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日慕鄉關
如果慈禧生活在呂后或者武則天的年代,口碑應該不至於這麼壞,至少介於前兩者之間。壞就壞在她活在19世紀末,趕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她依舊按照傳統思維辦事,最終越辦越砸,她在世的時候利用自己的威望牢牢控制住政權,她一死,大清就完了。
如果用傳統政治家的標準,剛上臺的慈禧表現還是合格的,辛酉政變誅殺八大臣,雖然血腥,但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什麼稀罕事,武則天為了做皇帝自己兒子女兒都殺,論血腥,慈禧差武則天幾條街。
垂簾的慈禧面臨的形式並不樂觀,對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對內有太平天國鬧個不停,西北還鬧回亂,但是慈禧透過一系列選人用人把這些事情都擺平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人盡其用,洋務運動還整出個所謂的“同光中興”,聽起來有些諷刺,但從傳統的歷史觀點來看,說“中興”不算過分,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都整出“萬曆中興”,慈禧有啥不好意思的。
同治死的早,雖然找光緒接班有控制權力的意圖,但好歹實現平穩過渡,光緒到了年紀還政與他,只要他聽話孝順,慈禧的任務就差不多了,如果到此為止,至少比呂后要強半個身位!
但甲午海戰把幾十年的“同光中興”打回原型,主子和奴才家的孩子一起去上學,老說自己學習好,結果人家孩子考上985你們家落榜了,還有什麼話說?
甲午海戰不能都說是慈禧的責任,但她的責任是很大的,在她眼裡辦洋務不過是順應潮流應付列強的一種手段,是手下奴才的一份產業,這份產業對國家對朝廷有多大意義她不明白,所以當北洋水師發展到一定程度她就開始抑制,不許他坐大,這也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許多人把“戊戌變法”認定為慈禧的一大汙點,這點要分開看,變法是件好事情,光緒也是個有心的皇帝,但他的做法缺乏可行性,幾個挑動變法的人也都志大才疏,承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慈禧把他們打翻是遲早的事情,不能太高估“戊戌變法”的意義。
個人覺得慈禧最大的汙點來自“辛丑事變”,惱羞成怒的慈禧竟然指望義和團的神棍可以打垮洋人,結果遭到了滿清三百年最大的屈辱,如果沒有“辛丑條約”清廷還能苟延殘喘幾年,但被這麼一鬧,縱然是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大清了。
辛酉政變反應了慈禧最大的侷限性,她只是個傳統的政治家,玩弄權術,制衡大臣是一等一的好手,穩定政局,延續國祚也還說的過去,但也就到這了,沒有那麼不堪,也說不上多好。
-
3 # 歷史三日談
慈禧太后真有那麼不堪嗎?當然不是,不但不是,慈禧太后其實還是個很有才能很有見識的女人,一個晚清說一不二的統治者。
就說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前夕,肅順等人力勸咸豐帝避難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當時的慈禧太后就是咸豐帝的一個寵妃,一個對時政熱心腸的女人,她當時提出了什麼想法呢?
首先,慈禧太后提出咸豐帝御駕親征。中國封建社會,自古以來就有大敵當前皇帝御駕親征的傳統,慈禧太后的建議並不是無的放矢,御駕親征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最基本的就是能夠提振士氣,天下是皇帝的,關鍵時刻還得靠皇帝守。
再一個,慈禧太后建議咸豐帝厚賞守衛城門的衛士死戰。
大敵當前,連清朝的老爺太太想在第一位的都是自個保命,慈禧太后作為一個女人,卻表現的比大多數男人都要爺們的多,有骨氣的多。
當然,慈禧太后當時人微言輕,這些話自然咸豐帝聽不進去,很快就在肅順等人逃跑投降的風言風語中被刮的蕩然無存了。
再說中日甲午戰爭,就說大家最拿慈禧太后當罪過的事情――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
先不說挪用了多少,也不管挪用產生的惡果,北洋海軍總歸是建起來的,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不假,可她是最高領導人,海軍在李鴻章的手裡,仗怎麼打?她不懂,李鴻章說要修建海軍,她只管同意,拿錢,至於說怎麼用,什麼時候用,那是將官的事情。
至於說簽訂條約,中國1840年以來的事,別說慈禧太后,放誰身上她也捋不清楚,我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安到這些風雲際會的政治人物身上同樣如此,尤其是那些處在時代前列的弄潮兒。
慈禧太后坐在那個位子上,籤條約的人是她,換個人就能好到哪裡去?
