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二戰中的德國還死磕了一把柏林戰役,一戰中卻那麼早就投降了呢?
18
回覆列表
  • 1 # 尚旬

    一是,一戰德國已經被長期的戰爭耗的徹底空心了。二是,德國以為自己能夠體面的投降。

    根據題目的具體描述,提出的主要問題在於為什麼一戰中德國後期為什麼沒有像二戰後期一樣有類似柏林保衛戰的抵抗。

    首先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一戰後期和二戰後期德國政府所能調動的資源是完全不均等的,這涉及到物資,人力,工業體系等等。

    雖然到了戰爭後期,劣勢的一方總會出現有人倒戈,對於一戰和二戰的德國而言,都是如此,比如一戰的德國水兵叛變,二戰包括隆美爾等將領的叛變。但是不同的是,一戰德國水軍的叛變,只是眾多叛變者的一個縮影,當時整個社會體系都已經在崩潰的邊緣了。而二戰後期,即使是希特勒的親信之間也相繼叛變,但是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

    1 一戰的國的叛變是具有一定規模性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停止戰爭。二戰的叛變者,主要是為了讓希特勒下臺,或者說是為了讓納粹下臺,而並不是主要意義上要停止戰爭。即使到了德國納粹滅亡的最後關頭,背叛希特勒的親信,不是真正意義上叛逃到盟軍,而是自己要取得納粹一號人物的地位。(我個人覺得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幫希特勒)可以說即使到了戰爭末期,納粹政府依然對德國有著很強的掌控力。而這相對於能夠調動的人力和物資,顯然是一戰德國政府無法相比的。

    2 二戰德國可是搜刮了幾乎整個歐洲的資源。顛峰時期,在吞併了奧地利後,丹麥,挪威,匈牙利,波蘭西部地區,都相當於德國的控制區,再加上義大利,西班牙(西班牙其實也是法西斯獨裁,只不過西班牙比較會走平衡,沒參加二戰)等盟國,可以說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整個俄國以外的歐洲,連大洋彼岸的英國都是按在本土裡。這資源的儲備能力是跟一戰德國無法相比的。

    3 德國發動一戰,只是純粹的為了搶市場,搶殖民地,搶錢。德國打一戰,只是為了能夠獲益,如果戰爭損失的反而更多,不如早點結束它。二戰則帶有明顯的復仇性質,而且這種復仇性質是由下而上的,帶有社會性質的。

    4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原因。就是一戰德國以為自己能夠體面的投降,以為最多就是賠點錢了事,之後還是依然能夠同英法平起平坐。而事實上是協約國不但將德國肢解,開出天價賠款,還佔有了德國的經濟重鎮魯爾區……這一定程度上也反過來刺激了二戰後期德國民眾對戰爭的繼續支援。

    這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柏林保衛戰,還有就是阿登反擊戰。無數德國士兵知道這場反擊戰是以少打多近乎自殺的攻擊,但還是出色的執行了這一項指令,當然,結果自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另外,納粹政府雖然是極端組織,但是要清楚的是,二戰結束後,以法國為主的盟軍曾對德國女性民眾有過規模化的欺凌,只是法國之前是德國納粹的受害國,所以這次事件並沒有受到關注。

    只能說戰爭到最後是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或許這才是比戰爭的殘酷更加恐怖的地方。

  • 2 # 故事老男孩

    戰爭打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完善的軍工體系,同時需要及時的後勤保障。但是,不管什麼戰爭,法西斯的侵略戰爭註定失敗。歷史以來,法西斯國家在一開始總是所向披靡,但是結果總是失敗告終。

    而德國一戰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戰爭的正義性來說,德國、奧匈帝國等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2;一戰後期,德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戰術勝利,但是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極為不利。

    3;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儘管美國對參戰所最準備很不充分。美軍對1917年的戰局還不能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經濟實力上還是兵力上都佔據了絕對優勢。

    1918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將近枯竭。而雙方都不想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戰,雙方企圖給對方致命一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有利形勢發動了西線的最後攻勢。第一次經過3月21開始,到7月17日結束,德軍一共在西線發動連續五次的進攻,但未能完成1918年的戰局計劃。儘管德軍的進攻讓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德軍的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使德軍損失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和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反對了對德國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國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議。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簽訂停戰協議,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使德國又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熙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議。

