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遇見周先生

    3歲左右,一般小孩子3歲左右如果他不喜歡熱鬧,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發呆不接觸外界,這是前期了要注意了。這時候父母就要引導小孩子,多帶孩子參與一些和其他小朋友活動,從心裡上鼓勵安慰開導。

  • 2 # 雞蛋殼裡的蝸牛

    現在一歲之前就可以診斷,過去的時候診斷經驗不豐富的時候,可能要等到兩歲多孩子症狀明顯了的時候才可以確診。

    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障礙、遲緩,疑似、邊緣化自閉症,非典型自閉症,中度、重度自閉症都被歸為譜系,也就是說凡是具備這些特徵的孩子都必須要去機構進行康復訓練。

    自閉症的英文縮寫叫:ASD,併發症有:多動症,學習障礙,和肢體不協調!

    這些併發症在孩子兩歲之前是可以診斷出來的,而典型自閉症兒童在兩歲之前也會有一些特徵表現出來:

    比如:學習障礙,你嘗試教孩子認識一些圖卡的時候,他根本就不看,不學,似乎是不感興趣,眼神也渙散,跟家人無對視,感情上也比較淡漠,家人回來或者離開都不在乎,沒有太大的情緒變化,有的家長會誤以為是孩子聽話,不粘人。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也願意玩,去哪個場所都很活潑,跟家長互動也還可以,但是這些並不代表他不是自閉症,自閉症的核心是社交障礙,除了家人其他以外的人都沒有交流,也沒有意願去互動才是最大的問題。

    嚴格來講,自閉症的評估需要非常嚴謹和科學的資料去診斷,不是某一特徵就能下定論的,他也許只是發育遲緩,或者只是語言發育遲緩,或者肢體不協調,到底怎麼定性,還要去權威的醫院去檢查。

    兩歲多覺得有問題,就不要懷著等等看的想法,一再耽誤,趁早診斷趁早治療,這幾類都是越早干預越好。

  • 3 # 孤獨行者Noodle

    我既不是磚家也不是醫生也不是老師,只是一個受夠了國內自閉症圈的混沌狀況的家長,作為一名人微言輕的家長,來談談自閉症的診斷。

    先從現在國際上或是美國遵循的最新診斷標準DSM-5來說,原則上自閉症的確診是要在三週歲之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三歲是人的一個發育分水嶺,三歲以後孩子的發育就趨於平緩,三歲之前的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診斷標準首先應該是嚴謹的,但人的發育狀況不是一個標準化可以量化的東西,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所以保證嚴謹與客觀的前提就是需要大量觀察和分析孩子的行為,並且很多專業人士綜合意見來判斷才能夠確診是與不是,而國內診斷環節中無疑這兩點是缺失的,甚至誇張到五分鐘就下診斷書,這是極度不負責的!以上這是國內診斷現狀的坑,家長很難繞過。

    我再從國內大眾對“自閉症”的認知和態度來分析一下診斷環節,自閉症在現在的大眾眼裡無疑就是個怪物,人們一方面看不清自閉症的本質,一方面被充斥在身邊無處不在的“早發現早干預”的焦慮所籠罩,一旦孩子被確診自閉症,又幻想摘帽,各種傾家蕩產地折騰,孩子在人們眼裡已經不是那個孩子,只是個“自閉症”……如此這般會有什麼未來呢?

    所以,確診與否並不重要,無論孩子是幾歲,最關鍵的是家長對孩子對自閉症的認識!如果不加分辨地只是來不及地去抓救命稻草,無疑會讓家庭及孩子深陷其中,對於那些真正是自閉症的孩子來說,一輩子也逃不出這個坑,能僥倖爬出來的,絕對就不是自閉症,因為自閉症是終身的!

    我還是說自閉症不是註冊會計師證,不是律師證,不是牛逼的證,很多家長沒確診就各種焦慮,確診更是天塌地陷,這不是自閉症的錯,是對自閉症的認知的問題,而這種認知在現在和瘟疫一樣蔓延,讓自閉症譜系群體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如果可以把這些理清的話,自閉症確不確診就沒有區別了,自閉症孩子就可以免受很多傷害,自閉症又咋滴了!?招誰礙誰了?自閉症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是一群活得最真實純粹的天使!

  • 4 # 羿雲天說

    兩歲會有一些症狀,但是建議三歲再確診一次。兩歲時候還比較小,很多相對應的症狀存在可變性,不一定是自閉症。有可能只是發育遲緩。

  • 5 # SUM電影

    你好,自閉症的診斷都需要在三歲左右,但是很多細心的家長都能在孩子三歲之前發現孩子類似“自閉症”的先關特徵和特點,並且給孩子採取相應的干預方式,上次看到一個家長一歲半孩子就已經診斷了。

    為什麼說孩子三歲是診斷的一個高峰呢?因為孩子在三歲左右,各方面的發育已經逐漸趨於平穩,比如說三歲的孩子可以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可以體現自己的社交狀況,也可以在行為等各方面有所偏好和表現,所以,很多的家長都是在孩子三歲左右確診的。

