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
2 # 靜夜史
1038年,對北宋而言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這一年的10月11日,遠在西北,被宋朝冊封的第三代定難軍節度使、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正式另起爐灶,開始單幹。
這給北宋朝野造成了極大震動,也讓朝廷精英怒不可遏。他們力主興師討伐,讓李元昊知道什麼叫大國的憤怒。
隨即,北宋大舉出兵。由於此時北宋和契丹已經簽訂了《澶淵之盟》,因此北宋得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訓西夏的行動中去。
北宋和西夏自1038年開戰,到最後女真滅北宋,前後將近一個世紀,共分五個階段。充分說明了西夏的堅挺和北宋的耐久決心。
五次戰爭中,第一次戰爭可謂是最能體現雙方戰鬥意志的。戰爭期間,西夏慘勝,但獲得了更大的收益;北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先敗後勝,為後來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戰爭中,名臣范仲淹異軍突起,也成為後來改革的主要主持和推動者。“時勢造英雄”,偉哉范仲淹!
1、屢敗屢戰
西夏建國時,北宋已開國近一個世紀,軍隊廢弛已成常態。所以面對新生的西夏政權,北宋已然是垂垂老矣。所以無論戰鬥力、戰鬥意志都差的太遠。
加上李元昊稱帝也沒有提前通知大家,所以大家都比較懵逼。因此北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就在情理之中。戰爭前期,北宋被西夏毆打得不能自已。
關於戰爭的一邊倒,原因很多:
首先,西夏人很能打。西夏雖小,子民250多萬,但50多萬青壯年幾乎全部是軍人,這種全民皆兵的狀態讓人很頭疼。而党項人身處強鄰環伺的包圍中,危機感強,戰鬥力就強。再加上北方惡劣的氣候環境,給了党項人強健的體魄。這是長期“養尊處優”的宋兵所不能比的。
再看北宋,宋太宗時期開始,這位大哥就熱衷於給屬下“授陣圖”,就是出征前給將領畫好了路線圖。他的目的,無非是怕將領太過自主,不聽話。且不論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單是趙光義同志令人捉急的軍事素養,北宋不敗簡直沒有天理。北宋將領的尷尬是,聽話一定打不贏,輸了要背責任;不聽話輸贏都是大罪。再加上北宋的輪戍法,兵不知將,將不識兵。所以結果就是一敗再敗。
但北宋上下從來沒有放棄!即使被打得頭破血流。不為別的,人活一口氣。現在真是什麼小嘍囉都可以猴子稱大王了,所以北宋很不爽。此時北宋的皇帝是聞名中外的仁宗皇帝。仁宗很仁,但在西夏這事上,北宋再也不軟弱,不妥協,仁宗也倍兒有血性。一句話:消滅西夏,至死方休。
2、名將范仲淹
宋夏開戰,先後進行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等。結果不必多言,北宋敗得不是一般的慘。但是在經歷了三川口之戰後,范仲淹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延州知州。到任後,針對北宋軍隊的尿性,拿出了對症下藥的對策。很快,北宋的邊防開始穩定下來。
見北宋面貌轉好,有危機感的李元昊再次來犯,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不聽范仲淹勸阻,率兵追擊,在好水川遭遇西夏伏擊,任福陣亡,折兵萬餘。這差點讓范仲淹一起被拉下水。
痛定思痛,范仲淹拿出了更毒辣的政策。透過多方聯絡,范仲淹成功收服了給西夏帶路的羌族。隨後,范仲淹修築大順城、細腰、胡蘆等軍塞,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大宋。
這還不算,針對西夏小國寡民、缺乏補給、不擅攻城的尷尬現實,范仲淹開始了對西夏的“囚籠政策”。隨後北宋封鎖宋夏邊境,開始在宋夏邊境大量築城,形成對西夏的碉堡封鎖群。同時不斷深入西夏境內,修築城池,壓縮西夏的迴旋空間。這讓西夏叫苦不迭,但也只能無奈地步步後退。
在這樣的多管齊下的手段下,李元昊深感無力,雖然後來也取得了對北宋定川寨之戰的勝利,但是家底基本被打完,所以不得不取消了帝號,主動向北宋求和。而在定川寨之戰中,范仲淹的軍隊再次大放異彩,深受宋仁宗賞識。
3、先天下之憂而憂
對西夏戰爭為范仲淹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臣,終於在脫下戰袍後,在北宋的廟堂之上,為北宋的國家強盛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范仲淹主政西北期間,西夏很老實。雖然范仲淹沒有改變北宋冗兵的現實,但是北宋形成了對西夏的戰略優勢。即使後期北宋仍是屢戰屢敗,卻不斷蠶食西夏國土,最後差點將其滅亡。
可惜女真南下,北宋滅亡,一切豐功偉績瞬間煙消雲散。
悲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萌萌
不知道題主瞭解不瞭解曾國藩?范仲淹對付西夏的方法,其實跟曾國藩對付太平軍的方法事一模一樣的,曾國藩已經總結的很好了,那就是——結硬寨,打呆仗。
