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水農二哥
-
2 # 熊玲心理諮詢
生活中常見一種現象:你越是怕什麼,越是來什麼;也常聽人苦訴:為什麼倒黴的事總找上我?想起有一位叫“法與行”的問我:請問老師,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來與怕有必然聯絡麼?來是一種客觀現象,還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
(1)一個人有多少種關係?
世界的存在無限無量,由萬事萬物組成。人呢,是有限的,由生物性和社會性構成。每個人作為獨立的主體,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大致可歸納三大類:人(主體)與世界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每一類中又存在諸多關聯的千絲萬縷。
一個人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很常見之現象,像既定的原理。但這個原理如何解,以什麼來說明這一奇怪原理的存在?
首先可從人與他自己的關係說起。人,作為一主體,具有雙重性:主體性、客體性。主體性主要體現於創造力、控制力、主動勝任力等,客體性體現於服從性、依賴性、被動承受等;人一生,都不乏對雙重性的需求。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主體性是大於客體性,他的內心便充滿力量和自信。如果說,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是他內部世界的外顯,那麼,一個Sunny灑脫、寵辱不驚的人的內部,則是有序有力的關係:主體性>客體性。
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憂慮者,而不說焦慮症?原因一,焦慮症是醫學心理學的診斷術語,字尾還有“患者”嫌疑,如,焦慮症患者;而憂慮,作為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普遍存在,那麼憂慮者也就是個普通稱呼。原因二,憂慮和焦慮雖有共性,都是情緒焦灼不安、心懷危機的敏感和預感,但也有區別:焦慮症的焦慮,指廣泛意義上的不安,沒有明確的風險物件、情緒滯留於警覺和緊張;而憂慮者的憂慮,主要是對某種特定事情的不安,反應在思維上的負面琢磨、情緒滯留於抑鬱和焦慮。
此文用憂慮者,是泛指非同焦慮症,既夠不上焦慮症,又近乎焦慮症的一類人,也是容易感受“越怕什麼,越來什麼”的一類人。這類人有顯著的性格特質:敏感內省,近愁遠慮。很戲劇的是,他們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即便處安全或優越的環境,也定會雞蛋裡面挑骨頭的發現危機問題,若逮住一“案子”,擅長反覆琢磨,直到懸疑的心落地。關鍵還有,他們的琢磨思路,始終在“負面想象+負面結果+防禦防守”這一條戰線。通俗講,是想多了。這全因他們的感受和思維,已跳出了真實常態的大部分,而陷在虛構的“萬一”裡。
由此看,憂慮者的心理關係,複雜也簡單。簡單是說,因匱乏主體性(即力量和自信),而單純的感覺自我虛弱和害怕。複雜在,因心理秩序的紊亂與害怕,使他無法不想得太多,太多。
(2)內在不安的心理動力學
人的情感情緒是富饒多彩,更是人行為後面的驅動力,而每一類情感情緒,與驅動人的行為方向、甚至生活方式是正相關的。比如慈悲、豁達等情感,是人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能心懷坦蕩、遊刃有餘的動力來源;比如嫉妒、自卑、悔恨、抑鬱、恐懼等情感,既可以是催人改變的建設性動力,也可能是一種行為破壞力。
內在不安,有多種情緒體驗:焦慮、恐懼、擔心、緊張、懷疑等等,它們分別都是一股力量。而它們驅使人的心理活動幾乎一致:急所焦慮之所急,慮所擔心之所慮。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本是主體的一種不安全感覺,一場內部的、幻想的恐慌,與反恐慌之戰。但,為何幻想的怕,會變成現實呢?
