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安爸爸聊教育
-
2 # 園丁1958
題主你好,孩子的問題是沒有學懂知識,正像人們常說的:囫圇吞棗不知其味。還有一點是孩子的學習習慣,方法不到位。因此家長鼓勵孩子在學校隨同老師的上課,認真聽課,課後複習,獨立完成作業,不會的習題及時請教老師學會弄懂,回家後家長除了孩子的生活方面的照顧外,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抓好幾件事:1,天天陪看,檢查,輔導家庭作業,記住不是監督,包辦代替,也不要直接告訴答案。2.天天檢查字詞書寫,詞義理解,檢查背誦課文,古詩的情況。3,鼓勵孩子天天堅持閱讀,週末家長陪同閱讀或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閱讀,激發孩子的閱讀積極性。4,培養孩子良好的學校習慣,讓孩子愛上學習,知道好習慣是成功的開始,是成功的保證。5,督促孩子寫日記,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話寫出來,久而久之,會提高作文寫作能力。
總之,要有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刻苦努力,積極向上的精神,才能扭轉局面,成為一名好學生。
-
3 # 甜蜜的糖糖媽
x孩子解決問題,不理解問題,做題肯定是無從下手,這就說明第一,沒有理解問題,二,沒有讀懂問題,三,上課沒認真聽老師講課,又或者依賴家長而沒有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所以行慣性說不會.
其實數學的解決問題應用題,都考驗著孩子的理解力,所以建議家長平時多訓練孩子的閱讀與理解,不只是語文需要閱讀理解,別的科目也都需要,我兒子也上四年級,在上二年級的時候,我就陪孩子一起學習《學而思秘籍—一學就會語文閱讀》這本書,跟孩子一起讀完,幫孩子解釋理解課文,讓孩子做完課後理解題,二年級時學的是三,現在四年級聯絡的是五,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和作文從來不丟分數,理解力強了,數學題讀完就會做,所以閱讀理解這項技能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掌握。
還需要家長要求孩子,上課一定認真聽講,聽懂了老師講的課堂內容,課後作業才會做。做作業時,一定把試題多讀幾遍,理解了已知哪些專案,求的是什麼,然後再動筆,千萬別看不懂還沒理解就動筆,一般讀一遍沒明白,就再讀一遍,讀題時,把關鍵詞要圈出來,提醒自己已知未知和要求,防止做錯,讀三遍題基本都能理解會做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如果不會問家長,家長可以陪孩子多讀幾遍題,提醒孩子要求什麼?讓孩子自己思考,然後家長引導,讓孩子自己做出來,然後表揚鼓勵下,時間充裕的話,家長再出幾道類似題,讓孩子舉一反三的做一下熟悉一下題型,再遇到類似的,孩子就會做了。記住的是,家長千萬別沒耐心,孩子一說不會,家長就給孩子說答案,這樣給孩子形成依賴性,遇到困難自己不思考就問,從而讓孩子形成一種不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學階段,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耐心和好習慣的養成!
-
4 # 東昌芙蕖
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不失為實現有效教學的一種途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就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然而,審視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審題能力不強、因審題不清而導致解題錯誤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所謂審題,即瞭解、熟悉和把握問題,弄清已知和未知的關係,從而獲取解題資訊,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目的。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藉此機會,針對學生審題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很認真,老師和學生對學習效果都感覺滿意。可做作業、考試時卻出現不少的錯誤。之後,學生常常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麼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把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歸結為不認真。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 深入分析,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的問題。在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作為基本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的審題能力確實存在問題,學生的審題能力薄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該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係呢?我們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針對這些問題,我想從學生審題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兩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表現
1、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現行教材對很多數學概念都比較形象地描述,學生表面上很快地理解了,但在做題的時候還是發現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清的情況。死記硬背對小學生來說比理解要簡單得多,所以,由於概念不清導致的審題偏差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案例一】:一個梯形的下底是上底的3倍,將上底延長12釐米剛好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問原來的梯形上底和下底長分別是多少?
