的盲區”。在它的誘惑下,人們熱衷與“農超對接”, “產地直供”,試圖跳開大市場,來賺取這“批零差價”的巨大利潤。

    就像在“微觀經濟”中,我們“只看見樹木,看不見森林”,在“宏觀經濟”中,“只看見森林,而看不見樹木”一樣。大市場,不是先有大市場,再有標準化菜場。而是先有標準化菜場的需求,才有了大市場的市場。也就是說,先有標準化菜場終端零售價格,才有了大市場的批發價格的市場(5.23.原創:《魔咒禁固,價格堡壘》章節)

    還是消費者?→”菜賤傷農, 菜貴傷民”十年前的問題,演變成今日:“菜賤,城市居民買不到便宜菜”,“菜貴,農村農民卻不增收“ 之難題。

    一個”國計民生“萬民關注的”熱點與焦點“。造成這一”困惑“,原因在究竟哪兒?一個不完全競爭的農產品市場,由於市場”資源配置“的 ”缺失,缺陷“,造成了農產品商品價格、不依市場的”需求“(無形手)變化而變化,形成了一個大市場固有的 “魔咒禁錮“”價格堡壘“, 產業鏈(商品流通程式)出現了”嚴重的錯配“。(6.15.原創《農產品產地”難賣“,市價卻高如何破》章節)

    現代商業模式:網際網路下”農業電商“,對傳統商業模式”產不如批,批不如售“畸形的商品流通程式,”批零差價“巨大利潤,發起了衝擊。

    由於農產品,這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商品的”特殊性“,3000多家”農業電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幾年下來,節節敗退.所剩”寥寥無幾“ 。不但沒有對市場”資源配置“的”缺陷和錯配“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在現實社會里出現了農產品越來越難賣的現象。

    農產品商品流通程式中,市場經濟,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市場有市場的“生存法則”,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物聯網時代,“資訊科技”,“數字技術”是“工具”,而不是“世界”。不懂生產的去搞生產,不懂產業鏈的去搞產業鏈。不懂整合的去搞整合。在一套套所謂的“理論”下,一個簡單的“買與賣”,被人為的搞複雜了,哪有不失敗的道理。(8.8.原創《農產品為什麼越來越難賣?》章節)

  • 7 # 大氣候農業

    中國農業正處於轉型時期,無論是農民對市場、市場對消費者、農民對消費者,都是處於資訊不對稱的階段。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算?是農民,還是消費者?是政府調控還是國際市場把控?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很綜合影響。

    從國際的宏觀角度來說,中國的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定價權正在旁落,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等主糧的價格往往受國際巨頭控制,這些年來靠著國家政府的補貼才勉強維持住農民的種地利益。目前中國小農經濟的格局尚未改變,距離現代化農業的實現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宏觀的方面,中國農產品價格是國際市場說了算,政府在其中調控起了很大的支撐作用。具體可參看此文:《全球糧食價格飆升,中國卻降了……中國正在失去糧食定價權》 https://www.toutiao.com/i6588080070970049027/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由於中國農產品市場的資訊不對稱性太明顯,農民往往不知道消費者和市場需要什麼樣的農產品,只能根據盲目滯後、沒有可靠大資料參考的市場來作出種什麼的判斷,因此豐產滯銷、果賤傷農的事件時有發生。農民朋友是最被動的一方,決定不了農產品價格。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要求也還處於盲目的階段,大多數消費者最基本的訴求是少農殘、健康無害,中產階級則要求生態、有機,但相關的農產品標準尚未有健全完善的機制去檢驗,很多人也沒有農產品品質提高價格也隨之提高的接受意識。

    最後,中國農產市場也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沒有健康有效的執行體系,沒有行之有效的嚴格監督,導致各種亂象橫生,資訊的不透明化,要說能決定農產品價格也是不太有說服力的。一個健康的農產品市場,應該是有正常的供求關係,無論是農民、消費者還是農業生產鏈條中的人都收益,共同維繫著市場的健康運轉。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

  • 8 # huanraoyueliang

    農產品的價格要看國庫儲備糧收購價和國家保護價。就連一些糧食販子也是收購農民的糧食,賣往 糧庫和個人糧米加工廠。每到新糧收穫之際,先是加工廠下鄉上門,收購水稻等農村的糧食。自家僱人出車現場驗出米律,回廠過磅現場結算。之後糧庫才開庫收糧,總的市場行情就是這三個渠道。

  • 9 # 科技農場

    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算?是農民,還是消費者?

    其實,這其中並不是哪一方就能說了算的,有很多的因素能夠影響農產品的價格,而筆者覺得,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供需關係的影響。

    農產品從產出,再到賣到消費者手中,需要很多個環節,一般都是小販從農戶手中收走農產品,再把農產品賣到各大經銷商或者深加工企業,經銷商再將農產品賣給各大超市以及賣水果的一些商販,並且這其中可能還不止一級的經銷商,每一個環節,農產品的價格都有變化,最終才會賣到消費者手中。

    要說農產品的價格,農民看上去沒什麼定價權,農產品基本上都是等小販來收,小販出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可能偶爾可以講講價,多賣些錢,但是價格相差也會非常小。但是,如果相同的農產品種植的多,產量高,小販肯定會壓低價格,而農產品產量低,小販收不到貨,則會抬高價格。

    同樣的,消費者看上去沒有定價權,但是價格卻影響了銷量,每種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的價格,價格高了,銷量就少了,而價格低了,銷量就高了,這樣也算是變相影響著農產品的價格。

    各個環節的小販,經銷商等亦是如此,農村有句老話,叫做“無利不起早”,農產品從農民再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歷多個環節,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賺錢,其中無論哪一個環節賺的多了,都會有一大波人瘋狂湧入,想去分一杯羹,賺的少了,一部分人就會放棄轉做其他,所以最終每一個環節的利潤也會趨於一個平衡。

    當然,農產品的價格過高或者過低,肯定是其中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國家都會有相關的政策來進行宏觀調控,最終趨於穩定。

  • 10 # 鍾情三農

    所以說啊,你太高看我們的勞苦農民和普通消費者啦,他們什麼時候有能力和機會來左右農產品的價格啦?要不然,他們過得會有現在這麼辛苦麼?

    大家去農村看看,現在農民賣糧價格有多麼的低?種植收益有多麼的差勁!

    大家再去農貿市場看看,現在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有多高,物價上漲多厲害!

    其實和這兩者相比較的話,農民和消費者的訴求簡直就是不值一提,彷彿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只能夠被動的接受飄零的命運。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農民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只能接受自己以較低的價格來出售農產品,種植效益大不如前。

    而作為農產品銷售的終端,也就是消費者,也只能夠無可奈何的接受農產品及其附屬產品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的一個現實。

    如果去菜市場走一遭大家就會發現,最近的米麵糧油價格又比著年初的時候上漲不少,消費者又能怎樣呢?拿到餓著肚子不買?

    而遠在城市的消費者,則不得不接受物價上漲帶來的農產品價格高漲的事實,生活支出愈發高昂,畢竟,柴米油鹽醬醋茶,少了哪一樣都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忙忙碌碌,除了掙錢為目的還有多少事是你必須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