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中國—周天
-
2 # 也許雜談
沒幾個人喜歡被人提出意見來,即使是“打扮成建議”也沒用。也沒幾個人會討厭聽話、溫柔的員工,即使心懷鬼胎也沒關係。
.
你的“建議”,可能不在領導對工作的設想之內大家說話都留三分餘地、七分真情,你也是,領導也是。
絕大多數的領導,對於工作有著自己的設想——但他不說,擔心節外生枝,擔心出別的問題。
如果你的“建議”,並不在領導的軌道之內,他怎麼可能聽你的。但他又不能公開講出原因,所以只好無視你的建議。如果你想一直堅持,品質差的領導會前來打壓。
.
當然,也不排除領導更聰明,一眼看破“建議”的不靠譜。這也正常。
領導站的位置不同,掌握的資源不同,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有遠見得多。
.
柔順,能給一個人帶來成就感人從記事起,就面臨種種競爭、種種比較。
上學前親戚家小孩比自己聰明;上學後有一大批勝過自己的同學;上班以後更是,四處都是競爭者,沒幾個讓自己喘氣的機會。
好不容易當了領導,感覺可以名正言順地命令別人、評價別人,甚至是鎮壓別人了。終於覺得,在小範圍內,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成功者”了。
能夠自己做主的感覺是多麼的好——即使決策經常出錯,也是幸福的。
面對那些(幾個)對自己表示無限的擁護、崇拜,說什麼聽什麼、說什麼幹什麼的員工,感覺他們是那麼的可愛、那麼的講義氣、那麼的明事理、那麼的招人喜歡
——正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幸福生活才顯現出真正的意義。
.
建議,隱隱透出了“我比你聰明”的意思建議,即“主張,意見,辦法”。
領導,則是“統率,引導,指導”。
向著一位統率,說自己有意見、有主張、有辦法,雖然也許是為工作好。但統率更多的,感覺到的是一種冒犯:
我是統率,我比你聰明(有權)、比你能幹(有權)、比你優秀(有權),這裡的一切都是我說了算。
你以為自己很聰明嗎?(提意見之人)
你想顯示自己的能幹與聰明?
你想挑戰我的權威,讓我難看?
你到底懷的什麼心思?
總之,統率設想了許多可能,唯獨沒覺得你是真心為工作好。
.
大家都更關心自己就跟你關心“這單位要是不行那就換一個,關鍵是要自己行”一樣,領導更關心的也是他自己。
領導比你更明白——單位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才真是自己的。
所以,單位好不好,領導其實並不是非常關心。
他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位置坐好,以及掙更多的錢、升更大的位,以及找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所以,你的“建議”,大部分時候對他來說是一種騷擾。
.
相比隱隱的“否定”,人們其實更喜歡受到肯定、擁戴、崇敬——即使明知那些來奉承的心裡打著小算盤,也喜歡“被擁護”帶給自己的滿足感,以及其他的一些好處。而那些主意過大的員工,則更多的像是披著天使外衣的搗亂分子。
而越是能力不行、品行向下的領導,越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有建議、且想提出來,那在張口之前,先看看你面對的是什麼人,想想他能不能、願不願接受你的建議
——如果覺得不能,那就別張嘴。
-
3 # 指尖視野
不要一棍子打倒一片,所有領導都覺得提建議的員工事多嗎?這顯然不符合現實。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領導之中存在一些素質低下的很正常,但是找毛病挑事的員工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領導覺得員工事多?為什麼覺得員工不好管?以提建議之名為了自己的私人目的會讓人討厭,而不挑事或者息事寧人,更多有利於工作。
如果領導覺得員工事多,領導肯定有責任,但是員工也需要反思。為什麼領導覺得員工事多?
1.嘮叨一大堆,說不到點子上去。
有些員工就存在這種現象,和領導溝通的時候思路不清晰,說話的重點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一會說這件事情,一會又說道另一件事情。一會是這個觀點,一會又是那個觀點。
自己到底要說什麼,到底應該怎麼表述,到底怎樣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不清晰。最後撈到了很多,但是也沒有準確的資訊表達。這會讓領導覺得煩,覺得這員工亂說。
當然,領導也有責任,在溝通中應加以引導,讓員工流暢的表達出來。但可怕的是,領導如果引導,有些員工又會覺得領導別有用心。這樣的員工就是事多,就是問題員工。2.帶著個人情緒溝通
有些人和領導溝通的時候,是帶著情緒和個人偏見進行的。事實陳述不客觀,省略關鍵的部分或者推脫自己的責任。
在溝通中,先入為主,希望別人都順從自己的觀點,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思路來。一旦領導有異議或者質疑自己的陳述就會不願意,甚至當場表現出來。
這樣的員工表面上是提建議,但是並沒有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而是去單挑領導。否則,怎麼會這麼在意呢?你提建議,提完走人就行了,領導怎麼考慮、是否採納,那是領導的事。但是你不達目的不罷休,覺得領導不聽你的建議,你就有情緒甚至排斥,領導怎能不煩你?