很多學生在認真讀題很多遍以後仍然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思路迷茫。其實,這就是學生未能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這個概念,不知道這個差倍問題中的“差”實際上就是延長的這12釐米。
小學生背誦數學概念、公式並不怕,但在具體的運用中就出現問題了。
【案例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邊分別是4釐米和6釐米,其中一條高是5釐米,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學生就不知道哪條底跟5釐米的高對應,結果出現兩種答案。其實,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當然還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那麼答案就明顯4×5=20平方釐米。
如果是綜合運用概念困難就更大。
【案例三】:六年級總複習時有這樣的一題: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3小時相遇。已知客車和貨車速度的比是6:5,客車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
有的學生就不知所措了,關鍵是學生不知道,在時間相同時,客車和貨車的速度比就是它們的路程比。如果知道這一點就容易了,客車3小時行了全程的6/11,每小時行2/11,1÷2/11=5.5小時。
【案例四】: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沿路返回時每小時行6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
學生解法是:(40+60)÷2=50千米/小時,誤以為去時的速度加返回速度÷2就是往返的平均速度,沒有明白平均速度的含義。
這些問題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運用的能力不強造成的。當老師分析後學生就明白了,這就要求老師概念教學時要舉一反三,多設計變式練習,加深理解概念。
2、抓不住關鍵詞,無所適從
在解決問題中,特別是題目資料較多,題目比較長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就覺得眼前一花,手忙腳亂,無從下手。
【案例五】:據測算,每生產5000雙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樹的木材。每棵大樹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產生0.75千克氧氣。一家飯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0雙一次性筷子,那麼
(1) 一年共使用多少雙一次性筷子?
(2) 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約需要消耗多少棵樹的木材?
(3) 這樣將每天少吸收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少產生多少千克的氧氣?
實際上這道題若把每一小題的有效條件和資料單獨拿出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的題目。然而,眾多資料連同三個問題一起呈現,學生就被搞得頭暈目眩。這就是學生無法抓住每小題的相應關鍵詞和資料,特別是“每年”、“每天”等關鍵詞。
【案例六】:小明家原來的電費是每千瓦時0.52元,今年小明家實行了分時電費,高峰時段(8:00~20:00)每小時0.55元,低峰時段(20:00~次日8:00)每小時0.40元。小明家有一臺1.5匹的空調(每小時耗電1.5千瓦時),從晚上6:30開到次日早晨8:00。請你計算一下,這臺空調在實行分時電費前後各應付多少元?
這題題目比較長,計算比較繁瑣,學生感覺頭痛了,產生厭煩的情緒。其實轉化為數學問題,就分兩大步解決,先算沒實行分時電費時的錢:0.52×(12-6.5+8);再算實行分時電費後的錢:0.55×(8-6.5)+0.40×(12-8+8)。類似這些問題並不是學生不會解答,關鍵是要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對待就可以了。
3、盲目答題,未審題先下筆——不良的審題習慣
有的的學生在拿到題後往往馬上下筆,而未能仔細地讀題,分析題意,所以解題也帶有很強的盲目性,這就是學生缺乏良好的審題習慣,有時候在班級裡表現為普遍的現象。
【案例七】:計算題0.175÷0.25÷0.4。
這是一道脫式計算題,實際上是一道簡便計算題,一些學生拿到題就按正常的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使得答題速度減慢,錯誤率也增高了。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在分析出能簡便計算後在抄題時把0.25抄成25,把0.4抄成4,這看似粗心導致,實際上也是因為在做題前未能仔細分析題目資料,在容易犯錯的地方未能提高警惕。
【案例八】:480-256+44
有很多學生想當然把256+44先算等於300,然後用480-300等於180,這樣的錯誤是很多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太粗心,根本就沒有認真審題。
再如這樣一道應用題:
【案例九】修一條長847千米的公路,5天修了170千米,再修20天能完成嗎?
