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好媽媽大於好老師

    語文閱讀並沒有標準答案。我參加過中高考語文閱卷,閱讀題的答案都是“參考答案”。平時各種語文考試的答案更是如此,只劃分出幾個踩分點,具體怎麼說並沒有死規定。也就是說,只要你所答乃所問,方向對,術語對,基本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數。比如一道6分的主觀題,往往有三個踩分點,都找對了那就差不多滿分。如果發現這樣的題目自己寫得滿滿當當,只能得一分那就是完全不知道問的是啥。

  • 2 # 小漁

    問題是:為什麼閱讀理解題型規定標準答案?稍後回答!

    談到閱讀理解,先說說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喜歡讀書的朋友交流一下,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正!現在身邊很多孩子對“閱讀理解”這四個字的理解有誤區,認為文章後面必須有需要解答的題,這樣才叫“閱讀理解”。而平時讀書的時候,就是單純的讀,只看懂表層意思就完了,說得簡單點,就是讀書就是看熱鬧,走馬觀花,不求甚解。語文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型,是對平時閱讀能力的一次檢測,長期的不良閱讀習慣,導致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差,參加檢測的時候自然就困難重重了!想提高閱讀能力,就一定要脫離這個誤區,在平時讀書的時候,雖然文章後面沒有問題,但是自己在頭腦中要多給自己出點難題,這才是真正的“閱讀理解”。

    問題中說閱讀理解為什麼規定標準答案!

    閱讀理解出題型別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基礎(字詞句),原文(低年級考察認真程度,高年級考察對深層含義的把握),聯絡現實(談感受,聊現實)!第一部分,肯定是有標準答案,第二部分,大多數也有標準答案。第三部分就不一定了,結合自身實際,只要不偏離主題,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每篇文章的寫作用意,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是固定的,所以跟主題相關的關鍵詞,在答題過程中還是必須要寫出來的。

  • 3 # 天邊微雲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題有些答案是固定的,這種情況可以說答案是標準的,但初高中的閱讀理解題都是參考答案,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理解題在回答時空間很大,在賦分時,老師考慮的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表達優劣的問題。

  • 4 # 海絲之城

    題主說的語文閱讀應該是指語文閱讀理解吧,閱讀理解沒有標準答案的說法,如果有這種說法,那也是指參考答案。

    那麼閱讀理解為什麼要規定有參考答案呢?

    首先,有利於老師批改時標準的統一,以免出現批改同一題時分值相差過大。特別是現在都用電腦改卷,往往一道題要經過兩個到三個老師去批改,沒有參考答案,只憑老師自己的理解去改,就有可能出現分數差距過大問題。

    其次,閱讀理解是按得分點來得分的。參考答案有規定要答到哪個得分點才得幾分,答不到那個得分點就沒有分數。如果沒有參考答案,假如一個問題是5分,你憑什麼只給這個同學2分,給那個同學卻是5分呢?而這個評分依據就是參考答案裡的得分點。

    最後,參考答案有利於學生答題的規範性和完整性。每個學生對於同一問題的理解,有的學生答案顯得累贅,有的則答得過於簡單,答案都是學生自主發揮,毫無章法可尋。而參考答案可以讓學生將兩種答案進行對比,從中發現自己的答題時的缺陷,進而修正,從而使自己的答案更具規範性和完整性。

    對於最後一點,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是對學生思維上的束縛,僵化了學生的思想,你認為呢?

  • 5 # 渡派財商

    標準答案在八幾年就開始推行,我是八七級開始初中,九零年中考,做的就是標準答題試卷,我的高一級學長就給我們說過,現在考題很簡單,只在ABCD中選擇正確答案即可,當時我的理解也是認為國家為了提升升學率,放開了考試標準,可是我們在開始的模擬考試中,真的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景是山水樹木,但只是相似卻有差異,語文歷史還好,是我的強項,答案真的很選擇,但到了物理化學英語時,就是真的看著相似,但知道只有一個答案。

    因為我參加了兩年中考,所以在考物理化學英語時,我選擇了聽天由命式的方法,用抓鬮的方式解決了我的很有儀式感的中考!結果是啥呢?在沉悶的等待實踐中,只能把金庸全集看了一遍又一遍,因為等待中考成績嗎!心不在焉似的走馬觀花,只對書中的人物情節有關注,其實說白了,那個時候看書的選擇是很有限的,也限於經濟的拮据,只在我們學校十里範圍內轉悠,接觸的書店就是新華書店,但相中的書都是按原價賣的,我那是真的買不起,其實買得起又如何,那時候真正相中的書就是,楊家將呼家將!金庸全集還沒有,在我接觸的世界裡。

