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x006

    早期來說,西域各國都是有著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漢唐興盛時,這些國家對中國稱臣納貢、乃至和親,但只是臣屬對宗主,中國對這些國家不直接統治,這些國家的主權並未消失。西域都護府的設定只是用於監督和監視,而非直接統治和管理。直到元朝時,西域各地才正式併入中國版圖並由中央政府以行省方式直接管理~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寸都是中國的領土。而且隨著新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其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但是在古代,西域這塊地其實還是比較雞肋的。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他的核心領土只是長城以南,玉門以東。在宋以前,由於南方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甚至長江以南都不算是中原王朝的核心領土,在五代十國,只要佔領了中原地區就能以正統自居。

    我們是大河文明,換句話說是農耕文明。可以這麼說,我們的的先民對於不能種地的土地是不感興趣的,為什麼要修長城把遊牧民族隔出去,而不是趁遊牧民族勢弱佔領草原。因為我們要草原沒用啊,草原能種地?你辛辛苦苦開荒種上糧食,不出兩年那塊地就沙漠化了。

    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知道草原不適合耕種,所以漢武帝把匈奴打殘廢了也沒打算佔領草原,而是扶持了一大堆勢力平衡草原。

    相對而言,西域也是同一個道理。

    我們的先民對西域那塊土地根本不感興趣。

    最早經略西域的是漢武帝,漢武帝經略西域,目的是聯合西域的大國一起收拾匈奴。然後張騫誤打誤撞開闢了一條絲綢之路。這條路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許多物種,乃至數量相當龐大的真金白銀都是從這條路傳進中國的。從此以後,西域就變成了我們和西亞,中東,乃至歐洲溝通的重要陸上通道,每當中原王朝強盛,就一定要去經營西域,目的就是要維持絲綢之路的暢通。就連宋朝也曾努力經略西域。

    但是當中原王朝衰落時,為了維護統治,減少開銷,西域這塊地就會被很快放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亂了。

    要說西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實就是一條路。

    要說領土,西域那塊地民族錯綜複雜,而且多戈壁沙漠。如果沒有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才不會搭理西域。

    要說殖民地,笑話,那塊地適合農耕嗎?不適合,不去!!沒有任何一箇中原王朝治下的老百姓想去西域定居。

    西域的地位,更像是中原王朝的藩屬,我強大了,我管管你,你奉我為宗主,順幫我把絲綢之路看好了。我自己出問題了,你們愛咋咋地,沒功夫管你。

  • 3 # 桃花石雜談

    在漢朝中原人的眼裡,移民西域就是傳播王道

    所以對於領土也一樣,既然四方戎狄蠻夷早晚會漢化,那周邊的土地當然也是領土了,而不可能是別的什麼東西,至於當時被“戎狄蠻夷”佔據的領土,在當時的中原人眼中只是他們還沒有開化,暫時不服皇帝管制的結果,但這是不能改變領土本身是“王土”的事實的。所以移民到西域的漢人,也就會覺得自己是在向當地民族傳播王道,幫助他們開化,使西域的土地逐漸轉變成真正的王土。

    唐朝時的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也一樣

    漢人為何失去西域?

    那麼既然漢人一直將西域視為“王土”,又是怎樣失去了西域的呢?其實說漢人失去西域也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中原王朝曾經失去了西域。其實這個原因說起來也並不複雜,就是中原王朝在唐宋時期的力量衰落所造成的。

    雖然後來的西域主要被伊斯蘭勢力所把持,而且中原王朝在統治西域的最後時期也曾經和伊斯蘭勢力的代表阿拉伯帝國發生過多次直接戰爭,但中原王朝卻不是直接將西域丟失給了伊斯蘭勢力。中原王朝丟失西域,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內亂,也就是發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朝損失了一半左右的人口,也使其國力迅速衰落。

    公元763年以後,河西走廊被吐蕃奪取,西域兩都護府與唐朝中央的直接聯絡被切斷

    在安史之亂期間,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趁唐朝虛弱之機,在公元756年到763年之間將唐朝與西域之間的交通通道河西走廊完全佔領,使中原地區與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之間的聯絡被切斷。但當時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仍然對當地進行著有效統治,並仍然效忠唐朝。而且在初期,這兩個都護府通過當時漠北地區的回紇汗國,仍然能夠和唐朝中央保持間接溝通,在兩都護府被吐蕃圍攻時,回紇還曾出手相救。但在公元790年前後,回紇被吐蕃擊敗,之後沒法再出手相救,而且在吐蕃的壓力下還拒絕再讓兩都護府借道與唐朝中央聯絡。