因此,說慈禧太后不堪,未免太苛刻慈禧太后這樣以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人物了。
還是那句話,這些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不管善惡美醜好,那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精,都是民族發展的寶貴財富,用“不堪”來形容這些歷史人物,恰恰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堪!
-
4 # 讀史知天下
提起慈禧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雖然她早已去世100多年,但有關她的話題卻從未停止,而且人們對她的態度往往是深惡痛絕,各種關於她的傳言也是不堪入耳。那麼歷史上的慈禧真的那麼不堪嗎?
其實,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雖然慈禧有眾多令人痛恨的缺點,但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試想面對日落西山的清朝,一介女流之輩能夠掌權48年之久實屬不易,而且在慈禧掌權時,多次面對宮廷權力鬥爭都能從容應對,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慈禧的功過是非。
慈禧從一個皇妃成為清朝權力的主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只能說她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女強人。咸豐皇帝在位時非常寵幸慈禧,而慈禧那時候已經開始參與國政,時常幫助咸豐批閱奏摺,而且樂此不疲,似乎天生就對權力有著特殊的嚮往。
本來清朝祖制是後宮不得干政,可正是咸豐的寵愛使慈禧對皇權更加迷戀,也為後來的垂簾聽政打下了基礎。咸豐皇帝英年早逝後,在辛酉政變中慈禧聯合恭親王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當時的慈禧年僅26歲,顯示出了超乎年齡的能力。
在隨後的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慈禧也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她大膽重用漢臣,提拔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官員,而且在該放權時絕對信任,該收權時堅決收回,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這場內亂。雖說主要功勞在於諸位大臣,但慈禧作為決策者能夠與曾國藩等人配合默契,也實屬難得,並且迎來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中興”——“同光中興”。
在當時處於動盪之中的清朝,如果沒有慈禧這樣強勢的統治者坐鎮,恐怕時局很難安穩,也許會出現更大的動亂。雖然慈禧生活上無比奢華,這點也是她的最大敗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還是能夠審時度勢的,因此我們不能一味挖她的缺陷,慈禧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優點的。
慈禧是一個歷史罪人,這一點無可厚非,她確實做過很多荒唐之事令後人唾罵,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慈禧掌權時清朝簽訂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這使得慈禧徹底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但清朝的滅亡,絕不僅僅是慈禧一人之過,除了閉關鎖國之外還有諸多歷史原因,客觀來說慈禧並沒有那麼不堪。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從慈禧修她的陵墓,就能看出她的性格和做事的方式。修陵問題把慈禧的性格暴露無遺。那就是,她的作為總是那麼合於禮法,不逾祖制,有根有據; 而逾制的地方又那麼具有“合理”性。讓人感覺,即使是權傾一時的最高統治者,有時為了滿足私慾,也需遮遮掩掩,文過飾非,內心常常是矛盾而複雜的。
她比慈安在資歷上低二級,但作為同治帝生母,使她得與慈安並列垂簾。在陵寢修建上,兩陵幾乎如出一轍,規制相同,顯示出兩人的微妙關係,在此處得以平衡。然而,別人平衡的東西在慈禧那裡就會自然地引起不平衡。所以,在慈安死後,她對自己的陵再次大肆修建。如: 對隆恩殿及東西配殿一律採用楠木及珍貴的黃花梨,採用和璽彩畫,全部貼金… …
她不想讓人感覺她破壞了祖制,但她又一定在實質問題上逾越了以達到自己心理上的滿足。普陀峪孝東陵正是這種複雜心理和私慾膨脹的產物。那就是: 遵依祖制下的逾制。
-
6 # 貳次讀
看見不一樣的慈禧-邊緣性人物歷史視角
之前看過一本書,《清宮二年記》。
對於作者德齡公主並不甚瞭解,只是看到封面的介紹---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是慈禧身邊第一女侍官,便感慨好奇,這樣一個近臣,該是懷著怎樣的心境去和歷史上往來已久為人詬病的末代清朝統治者融洽相處,在閒暇時候翻開書,從這位美籍華人女作家口中,不經意的窺探到為時光埋藏的歷史細節,倒映著數不清的滄桑,一個王朝的背影由此清晰起來。
在德齡公主筆下,描寫最多最詳盡的莫過於葉赫那拉氏--慈禧,咸豐的妃嬪,同治的生母,光緒的嬸嬸。歷史上的她,負面評價不絕於耳,長期當政,玩弄權術,生性殘酷,絕對女權...而在德齡公主的筆下,那些看似繁瑣又精細的描寫敘述,卻讀來心緒平寧,不覺浮現在腦海.