    而在孩子三歲之前,孩子的相關症狀也是可以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孩子不會說話,語言發育遲緩,在語言的溝通和雙向互動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重複和刻板行為,缺少雙向互動的熱情和技巧,表現為孩子答非所問,自言自語,經常出現無關情境的相關語句。

    而有的孩子在社交方面也表現出來了對親人的依戀程度較小,對父母的呼喚沒有反應;喜歡自顧自的玩耍,和其他小朋友沒有互動分享的熱情,不喜歡玩假想性的遊戲和活動。並且很多的孩子還會出現刻板或者重複的行為,比如長時間的迷戀某一樣東西,某一個物件,並且每天堅持做同一件事情,吃同一樣食品,這都是孩子刻板行為的表現。

    所以,家長要是在孩子三歲之前,發現孩子類似相關的特徵,就要留個心,一旦診斷,需要早干預。

  • 6 # 自閉小女孩11成長日記

    自閉症孩子的診斷,一般來說要在三歲以後,醫院才會給出明確的自閉症診斷證明。其原因有三方面:

    1、三歲以前孩子的發育情況還不太明顯。有的發育早,有的發育晚,難以從其行為判斷是否就是自閉症。即使有自閉症的特徵,比如社交困難,一兩歲的孩子本來就沒有什麼社交活動,即時有一兩歲時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好的社交行為,而且即使社交行為不好,也不一定是自閉症,如發育遲緩、弱智或其他一些疾病,所以從社交困難這點來診斷三歲以前的自閉症也不現實;從自閉症的第二特徵語言發育遲緩來診斷也有問題,有的正常孩子也可能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社會上甚至有貴人語遲的說法,雖然這種說法並不科學,本人就是4歲以後才會說話的,至今腦子裡還有不會說話時的兒時記憶,另外有很多自閉症小時候語言發育正常,稍大一點就慢慢都忘記了,進入機構後才又重新學習,所以從這一點也很難判斷;從刻板行為來說,有的自閉症小孩有明顯的刻板行為如轉圈看轉動的,還很多自閉症小孩小時候並沒有什麼刻板行為,而是隨著長大刻板行為越來越多,我以前也曾慶幸女兒很小的時候沒什麼刻板行為,但很快就被打臉,有的刻板行為還是我教出來的,比如以前每次喂她吃麵條都要把麵條卷在筷子上,現在她自己吃麵條則是一手拿筷子夾面,另一隻手把麵條卷在筷子上,改都改不掉;

    2、對自閉症的診斷主觀性太強,同時孩子也不一定配合,因此也許同樣的行為對不同的人來說就有不一樣的看法,不同的時刻孩子的表現也會不一樣。比如我女兒兩歲時還不會說話,我們就帶去醫院檢查,醫生叫了一下我女兒名字,女兒看了醫生一眼,醫生說放心吧,叫她名字她會看我肯定不會是自閉症;然後給一堆表格讓我填寫,上面寫了好多問題,哪些會哪些不會自己填寫答案,分好幾多大專案,填好後交給醫生,醫生再輸到電腦裡,這分明是在考家長;孩子則由她媽媽帶到另一個評測室進行測試,醫生放一堆積木讓女兒搭,結果女兒一手把積木推到地上,而在家裡明明會搭積木的在醫院卻不配合。還有一兩歲的小孩如果怕去醫院,一看到醫生一嚇一哭一鬧就什麼都做不了了,就算是正常的孩子也可能被誤診個自閉症出來。

    3、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正因為上面兩大原因加大了誤診的可能性,醫生當然不願意承擔誤診的風險,比如我孩子的診斷結果也只是“疑似自閉症”,不願意給出確定的結果,並給我解釋如果達到60分以上是自閉症的話,我女兒大概50幾分,並建議馬上去機構干預訓練。注意對於自閉症是干預訓練而不是治療,疾病可以治療,可以治療就可能有治好的一天,自閉症屬於殘疾是伴隨終生的,所以只能叫干預訓練,訓練可以不斷進步,沒有訓練治好病的說法。康復訓練不一定要等到確診,對於一兩歲的孩子,不管是發育遲緩還是自閉症還是弱智,康復手段都差不多,無非就是認知、語言、感統、遊戲、音樂、自理等課程,不管是不是,先干預,干預越早效果越好這是沒錯的,並且在康復過程中透過與家長老師的交流,再與其他孩子比較,是不是自閉症自己就有所判斷了。還有一點,目前社會上對自閉症視作洪水猛獸,如果冒然診斷為自閉症,有的家長一時接受不了導致精神崩潰,就曾有家長因此而自殺的,相反帶孩子去康復機構後慢慢接受事實,同時有那麼多同病相憐的家長抱團取暖互相鼓勵,更能接受事實,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醫院給出診斷證明之前就已經自行確定為自閉症的事實了。

    最後我想強調幾點,3歲才能確診自閉症並不意味著要3歲以後才能做康復訓練,干預還是越早效果越好;自閉症是終生的不可治癒的,畜牧學家天寶就是自閉症患者,記者採訪她時就問她是什麼時候治好的,天寶回答說她一直都是自閉症,但這並沒有影響她讀完大學碩士博士成為科學家;雖然自閉症伴隨終生,但有脫帽的說法,當自閉症孩子能說話、溝通、上普通學校學習、長大後能生活自理(能生存自立更好)、懂得遵守社會規則,我們就可以說他脫帽了,但他仍然是自閉症患者,有本專門給阿斯伯格患者(自閉症的一種)寫的書《假裝是個正常人》裡就有介紹這樣一個技巧,當你無法直視別人的眼睛時,你可以看著他的額頭,讓對方誤以為你是看著他,從而把你當做正常人...