    停戰協議規定:德國從所有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略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到目前為止,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德國兩次都是首先發動戰爭的國家。而美國也是兩次參與了戰爭,並且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起到戰爭局面的決定性作用。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總是在戰爭後期參與戰爭。

  • 3 # 我是威少

    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主戰場不在德國境內,大部分都是在法國本土和俄羅斯本土,那是侵略者,久攻不下還要一根筋去攻,成本太高沒必要;2、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德國內部的經濟慢慢的無法再支援這樣的持久消耗戰役,而英法卻得到了美國的資源援助,此消彼長,可以說想掙扎都沒力氣;3、再說二戰,德國再次陷入雙線作戰,還妄想閃擊蘇聯,結果被人家幹回柏林,從侵略者變成被侵略者,在德華人眼裡現在是保衛國土的正義之戰,哪能像一戰隨隨便便投降。

  • 4 # Osttruppen

    首先第一點,德國的實力有些不行了。德國最開始要求的是停火,不是投降,因為德國境內爆發了革命,基爾港水兵要推翻威廉二世,德國要處理自己家裡的內亂。然後聯軍開出的停火條件是交出幾乎所有的重炮,迫擊炮,機關槍,坦克,新型的福克戰機。而這個時候德國但凡能有可迅速動員的實力,就不會和協約國停戰,但是很可惜,經過了皇帝會戰和亞眠戰役之後他們的實力大大受損,東線還有一百萬人在守衛土地,不敢調動,這種內憂外患情況下,德國接受了停戰協議。

    第二在於,德軍高層也在思考到底有沒有打下去的意義,如果繼續和聯軍死磕,打到總體戰的境地戰至最後一人的時候,德國這麼多年以來的成果將毀於一旦,而且他們也沒有保證自己政治地位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全高層,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決定停戰。

    第三點在於,德華人自己也不想打下去了,首先德二在宣傳方面真的有問題,早期開戰的時候所有的德華人都知道是侵略戰爭,這注定了他們很難在長時間的戰爭中保持很高的熱情,還有就是無處不在的社會主義團體不停的破壞戰爭,破壞軍民之間的聯絡(魯登道夫所認為)。最後這些導致了德二沒有打下去的底氣。

  • 5 # 環球快資訊

    答:一戰中德國初期表現出色而且即使到戰爭末期也並未至山窮水盡地步,較二戰後期要好很多,可最終德國還是宣告投降,這其中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參戰。即使1917年德軍遭遇重大損失但依舊具備一戰之力,德軍在防守之中給予協約國軍隊很大打擊,而經過多年戰爭,協約國與同盟國均很難抽調出更多兵力用於進攻,所以事實上雙方呈現一種僵局。若沒有美國參戰,兩大軍事集團必須尋找政治協商解決途徑,因為伴隨蘇俄退出戰爭,德國東部戰線基本穩定,大量兵力得以節約,一旦得到足夠時間休整則對協約國非常不利,在佔據一定優勢情況下政治解決還可以為協約國爭取到很多有利條件。但美國參戰把這種僵局打破,協約國從各個方面獲得壓倒性優勢,德國再無勝利可能。

    第二,德國大本營決策失誤。戰爭後期德軍已經頹勢盡顯,可德皇依舊幻想通過幾次大戰役勝利來迫使協約國妥協甚至投降,結果多次大規模進攻雖然擴大很多佔領區但也消耗掉無數寶貴兵力與資源,本應專注防守的德軍兵力更加入不敷出,也因此喪失進一步與協約國談判資本。

    第三,老兵大量陣亡,部隊戰鬥力下降嚴重。一戰末期經過長期戰爭德軍部隊損失大量有作戰經驗的老兵,這造成部隊整體戰鬥力下降嚴重,戰鬥精神不足,間接打擊統帥部與協約國作戰決心。

    第四,資源耗盡,國內政局不穩。德國雖然準備充足,但戰爭畢竟是無底洞,戰前所儲備資源到戰爭末期已經消耗一空,尤其是糧食、煤炭等重要物資幾乎消耗殆盡,飢餓與寒冷使社會走向爆發革命邊緣,面對這種形勢,即使高層想繼續戰鬥也有心無力。

  • 6 # 思遠防務

    說實話,到了一戰末期,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基本敗局一定,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土耳其相繼投降了,此時德國不投降又有何用,關鍵是隨著美國加入協約國,兩邊的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最終德國只能選擇投降。在這場長達五年的戰爭中,有1000萬人死於戰爭,2000萬人在戰爭中受傷,除了軍事技術,全球經濟陷入癱瘓,可以說戰後全球是一片狼藉。