    對標準答案我有我的理解,就是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吃透了,把那些看著近似答案的差異區分開來,就解決了!可在當時的我簡直就是覺得不可能。

    等到真正理解“不可能”這個詞彙時,年齡已到三十五歲,十幾年的使喚歲月中,被不可能困擾了我最好的人生歲月!好在任何時間明白都不晚!自三十七歲開始,發奮讀書,把能利用的所有碎片花時間,全部利用起來看書,真的好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的機會!把“不可能”從我的觀念中去除的那一刻,嶄新的世界讓我覺得時間不夠用,標準答案好處就是看著正確卻不會正確無誤,這兩個詞是完全不同的標準!尤其在股市中,相似卻不是一模一樣。所以學習,仔細,正確不代表正確無誤!就說到這裡吧!願與大家共勉!

  • 6 # 職場奶爸成長手冊

    一,今年兩會中,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人大副主任谷振春,對“語文閱讀理解標準答案”提出異議,他對記者反映,今年上會的提案中,有一份提案專門對準了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標準答案思維”現象。他認為“包括中、高考在內,語文閱讀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評判方式違背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規律。出題專家的‘標準答案’也只能代表少數人的觀點。有關部門應在教育改革中重視這個問題。多答案、多標準、更加科學的答案設計才能倡導學生髮表獨特見解,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標準答案”的存在是不是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到底應不應該放棄“標準答案”,在高考這個風向標中體現對學生個性和思維的尊重。這番言論,引起輿論的一片譁然。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中,考察了《一種美味》一文,要求對文中“詭異的光”做理解分析。文章的原作者在接受訪問時,任性的回答“標準答案還沒有出來,我怎麼知到我想表達的是什麼”一度把語文的文學類作品閱讀的“標準答案”推向風口浪尖。為此周國平還曾經專門寫了一本書《試卷中的周國平,對標準答案說不》矛頭直指。語文閱讀,尤其是文學類作品閱讀,應該允許學生的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保持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自由。而“標準答案”被冠以壓制學生個性發展的帽子。

    作為高中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向主要是側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文字解讀,甚至遣詞造句和辨析語義等基本規定動作訓練與考核。

    作為高考,身系千家萬戶,不僅關係高校人才選拔,還關係社會穩定。既然是選拔性質的考試,就必須有區分度。而區分就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如果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理由,放開“標準答案”,那麼勢必會造成評卷場上的主觀臆斷,對於考生來說,那是更加不公平的存在。

    其實作為標準答案來說,是不是或者和原作者的理解一樣不一樣,並不是重要,因為作為文學類作品都是在不斷的解讀中發展。而且出題老師在出題和設定答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習能力,教學任務,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集體討論提出來的。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語文閱讀尤其是文學類作品閱讀,還是會凸顯“標準答案”

    三,現在的學生,陪伴他們長大的不再是連環畫,而是螢幕。數字技術正在改變著他們的思維和閱讀模式,他們接觸的資訊渠道和資訊量是前人完全無法企及的。他們接受資訊的方式很多時候甚至不是主動的,是被彈屏強加的。

    這種閱讀的結果就是忘記了開始閱讀的內容中心,越走越遠,完全偏離了出發點。學生很難進入到文學類作品閱讀的情景中去,紙質閱讀或是長篇閱讀,已經成為部分學生的閱讀障礙。

    況且現在的網路媒體的文章,使用的比較多的是居中對齊的方式排版,而傳統紙質的文章是採用兩邊對齊的方式排版。一般的網路文章主要採用居中對齊的方式,重要的,關鍵的句子和概念都放在文章的中間,而且很多的文章都已經加黑加粗,兩邊的文字只是餘光掃一下。這種被動性的,淺層的,給予性的閱讀方式,在慢慢侵蝕學生的思維模式。面對閱讀材料不思考,不用腦,看不懂,不會看是這些學生的真是情況。

    對於這樣的學生情況更加需要教師對於學生的閱讀,進行閱讀指導,培養他們的收斂思維,訓練他們在眾多的資訊當中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而不是漫無目的的瀏覽,強調閱讀的“收斂性”“目的性”“標準性”“有序性”。

    閱讀教學,要凸顯收斂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最基礎的解讀和評析文章的能力,讓學生能在眾多的資訊裡面尋找到一條路徑,進入文字的核心。

    四,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用“圓球”來比喻一篇文章,說“圓球有一箇中心,各部分都想向中心環拱著”,“一篇文章的各部分也應有環拱與中心,為著中心而存在。”這說明了文章的主旨和材料關係,文學類作品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資訊處理的流程,就在於要開拓一條路徑,讓學生在眾多謎團當中尋找到寶藏,“標準答案”是學生收斂思維的體現。

  • 7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語文答案分兩種:一種是標準答案;還有一種是參考答案。

    對於客觀題來說,是有標準答案的!而對於主觀題而言,則一般叫“參考答案”。

    有些閱讀理解中,既有標準答案,又有參考答案!

