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青竹先生L

    道家與道教並不是一回事,但兩者之間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成形於先秦時期,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

    首先,為什麼說道家與道教本質上並不是一回事,可以從下列幾點來作說明:

    其一,道家與道教產生於不同的時代。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創立,而道教則形成於東漢末年由張道陵天師創教而成。這就是說,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現相當長的時問,人才輩出,流派紛呈,並形成了先秦和漢初道家發展的兩個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後,道家與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傳承譜系。

    其二,道家與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個人物在道家與道教之中也具備了不同的個性特徵。就前者來說,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莊子、楊朱、宋鈃、尹文、列子等,漢代有曹參、竇太后、劉安、嚴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成玄英等。這兩類人物相互之間是不能替代的。以老子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個現實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則成為太上老君,是一個宗教教主,兩者的性質顯然是不一樣的。

    其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前者具有人間性、世俗性,它存在於思想領域,作為一種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現實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間。而道教則不同,它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時有嚴密的組織與宗教活動,並試圖以一種超人間超現實的力量來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道教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使得道家與道教之聞又具備了一種特殊的關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道教是依託道家思想建立起來的。道教在其創始的時候是把老莊黃老之學、神仙長生之術及民間巫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定的宗教形態,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來源。在道教的長期發展中,始終依託道家思想,如:《老子》、《莊子》等成為道教的重要經典,道教學者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地去註解《老子》、《莊子》等。可以說,沒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沒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堅實的思想支柱。

    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

    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永珍,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藥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

    道家思想作為首先獨創了樸素唯物主義本體論學說的代表,從春秋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先秦時期在著名的儒墨顯學裡獨樹一幟,漢初,完全成為顯學。所以,漢朝就有了具體正規的教團產生,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來深奧的道德哲學更進一步昇華、粹煉了。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愈發完善。

    另一方面,漢魏以後,道家再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學派,也不再出現傑出的道家學者,而道教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道家之所以沒有湮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藉助於道教的發展而得以延續,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為理論支柱,因而必然包含著道家,老莊的著述既然被作為道教的經典,道教學者在進行註釋時也必然發展了老莊之學。但不能否認道家對道教的影響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 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 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

  • 2 # 靈符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流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莊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莊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佈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通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援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通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 3 # 作家恩出

    學術界很長一段時間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和莊子學派,老子和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自稱為儒家,墨自稱為墨家。到漢代時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稱,這反映了漢朝政治統一後,道家思想界也走向了統一。漢初道家是吸收了儒、墨、陰陽、名、法各家思想的長處而創立的新體系,與先秦老子、莊子關係不大。

    老子是哲學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創立宗教,與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一開始就是宗教家,創立佛教的情況不同。老子的著怍是學術性的,也與佛教經典不同。 老子被迎進道教奉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從時間上推斷道教把老子捧上教主的地位是在東漢時期,首先出現在宮庭和貴族階層。光武帝兒子楚王劉英晚年喜歡老子學說,在道教祀供奉老子。後來明帝下詔書,老子微言供與仁祀。到桓帝時,老子被供奉於苦果祀,官臣跟著供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後,有百姓進道祀敬供老子,逐步盛行於民間。

    先秦與秦漢道家是學術派別,不是宗教教派,《老子》《莊子》等書是學術著作,不是宗教典籍。到東漢後期,《老子》漸被神學化,老子也開始走上了道教教主的位子。民間的巫術與神仙方術依託到了《老子》的學說上。《太平經》將道家與神仙家相揉和,巴蜀的五斗米道則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這是道教正式形成的重要標誌。 唐代開始尊稱《老子》為《道德真經》,《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老、莊、列、文皆為道教尊神。

    道教比道家進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絕對性和神秘性,使“道”成為了具有無限威力和至上神的抽象形態。道家宣揚清淨無為、靜觀、、玄覽、、含德、抱一、坐忘、虛心,追求內心的安寧。道教發揮道家離俗超脫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練養理論,把《老子》書中“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的養生論,《莊子》書中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吸收到了道教思想資料。道教改造了道家理論,把原本世俗的迷信,改良為獨特而又系統的神學,成為與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 道教建立後,沿著上層和下層兩條路線傳播。上層是歷代朝庭和官方及貴族階級,下層是廣大的社會百姓,這就與民間巫術、符咒結合的比較緊。農民起義也往往利用道教這個組織形式。黃巾起義、宋代方臘起義、清代義和團,一開始的隊伍大多集中於道教教民。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是: 道家是老子哲學和莊子哲學,只有老子學派和莊子學派。 道教是宗教,是規範了儀式,有教主,有信徒和傳授系統的宗教組織。

  • 4 # 奇哥修真

    道家和道教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他們之間區別是很大的。

    1 代表的含義不一樣

    道家代表的是個體,信仰“道”的人都可以叫道家,而道教是一種宗教組織,要嚴格教規教義,有宗教場所等規定。

    2 人員構成不一樣

    道家的人員都是一些精英,這些人都有真才實學,一個師傅要收一個徒弟有嚴格要求,徒弟修養不夠,境界達不到,老師是不會教學生的。例如荀子拜他老師學道,三年時間,他老師都沒有正眼看他一眼,六年時間也只是看著他笑了一下。而道教進入門檻就很低,只要有一定相同信仰,一般都可以入教,這些成員入教並不需要很高的修養水平。

    3 信仰內容有區別

    道家人員只是單純的信“道”,而道教人員除了信仰“道”,還信仰鬼神,算命,風水等

    3 組織結構不一樣

    道家人員沒有固定組織結構,一般就普通師徒關係,道教有複雜的組織結構,成語之間有上下級關係,大的宗教組織內部設定了很多部門進行人員管理,相當於一個公司。

    4修煉場所不一樣

    道家人員 一般都是分散居住,這些人分散在生活中,和普通老百姓一樣,道教人員有固定的場所,這些人不和普通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們一般居住在道觀。

    5 服飾裝扮不一樣

    道家人員穿著沒有特別要求,都是平常百姓穿著,而道教人員有統一的服飾,有統一的裝扮。

    6所處時期不一樣

    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說紛紛興起,道家學說產生於這個時期。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張道陵在四川創立正一道,要求信奉他的道徒須出五斗米,又稱為五斗米教。

    7對弟子婚姻要求不一樣

    道家對信奉這種思想的人,沒有什麼要求,道家人員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夫妻也是可以生活在一起,而有些道教規定信教人員要出家,比如全真教戒律森嚴,弟子要嚴守戒律,需要出家。

    8代表人物不一樣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荀子等。而道教代表人物是正一教的張道陵,全真教的王重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海賊王中到了後期,有人說七武海的實力越來越不夠,配不上三大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