這樣的員工難道不是事多?都已經想讓領導聽自己的了,還不是難管理的員工?3.領導本人也有問題,問題在於立場不鮮明,沒有制定好工作溝通的規則
一些領導,平時做事含含糊糊,觀點不鮮明。對於員工彙報的事情或者提出的建議不表態也不答覆,這是不作為。而且,對於頻繁提出建議的員工表現出反感。這樣的領導責任心和管理素養都是不夠的。
如果員工提出處建議,首先對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示肯定,應予鼓勵,其次對他們的建議做出積極迴應。這是下屬願意看到的。提建議的態度沒有問題,建議合理與否是另一回事。
作為領導應當讓大家明白自己溝通的習慣和對於問題的基本態度,否則,就會容易造成工作上的誤解。至於直接對員工發脾氣或者覺得員工有問題,也是不合適的,除非有明確的標準或者制度約定。否則,亂給員工定性是不合適的。領導喜歡的是不挑事,息事寧人的員工嗎?是也不一定是。不挑事不等於不辦事,不等於辦事能力不強,如果不挑起員工矛盾,而是積極工作、並努力塑造和諧的團隊氣氛有何不好?息事寧人也是本事,具體要看什麼事情。1.不挑事,是好事。
什麼是挑事?就是沒事找事,就是製造不和諧的工作氛圍,就是故意製造工作矛盾。這是好事嗎?這樣的員工難道沒問題嗎?
相反,一個員工不挑事,至少說明他不會製造矛盾,不會造成對於團隊不利的局面。
所以,員工不挑事是好事。但是不挑事,不能等同於不做事。如果混淆了這兩個概念,問題就大了。
2.不挑事不等於不做事
不挑事是不挑起矛盾,但是與員工是否積極工作沒有直接關係。大多數員工是積極工作的,也不會故意挑事。這樣的做法難道有問題嗎?
如果縱容員工都挑事,團隊還要如何管理?工作還能順利進行嗎?相反,如果都勁往一處使,目標一致,積極能幹,是否更利於工作效率的提升?
3.息事寧人要一分為二
何為息事寧人?就是把事壓下去,讓相關人員保持安靜。如果壓下去的事是有利於團隊和工作的,這種“息事”有問題;但是如果壓下去的事是不利於工作和團隊的,這樣的“息事”就是好的。
而對於“寧人”一說,如果讓情緒不好的員工轉變情緒,如果讓本來有矛盾的員工減除矛盾,這樣的“寧人”做得好;如果胡言亂語,嚇唬別人,讓別人不敢說話,不敢做事,這樣的“寧人”就是不合理的。
所以,息事寧人者,不一定是不好的員工,要具體事情具體對待。對於壓制別人做事和正當發言者要打擊,對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解決矛盾者要鼓勵。總體來說,不挑事的員工沒有什麼問題,站在工作問題解決的角度息事寧人的員工也值得肯定。領導喜歡不挑事、喜歡息事寧人的員工沒有錯。
為什麼領導覺得提建議的員工事多?為什麼領導喜歡不挑事、息事寧人的員工?1.以解決問題和利於工作為目的的建議者值得肯定;以情緒化和挑事為目的的建議者不好管理。
一個員工提出正當的建議,其初衷是利於工作,是作為團隊一份子的積極作為,如果這樣,領導覺得員工有問題,領導不是好領導。
一個員工帶著個人情緒或者觀點,不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是以有利於工作為目的,而是為了排解自己的情緒,為了讓領導接受自己的觀點,甚至為了攻擊與自己又矛盾的人,領導覺得難管理、不喜歡是對的。因為你為了一己之私,損害別人和大局利益。
2.對於不挑事和息事寧人的員工,不要只看他們的一面。
不挑事,只是員工的一面,能否做事,能否高效開展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領導喜歡不挑事的員工,除了矛盾少以外,還可能是因為該員工夠工作能力強。
而對於西施寧人的員工,安知他們沒有長處、沒有優勢?