第一,暗示的力量。由於人天生就怕各種“邪乎”、各種“不好”,所以,恐懼成為了人們尋求各種自我防禦方式的最核心動力。恐懼的作用下,人們也習慣了防禦性思維,或叫負面暗示。特別是憂慮者一類的人,很迷戀防禦性的“居安思危”。
仔細分析,防禦性思維和負面暗示,是主體內部的一項研究性工作:琢磨如何避免“不好”的發生。意外的是,越工作認真,越沒消減害怕;越研究方法,方法和目標,越成為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大概就是科學心理學的噩夢吧:最怕的就是暗示性,和自我實現的意願;也因為你害怕這暗示性,害怕自我實現,那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提前來了。
不過,令人信服的說法應該是:憂慮者內心的唯恐“不好”,是一種反向認同的自我實現的意願,而他內部的負面暗示,作為一種強勁的、反向的力量,無意識的把他推向了本不想的方向——“不好”的自我實現。
簡單的例子是:學騎單車的人,你越不想騎歪倒下,越是騎歪倒下。
第二,潛意識恐懼的力量。我曾在“潛意識沒有進入意識的部分,是否會成為命運”文章中詳述了深層恐懼,跟自我實現的預言之間的關係,其中有關無意識情結,和內在抗拒力的觀點,能深刻解析“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之心理動力。
無意識情結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慾望、衝動、思維、幻想、情感、判斷、決定等是在不同的意識層面裡發生和進行的。也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成熟或自我的強大,是基於對自我的不斷認識,即對自己的無意識自我,不斷地意識化,那麼,他的命運更大程度上掌握在他想要的方向中,他終將成為他自己。
反之,人對自己沒有足夠的清晰認識,可能會被自己的無意識慾望、情結所制約,如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或是一生沒有多大成就,更糟的是罹患心理病。如某大二學生,成績一流,人緣也佳,他不明白為何當了學長後卻不敢講話了,一旦上講臺發言,不是結巴,就是腦袋一片空白?不久後的他,逐漸變得寡言、恐懼社交。
無意識情結,可能成為一種內部抗拒力,對自我實施打壓。榮格說,受情結控制的人,他們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必然會跑出來擁抱自己,變成自己的命運。
又如,你越害怕失眠,越出現失眠,正是由於你把失眠,既當成引發“不好”的原因,也當成了惡果,所以你那麼強烈地抗拒失眠,但,那被你抗拒的“失眠”卻更興奮。為何?因睡眠這件事,一直處於你內部的鬥爭狀態,沒法入睡啊。失眠本沒那麼可怕,若出現了,你對它溫柔一點,不怨惱不抗爭,接受它,它自會恢復它的規律。
第三,內在抗拒力,能將內在“不好”外化。如果深入理解榮格的話就是:被你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既是你最怕的事情,同時又是你以“不斷的害怕和拒絕”之誘惑,攬入心裡的事情。攬入是無意識的,而可怕之物的內含,也有當事者無意識的。
以那位恐社交的大學生,來進一步說明:他內心一直害怕和拒絕的東西,是他曾經驗為“不好的,出醜的弱小我”,他便一直高度敏感、壓著、防著他們的出現。殊不知,他內心那些個被自己拒絕擁抱的弱小孩,委屈久了,也常衝出來耍橫,比如講錯話,反把自己給嚇著了,覺得自己的“不好”,已無可救藥。意識層面,他知道自己害怕發言,是因過去發言時出了醜——言不由衷、表達混亂,留下了恥感的陰影,和對恥感再出現的害怕。可這份害怕,早已成了他迴避交往、拒絕自我表現的無意識動力。他用拒絕,徹底防禦了恥感。凡誇大現實危機,都可能跟過往不安全經歷有關,如長期處於被否定、不安全的親子關係,或是經歷過受辱等創傷性事件...最關鍵的,那時的不安全感受,未得以絲毫安撫,而是被迫,或硬性吞下,既沒有消化,也沒有轉化。它成為一種被自己感覺為“自卑、懦弱、無助的小孩”等經驗存在。這吞下的存在,很是痛苦,所以我們唯有把它給徹底壓制、遺忘,恐慌的心才能平復。
以上,透過對心理不安的動力學分析,我們看到在憂慮者的內部,是自我懷疑和否定>自我確認與信任,也就難怪他們,容易感受“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前面提到,作為主體的人具有雙重性,常態下,人的主體性>客體性,是信任自己,存在感是依附於自己的力量;客體性>主體性的人,缺失自我信任,存在感是依附於外界或別人,難以活出自己。憂慮者主體的心理關係,屬於後者。
(3)來與怕有必然聯絡嗎?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像一種內在感覺與外部狀況之間的神秘關係。神秘在,怕與來之間似有怪象。有什麼呢,以至於怕啥,來啥?如果把所怕之物的來到,視為後果,那麼究竟是怕,招致了來的後果,還是後果不請自來?