兩人為什麼不約而同採取同樣的作戰策略?其實很簡單,他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兵源不行,在野外不是對方的對手。而自己的身後,又是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相對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而打消耗戰,攻城戰,是對方最不希望看到的,簡直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兩人同是儒將出身,論行軍機變,可以說都是水準之下,是的,你說他們很差也是可以的。但是從戰略眼光來看,都是獨到。所以范仲淹修了大順城,這個牢牢楔在宋夏邊境的那座孤城,曾國藩打安慶挖了五個月的戰壕。就是釘在這,耗死你。
好了,明白范仲淹的主要戰略以後,我們來看史料就可以很清楚他都在幹些什麼了。
宋夏三川口之戰以後,范仲淹在眾望所歸之下,臨危上陣。和他一起的還有韓琦和尹洙。范仲淹上任以後,透過視察立刻就發現了兵源差這一致命的問題。所以他上任以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更改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修築青澗城和鄜城,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
而這個時候,韓琦是主張主動出擊的。尹洙也是支援韓琦的,而范仲淹堅決反對無果。宋軍主動出擊,接著就是著名的好水川之戰,宋軍被西夏打的大敗。韓琦僥倖逃回,駐馬大哭。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范仲淹式堵路口戰術全面實施。慶曆二年,范仲淹派兒子範純祐率兵突然進軍,奪取了馬鋪寨,然後作出繼續進兵的樣子,接著突然命令就地築城,這就是日後聞名的大順城。範仲俺只用了10天築起此城。經此一役,他所駐防的延州已經被他打造成了鐵桶陣。
後來,定川寨一戰,李元昊大敗葛懷敏,關中震動。范仲淹率6000人從邠州、涇州出發援救,結果西夏軍隊撤出邊塞。這一切都驗證了范仲淹鐵桶陣的威力。
就是在這個大順城,還誕生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范仲淹在大順城巡視時寫下的,還是這個大順城。從此以後成為楔在宋夏之間的一個孤城。在宋英宗時爆發的大順城之戰,宋軍在此擊敗了前來進犯的李諒祚。這已經是26年之後的事了。
而范仲淹堅持訓練士兵的計劃,也間接幫助西軍——這支北宋最後精銳誕生。
那麼,范仲淹在西夏邊境防守的總體成效如何呢?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這是邊境居民的評價。事實上,當西夏發現自己難有機會繼續進攻之後,慶曆四年,宋夏議和。
-
4 # 歷史哨聲
北宋是范仲淹抗擊西夏的情形,和明朝袁崇煥抗擊後金的情形基本一樣,只是結局不同。一個被提拔重用,一個被指責賣國砍頭。
范仲淹和袁崇煥對付西夏、後金的基本策略都是一樣的:以守代攻、步步為營。
范仲淹自動請行到延州後,先是淘汰老弱兵力,重新調整州兵體制,然後修建青澗城要隘,大興營田,鼓勵邊民互市。
在范仲淹上書宋仁宗的上書中他的防守策略表露得一覽無遺:
“正月塞外大寒,我師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賊馬瘦人飢,勢易制也。況邊備漸修,師出有紀,賊雖猖獗,固已懾其氣矣。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動,以觀其釁,許臣稍以恩信招來之。不然,情意阻絕,臣恐偃兵無期矣。若臣策不效,當舉兵先取綏、宥,據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之民,必挈族來歸矣。拓疆禦寇,策之上也。”佔據要害之地,建立城堡,屯兵營田,以防守作為進攻手段,做長期攻戰的準備。這和袁崇煥修建寧錦防線、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無論是范仲淹,還是袁崇煥,他們的策略基本上不是以滅西夏、後金為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不丟失邊境土地為目標,承認對方的割據事實。
-
5 # 紀巖松
北宋仁宗的宋夏戰局
在北宋仁宗年間,西夏李元昊稱帝自立。三場大戰北宋一戰不如一戰:
劉平無謀以至於兵敗三川口,但將士們勇猛戰鬥,無愧於戰士這一稱號;
任福在好水川失於冒進,但失敗主要在於寡不敵眾;
葛懷敏定川寨一戰就敗得稀裡糊塗,除了將校們被殺,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戰而走還是不戰而降。
大宋歷史到這一步,作為讀史者,我們都感到一陣心悸,有一種無言的沉悶、沮喪不斷瀰漫,揮之不去。
建國這麼多年,趙光義北伐失敗,再到趙恆締結澶淵之盟、醉心麻醉自己,上下都不敢再言兵。到了趙禎,他比父親更加心軟善良,更加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維持國內秩序、認真發展經濟尚可,一遇到更加強悍的民族,帝國統治就搖搖欲墜。