    公元789年前後,北庭被吐蕃攻取

    這樣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完全孤懸在了中亞地區,而以當地的人口與軍隊數量,是沒法與正值鼎盛時期的吐蕃長期對抗的,因此在公元790年前後和公元808年前後,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先後被吐蕃攻克,兩都護府都落入吐蕃之手。

    公元808年前後,安西也被吐蕃攻取

    但是吐蕃對安西和北庭的統治也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幾十年之後,吐蕃王朝就陷入內亂,國力迅速衰落,很快失去了對安西和北庭的控制。河西走廊地區的漢人後來在歸義軍張義潮的統領下重新自立,還曾經重新和中原王朝取得聯絡,成為中原王朝冊封的節度使。但西域地區在吐蕃衰落之後因為各種歷史原因,特別是在最後一個漢化程度比較高的西遼政權被滅亡之後,則逐漸伊斯蘭化了。

  • 4 # 關河南望

    有些人的說法完全是顛三倒四的錯誤。

    在清代以前的疆域和領土是沒有概念的,是不能以現代疆域和領土的概念去評判的。

    我不知道說什麼只有漢地十八省才是漢人國土的人是怎麼想的,古人的觀念?你們憑什麼去替古人下定義?你們都錯了,按照你們的說法,莫非漢武帝北擊匈奴是在漢地打的?

    西域諸國不僅在現在,就算是過去,按照當時人們的觀念,它照樣是中國的國土。就是所謂的“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透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它們在從漢朝開始的那個時期,就是漢朝的領土,而不僅是單純的殖民地。

    歷史上的殖民地是指受宗主國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原始涵義是在荒地上移民墾殖,可做貿易前哨或軍事基地。後指一國在它所征服的地區 (國家)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為宗主國獲取新資源。在資本主義時期特別是帝國主義階段,專指領土被侵佔、喪失了主權和獨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由資本主義強國統治、支配的國家或地區。這種含義和漢朝開始就對西域的統治是不一致的,中國對西域沒有什麼資源和墾殖的需求,西域也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相反,漢朝征服這些區域後,對其進行的是包括內政軍事雙管制,這是由西域都護府(長史府)來對其區域進行軍事,行政。通商,郵傳等方面的全部管轄,這個範圍包括了當時的西域諸國(說是國倒不如說是城,也就是說漢朝時期,已經有效管轄並統治了西域)算是漢朝有效管轄的領土了。(詳見賈叢江《關於西漢時西域漢人的幾個問題》)這也充分說明了,西域不是由滿清帶給中國並首先征服的。

    西域的喪失,是在漢唐這兩個帝國的末期,國家混亂,統治階級對各種形勢應接不暇,結果當地的勢力和其他大國相互勾結,就造成了西域脫離統治。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將領土和殖民地進行比較,那麼問題來了,殖民地不是領土嗎?

    在世界近代史上先後崛起的帝國中,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以及日本,無不將殖民地算作自己的領土。特別是在1910年日韓合併後,日本的領土包含了高麗半島以及寶島等地。

    但是中國古代的情況和大英帝國等完全不同,我們知道近代以來形成了好幾個世界性帝國,這些帝國的共同點就是都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之後,產生了對資源和市場的巨大需求,因此資產階級開始大肆向外擴張。

    而中國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而且中國也不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這導致尋找市場和資源不是中國對外開拓的內生動力。

    那麼什麼是我們對外擴張的動力呢?答案是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比如匈奴,為了徹底包抄匈奴,漢武帝想到了團結西域,而前提就是征服這裡。後面唐朝滅東西突厥,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都是因為被動反擊最後成功吃掉對方達到了擴張領土的結果!中原王朝:是他們先動的手!

    因為是被動反擊成功,因此這和西方國家主動外出征服亞非拉地區的做法完全不同,所以我們開拓的疆域不是殖民地!

    簡單說來:殖民地是近代概念,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發展密切關聯。

    領土的標誌事實什麼?一曰駐軍,二約派官。駐軍是保持對此地的直接控制;派官是形成統一認同的前提!

    前60年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成為西域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漢朝在西域地區保持了穩定的駐軍數量,和西域藩國軍隊組成西域聯軍,維持著西域的和平穩定,為絲綢之路沿途客商提供保護。

    而西域都護,就是漢朝在西域地區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府治所輪臺在西域中心,輻射整個西域,而西域諸國都要帶漢印,國王受中央冊封,西域都護可以立藩國國王,可以調動藩國軍隊。

    漢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西域不僅肩負著包抄匈奴等少數民族的使命,還主導著絲綢之路東段的暢通,是真正的戰略要地。

    因為沒有實力,所以控制不了西域!而實力的衰減小隻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弱了,而是別人強了!