  • 7 # 子樂健康科普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徐雲和楊健老師曾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一項國家社科重大招標專案“自閉症兒童早期發現、干預、教育的跨學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題為《自閉症早期發現研究進展》,在這方面的敘述應該是國內比較權威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社交溝通障礙是自閉症最核心的問題。回顧性研究已經表明,根據兒童早期的社交和溝通行為,最早可以在1歲前後區別自閉症兒童和正常兒童,在2歲前區別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

    社交溝通障礙是自閉症兒童區別於正常兒童最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情感互動存在缺陷,二是用於社會交往的非言語溝通行為存在缺陷。回顧性研究已經表明,根據兒童早期的社交和溝通行為,最早可以在1歲前後區別自閉症兒童和正常兒童,在2歲前區別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自閉症兒童在12個月之前就有所表現,比如:不願意看人臉、對名字缺乏反應、無積極情感(社會性微笑)、非言語溝通行為較少。到了24個月時社交興趣明顯下降,比如:無視他人的存在、對同伴興趣低、更喜歡獨處。

    研究者將發育遲緩兒童設為對照組,發現了自閉症兒童不同於發育遲緩兒童的行為

    學者們發現,在1-2歲的過程中,自閉症兒童的目光接觸逐漸減少、非典型性情感表達(如缺乏社會性微笑、異常的面部表情、易怒、敵對情緒等)逐漸增多,而發育遲緩兒童仍然維持在之前的水平,2歲時發育遲緩兒童的目光轉移和社會參照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自閉症兒童很少改變。同時自閉症兒童還表現出對同伴興趣低、不願意分享、缺乏共同注意行為和非言語溝通行為。基於對家庭錄影的回顧,研究者發現有部分自閉症兒童會逐漸失去已經掌握的語言和社交技能。鑑於此現象,學者們總結了自閉症的3種發病模式:“早髮型”,即症狀出現於嬰兒早期;“退化型”即前期發育正常,後來已習得技能退化,常伴隨著社交興趣減弱,據報道退化現象發生在20%-40%的自閉症兒童身上,平均發病年齡在19-24個月;“高原型”即前期發育正常,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交往技能沒有繼續提高。

    語言發展早期特徵:語言發育遲緩是自閉症患兒父母最先注意到的問題,也是大部分患兒就醫的主要原因。回顧性研究表明2歲前可以發現這一問題

    學者們透過社群篩選比較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發現自閉症兒童在2歲時比18個月時有更嚴重的表達性和接受性語言發育遲緩,並且18-24個月期間,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育明顯緩慢。因此,認為第二年裡語言發育遲緩可以作為自閉症篩查的一個臨床指標。

    重複行為是不能區分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的,因為重複行為不是自閉症特有的,在其他的發育障礙中也可能存在

    多個研究發現1~2歲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的重複動作水平相似,但是都比正常兒童表現得更加頻繁。由此可以推論:重複行為要到1歲之後才逐漸出現,但是還不能區分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

    2歲前不能根據動作發展區別自閉症和發育遲緩兒童

    上個世紀40年代就有報道有些自閉症病例步態笨拙或粗大動作不協調。後來的研究也表明許多學齡期自閉症兒童在保持平衡、 穩定姿勢和限時動作上有困難。針對嬰兒期非典型的動作發展(如:姿勢異常、活動減退、肌張力減退等)是否可以作為自閉症診斷的一個潛在指標這一問題,研究者們進行了一些探索,發現自閉症兒童在6-9個月表現出更嚴重的動作異常,主要包括:保護性條件反射少、不對稱或不正常的動作(如:爬行時身體姿勢異常)、動作不嫻熟(如:頭部控制能力和俯臥時手臂承受重量的能力、走路時身體協調能力都較弱)。進一步研究發現:相對於正常兒童,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的行走能力和俯臥仰臥時手臂承受重量的能力都較落後,但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並沒有質的不同。目前認為,2歲前不能根據動作發展區別自閉症和發育遲緩兒童。

    綜上所述,根據早期的社交溝通行為(如不願意看人臉、對名字缺乏反應、無積極情感、缺乏共同注意等)便可識別出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可以作為自閉症篩查的一個臨床指標;但早期的重複行為和非典型動作發展還不能區別自閉症兒童和發育遲緩兒童。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病因不明且持續終生,早發現早干預是治療的關鍵。希望本文對讀者們能有小小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徐雲,楊健.自閉症早期發現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22(06):1023-1027.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明朝的大太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