這是開國不久就直入深秋。
范仲淹的軍事思想范仲淹的軍事思想體現在他的多次奏摺中。
戰爭之初,朝廷多數重臣認為李元昊無非跳樑小醜,後來在具體戰事中,范仲淹與韓琦代表守、攻雙方,來回辯論。
無疑,戰爭的局勢印證了范仲淹的眼光。這便成了他的主要功績。
他在《攻守二議》中說,主攻的不能說主守的就懦弱,主守的也不能說主攻的只會闖禍,實際上攻有利害、守有安危,長遠之計應該是守策之外更備攻術,透過招納邊境部族、招募當地土兵、展開屯田、修築城寨、選將練兵、偵探敵情、堅壁清野,打一場持久戰。
可以看出,他的軍事思想實際上是持久戰戰略思維。
1042年正月,范仲淹再次上書,提出,西夏兵強馬壯而大宋富有,可以拿一郡之收入息天下之弊。簡言之,就是先用帝國傳統老辦法——拿金錢換和平。
後期的和議,乃至宋神宗年間的開疆拓土乃至北宋末年的強勢進攻,無疑體現了范仲淹的深謀遠慮。
所以,文人出身的范仲淹成為了研究西夏作戰必定繞不開的核心人物。
回覆列表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戍守邊疆的范仲淹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原本向宋朝稱臣的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建立國家,號大夏,並且在邊境調集了十萬軍隊。
承平日久的大宋一片慌亂。朝中大臣有的主張主動出兵討伐,有的主張堅守邊境,莫衷一是,仁宗皇帝也拿不定主意。由於多年沒打過仗,士兵未經訓練,將帥不懂軍事,邊地更是混亂不堪,如何能是元昊的對手。
第二年正月,元昊帶兵攻打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知州叫範雍,他根本不知如何打仗,一聽說夏兵來了,唯一的辦法就是關閉城門去請救兵。元昊早已料到他有這一招,結果援兵一到就陷入了埋伏圈,死傷大半。幸虧這時天降大雪,元昊怕被風雪困住,才撤兵而去。這樣,西北重鎮延州沒有陷落。
大宋朝廷上下一片惶急, 元昊大兵再來的時候,誰能保衛邊疆?幸好有人想起了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仁宗急招被貶在外的范仲淹入朝,恢復了他天章閣待制的職位,讓他出任陝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七月,又升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和韓琦一起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八月,范仲淹知延州。
范仲淹這年52歲,屢遭貶謫的他早已兩鬢斑白,但報國的忠心依然熾烈。在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
在延州,經歷戰火的地區,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十室九空。面對著荒涼的塞外邊疆,范仲淹心情沉重,寫下了那首《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宋代最早表現軍旅生活的詞作,也是最早的豪放風格的詞作。這首詞在沉雄開闊和蒼涼悲壯之中,表現了作者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范仲淹是儒學之士,但在戰場上,依然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一到延州,就視察了各處地形和守備情況,提出了對付西夏的辦法。他認為,宋軍人數多,但戰鬥力差;西夏兵少,但戰鬥力強。而西夏經濟不足,糧食缺乏,許多生活用品都需要從宋朝輸入。所以宋朝只要固守邊防,封鎖經濟,就可以抵禦西夏。
對於他的這種以防守為主的策略,許多人都認為是怯懦的表現,朝野上下,甚至連老朋友韓琦都表示反對。但經過幾次進攻後,宋軍的屢次大敗讓仁宗相信了范仲淹所說的話,范仲淹得以推行他的方略。
他修建了新的軍事據點,恢復了12處舊寨;他召回了流亡的百姓,開墾了幾千頃荒地,恢復了經濟;他積極訓練士兵,淘汰了大批懦弱無能的將官,另選良將,讓每個將領統領三千士兵,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在他的經營之下,原本千瘡百孔、一觸即潰的西部邊防,成了銅牆鐵壁,他所帶領的隊伍,也成了唯一能和西夏抗衡的精銳之師。
西夏軍私下互相告誡說:“以後別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現在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範老子(範雍)好欺負。”
長年的用兵,西夏也國力疲憊。慶曆三年(1043年),雙方開始議和,第二年正式達成和議,西北的局面得以緩和。仁宗把范仲淹調回京城,任命為參知政事,和韓琦、富弼一起主持朝政。
范仲淹戍邊四年,敵軍聞風喪膽,羌人尊稱他為“龍圖老子”。直到多年以後,邊境百姓依然傳唱著這樣一句歌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