詢問本身,很令人反思:哪有不請自來的後果?人的心理現象,非同於自然界現象充滿不可控。所以怕,才是一切問題中神秘的始作俑者。而在憂慮者一類人的內部,不乏始作俑者。
榮格派分析心理學家Robert D.Romanyshyn著有《受傷研究者》,其中對直覺、感受的研究,他比較了易感觀察者和受傷研究者的區別。他提到易感觀察者僅僅是建立起一座橋,並用它試圖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鴻溝。易感觀察者站立在橋上面。受傷研究者是一個猛子扎到橋下的河流裡去,在主觀性裡浸泡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再慢慢爬上來回到橋上,又走到客觀性那邊去。
換喻地理解:一個主體的內部擁有兩大自我功能,其一,用易感觀察者比喻,代表人的直覺+感受,是對事物的覺察功能;其二,用研究者比喻,代表人的感知+理性,是對事物的判斷功能。由此,關於人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人的這些心理功能,是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
2)每個人因成長經歷不同而心理功能的強弱不一。功能弱者,易感受到與弱相關的挫敗、恐懼等。相反,優秀者是四種功能相對較強,也協調,易感受到與強相關的力量、勇氣等。
3)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取決他內心感受,或叫主觀性。即,人對世界的看法,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世界。如同那句名言:《哈姆雷特》在千個人眼裡,有千個哈姆雷特。人的主觀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對客觀世界的把控。
4)建立在豐富閱歷和經驗基礎之上的主觀性,對客觀事物更能客觀化。或說,在某領域的研究長河中浸泡夠長、夠深的人,他對某領域的客觀性,就是他的主觀性。
因此,面對那一深刻的提問——“越怕什麼,越來什麼”的來,與怕有必然聯絡麼?來是一種客觀現象,還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我們有理由這樣回答:
1)來與怕之間,是一個人(憂慮者主體)內部的主客呼應:怕,是主體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到危險後,喚起的緊張恐懼。來,是對怕做出的反應,類似刮來的龍捲風,既是恐懼的形式,也是恐懼的內容。
所以說,來,既是客觀現象,也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的。來與怕,是主觀意識的一體兩面:來,是心理不安的客觀現象,怕,是心理不安的主觀現象。
2)由於內部的負暗示佔主導,聚增的高焦慮,亦便成了敏感外部“危險”的超級嗅覺。我們都明白,人在高焦慮,或高憤怒的籠罩下,是缺失理智判斷的,所謂非理性的後果,此時沒辦法控制。
用俗語“蒼蠅不叮無縫蛋”來理解,就是:外界肯定有蒼蠅,它親近蛋的可能性和多寡,是取決蛋有無裂痕和裂痕的程度。套用在人身上,外界肯定有象徵蒼蠅的可怕之物,或倒黴之事,它們是否戀人,是跟主體內心的強弱有關。憂慮者的內部,疑心重,怯弱多,所以他的預感“可怕之物”彷彿總能實現,這倒不是“可怕”愛上了他,而是他內在不安的力量,愛惹上“可怕”。
-
3 # 晴天0123456
在讀《西遊記》的時候,每到一處崇山峻嶺,或江河湖泊,唐僧都會說,此山此水兇惡,別又遇到什麼妖怪!然後,就不幸言中,被困被捉被拿。
唐僧就是典型的怕什麼來什麼!佛家講,魔由心生,唐僧心中有所懼怕,胸懷不坦蕩,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心境不能通透,自然處處逢魔。
現實一點講,怕什麼來什麼,原因如下:
一是僥倖心理。一個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缺點,也很清楚自己做事時哪裡做的不到位,只是心有僥倖,未做彌補,只是期盼無事,卻又不得不擔心憂慮。如此,其害怕之處,恰恰是其漏洞所在,一旦有問題,必是怕什麼來什麼。解決辦法:與其僥倖心理,不如未雨綢繆,盡力而為。
二是宿命作怪。很多人相信命運,相信事無十全十美,相信因果迴圈,於是,在風平浪靜之時,杞人憂天,害怕狂風暴雨。其實,人生之事,如海上行船,風平浪靜是正常的,狂風暴雨,也是正常的。偏偏信命之人,把風平浪靜歸為正常,把狂風暴雨歸為逆境不正常。
其實,無論正常與否,我們只要提前做好應對,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哪裡還有什麼不正常?
