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企鵝人cc
-
2 # 賤議你讀史
我認為這是由明朝的政治體系所決定的!
明朝有實際權利的大太監,出現在明中期。
我先從內閣制說起,就能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很多大太監。
內閣大臣們按照既定的一套流程處理政務,即使皇帝多年不上朝,也不會影響帝國正常的運轉。
這裡就存在一個關鍵點!
內閣大臣們所制定出的決議,需要得到皇帝的批示方才可實施,而司禮監就是負責將內閣的決議送達皇帝批示。久而久之,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可以代皇帝作出批示,這就是大太監出現的關鍵因素。
明朝很多太監的終極夢想並不是要當皇帝,而是要爬上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一職位,像劉謹、魏忠賢都任職掌印太監。
內閣受制於司禮監,而司禮監又直接受制於皇帝,明朝的皇帝只需要管制住這兩個機構的負責人,就能掌握大權。
終明一朝,雖然出現很多大太監,但是都在帝王的控制之下,並沒有出現宦官奪位的事。
-
3 # 天橋地下說書的
根本原因是皇帝廢除了丞相。過去其實皇權和相權是分開的,丞相是政府首腦,政務又丞相決策好,在給皇上過目,批閱。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丞相對皇帝服服帖帖的。
朱元璋在胡淮庸造反後,廢掉了丞相,導致政務直接由皇帝自己處理。而如此多的政務,皇帝應付不來,所以弄了個內閣幫忙,但是內閣畢竟不是丞相,名義上只是個參謀,名不正言不順。
皇帝日常和內閣其實不常見,於是內閣和皇帝之間又多了個太監,這樣太監成了一個上傳下達的角色,甚至有時候,皇帝覺得麻煩,公文都給太監批,這樣太監就成了真丞相,甚至真皇帝。太監領袖叫司禮監。內閣大學士真要乾點啥,也必須要司禮監太監配合,不然夠嗆。
-
4 # 史趣
宦官專權和亂政是明朝的一大特點。既然達到專權亂政的程度,說明宦官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群體。明朝宦官這個群體有多大?有幾則記載不容忽視:
《國朝宮史》第二卷,康熙四十八年上諭:明季事蹟,卿等所知,往往皆紙上陳言。萬曆以後所用內監,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獨詳……明季宮女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
內監基本上等同於宦官,數量十萬人之多,而且每天都餓死的。可見數量之多。這裡面雖有誇大的成分,但也大體反映實情。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有載,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奏報稱“(內監)又月糧每歲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員名,每歲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員名。”可見,內監賬面人數是14000多人。
《皇明經世文編》裡有一篇《複議節財用疏》,有載:“該司禮監揭帖開稱:嘉靖八年六月,內官、長隨、內使、小火者、淨軍,見在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九員名。”
明代中後期內官人數比較穩定的,大致在12000-15000之間。從數量上來看,明朝太監歷朝歷代都是排得上號的。
明朝為何有這麼多宦官呢?我們知道,一種群體數量眾多,必然有支撐群體存在的東西。對於宦官來說,這種東西就是權力。
有明一代,宦官的權力和數量是不斷增長的。
早在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對宦官的管理比較嚴格,不僅壓低官階,還不讓學習識字,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防止宦官干政。為了警示世人,朱元璋乾脆鑄造了一塊鐵牌,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懸掛在宮門上。
宦官不受重用在“靖難之役”後發生根本改變。鑑於宦官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成祖朱棣有意拉攏太監,並抬高地位。朱棣設立東西廠,任用親信太監為首領,專門從事特務活動。及至明成化年間,朝廷又設立西廠,進一步加強特務統治,廠內宦官數量不在少數。除了東西廠外,明朝宦官任職機構逐步膨脹,當時宦官任職的部門有12監(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4司(惜薪、鐘鼓、寶鈔、混堂)、8局(兵仗、銀作)之說,稱之為24衙門。24衙門中權力又以司禮監為最,司禮監擁有“代帝批紅”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甚至可以和內閣分庭抗禮。
宦官觸及權力中心,必然引發專權、專政的惡果。明朝中後期,宦官之禍迭起,出現了魏忠賢、劉瑾、汪直等一批罪大惡極的大太監。他們左右朝政,打擊異己,屢興大獄,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值得一說的是,明朝宦官權力雖大,但都依附皇權。任何時候,皇帝一動怒,剷除閹黨也是輕而易舉之事。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明朝皇帝一旦更換,宦官集團很快倒臺。這一點,明朝是不同於其他朝代的。
-
5 # 公子品史
這個和明代的宦官制度有很大關係,明代的太監是允許民間百姓自己自宮入宮當太監的。且明代的明君不多,很多皇帝都是不管事的,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宮內宦官,宦官們也知道只有服侍好皇帝,自己才有光明的未來。
