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過無痕攝有痕
-
2 # 龍輝65434577
謝邀!父母干預孩子的規劃與選擇,說白了就是將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美其名曰孩子年輕,根本不懂社會複雜,世態炎涼,哪知人世險惡,必須由父母進行指導和引路,才能少走彎路,少吃苦頭。不可否認,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孩子卻不領情,不喜歡父母過多幹預自己的規化和選擇。這就是矛盾的所在,一方面父母不放心孩子的選擇,另一方面孩子又討厭父母的干預。其實兩方面都沒有錯!孩子想按自己的選擇去生活,父母想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苦頭。在這裡,孩子沒有站在父母立場想問題,而父母也沒有站在孩子位子上想問題,自然雙方都說服不對方。只有各退半步,多溝通與交流,方可達到平衡。
-
3 # 路舊好行
站在父母這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干預孩子的規劃和選擇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抑制了孩子心智成長和未來事業的發展,有的甚至是害了孩子。作為長輩和過來人,自己做人做事成功了嗎?這也許是很多家長忽略了的問題,自己都是個失敗的人,卻拿自己的經驗和閱歷來干預甚至是指導孩子,自己不覺得膚淺和可笑嗎?老是干預孩子的規劃和選擇的人,自身也處在成長中;一,孩子的規劃和選擇,又要自己出一大筆錢。二,孩子的規劃和選擇能否養到自己的老。三,孩子大了將要離開自己,而自己卻是什麼都沒得到。有的父母出於自私一面,而老是干預孩子所有的事,老是干預孩子的父母是自私的、沒有責任的、更是無知和無愛的。為什麼不能做孩子的無私後助?為什麼不能放飛孩子?身為父母者,只能規範和提醒孩子不能做傷天害理的事即可,其餘的讓孩子自行規劃和選擇,因為,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的亮點在哪裡。
-
4 # 靜靜的等待199583798
謝邀!父母老是干預孩子的選擇,我覺得有幾種可能性。第一,父母很強勢,想把自己沒完成的心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幫他完成他的心願,其實這是一種人生選擇權的剝奪,孩子不一定有幸福感!第二,父母把孩子過於弱小化了,認為他可以代替孩子做選擇,那樣孩子就不會走所謂的彎路,不會摔跤!其實父母還沒搞懂,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會有父母為人處世的影子,但是真正想讓孩子幸福,應該是指引,建議,而不是強求一定要順從!
人生的路,有時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了這一部分,就會失去他該懂得的那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代替他人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有些路,一定要自己走,才知道這路上的風景,是如詩如畫,還是曲折艱辛,沒有這一程,也許他的人生就沒有那麼完美!所謂的完美,就是能接受不完美!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讓你得到的時候,也許正在失去,你感覺失去的時候,走過了,才知道也得到了!
-
5 # 長留仙聰
對,相信大家都有著此類相同的困惑,在我們小時候,甚至是長大成人後,父母們都會或多或少的干預著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抉擇,或者直接替我們做主,一直將我們單做小孩子般看待,從而缺少對我們予以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
其實對於父母的這些行為也充分說明了他們那種對作為兒女的我們的不放心,以及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情的一種質疑與擔憂的心理。可憐天下父母心嘛!雖然父母們這樣做是出於一種更好的對孩子們抉擇的保護,但是,帶來的可能更多的是對孩子社會歷練的缺失,會讓他們以後在沒有父母“幫助”的其他事情的選擇上拿不定主意。
但作為兒女的我們來說,也是有著一定的好方法來化解父母們過多的擔心與憂慮的。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我們自己有著更多的選擇機會,與更好的選擇權利了。
第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儘可能將每一件小事情做好,讓父母們比較滿意就可以了。第二,在一些與家人探討的事情上儘可能講出讓他們信服的關鍵點,比較好的滿足了家長們的部分想法,慢慢的,父母們就會開始放心對我們的一些事情的做法了!
