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水書法工作室

    安史之亂前,天朝是自信,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之後逐漸走向含蓄,內斂,保守的文化氣質。尤其在文化藝術方面更明顯。看看安史之亂前後的書法,繪畫,陶瓷等藝術品。變化之大,影響之深遠!

  • 2 # 星火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當安祿山集結大軍,宣佈受玄宗密詔進軍長安清除奸臣楊國忠時,眾將盡皆錯愕,但卻沒有誰敢懷疑命令的真實性。到十二月,安祿山大軍已經挺近到黃河邊上,遂踏冰過河,攻陷靈昌(滑州附近),數日內先後攻下陳留(汴州附近)、成皋,於是兵進洛陽,大敗封常淸臨時召集的大軍,洛陽留守達奚珣投降。此時,安祿山手下諸將已經無人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就是造反!早在黃河北岸沙河駐軍時,安祿山手下的文人們已經向他進獻歌功頌德的文章,高贊他是聖人出世。如今瘋狂的禮讚再上一個高度,在眾臣的擁戴高呼中,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國號為大燕,自稱聖武皇帝。

    安祿山的造反並不比歷朝歷代的造反者新鮮多少,然而對後世的影響的確是長久而深遠的,原因在於這場反叛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一個大變局的時期,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也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歷史,乃至於影響了世界歷史。

    一、安史之亂完全改變了唐朝的歷史。這是人人的知道的,安史之亂髮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它的發生成為唐朝歷史的拐點,唐朝從此從盛唐走入中唐、晚唐,直到唐朝滅亡,再也沒有恢復當日的鼎盛景象。安史之亂的直接後果,一是嚴重破壞了黃河南北的經濟,洛陽、長安兩座繁華的都城也遭遇重創;二是直接造成的藩鎮割據,河北三鎮和平盧鎮在安史之亂後成為長期的半獨立力量,其他各節度使也效仿之,唐朝幾乎就沒有再完成實際上的統一(唐憲宗時期的統一極為短暫,而且實質上也不算完全統一);三是完全打破了唐朝之前的財政體制、州縣體制以及軍事體制,安史之亂前的唐朝與之後的唐朝,從各種制度看,幾乎截然不同。

    二、安史之亂完全改變了唐朝周邊的歷史。唐玄宗天寶年間是一個紛繁多變的時期,一步棋就會牽動唐朝周邊各族、各國的歷史。那時候,吐蕃新王剛剛繼位,被權臣掌握大權;雲南的南詔國正在唐和吐蕃之間搖擺不定;回紇在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剛剛崛起;契丹人的勢力在東北受到唐朝一再打壓;離契丹不遠的渤海國此時對唐朝是臣服的等等。安史之亂一起,唐朝被迫從各地抽調部隊勤王,於是吐蕃趁機而起,攻佔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地,迅速壯大起來;回紇雖然與唐朝是盟友,但是歷次入援,是以豐厚的錢財以及允許搶掠為回報的,而且客觀上,因為北部邊防的空虛,回紇也得以迅速壯大起來;南詔也趁火打劫,直到唐德宗後期與南詔聯合後;契丹逐漸擺脫唐朝勢力的壓制,得以慢慢壯大。然後,在河西地帶,因為吐蕃的殘酷壓榨,一隻沙陀人的勢力叛逃回唐朝,被安置在北部邊疆,這就是沙陀人李克用的先祖。還有党項人、黠嘎斯人等等的發展。大家會看到因為唐朝被迫的內收,許多勢力都深受影響,從而深遠的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歷史。

    三、完全改變了之後中國的歷史。可以說,唐朝末年黃巢、朱溫、李克用等人的崛起,都和安史之亂有或多或少的聯絡。沙陀人李克用的先祖,正是在唐朝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從河西抽走駐軍,吐蕃人趁機而入,壓榨當地各族造成沙陀人的逃跑、遷徙。朱溫家鄉,離唐末龐勳之亂的徐州非常近,當地山賊、江賊不少,朱溫早年做賊,和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以及南詔趁虛入侵導致當地軍人遠途戍邊,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絡;黃巢起自鹽梟家族,私鹽買賣正是在安史之亂後實現食鹽專賣後才興起。這還是較近的影響。再看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遼國的興起、党項人的興起等等,都和安史之亂的變局脫不開關係。

    四、完全改變了中亞乃至於整個世界的歷史。安史之亂前,世界也正處在一個巨大的變局期,唐朝勢力深入中亞,將中國文化帶入其中,漸漸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當時的中亞其實是中華文化和泛突厥文化的結合,然而那個時代,阿拉伯帝國正在興起,也深入了中亞,與唐朝互相爭奪,看不出勝負。安史之亂後,隨著唐朝退出西域和中亞,伊斯蘭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主導,一直延續到如今。這種變化對世界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伊斯蘭教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乃至於與西方基督信仰勢力相爭奪,對中世紀、現代的影響顯而易見。而中華文化只主要在東亞發揮其影響力了。