宦官是皇帝的重要幫手在明代大部分的皇帝能力都很一般,甚至可以說沒啥能力,除了屈指可數的幾位明君外,大部分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皇宮內渡過的。皇宮內除了宮女,最多的就是太監了,所以自然而然的皇帝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就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太監們都很精明,明白把皇帝給伺候好是最重要的,很多皇帝幼年時就和這些太監待在一起了,這些太監從小就培養和皇帝之間的感情,投其所好,把皇帝服務的很好。所以皇帝登基後自然就很信任這些人,有什麼重大的事件都會和這些太監商量,給這些太監很大的權力,如奏章“批紅”權。
還有在明代臭名昭著的二個特務機關:東廠和西廠,這二個機構的頭領歷來就是由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太監擔任的,負責監視民間、官員的動向,同時處理皇帝身邊比較棘手的事件。太監們還用它來打擊異己、陷害忠良、捏造冤案。
太監大多有野心明代規定普通人可以自己動手自宮,然後進宮當太監。所以很多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進宮當太監,至少還能繼續生活下去,不然連飯也吃不飽,誰還在乎那東西。
此外還有一部分人,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有讀書人屢試不第,為生活所迫,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進宮當了太監。有句話說的很好,不怕流氓狠,就怕流氓有文化。因為這些讀過書進宮當太監的人,很清楚朝廷政治是怎麼回事,贏得皇帝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的國威,這個鄭和就是一個大太監,朱棣是十分的信任他的,為什麼不派其他人出海,而派鄭和就是這個原因。
還有明代歷史上著名的太監魏忠賢,他雖然不識字,但記憶力很好,性猜疑殘忍而且陰毒,且好阿諛奉承。當時的皇帝是非常信任這個人,在宮中的人都不敢忤逆他的。滿朝文武想要升官發財都得投靠他才行,不然就會被處罰、被貶官不得重用。他還自稱九千歲,可想而知他有多大的野心。
綜上所述,明朝的大太監之所以多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制度有很大關係的,皇帝也縱容這些太監,所以才會這樣。
-
6 # 醉美木瀆
其實不光是明朝,東漢,唐朝宦官都很受重用,太監是皇帝的狗腿子,大太監的出現實際上是皇權想要獨裁的衍生物。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中,秦國雖然短壽,但是在秦二世時期還出現了赫赫有名的權宦趙高,把強大的秦王朝折騰的散了架。東漢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宦官勢力比明朝要大得多,唐朝後期掌管禁軍的宦官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也比明朝大太監鬧得兇。不管宦官鬧得有多兇,由於其身份,其權利只能依附於皇權,權宦的出現實際上就是皇權想要獨裁的衍生物。
東晉,西晉沒有權宦,因為士大夫權大,皇權自身伸張不開,更別說宦官想要專權。宋朝很少有權宦,因為開國的宋太祖就曾經明確表示過要和“士大夫”共天下,宋太祖,宋太宗對彰顯皇權也極為剋制,所以身邊一直沒有權宦出現,到了北宋末年,皇權逐漸獨大,就出現了童貫這種權傾一時的太監。到了南宋,政權風雨飄搖,不得不團結士大夫自保,皇權再次主動收縮,也就沒有權宦出現的機會了。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就曾經關注過宦官專權問題,他認為宦官之所以得勢,是因為宦官與皇帝的秘書部門總理府的結合的原因,因而決定把兩者的關係割斷,並且規定內廷只能由宦官管理,嚴禁與外廷有任何的交往。這一手段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只是後來形勢比人強,東漢皇帝普遍短命,外戚做大,皇帝為了奪權,只能依靠宦官,由宦官掌管尚書檯,釋出命令,調動軍隊,消滅專權的外戚集團。尚書檯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負責起草釋出政令。因此,皇權和外戚的鬥爭使東漢宦官有機會擺脫光武帝劉秀為他們設計的權利制度牢籠,走上執政之路。
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皇帝不再相信藩鎮將領,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軍隊,對藩鎮實行武力壓制,這支軍隊皇帝也不放心交給外將,逐漸的就交給了身邊的太監,這些太監手裡有兵,自然腰桿子就硬,到了唐朝中後期,連皇位的傳承也被太監把控。
這一切的起始,其實在唐玄宗時期,玄宗對身邊的宦官高力士極為信任,不停給他加官進爵,高力士曾任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後又加官驃騎大將軍,在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高力士身著紫袍,權勢煊赫,可以說是對高力士本人比較好的還原了。
“前有車後有轍”,在唐玄宗之後,唐朝皇帝偏信宦官,大太監層出不窮,權勢遠大於明朝所謂的“大太監”,到了皇帝都無可奈何的地步,唐朝大太監李輔國,尊號尚父,拜司空兼中書令,封博陸郡王,是歷史上首個封王的太監,曾對唐代宗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專權至此,唐代宗也無可奈何,只能派人暗殺了事,可見權勢之盛。
明朝太監的“功業”實際上是比不上東漢和唐朝的,只是年代較近,史料翔實,故事流傳比較多而已。明朝太監參政權利,來自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原先只是一個代替皇帝謄抄聖旨的機構,只是由於皇帝信任以及掌握特務機構,意見被皇帝重視才有了左右政局的能力。但是明朝宦官不能直接掌管六部,也不掌握京城宿衛,在權力含金量上和東漢,唐朝前輩比起來不知道遜色多少。
明朝第一權宦魏忠賢,人稱“九千歲”,權勢熏天,胡作非為,人人避之而不及,小皇帝崇禎上臺,一點點暗示,言官雪花般的彈劾奏疏就遞了上來。崇禎帝一紙文書就把他罷官流放,最後自殺。哪裡能和唐朝時的李輔國相比,只不過是皇帝的一條惡犬而已。
-
7 # 小斯史事
誠邀。明朝太監權利很大,但是相比而言,唐朝中後期的太監權利更大,甚至可以廢立皇帝,肆意屠殺皇室成員!明朝太監給人感覺很厲害,是因為那些太監的事蹟流傳的廣,各種戲曲、電視劇、小說的渲染,給人的印象深刻!