    1、中原王朝的更迭是失去西域的主因

    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中國開始了對西域的正式控制,但是很快就遭遇到王莽代漢的巨大沖擊。

    王莽建立新朝後,雖然說是新年新氣象,但是卻因為漢朝的覆亡,匈奴又不老實了。加上王莽的折騰,匈奴再度控制西域。到班超經營西域之前,因為匈奴佔據西域,連續幾任漢朝西域都護都被匈奴殺害!

    班超進入西域後,以鐵腕手段驅逐匈奴勢力,重新確立了東漢對西域的控制!這一局面一直保持到西晉滅亡之後。

    曹魏篡漢後,在西域設立西域長史府,繼續對西域進行有效控制,西晉繼承這一制度。但隨著316年西晉滅亡,西域被西涼等少數民族侵佔,西域徹底脫離中原王朝。

    隋朝建立後,由於國家統一,實力強悍,開始逐漸向西進取。630年,唐朝滅東突厥;657年,唐朝滅西突厥,設定安西都護府,標誌著西域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懷抱。

    但是,隨著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脊樑被打斷,對西域的控制再次減弱,終於在9世紀時丟掉西域全部。

    直到1759年乾隆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西域才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懷抱!

    2、外部勢力的爭奪是失去西域的外因

    一直以來,尤其是唐朝以來,漢家王朝由於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對外擴張的動力不足,周邊國家相繼強盛,並與中原王朝形成激烈的爭奪。

    北宋時期,西域為西州回鶻和黑汗國,南宋時期,西域為西遼帝國,隨後為花剌子模。由於中原王朝進行了一系列自斷筋脈的改革,導致少數民族政權後來居上。

    尤其是當他們開始封建化程序時,甚至形成了對兩宋等的碾壓,這使得中原王朝更沒有能力收復西域地區。

    所以,直到清朝建立,隨著對準噶爾汗國作戰的節節勝利,清朝終於將觸角再次伸到西域地區。一百年後隨著左宗棠再次收復新疆,至此西域地區終於成為中國疆土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史料不輯

    “領土”和“殖民地”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對外擴張而產生的一些列名詞,個人認為並不適用於中國古代。

    中國古人只有“天下”的觀念,而沒有“國家”的概念。漢宣帝在“定胡碑”上有一句霸氣的話叫“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然後大家都懂了吧。

    漢人為何會失去西域,好多人都列舉了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實那些都是枝節,最根本的問題是,以當時的生產力來看,中原漢人經營西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眾所周知,華夏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從國家版圖和歷史發展來看,漢人族群向東南的擴張是非常成果的,向西北的擴張是很困難的,只有出現“雄主”和“名將”時才能有所成就,但隨著天才的隕落,漢人勢力又會很快退出。

    其實這不難理解,越往東南氣候環境越好,生存壓力越小,漢人族群能夠迅速擴大,能影響當地的文化,改變民族構成。

    西北地處大陸腹地,氣候乾旱,經濟以單一的畜牧業或是脆弱的綠洲農業為主。遊牧民族文化落後,是因為沒有經濟基礎,而不是他們“傻”。沒有哪個民族喜歡在草原吹風吃沙,他們看到中原物產豐富,百姓富裕自然會羨慕。

    一旦北方遊牧民族得以入主中原,他們立刻回模仿和學習漢文化,先從蓋宮殿、選妃子學起,慢慢地就完全漢化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魏的鮮卑人現在已經完全漢化;清朝入主中原兩百年,滿人和漢人除了戶口本上有區別,其他的完全一樣了。

    漢人族群往西的擴張卻不是這樣的。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不外乎“屯田”二字,即便是遊牧民族出身的清朝,他們的策略也不比漢唐高明多少。

    西域氣候惡劣,移民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皇帝把百姓強制遷徙到西北,名義上給他們分了一塊地,但是產權卻是國家的。

    百姓租朝廷的地種糧,打出來的糧食一半是軍糧,還要承擔沉重徭役或是兵役。同樣是當佃戶,為什麼不在中原呢,更何況一旦出現戰爭,他們還可能成為炮灰。

    所以自西漢開始西域屯田起,就不斷有邊民逃往匈奴、蒙古等地,對他們來說屯田比勞動改造還慘,逃去遊牧民族至少還能落得一個自由身。

    漢人族群無法解決造血問題是失去西域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亂時,吐蕃出兵佔領涼州,切斷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絡,然後就兵不血刃地拿下西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種菜的黑膜能管一年且不爛,韭菜地草太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