-
6 # 古樓青叔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看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成年被試者中只有兩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起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究其根本,就是“心理定式思維”造成的。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干預孩子的規劃和選擇,不論他們是哪省人,在干預教育孩子時,常常有一套驚人相似的說辭,講出的話,幾乎大同小異,不是對孩子說些民間流傳下來的俚語、俗話,就是說點兒古老的諺語、方言,比如“老爸、老媽吃的鹽、喝的醋比你吃的飯、喝的水都多”,“老爸、老媽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山望著那山高”,“薑還是老的辣”,“乳牙未退,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等凡此種種,不勝列舉。心理學理論認為,語言是人的心理獨白,仔細地去分析他們的話,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心理上有意無意都有一種共同的思維傾向,也就是“心理定式思維”。那麼,什麼是心理定式思維呢?
正如孩子能回答出公安局長是女的,而成人往往按照他們的經驗,認為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一樣,心理定式思維就是按照日積月累的思維活動經驗和教訓以及自己固有的思維習慣,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的思維規律。因為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心理定式的限制,結果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回到我們的問題中,由於父母具有這樣的心理定式思維,往往在他們的眼裡,孩子的心理沒有完全成熟,思想還比較幼稚,總認為孩子的規劃和選擇是不成熟的、欠考慮的甚至是根本錯誤的。
不過也有部分父母能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和提高專業技能,具有超前思維和真知灼見,他們的建議則極有參考價值,有助於兒女更好地規劃和選擇。
鑑於以上情況,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仔細分析父母說的話。因為不管咋說,父母的定式思維是從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和教訓中得來的,裡面肯定有其合理的成分,要能聽取父母中肯和正確的建議。
再者,要和父母推心置腹進行溝通。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孩子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出自己規劃和選擇的發展前景或潛在優勢(最好用相關資料說明),然後再以智慧的方式,委婉指出父母定式思維中固化、消極、落後以及錯誤的觀點,這樣不僅能使父母及時反省和理解,還可以贏得父母的信任和支援。
第三,對有超前思維和真知灼見的父母的建議,孩子應該特別留意聽取,這樣不僅有利於規劃和選擇更加穩固、牢靠,真正切實可行,而且對將來的發展也有前瞻性、指導性等重要意義。
最後,孩子的規劃和選擇有時也會不切合實際與離譜,甚至是荒唐的。這往往是基於孩子一時心血來潮,說幹就幹,或是看中和聽信了某種宣傳或誘惑等,而自己又沒有認真考慮和仔細調研就匆匆決定造成的,這個時候,父母的規勸和建議就顯得相當重要,孩子一定認真聽取,反覆思考,最後得出合理的結論。
總之,只要孩子與父母能達到“默契”,換句話說,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真正實現了領悟、理解和溝通,相信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解答者 白新明
-
7 # 光明啟
一,望子成龍心理。
二,由於父母普遍沒有受過如何培育下代的教育(包括讀了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統統缺失培養),又由於社會的種種原因和教育的本身問題,父母的干預成了幹不到點子上,亂干預,瞎干預。
三,孩子因為都是填鴨教學,標準式統一式答案,就沒有認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也無法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和選擇,恰好讓父母干預有了口子和理由,又逆反,兩下不滿意。怪圈。
要想好起來,教育要改革,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父母就少干預了。
-
8 # 陽光點心理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先分析父母的心理,針對父母不同的心理,孩子的應對方法才更有針對性,才能更好的緩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
首先說父母為什麼會干涉孩子的規劃,選擇呢。父母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呢。
1、讓孩子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
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個夢想,孩子的父母也會有。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沒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就把孩子當做自己夢想的延續。不顧孩子自身的想法,只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
有些父母年輕時非常喜歡音樂,但是條件所限,沒有能夠達成自己的願望,於是就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一定要孩子練習鋼琴。
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2、自認為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經歷過這個社會上的一些事情,這類父母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出發,為孩子制定未來計劃,提前為孩子選擇方向。認為某種選擇對孩子,或者說對家庭有益,以此為藉口,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選擇、規劃未來。
這類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並沒有尊重孩子的選擇。這也是保護孩子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大多數孩子不會接受。因為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想法。
3、過度保護孩子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在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父母會精心撫養,這唯一的後代,失去了孩子,就等於這個家庭失去了延續,失去了希望,所以從整個家庭的角度,一定會很好地保護孩子。這種思想一直在延續,即便是現在也適用。
而且在只有一個孩子的情形下,父母也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管教、約束孩子。
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幼兒時期,主要以嘮叨的形式出現。
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棍子危險,不許玩,冰棒太涼,不能吃,池塘的水太髒,不能碰。很多類似的情況,多數發生在老人身上,這種形式的選擇干預過多,會影響孩子對世界探索的慾望,因為外界都是危險的。
4、父母超強的控制慾
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父母強勢的家庭中。有些父母會希望周圍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包括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會精心制定方案,不顧及孩子的想法,自主安排孩子的選擇,人生規劃。
這有點類似第二個問題,但是更多的是父母不能容忍 其他意見。對自己的判斷“迷之自信”。
那麼針對父母的想法,孩子應該則麼辦呢?
