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旻
-
2 # 心靈禪師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群體身上共同出現的問題,也是時代發展進步出現的弊端:
你這問題出現的原因:
第一點,家庭環境影響,從小可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很受父母溺愛所以你從小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不是太過父母都會滿足你,所以就導致了你如今的那種對任何人都要求回報的那種性格缺陷;
第二點:家庭教育的問題,父母很少去糾正你小時候開始就出現的一些小問題,久而久之等到你年齡越來越大,這些小問題開始逐漸的放大蔓延,最終發展到現在成了你自己也頭疼,周圍人也討厭你的主要原因;
第三點:從小父母沒有教過你什麼叫做責任,什麼叫做後果。而且可能基本上出了任何事情都是父母出現幫你擺平的,你從未嘗過自食其果的那種滋味。所以你本身不知道什麼叫害怕,什麼叫擔當,什麼叫責任。但是當你真的在社會上,沒有人再給你擋風擋雨的時候,你卻害怕了,懦弱了,退縮了;
第四點:固執自負,貪小便宜這些都算是現在獨生子女身上最多的一種病態缺憾,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謙讓,因為沒有哥哥弟弟跟你爭;也從來知道什麼好東西都是自己的,不能給別人見到一點點利益就會想著佔為己有。
第五點:希望被重視,跟你母親一樣,就像許三多一樣,總想找到人生的價值,找到人生的意義害怕孤獨,害怕被冷落,因為那樣你會感覺到很不安全,甚至是恐懼。因為你根本沒體會過那種被孤獨包圍時候的狀況,你也沒有學會適應孤獨。你要知道父母不能陪你到最後,孩子不能陪你到最後,愛人也不能陪你到最後,終有一天你會一個人面對孤獨!
所以試著去改變自己,嘗試著去包容別人,也嘗試著多去接觸更多的群體,學會堅強,獨立!
-
3 # 簡一
在豆瓣看到一個故事,關於救贖與成長。
主要講的是戴安娜用了50年,修復原生家庭的傷害,努力避免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的故事。
她從小被母親打到大。為了逃離母親,17歲閃婚。誰知,離開狼窩又進虎穴。
23歲,離婚,帶著2個孩子,她重新考上大學。隨之而來的壓力,一股腦發洩到孩子身上。看到7歲的生日願望時,她猛然醒悟,自己走上了和母親殊途同歸的路。
於是,她開始有意識地自我監控,不再大吼大叫,而是儘量溫柔地對待孩子。
由於童年缺乏家的愛與溫暖,她無法頻繁向孩子表達愛意。令人慶幸的是,她的孩子做得比她好,一代比一代幸福。
與此同時,她慢慢理解母親的行為。從小缺愛的母親,長大後不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即便他是自己的孩子,母親也不懂如何相處。
當92歲的老母親主動擁抱她時,多年的恨意,終於煙消雲散。
戴安娜在行為上,一次次做出微小改變,如蝴蝶效應般,讓她的人生越來越好。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裡說,很大程度上,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但真正的主動權,在我們手中。或許無法選擇家庭,但走什麼路,做什麼事,成為什麼人,都由自己決定。
《天生非此》一書,作者奧利弗·詹姆斯,不僅是兒童心理醫生和關係精神分析學家,更是《衛報》《泰晤士報》力薦的國民心理學家。
由於父母和三個妹妹皆是關係精神分析領域的精英,所以在這本書中,他對自閉症和缺陷多動障礙症這兩種精神疾病,更有獨到的見解。想了解這方面知識的人,我覺得會給你不一樣的啟發。
奧利弗·詹姆斯引用科學研究證明,結合個人家庭經歷、大量名人案例和真實病歷,向我們說明後天養育的重要性。父母透過言傳、身教、身份認同、虐待或關愛等祖傳的養育方式,極大程度上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本書共7大章,4小附錄。每一大章的結束,均有三條建議。我覺得大部分非常有用,他讓我們從源頭上找原因,做出力所能力的改變,明白如何愛身邊的人,更明白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一、活成父母的樣子,不是你的錯
大量研究證明,絕大多數受虐兒童長大後,極有可能復刻施暴者的一生。
美國俄勒岡著名的Weaver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祖孫三代男性,從小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長大,最後都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如果從小開始,父母能以身作則,及時給與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幫助,他們或許不會重蹈父母的覆轍。
一般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既是影響我們與父母相像的因素,也是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重要原因。
言傳,用語言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學會組織性的思維方式、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等。雖是不起眼的小習慣,卻好比平地而起的高樓,在建造之前,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
身教,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做事的原則和方法。很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言行。最常見的是過馬路。有些父母忽視交通規則,甚至帶頭違反,孩子依樣畫葫蘆,就容易造成意外的發生。
身份認同,透過帶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奧利弗·詹姆斯認為這是源自對父母的愛或恐懼。所以工作和讀書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進入父親的母校,劍橋大學讀書。在他看來,自己不能去比父親差的學校,這便是強烈的身份認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珊·福沃德說,如何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們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對於很多人而言,父母這堂必修課是不及格的。
因為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大多來自自己的父母。不論好的,抑或不好的,全盤接受,再一代傳給一代,完全忽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或許是較好的方法。