所以,領導欣賞甚至重用他們一定是有道理的。
總結:
看待問題的時候,總忌諱兩件事情。其一,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先將領導當成不好的領導,然後千方百計的挑毛病;其二,是隻看問題的一面,而忽略或者故意無視問題的其他方面。這些習慣和思維都是不正確的,也是直接導致領導態度喜歡或者不喜歡的關鍵因素。
對於沒事找事或者專挑別人毛病,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的員工,就應該處理;對於能夠顧全大局,搞定問題的員工,就應該重用,這是正常的。
-
4 # 職場找老王
話說的對,但太過片面;能成為領導的人沒有幾個是草包,員工能看到的問題,真的以為領導看不到?有些建議本身就是難題,提出來也解決不了,甚至超過了領導的權利、職責範圍,讓他怎麼解決?有些事,領導心知肚明,非要當針頭去捅破它,不為難你為難誰?
領導覺得提建議的員工事兒多,不好管理其實在日常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有些員工會認為管理者或企業的做法不合理,於是向自己的上司反映情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是與工作、企業利益相關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向上級反應,領導管不管是他的事,但是否彙報卻是我們自己的事。所以,我們有提建議的權利,也是認真負責的表現。
但話說回來,能成為領導的人又有幾個是靠走後門的?身在職場又有幾個人不想做出一番事業?但在日常工作中,有些問題不是管理者看不到,而是選擇性失明。因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代價太大,雖然有職業操守、忠於企業很重要,但保全自己更重要,試問在這種環境下,作為員工提出了一個領導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不是給領導找麻煩麼?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大多數職場人在提建議時,是具有利己性,提出的建議雖然顧及到了企業的利益,但更多的是想讓導向往利己的方向發展。而作為領導,雖然也要考慮自己的利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要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當有員工提出一些利己性建議時,管理者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採納了自己走人,不採納員工不舒服。二選一的選擇題,大家都會做。
領導喜歡不挑事兒,息事寧人的員工此話有什麼根據呢?我想所有的企業制度裡都有一條叫“服從上司的工作分派”。作為下屬,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完成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先不要說這個任務能否完成,有一點至關重要,做與不做是兩回事,做與做不好又是另外兩回事。
那些不提建議的員工不是不挑事,所謂息事寧人也不是真的就保持沉默,而是人家懂得進退,懂職場之道,而不是像愣頭青一樣的去觸領導的黴頭。
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不管領導喜歡什麼樣的員工,最終都要落在能力二字上,領導可以照顧某一個員工,但不可能兼顧所有的下屬。有些人靠“提建議”得到領導的賞識,有些人因為“難得糊塗”受到領導表揚,這本身就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提建議、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難道不是能力的一種?
要學會客觀看待問題,學會跳出來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在這裡送給職場人一句話:“不要隨意的給你的同事打標籤,這包括你的領導”,大家在同一個屋簷下,因為工作才聚到一起,不管自己處於什麼階層,維繫關係的紐帶就是企業利益。提意見也好,悶頭做事也罷,其實都是為了給企業創造利益,在法律、規則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任何事。而做事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創收,這就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而作為下屬,說句不好聽的話,捫心自問,自己有提建議的資格麼?提出的建議是否合理,是否會損害企業的利益?是否會增加企業的支出成本?是否考慮過領導為何要這樣做?當我們把管理者“標籤化”的時候,實際上管理者也正在把我們“標籤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公司不允許午休,但團隊業績還算不錯,領導默許員工中午休息一會兒。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因為有員工嫌棄午休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不舒服,於是向領導建議,能否給弄一件休息室。
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該死的員工提出的建議是好建議麼?而那些保持沉默的員工就一定會被領導賞識麼?凡是無絕對,建議可以提,但提出的建議是否合理?難道那些不挑事的員工就一定沒有建議?
自己做個反思吧,在職場中遇到問題,首先反思自己才能真正的看到問題的本質。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我感覺有失偏頗。
第一,你要看你是什麼員工。
出發點如果是為了企業發展,那麼老闆肯定會認可,如果是發牢騷,就另當別論了。
第二,你看你的訴求是什麼?你如果私,估計會有不好的結果。公,估計老闆會肯定。
第三,老闆的層次也是一個方向。你永遠不知道老闆原罪,所以,也永遠不知道老闆真實的看法。
第四,雙向融合的情況。需要你自己根據清楚情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