其實這不應該簡單的歸結為孩子要怎麼辦,父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上,有更多的提升空間。
在這裡,也應該是父母尋求更多的解決辦法。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需要從不同年齡階段分析這個問題。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干預孩子的選擇,會阻礙孩子探索世界的慾望,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有缺失,缺少試誤的過程。這裡不具體分析,因為這個問題更多的是針對年齡較大的孩子。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孩子處於青春期階段,會有逆反心理,反抗一切權威,要爭取自己的權利,希望控制自己的人生,希望更多的自由。
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父母做的任何選擇都是增加矛盾的因素。有些問題父母如果不干預,依照孩子自身的判斷,也會選擇正確的方向,但是父母干預過多,反而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孩子有他年齡階段的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更多的應該是父母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教育方式。
在這裡,如果一定要給孩子想一個辦法,那麼我想說,溝通還是第一位的。
讓你的父母真正的瞭解你的想法,你的興趣愛好,你選擇自己人生方向的原因。雙方深入的溝通,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這裡最重要的是溝通方式,我也見過很多家庭只要已溝通就會吵架,其實雙方更多的是置氣,我相信父母是理解子女的,只是真的不會溝通,不能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話。
當然,在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是,父母的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過來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所以在選擇時,孩子也必須要參考父母的意見。
-
9 # 幸福那件小事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這種現象源於父母的性心理發展不成熟,所以會影響孩子的教育。按照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口唇期。(2)肛門期。(3)性器期。(4)潛伏期。(5)生殖期。父母自己這幾個階段出現問題就會影響現在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尤其對待孩子,比如口唇期出現問題,或者沒有得到滿足,這樣的父母會出現爭論型人格,容易和人爭吵辯論,不信任他人,對待孩子亦是如此,如果是肛門期出現問題或者得不到滿足,父母會出現滯留型人格,表現為死板,保守,固執,強迫性心理,對待孩子也會循規蹈矩,默守陳規,性器期出現問題的父母會出現性別認同障礙,也就是同性戀的人格,對待孩子本來是男孩,把孩子當女孩養,對待女孩,把女孩當男孩養,從而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問題就多一些,總之如果身邊有這樣的父母,建議專業人士或者心理諮詢師做一些家庭心理諮詢,當然如果孩子大點了讓孩子參加更好,家長的心理問題解決了教育孩子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回覆列表
在童年的記憶裡,父親就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母親給了我們生命,也給了我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千百年來,父母在人們心目中都是嚴父慈母,嚴在教育和責任,慈在美麗溫柔和含辛茹苦的撫育。
古代提倡做人要講究五種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父母疼愛孩子天經地義,“內睦者,家道昌”,“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家訓名言:“志之所向,金石為開,誰能御之”。作為孩子應該有志於齊家、治國、平天下。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加害自己孩子的父母,若父母有干預,只是認識不同,出發點和落腳點好的,感情是真誠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遊歷廬山是因為他父親蘇洵生前曾經入住廬山圓通寺。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到過這裡,也做了《東軒記》的大文章。
這就是宋代三蘇文壇明星的情懷,後人還建有“一翁二季亭”用著紀念。
人若有了這樣的情懷,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