現在很多單位制定應急預案應對特殊情況,結果,很多時候是忙中出亂。出了亂子,不去仔細查詢原因,而是一起推脫責任,說是事出突然,命該如此!實在可笑!反而,那些整天處於特殊情況的人們,不緊不慢,處理得當。
解決辦法:把正常與不正常都視作正常,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處理手段,萬事自然無憂。
你看豬八戒,一身臊肉,渾然不怕,永遠心無掛礙,無論被捉還是要被蒸煮,都有各種心思開玩笑,最後也是平安無事。為何?還是皮糙肉厚,本領大,根本就不害怕。
三是奢求過多,德不配位。很多人貪慾過重,渴求過多,明明努力不夠,還奢望得到夠多,明明德能不夠,還渴望他人尊重,事事圓滿。這些都是德不配位的體現。他們害怕失敗,不思考根本原因所在,只會怨天尤人,怪命運不公。對於此類人,怕什麼來什麼,是正常的,因為準備不充分,自欺欺人,自然失敗。
解決辦法:實事求是,修徳明心,直面自己,直面世情,不奢求不苛求,自然會心安理得。
最後,怕什麼來什麼,其實是想什麼不來什麼,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平常心,隨遇而安,自然心無掛礙,順其自然!
-
4 # 天水農二哥
除了一些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比如說地震,水災,海嘯,火山等,客觀的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人的心理作用造成的。比如說我要參加一場籃球比賽。由於比賽級別比較高。參賽隊伍都出類拔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賽前總是心裡猜測各種比賽結果,比賽時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而沒有取得好的比賽成績。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就造成我們越害怕發生的事就終於發生了。我去應聘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晉升機會很多,而且薪資待遇都不錯,由於很在乎這份工作,結果面試主考官時太緊張表達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後語,而導致面試失敗等類似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太在乎事件的本身,在心理上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和陰影,而當事情發生的結果和之前我們心裡想的一樣的時,給人的感覺就是越害怕發生的事真的就發生了,而且結果盡在預料之中。
-
5 # 熊玲心理諮詢
生活中常見一種現象:你越是怕什麼,越是來什麼;也常聽人苦訴:為什麼倒黴的事總找上我?想起有一位叫“法與行”的問我:請問老師,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來與怕有必然聯絡麼?來是一種客觀現象,還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
(1)一個人有多少種關係?
世界的存在無限無量,由萬事萬物組成。人呢,是有限的,由生物性和社會性構成。每個人作為獨立的主體,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大致可歸納三大類:人(主體)與世界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每一類中又存在諸多關聯的千絲萬縷。
一個人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很常見之現象,像既定的原理。但這個原理如何解,以什麼來說明這一奇怪原理的存在?
首先可從人與他自己的關係說起。人,作為一主體,具有雙重性:主體性、客體性。主體性主要體現於創造力、控制力、主動勝任力等,客體性體現於服從性、依賴性、被動承受等;人一生,都不乏對雙重性的需求。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主體性是大於客體性,他的內心便充滿力量和自信。如果說,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是他內部世界的外顯,那麼,一個Sunny灑脫、寵辱不驚的人的內部,則是有序有力的關係:主體性>客體性。