很多學生的解法是:170÷5=34(千米),34×20=680(千米)680<847所以不能完成,而實際還應該加上已經修的170千米,所以應該是能夠完成的。當試卷發下去時,做錯的學生卻能立即找到錯的原因,原因是他們沒有把“再”字體會出來。
4、定勢思維,受資訊干擾
到了小學中段,學生已經接觸了較多的題目,特別在專題練習時往往出現一種型別的題目反覆訓練的情況。這從某種程度上使得學生對題目形成了“定勢思維”。定勢思維使用不得當導致的錯誤是較為嚴重的,因為這種情況是學生最容易放鬆警惕也是最難檢查出錯誤的。
【案例十】:在計算24×5,44+66類似的計算題時,
學生因為做多了簡算題而把結果算成是24×5=100,44+66=100。特別是這些式子作為算式中的一部分時,犯這種錯的情況會比較普遍。
再如應用題:
【案例十一】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春遊,師生一共186名,大遊船每條可坐28人,小艇每條坐12人,問需要租幾條大遊船?
很多同學在做這個題目時犯了難,把大遊船和小艇都用上了,其實這裡根本用不著算小遊艇。
【案例十二】六年級上冊40頁練習十第2題
一杯約250ml的鮮牛奶大約含有 g的鈣質,佔成人一天所需鈣質的 。一個成人一天大約需要多少鈣質?
很多同學不知道這個250ml怎麼辦,先用250× ÷ ,其實這裡的250ml與這裡的結果無關,只是一個常識而也。
【案例十三】:甲乙兩地相距24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4小時,返回時用了6小時。問這輛汽車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有學生解法是:240÷(4+6)=24(千米)。這是學生忽略往返這個隱含條件造成的錯誤。
在平時練習中,學生以為題目中所有的資料都要用上,導致某些特殊的題目中出現的無效資訊也強硬地用進去;或者無法發現題目中的隱性條件;或者在題目資料很多的情況下,無法正確獲取有用的資訊。
5、情感脆弱,容易煩躁
當今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太優越了,他們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需要透過努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物質),造成了學生對學習也有依賴感。碰到學習上的困難,就有畏難情緒。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如案例八,案例九”這樣資料較多,問題較多的題目)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
-
5 # 雙子座視角
這位家長提的問題,小編可以理解,也十分有體會! 我覺得孩子是缺乏了邏輯思維的思考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不肯動腦子),我會建議你多跟孩子聊天,聊天內容不一定在課業範圍,日常事務(包括電視節目內容)也可以聊;在聊天的過程中多給 TA 發問問題,也要鼓勵 TA 問問題;讓孩子養成發掘問題的能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按照這樣做,孩子的邏輯分析能力就會加強,解題就會容易些!請你試試吧!
-
6 # 育才家教1
四年級解決問題,不理解題意,不明白事理,說明孩子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邏輯推理能力不是很好,也不能將二者較好的地結合起來。而理解題意中的關鍵詞,重點概念更是解題的關鍵,比如多多少,少多少,速度,路程,時間,單價、總價、數量等等。
例:一輛長途客車3小時行了174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它12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題意理解:首先要掌握什麼是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單位時間所走的路程,在這題裡就是一個小時客車行了多少千米。其次,要了解題目的要求是客車12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求的是客車行駛的路程,這時我們就應該想到路程=速度*時間,而時間是已知條件即12小時,只要求出速度就行了。速度根據第一句一輛長途客車3小時行了174千米來求時間,這時我們也應想到:速度=路程除以時間。求出了速度,時間是已知,這樣可以解題了。
即 174除以3再乘以12就可以了。
另外,理解題意還可以透過畫圖,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輔助理解,這樣更加直觀。
回覆列表
這一般是因為理解能力跟不上。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著急,因為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閱讀訓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善的。再者就是讓孩子多接地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有意識的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給他。不要太著急,畢竟四年級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