從衣服服飾上極為華美的繡彩荷花,到盛大的宮殿恢弘的雕樑畫柱,從萬人祝壽的空前浩蕩的歡歌笑語,到頭戴柳枝站在祭壇下的慈禧臉上不為人知的一滴淚,我們更多地是看到一個晚年的老婦,喜愛花鳥魚蟲,喜愛化妝打扮,穿衣極為細緻講究,脾性不定,絮絮叨叨振振有詞,這樣的慈禧讀來更為真實,更具人性。
清東陵慈禧墓
生活中的她,喜愛糖食點心,並把自己認為好吃的四處打賞給下人,喜愛到處走動,身體健朗以至於年輕人有時也不及,喜愛各式各樣的衣服,綴滿寶玉珍珠極盡奢華昂貴,喜歡嘗試新事物,第一次照相時興奮地對著鏡頭來回揮手,像個小孩子般激動。
對於她喜愛的人,她是那麼友好,對於剛從海外歸國的裕庚一家,她親切的問道‘你們餓了嗎?你們在外國能吃到中國菜嗎?要是我在國外呆那麼久,一定想家的’對於悉心照顧他的德齡,她打趣地說‘你這樣很好看,你要時常打扮,我願意給你買漂亮的脂粉’對於遠道而來的外國使臣,她仔細吩咐在用餐時開幾瓶香檳,因為‘聽說外國女人愛好這樣的酒’
而對權力的追逐又使她那麼嚴肅,沒有了女性的柔弱,儼然把控著一切大權,狂熱追求中國王朝的一切政治地位,她懷疑身邊的一切人,唯獨對德齡公主稍稍和藹一些,身邊的宮女太監們的小把戲她盡收眼底,她討厭說謊的人,討厭耍心機的大臣,因而脾性無常,極易動怒。
所以在清宮深院中她守著極為嚴苛的規矩:所有人必須在吃她晚飯之後才能用餐,且只站不許坐,梳頭髮時不許弄斷她一根頭髮,否則杖刑伺候,她太后坐過的凳椅,任何人都能不許再坐。
而這便是生活中的慈禧,生活在清宮深院中以一人之力每日與各事各人周旋的晚年慈禧。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與時代的不可逆轉使她不得不在風口浪尖中時而掙扎,時而無奈,時而極盡暴躁反抗,時而哀嘆一聲罷了罷了!
美國使臣康格夫人來訪,晚餐時宮中女眷走進房裡大為吃驚,因為桌子前都擺上了凳子,德齡公主望向太后,她側臉悄聲說我們不能讓外華人認為我們是野蠻的,站著吃飯的老規矩是宮裡傳下來的,我不想傳出去,也不想外華人想我們中國不大懂禮節......
也許歷史給與他的標籤是頑固不化,可德齡筆下的她不是這樣的,喜歡外國服飾,極喜歡懂洋文的人。只是她老了,先祖幾千年的規矩傳下來,在她眼中就是真理,她是那麼矛盾!