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憂慮者,而不說焦慮症?原因一,焦慮症是醫學心理學的診斷術語,字尾還有“患者”嫌疑,如,焦慮症患者;而憂慮,作為人的基本情緒之一,普遍存在,那麼憂慮者也就是個普通稱呼。原因二,憂慮和焦慮雖有共性,都是情緒焦灼不安、心懷危機的敏感和預感,但也有區別:焦慮症的焦慮,指廣泛意義上的不安,沒有明確的風險物件、情緒滯留於警覺和緊張;而憂慮者的憂慮,主要是對某種特定事情的不安,反應在思維上的負面琢磨、情緒滯留於抑鬱和焦慮。
此文用憂慮者,是泛指非同焦慮症,既夠不上焦慮症,又近乎焦慮症的一類人,也是容易感受“越怕什麼,越來什麼”的一類人。這類人有顯著的性格特質:敏感內省,近愁遠慮。很戲劇的是,他們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即便處安全或優越的環境,也定會雞蛋裡面挑骨頭的發現危機問題,若逮住一“案子”,擅長反覆琢磨,直到懸疑的心落地。關鍵還有,他們的琢磨思路,始終在“負面想象+負面結果+防禦防守”這一條戰線。通俗講,是想多了。這全因他們的感受和思維,已跳出了真實常態的大部分,而陷在虛構的“萬一”裡。
由此看,憂慮者的心理關係,複雜也簡單。簡單是說,因匱乏主體性(即力量和自信),而單純的感覺自我虛弱和害怕。複雜在,因心理秩序的紊亂與害怕,使他無法不想得太多,太多。
(2)內在不安的心理動力學
人的情感情緒是富饒多彩,更是人行為後面的驅動力,而每一類情感情緒,與驅動人的行為方向、甚至生活方式是正相關的。比如慈悲、豁達等情感,是人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能心懷坦蕩、遊刃有餘的動力來源;比如嫉妒、自卑、悔恨、抑鬱、恐懼等情感,既可以是催人改變的建設性動力,也可能是一種行為破壞力。
內在不安,有多種情緒體驗:焦慮、恐懼、擔心、緊張、懷疑等等,它們分別都是一股力量。而它們驅使人的心理活動幾乎一致:急所焦慮之所急,慮所擔心之所慮。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本是主體的一種不安全感覺,一場內部的、幻想的恐慌,與反恐慌之戰。但,為何幻想的怕,會變成現實呢?
第一,暗示的力量。由於人天生就怕各種“邪乎”、各種“不好”,所以,恐懼成為了人們尋求各種自我防禦方式的最核心動力。恐懼的作用下,人們也習慣了防禦性思維,或叫負面暗示。特別是憂慮者一類的人,很迷戀防禦性的“居安思危”。
仔細分析,防禦性思維和負面暗示,是主體內部的一項研究性工作:琢磨如何避免“不好”的發生。意外的是,越工作認真,越沒消減害怕;越研究方法,方法和目標,越成為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大概就是科學心理學的噩夢吧:最怕的就是暗示性,和自我實現的意願;也因為你害怕這暗示性,害怕自我實現,那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提前來了。
不過,令人信服的說法應該是:憂慮者內心的唯恐“不好”,是一種反向認同的自我實現的意願,而他內部的負面暗示,作為一種強勁的、反向的力量,無意識的把他推向了本不想的方向——“不好”的自我實現。
簡單的例子是:學騎單車的人,你越不想騎歪倒下,越是騎歪倒下。
第二,潛意識恐懼的力量。我曾在“潛意識沒有進入意識的部分,是否會成為命運”文章中詳述了深層恐懼,跟自我實現的預言之間的關係,其中有關無意識情結,和內在抗拒力的觀點,能深刻解析“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之心理動力。
無意識情結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慾望、衝動、思維、幻想、情感、判斷、決定等是在不同的意識層面裡發生和進行的。也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成熟或自我的強大,是基於對自我的不斷認識,即對自己的無意識自我,不斷地意識化,那麼,他的命運更大程度上掌握在他想要的方向中,他終將成為他自己。
反之,人對自己沒有足夠的清晰認識,可能會被自己的無意識慾望、情結所制約,如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或是一生沒有多大成就,更糟的是罹患心理病。如某大二學生,成績一流,人緣也佳,他不明白為何當了學長後卻不敢講話了,一旦上講臺發言,不是結巴,就是腦袋一片空白?不久後的他,逐漸變得寡言、恐懼社交。
無意識情結,可能成為一種內部抗拒力,對自我實施打壓。榮格說,受情結控制的人,他們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必然會跑出來擁抱自己,變成自己的命運。
又如,你越害怕失眠,越出現失眠,正是由於你把失眠,既當成引發“不好”的原因,也當成了惡果,所以你那麼強烈地抗拒失眠,但,那被你抗拒的“失眠”卻更興奮。為何?因睡眠這件事,一直處於你內部的鬥爭狀態,沒法入睡啊。失眠本沒那麼可怕,若出現了,你對它溫柔一點,不怨惱不抗爭,接受它,它自會恢復它的規律。