  • 3 # 蕭武

    吐蕃之所以能夠和唐朝長期對抗,最重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唐朝除了太宗後期到高宗初期之外,其它時間的主要用力方向都在中亞和北方,並沒有全力對付吐蕃。當唐朝能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吐蕃的時候,吐蕃就要退縮。

    吐蕃和唐朝接觸之後,初期雖然也打贏了幾次,但都不是決定性的,唐朝也沒有大面積的喪師失地防線基本上還是穩定的。無論是在川西,還是在青海,唐朝雖然進攻也多次失敗,但防禦還是綽綽有餘的。

    唐朝初期最重要的敵人是突厥,主要用兵方向也是和突厥的戰爭。擊敗突厥之後,唐朝繼續西進,控制了中亞,勢力一度延伸到了今天的伊朗。到這時候,唐朝北方的威脅才算是基本解除了,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吐蕃了。

    這個時期,唐朝和吐蕃的交戰是互有勝負,誰也沒有佔到太多便宜。唐朝在西北方向始終看看控制著控制著河西走廊,並且在吐谷渾滅亡後,將戰線推進到了青海,進入拉鋸狀態。這種消耗戰打下去,以吐蕃當時的體量,被拖垮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事。

    問題是,吐蕃還沒垮,唐朝先垮了。先是經歷了武則天時期的一番折騰,中亞地區又丟了,然後是突厥在北方草原上有死灰復燃之勢。唐朝的形勢就不太妙了。但這時候吐蕃也還是沒有能力突破河西走廊防線,唐軍仍然處於優勢。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髮生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安和洛陽的繁華落幕,大唐盛世戛然而止。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不得不從西域個河西抽調主力軍隊回援關中,河西走廊等於被唐朝拱手讓給了吐蕃。

    吐蕃先是乘機北上,控制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朝和中亞的聯絡,接著進入南疆,再逐步向北疆滲透。而唐朝此時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割據接踵而至,有了腹心之疾,自然顧不上在西北和中亞經營,吐蕃也就一路東進,一直把戰線推進到今天的關中外圍。

    唐朝延續北周的基本政策,定都長安,洛陽為陪都,奉行關中本位政策。河西走廊是關中地區的重要屏障。河西走廊一失,關中地區門戶大開,吐蕃隨時都可以大舉入侵。這也是後來中晚唐時期,吐蕃對唐朝幾乎形成了壓倒性優勢的原因。因為你已經無險可守了,又堆不起人肉長城,只能被動挨打。

    也是在這個時期,整個今天的甘肅都被吐蕃佔領,一部分吐蕃人移民到這裡,當地淪陷區的一些漢人也被迫逐漸和吐蕃人交往,慢慢也被他們同化了。一些原來的成熟農耕區,這時候業逐步退化成了草場。比如天水地區,屬於關中地區的邊緣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是成熟的農業區了,但經過吐蕃控制了一段時間,天水很大一部分地區都變成了遊牧民族聚居區。

    而且,河西走廊這次淪陷之後,一直到明朝崛起,馮勝西征,漢人中原政權才又控制了河西走廊,這已經是六百年後的事了。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理解古人常說的一句話,守國之道,在德不在險。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無論你是否在地緣政治的角度上是否佔據優勢,最後決定你的成敗的,都是你的內部治理水平。就算你的地緣政治優勢再大,你內部先亂了,就什麼優勢都沒有了。

  • 4 # 老衲侃春秋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開始,直至公元763年2月17日,歷時七年之久。雖然經過曠日持久的征戰,戰場叛亂最終得以平定,可它對大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同時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這種影響雖然是全方位的,但今天仔細分析起來,最根本的改變還是朝廷政治體制結構的改變。由於宦官的崛起,他們成了中唐和後唐左右朝廷的一支決定性力量。

    當初唐太宗曾定下制度,內侍省不設定三品官,內侍們無非是身著黃色朝服,領取皇家發放的祿米,做一些把守宮門、傳達詔命之類的事情。

    唐中宗時期,受到他親信寵愛的近臣很多,以至於級別在七品以上的宦官達一千餘人,但是身著緋色朝服的宦官尚不多見。

    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以高力士得寵用事為標誌,此時宦官不僅在人數上增至三千餘人,而且官秩越來越高,擢升三品將軍者屢見不鮮,而穿紅色(四品、五品)及紫色(三品以上)官服的宦官,則超過了一千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資治通鑑》卷二一0)

    這時的宦官雖然位尊,但權並不重。

    自“安史之亂”爆發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唐玄宗西逃,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