所以她不支援維新變法,所以她壓制光緒,殘害百官的同時卻每每談到咸豐與同治便黯然落淚。孤獨,寂寥的深宮生活,渾濁,血腥的權力之爭,煢煢孑立的慈禧心力交瘁,她累了,她已然沒有精力再向世人解釋當年逃跑的真相,再與巧詐至極的李蓮英和一群愚蠢又只會嫉妒的太監宮眷們周璇,再與光緒和大臣們費盡心機的對抗奪權。
慈禧諡號,哪裡配的上呢?
1908年,在她親眼見證著第四位皇帝上位時,便長久的閉上了雙眼,去尋找那個被她操控了一輩子的光緒,那個壯志未酬,談到國富眼神便有光的少年。歷史當真捉弄人!
新年到了,在紫禁城的雪地裡,光緒憂傷的用英語對德齡說,新年快樂,上天保佑中國。
清朝,一個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各種史料的堆砌,戲說,使他看起來這麼近,那麼遠。德齡作為一個邊緣性歷史人物,視角顯得更為重要。伴隨著近代的戰火硝煙,偌大皇宮裡的一滴淚,一個眼神,一句話才顯得那麼渺小,它所帶來的本真情感與複雜人性終於在炮響中轟然坍塌,蕩然無存。
留下的,只是慈禧隻言片語的一回眸,拼拼湊湊,依舊模糊不堪。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管堪與不堪,評價政治人物要講點民族大義;縱使慈禧有經天緯地之才,有類似“呂武”的政績,僅憑她“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醜惡言辭與卑劣表演,就可以對其口誅筆伐,把她鞭撻得體無完膚,讓這個跳樑小醜遺臭萬年!
我列舉她“堪”的一面:
1.她有卓越的執政手腕與能力。
籤條約喪權辱國,日常生活窮奢極欲,對八大臣和光緒帝及維新派殘酷無情,人們心知肚明,說她女魔、巫婆並不為過,再加上專權跋扈,虛榮講派頭,在口碑方面一無是處了;但,她能把晚清這個千瘡百孔的偌大的帝國牢牢地操控在股掌之間,沒點能耐行嗎?看看她二十六歲扳到、誅殺顧命八大臣的作派,你就懂得媚是長袖善舞的人。
2.有用人唯賢的舉措,大膽啟用漢臣。
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等。
3.她有革新思想。
晚年以自己的方式推進了洋務運動,倡導辦新政,力主改革“兵、商、學、官、法”,並且提出君主立憲,所以她並非無作為。
回覆列表
慈禧固然有些不堪,但不可否認是一個有絕對能力的人,要不也不可能統治了大清國這麼多年。雖然現在都是罵慈禧的話,說什麼喪權辱國,說什麼窮奢極欲,說什麼殘酷無情等等等等,總之所有不好的代名詞都載入了慈禧的身上,她已然不是個人,而是個女魔、巫婆一類的人物,要多不堪就有多不堪。
那麼是這樣吧,慈禧專權跋扈,窮奢極欲,講派頭好講究,這個確實不假,越到晚年,越是大手腳,潛臺詞就是讓全世界看看東方第一的老太太是多麼的會生活。雖然如此,但不可否認慈禧的能力在晚清時期是數一數二的,能把一個偌大的大清國操控股掌之間,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同治不行、光緒也不行,但她慈禧就行。
從年輕的時候誅殺顧命八大臣就看出了慈禧的手段不一般,到了晚年推進洋務運動,辦新政,改革“兵、商、學、官、法”,提出君主立憲,禁鴉片、派留學、廢科舉、廣辦學堂等等,這可都是慈禧下的旨意,這說明老慈禧並不是大家說的那種什麼也不會,只貪圖享樂的老婦人。
還是開頭那句話,慈禧固然有所不堪,但是卻也有超人的能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誰讓自己培養的兩個皇帝都不爭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