第三,內在抗拒力,能將內在“不好”外化。如果深入理解榮格的話就是:被你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既是你最怕的事情,同時又是你以“不斷的害怕和拒絕”之誘惑,攬入心裡的事情。攬入是無意識的,而可怕之物的內含,也有當事者無意識的。
以那位恐社交的大學生,來進一步說明:他內心一直害怕和拒絕的東西,是他曾經驗為“不好的,出醜的弱小我”,他便一直高度敏感、壓著、防著他們的出現。殊不知,他內心那些個被自己拒絕擁抱的弱小孩,委屈久了,也常衝出來耍橫,比如講錯話,反把自己給嚇著了,覺得自己的“不好”,已無可救藥。意識層面,他知道自己害怕發言,是因過去發言時出了醜——言不由衷、表達混亂,留下了恥感的陰影,和對恥感再出現的害怕。可這份害怕,早已成了他迴避交往、拒絕自我表現的無意識動力。他用拒絕,徹底防禦了恥感。凡誇大現實危機,都可能跟過往不安全經歷有關,如長期處於被否定、不安全的親子關係,或是經歷過受辱等創傷性事件...最關鍵的,那時的不安全感受,未得以絲毫安撫,而是被迫,或硬性吞下,既沒有消化,也沒有轉化。它成為一種被自己感覺為“自卑、懦弱、無助的小孩”等經驗存在。這吞下的存在,很是痛苦,所以我們唯有把它給徹底壓制、遺忘,恐慌的心才能平復。
以上,透過對心理不安的動力學分析,我們看到在憂慮者的內部,是自我懷疑和否定>自我確認與信任,也就難怪他們,容易感受“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前面提到,作為主體的人具有雙重性,常態下,人的主體性>客體性,是信任自己,存在感是依附於自己的力量;客體性>主體性的人,缺失自我信任,存在感是依附於外界或別人,難以活出自己。憂慮者主體的心理關係,屬於後者。
(3)來與怕有必然聯絡嗎?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像一種內在感覺與外部狀況之間的神秘關係。神秘在,怕與來之間似有怪象。有什麼呢,以至於怕啥,來啥?如果把所怕之物的來到,視為後果,那麼究竟是怕,招致了來的後果,還是後果不請自來?
詢問本身,很令人反思:哪有不請自來的後果?人的心理現象,非同於自然界現象充滿不可控。所以怕,才是一切問題中神秘的始作俑者。而在憂慮者一類人的內部,不乏始作俑者。
榮格派分析心理學家Robert D.Romanyshyn著有《受傷研究者》,其中對直覺、感受的研究,他比較了易感觀察者和受傷研究者的區別。他提到易感觀察者僅僅是建立起一座橋,並用它試圖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鴻溝。易感觀察者站立在橋上面。受傷研究者是一個猛子扎到橋下的河流裡去,在主觀性裡浸泡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再慢慢爬上來回到橋上,又走到客觀性那邊去。
換喻地理解:一個主體的內部擁有兩大自我功能,其一,用易感觀察者比喻,代表人的直覺+感受,是對事物的覺察功能;其二,用研究者比喻,代表人的感知+理性,是對事物的判斷功能。由此,關於人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人的這些心理功能,是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
2)每個人因成長經歷不同而心理功能的強弱不一。功能弱者,易感受到與弱相關的挫敗、恐懼等。相反,優秀者是四種功能相對較強,也協調,易感受到與強相關的力量、勇氣等。
3)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取決他內心感受,或叫主觀性。即,人對世界的看法,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世界。如同那句名言:《哈姆雷特》在千個人眼裡,有千個哈姆雷特。人的主觀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對客觀世界的把控。
4)建立在豐富閱歷和經驗基礎之上的主觀性,對客觀事物更能客觀化。或說,在某領域的研究長河中浸泡夠長、夠深的人,他對某領域的客觀性,就是他的主觀性。
因此,面對那一深刻的提問——“越怕什麼,越來什麼”的來,與怕有必然聯絡麼?來是一種客觀現象,還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我們有理由這樣回答:
1)來與怕之間,是一個人(憂慮者主體)內部的主客呼應:怕,是主體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到危險後,喚起的緊張恐懼。來,是對怕做出的反應,類似刮來的龍捲風,既是恐懼的形式,也是恐懼的內容。
所以說,來,既是客觀現象,也是與主觀意識有關聯的。來與怕,是主觀意識的一體兩面:來,是心理不安的客觀現象,怕,是心理不安的主觀現象。