明朝太監權利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是有祖制太監不得干政的。朱元璋廢丞相,設三司,鞏固和加強了皇帝的中央集權。但是這樣一來,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得由皇帝拍板,皇帝的工作量一下子大了N倍,除了朱元璋這位吃的苦中苦的開國皇帝,後世的皇帝是沒有那麼多經歷和耐心去處理那麼多事務的。等到宣德皇帝朱瞻基繼位後,乾脆讓太監讀書,讓他們代替自己給批示奏摺,皇帝聽完奏章後口述,由太監批示,稱作披紅!管披紅的太監叫掌筆太監。再後來連皇帝發文件署名的玉璽也由專門的太監來保管,蓋章!管玉璽的叫掌印太監。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都懶政,又不喜歡那些整天在他面前提意見的,拿著儒家和祖宗的大道理約束自己的臣子,皇帝不喜歡被束縛,不喜歡這些提意見的臣子,反而覺得身邊伺候,聽話的太監是最忠於自己的。太監同時掌握著披紅和蓋章的權利,加上皇帝的信任,所以權利很大。
明朝那些著名的太監
第一位王振,這個人原本是個落第秀才,覺得當太監更有前途,就自閹了進宮當了太監,恰好碰到朱瞻基要太監讀書識字,這個秀才太監就當了太監們的老師!後來得到了朱祁鎮的信任,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就是王振慫恿朱祁鎮親征瓦剌,不懂軍事瞎指揮,造成的!
第二位,劉瑾,仗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信任,胡作非為,貪贓枉法。一時權勢滔天。後來被千刀萬剮,是第一位被千刀萬剮的太監,據記載,被颳了3000多刀才死。
第三位,魏忠賢,這個老面孔就不多說了,路邊大爺都很熟悉他的事蹟。只能說一句,九千歲太牛逼,堪稱文盲中的蘇東坡!
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口碑很好,人們為了避君主褘,就自然把敗國、亡國的責任往太監身上推,加上古代戲曲、文學、民間也喜歡大太監如何惑亂朝綱的八卦,所以明朝大太監事蹟很受歡迎,於是大家都有了明朝太監權利無邊的錯覺!
-
8 # 驚奇隊員
明朝大太監多,和明朝的政治體制是分不開的。明朝的決策層由文官控制內閣和太監控制的司禮監構成,二者有點像現代的參議院和眾議院,所以必然需要有文化,有智慧的太監擔任。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新皇帝繼位,必然要換一批新的太監上位,再加上各種特務機構,東西廠,自然明朝大太監數量就多了。
-
9 # 無肉不歡的胖子
明朝建立了特務機關東廠和西廠,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事,而控制東廠、西廠的都是太監,。明朝太監還有批改奏摺的權力,這也大大加強了太監的權力。所以明朝出大太監。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太監的由來:
中國的太監從殷代就有了。甲骨文上有記載,是陰莖表示切斷,“羌”則是殷朝西方的少數民族。甲骨文上的記載是敘述殷代的武丁王將抓來的羌人閹割後成為宦者以祭神。甲骨文的記載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記錄。
古時候有些人家的家裡太窮,吃不起飯,因此很多人便把男丁送到朝廷裡當太監,後來就一直有了太監。
那時候,很多貧苦人家沒辦法謀生,便把孩子閹割了送入宮中,以求能夠得到重用,有朝一日飛黃騰達。雖然能夠走到高位的太監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下場悽慘,但是好歹有個機會,總比直接餓死強。
在明朝宦官得勢的年代則又有所不同,自宮以求入宮的人更多,不僅僅限於貧苦人家,很多富貴之家也隨其大流送子入宮,被認為是一條“痛一時富貴一生”的捷徑。
而且在明朝有著以家奴治天下的一說,大家想一想家奴和大臣誰更親,而且明朝管理太監的制度非常嚴格,對他們的門檻要求非常高,如果太監不花個幾十年的時間,還真就走不上人生巔峰,並且前提還是遇到昏君的情況下,而且自己能力還要非常強會來事能辦事。如果,這麼條件都無法滿足,那麼太監即便是老死在宮裡,也就是一輩子苦力的命了,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就單憑遇到昏君這一點,就知道明朝太監的門檻有多高了。
所以明朝出現的厲害太監特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