    雖然在戰場上東線的沙俄宣佈退出,德國得以增兵西線,然而軍事上微小的勝利卻不足以擊敗英法聯軍,由於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奔潰,當英法聯軍在壕溝裡吃著罐頭時,德軍補給已經跟不上了,此時德軍無論從資源還是兵源等方面都即將枯竭,所以不投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當時一部分德軍軍官認為勝利即將來臨,反而在此時選擇了投降,事實上,進入1919年6月,德軍士氣渙散,很多德軍士兵開小差離開戰場,這時德國戰敗已經是早晚的事了。

    最終1919年11月11日,德國簽訂協議投降,為了清算德華人,法國制定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德華人絕望的發現,它們一百年也還不清這筆賬,所以一戰的硝煙尚未散去,才僅僅過去不到二十年,德國不忍屈辱,又開打了,這次還是失敗了。據悉直到1983年德國才償還清所有的戰爭賠款,利息又付了4年才付清。直到2010年德國按照條約支付了最後一筆價值6990萬歐元的賠償金。一戰德國投降的這筆賬直到2010年這才算付清了,這個戰爭責任讓整個德國記憶深刻。

  • 7 # 區域拒止

    (美國參加一戰是重要轉折點)

    首先,從大義方面講,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不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失道寡助。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儘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快速勝利的目的,戰爭再度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無力迴天的,再者是美國對同盟國宣戰,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儘管美國沒有為參戰做充分的準備,但美國當初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口,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大後方。到了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還有就是德國國內的十一月革命和國內經濟的糜爛,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克的。

    (日德蘭海戰後,德國海軍喪失了決戰的勇氣)

    在制海權中,德國公海艦隊一直被英國皇家海軍壓制,根本無法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更無力維護德國的海上貿易運輸,爆發的日德蘭大海戰,德國艦隊雖然損失數量比英國小,但是此後卻再也不敢與英國艦隊對決,這直接讓德國國內的經濟遭遇重創,德國的戰敗也只是時間而已。

    (返鄉的德國士兵)

    十一月革命促使了德國屈服(不是說德國戰敗是由於十一月革命,這只是壓垮駱駝的眾多稻草之一,)就當時西線糜爛的局勢、薩洛尼卡方面的英法軍隊經原奧匈帝國境內向巴伐利亞推進的情況來看德國毫無勝算。在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期間,德皇下令公海艦隊出海進攻西線,這直接引起了水兵的不滿,“德皇要用我們的生命來捍衛他們(貴族)的榮譽”,這直接導致了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爾水兵起義,德國開始爆發革命。1918年11月6日,德國停戰談判代表離開柏林前往西線。1918年11月9日,柏林十一月革命。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退位,流亡荷蘭。馬克斯親王將政權移交給社會民主黨埃伯特。德國進入臨時共和政體。

    (德國代表準備簽字投降)

    1918年11月11日5時,西線貢比涅森林福昫專用車廂,德國代表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18年11月11日11時。停戰協定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8 # 前沿陣地

    歸根到底就是各方面的資源已經嚴重不足,德國戰爭機器已經運轉不起來了,只能乖乖投降。德國最初制定的計劃是快速擊敗法國等國,贏得戰爭勝利,甚至認為能在1914年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結果陷入了長達四年的消耗戰。

    而德國本身處在歐洲腹地,因此很多資源的供應已經被切斷,在戰爭初期還能堅持撐下去,但是時間一長遲早會陷入困境,完全無法和協約國相比。結果最終德軍和協約國陷入僵局,遲遲無法取得突破。

    在1917年,美國正式參加一戰,站在了協約國的陣營,又帶來了巨大的兵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而此時已經消耗了三年之久的同盟國是無法比擬的,德國在實力上已經必敗無疑,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在1918年,德國發動全力意圖突破協約國戰線,孤注一擲地發起了最後一次攻勢,最初進展順利,但很快由於後勤兵力等方面的問題就停滯了,此時德軍士氣已經極為低迷,紀律也已經潰散。

    更要命的是,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相繼土崩瓦解,當年協約國又開始發動猛攻,德軍接連敗退,迅速丟失了佔領的比利時,法國領土,此時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崩潰,根本就無法和協約國較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訊國行版switch釋出在即,現在買日版、港版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