2)由於內部的負暗示佔主導,聚增的高焦慮,亦便成了敏感外部“危險”的超級嗅覺。我們都明白,人在高焦慮,或高憤怒的籠罩下,是缺失理智判斷的,所謂非理性的後果,此時沒辦法控制。
用俗語“蒼蠅不叮無縫蛋”來理解,就是:外界肯定有蒼蠅,它親近蛋的可能性和多寡,是取決蛋有無裂痕和裂痕的程度。套用在人身上,外界肯定有象徵蒼蠅的可怕之物,或倒黴之事,它們是否戀人,是跟主體內心的強弱有關。憂慮者的內部,疑心重,怯弱多,所以他的預感“可怕之物”彷彿總能實現,這倒不是“可怕”愛上了他,而是他內在不安的力量,愛惹上“可怕”。
-
6 # 晴天0123456
在讀《西遊記》的時候,每到一處崇山峻嶺,或江河湖泊,唐僧都會說,此山此水兇惡,別又遇到什麼妖怪!然後,就不幸言中,被困被捉被拿。
唐僧就是典型的怕什麼來什麼!佛家講,魔由心生,唐僧心中有所懼怕,胸懷不坦蕩,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心境不能通透,自然處處逢魔。
現實一點講,怕什麼來什麼,原因如下:
一是僥倖心理。一個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缺點,也很清楚自己做事時哪裡做的不到位,只是心有僥倖,未做彌補,只是期盼無事,卻又不得不擔心憂慮。如此,其害怕之處,恰恰是其漏洞所在,一旦有問題,必是怕什麼來什麼。解決辦法:與其僥倖心理,不如未雨綢繆,盡力而為。
二是宿命作怪。很多人相信命運,相信事無十全十美,相信因果迴圈,於是,在風平浪靜之時,杞人憂天,害怕狂風暴雨。其實,人生之事,如海上行船,風平浪靜是正常的,狂風暴雨,也是正常的。偏偏信命之人,把風平浪靜歸為正常,把狂風暴雨歸為逆境不正常。
其實,無論正常與否,我們只要提前做好應對,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哪裡還有什麼不正常?
現在很多單位制定應急預案應對特殊情況,結果,很多時候是忙中出亂。出了亂子,不去仔細查詢原因,而是一起推脫責任,說是事出突然,命該如此!實在可笑!反而,那些整天處於特殊情況的人們,不緊不慢,處理得當。
解決辦法:把正常與不正常都視作正常,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處理手段,萬事自然無憂。
你看豬八戒,一身臊肉,渾然不怕,永遠心無掛礙,無論被捉還是要被蒸煮,都有各種心思開玩笑,最後也是平安無事。為何?還是皮糙肉厚,本領大,根本就不害怕。
三是奢求過多,德不配位。很多人貪慾過重,渴求過多,明明努力不夠,還奢望得到夠多,明明德能不夠,還渴望他人尊重,事事圓滿。這些都是德不配位的體現。他們害怕失敗,不思考根本原因所在,只會怨天尤人,怪命運不公。對於此類人,怕什麼來什麼,是正常的,因為準備不充分,自欺欺人,自然失敗。
解決辦法:實事求是,修徳明心,直面自己,直面世情,不奢求不苛求,自然會心安理得。
最後,怕什麼來什麼,其實是想什麼不來什麼,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平常心,隨遇而安,自然心無掛礙,順其自然!
回覆列表
除了一些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比如說地震,水災,海嘯,火山等,客觀的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人的心理作用造成的。比如說我要參加一場籃球比賽。由於比賽級別比較高。參賽隊伍都出類拔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賽前總是心裡猜測各種比賽結果,比賽時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而沒有取得好的比賽成績。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就造成我們越害怕發生的事就終於發生了。我去應聘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晉升機會很多,而且薪資待遇都不錯,由於很在乎這份工作,結果面試主考官時太緊張表達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後語,而導致面試失敗等類似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太在乎事件的本身,在心理上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和陰影,而當事情發生的結果和之前我們心裡想的一樣的時,給人的感覺就是越害怕發生的事真的就發生了,而且結果盡在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