    公元758年九月,朝廷彙集了九個節度的兵力共計步騎20萬眾,號稱60萬,北上進擊安慶緒的老巢鄴城。此次出兵,彙集了唐朝全部的軍事力量,堪稱押上了所有家底。這九個節度使分別是:郭子儀、李光弼、王 思禮、魯靈、李奧、許叔冀、李嗣業、季廣探、崔光遠。

    朝廷如此大規模的集結軍隊,由誰來統領軍隊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唐肅宗經過對安史之亂的痛定思痛,對軍事將領已經非常猜忌,害怕把兵權交給他們,他們再走安祿山的老路。到那時,前門驅虎,後門進狼,朝廷就再也沒有了制衡的力量,畢竟這是朝廷最後的家底了。

    唐肅宗左思右想,仔細斟酌,最後任命他信任的宦官魚朝恩為此次聯軍的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指揮、監督各軍行動。

    任命一個宦官來指揮軍隊,《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的記載是:“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始。”其實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主要原因就是大太監魚朝恩是皇上信得過的人。

    魚朝恩大權在握,但沒有作戰經驗,指揮這麼一場浩大的戰役,結果可想而知。最後的結果就是朝廷的官軍兵敗鄴城。

    戰鬥結束後,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把責任都推給了郭子儀,由於皇上的深信不疑,郭子儀背了這個黑鍋,被剝奪兵權,賦閒在家。再往後,魚朝恩又指使人偷偷的扒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也只好忍氣吞聲的承受了。自此,宦官已經可以和朝中任何重臣掰手腕了。

    後來唐肅宗又開始重用李輔國。李輔國大權在握,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於他,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經他手然後才告知肅宗,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

    為了更準確地瞭解朝中大臣的動向,李輔國還專門派幾十人負責監督官員的一舉一動。對於不順從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地方上的節度使也是李輔國一手委派。

    唐肅宗病逝,李輔國第二天就擁立唐代宗李豫登基為帝。因為有了這個定策之功,李輔國更加日益驕橫起來, 有一次竟然傲慢的對唐代宗說:“陛下只管好好地端坐龍庭,外面的事情就讓老奴來擺平吧。”“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資治通鑑》卷二二二)

    李輔國成了唐朝歷史上第一個擅權亂政、一手遮天的宦官。這時的宦官,又可以和皇帝論高低了。

    後來是皇帝在更換,宦官也在興替,但宦官把持朝政這個毒瘤,直至唐朝滅亡,一直沒有去掉,一幕幕的活報劇就此開演。

    李輔國倒臺後,程元振專權,把持中央禁軍的統帥權,後來的俱文珍將唐順宗逼下臺。再後來王守澄指使陳弘志將唐憲宗悶死在中和殿,唐敬宗又被劉克明所弒。此時的宦官,已經大膽到弒君的地步。

    在“甘露之變”中, 仇士良展開血腥報復,大開殺戒,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殺,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一時皇宮內血流成河,官吏被殺者千餘人。

    “從此以後,凡朝政大事都由北司的宦官決定,宰相僅僅奉命下達文書而已。宦官的氣焰愈加囂張,逼迫威脅皇上,鄙視宰相,凌辱百官如同草芥。”(“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資治通鑑》第二百四十五卷)

    後來唐武宗李炎就是在仇士良的一手操縱下繼位上臺的。此時的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命運了。

    到了唐僖宗時期,過去尊卑的君臣關係都不能夠保持,唐僖宗竟稱大宦官田令孜為“阿父”。

    結語:安史之亂之後,由於皇帝對朝廷軍事將領的不放心,宦官作為一股強勁的勢力,開始登上唐朝的政治舞臺。他們先是掌握了禁軍,有了軍權,說起話來腰桿子自然硬朗。於是開始和群臣爭權,進而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也敢跋扈,後來又開始弒君,扶持幼主登基。皇帝自此成了他們手中的木偶,由他們在後面牽線,皇上在前臺表演。

    大家可以想想,宦官是什麼人?說是男人吧,缺少男人最明顯的標誌物;說是女人吧,又不能生孩子。所以說不陰不陽,不男不女。你讓他在宮中管理管理內廷,伺候伺候人,保準盡心盡職,沒有什麼問題。但讓他們真正來到男人的世界中管理事務,麻煩就出來了。

    宦官由於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殘缺的生理結構對人格心理產生的影響,再加上他們在政治上與皇權的微妙關係,使得他們在為人處世方面,通常會比一般的文臣和士大夫更缺乏原則,更注重私利,更容易幹出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

    表面看起來,唐朝的滅亡,是由於後期藩鎮的尾大不掉,朝廷無力排程他們。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宦官亂政,朝廷無力控制政局所致。

    這種不正常的政治架構,其弊端暴露無遺。經過黃巢起義的一個大沖擊,再加上強勢的藩鎮勢力烽煙四起,唐朝的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90後普遍的負債情況,是如何造成“惡性迴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