    比如閱讀中考你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等,就一定要標準答案。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閱讀理解還是以“參考答案”居多。

    或許有人會質疑: “明明說是參考答案,為何閱卷還是將其當做標準答案來閱卷呢?”

    “為何連作者自己都答不出來呢?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閱讀理解題設定參考答案,會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會不會束縛學生的思想?”

    對於語文閱讀理解題而言,為何要設定參考答案和標準答案呢?老穆有自己的看法,如下:

    一、保證考試的公平性

    同學們,試想一下,倘若沒有參考答案(或標準答案),公平性何在?認真學習的孩子怎麼辦?……

    二、便於老師閱卷 ,提高閱卷效率

    倘若語文閱讀沒有一個答案參考,閱卷既費力又費神,不僅降低閱卷效率,還失去了公平性……

    三、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一名保安,見一兒童落水,奮不顧身跳下水去施救……

    問:請展開合理想象,說說保安在跳水的那一刻,心裡是如何想的?

    【參考答案】保安心想:“倘若孩子出事了,家長得有多傷心啊,救人要緊……”

    (圍繞“愛、理解、真善美……”等方向回答皆可,思想要積極健康,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提升孩子文學修養、語文素養

    五、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

    考點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設定答案?有何根據?回答時該注意什麼問題?…… 孩子透過答題,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命題者思維和反命題思維……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 8 # 微課進行時

    語文標準答案歷來是受人詬病的。閱讀理解的答案多是命題人“自以為是”的“機械化”揣測。那些“用意”和“妙處”,就連作者自己也說不出,命題者卻說得“頭頭是道“。更有作家感嘆自己讀不懂自己的文章了。閱讀本是個性化的體驗,理解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但是經過命題人的一番包裝,就儼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一副嘴臉。於是各種“模式”“套路”“揣測命題者意圖”代替了“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索然無味,所選文章也佶屈聱牙,面目可憎。

    可以說,標準答案扼殺了閱讀個性,也用套路讓讀者懶惰,人云亦云,浮光掠影。

    我是語文老師,我痛恨標準答案!

  • 9 # 記憶師雷鳴

    語文閱讀理解題作為考試部分,要考核就一定會有標準,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是學習進步還是沒有進步,亦或者是學會了還是沒有學會。

    學生透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將學習到的知識消化吸收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接受考試的考核,看看能不能真正掌握,作為自己升學的一個參考和依據。這是標準答案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為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考核和考量。

    那有人把這個標準答案拿出來質疑,一定是看到有些出題人所給出的答案讓人啼笑皆非。有的題目答案過於死板,不夠靈活,不但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還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我想我們回答的這個問題的題主也是看到這一點了。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現象,畢竟人力有窮時,想問題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全面。尤其是現在真正大師缺乏的年代,要想思考周全,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但是又不能沒有標準答案或者參考答案。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看待答案的過程中也要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

    【至於說,這些標準答案對我們的孩子的教育產生誤導,我倒不會覺得有太大的誤導。】

    我們想想我們過去學習的東西,在進入到社會後有多少能用到的,幾乎沒剩下多少,都還給老師了。這也是我們現在對老師態度上有些不大好的原因之一,老師的地位不高的一個影響因素。我們怪罪老師影響我們人生的發展,以標準答案來說事,這個理由還是有點蹩腳的。我們的發展主要還是靠我們自己,學校學的東西都差不多還給老師了,要想成長主要還是靠自己了。

    標準答案存在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人生是有標準的,是有一個價值觀存在的。

    這個世界任何事情,尤其是我們人在做人做事中,一定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的。我們一定要圍繞自己的標準把自己的人生做好,做到讓自己身心圓滿,讓他人和諧與共。這樣的一個人生才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 10 # 夢的第三章

    語文除了選擇和判斷題沒有標準答案,從來都是參考答案。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不一樣,語言表達能力也不一樣,只要能夠抓住文章的主題,寫出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教育不是複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是真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現在阿里和騰訊兩頭獨大,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