奧利弗·詹姆斯說,我們所有人都受到強大的代際影響,這種影響幾乎支配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在為人處世時,我們多多少少帶著父母的影子,又或者是家裡長輩的影子。
這些影子,有些是積極正面的,比如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些是消極負面的,比如暴躁的脾氣。當我們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缺點時,就已經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活成父母的樣子,固然不是你的錯,但也不是父母的錯,他們也是這場代際遺傳戰役裡的受害者。就像德善爸爸說,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
而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學習為人父母,讓孩子在愛中長大,擁有幸福的能力。
二、父母不那麼愛你,不是你的錯
1991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折翼蝴蝶》,是部很寫實的悲劇。
電影的主人公是個愛畫畫的小女孩,性格文靜內向,尤其喜歡畫蝴蝶。弟弟的出生,奪走了屬於她的寵愛。原本就喜歡兒子的媽媽,不再圍繞著她轉,反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了弟弟。一次,趁著媽媽外出,小女孩用搖籃裡的枕頭,把弟弟捂死了。
這樣的故事,微博上搜搜,隨隨便便就能搜出一大堆。看似是姐弟爭寵的衝突,背後實則折射出父母虐待孩子的問題。
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裡指出,影響虐待的因素,主要與我們在家中扮演的角色有關。具體表現在:我們的出生順序、性別、同胞競爭、父母厭惡或喜歡以及不被父母期待等。
這5大表現,在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繼續往下說。
按理說,家中的第一個孩子,通常是被寄予厚望的。但媽媽是個重男輕女的人,得知孩子是女兒時,很失望。所以沒過多久,她再次懷孕,生了兒子。這是悲劇的開始。
小女孩,並不被真心期待來到這個世界。媽媽所表現出來的關愛,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母愛,而非發自內心的喜歡。我想,如果她提前知道肚子裡孩子的性別,大概就不會有小女孩了吧。
弟弟的到來,徹底打破了表面平靜溫馨的家。媽媽再也不會溫柔地叫她小乖乖,也不記得讓她親吻頭髮和麵頰。在媽媽的世界裡,只有兒子,沒有女兒。
於是,就出現弟弟被殺死的一幕。這是小女孩安全感缺失,想要引起媽媽關注的表現,更是同胞競爭,是很正常的現象,多見於有2個或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中。
悲劇的源頭,是外公,他一個人影響了三代人。自她出生起,外公的態度是冷漠而無視的。媽媽作為女孩,同樣被忽視,所以她更想要生一個男孩,來討取父親的歡心,卻忘記女兒需要媽媽的愛。
並非所有的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有些非常愛,恨不得把世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她;有些不那麼愛,只是血緣把原本兩個互不相識的人,硬生生捆綁在一起。
如果你是後者,還請不要難過。人與人的相遇,本是一場緣分,更何況父母緣與子女緣,更是難得。
或許他們不那麼愛你,但你可以去愛他們啊。艾佛列德·德索薩《去愛吧》裡所寫: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一樣。
三、與父母握手言和,和孩子共同成長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臭臭臉的山雞哥,與暖萌的Jasper,帶給我們很多歡樂。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表面上酷酷的他,原生家庭非常糟糕。從小家裡窮,父親又是個暴脾氣,時常打罵妻孩。母親逆來順受,不懂反抗。在他的世界裡,渴望愛與被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
後來,應採兒出現了,這個愛說愛笑、活潑開朗的女孩,不僅教會他怎麼和人表達愛,還與他一起為Jasper創造了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山雞哥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印象最深的是,當Jasper對他說,你能不生氣嗎。原本情緒不好的他,立刻對Jasper道歉。後面幾期節目中,很明顯看到他有意識地在控制自己的情緒。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曾明確指出,過去的我們無能為力,現在和未來的我們,可拼盡全力去改變。整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但幸福和快樂也會隨之而來。
《天生非此》裡,作者奧利弗·詹姆斯總共給出24條建議,對於改變代際遺傳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有一定幫助。大概歸納3條,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瞭解過去的養育方式,對自己的影響。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從源頭找原因,避免像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給下一代造成無可挽救的後果。
比如列出與父母相似的優點與缺點,再去觀察上一輩的人,是否同樣具有。再來保留優點,改進缺點就好。
第二,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設定正確期待。大概全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但未必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作為父母,更要明白,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是希望他健康快樂的長大,擁有自己的人生,還是強迫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人生軌跡生活。
第三,與愛同行,遇見更好的自己。比起物質上的財富,學會愛、大方表達愛,是父母給孩子的精神財富。就像本文開頭的戴安娜,她送給孩子們的禮物,便是世代相傳的愛。
愛,是我們一生都在練習的課題。在愛別人之前,先學會好好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生活,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不辜負到這個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
所以,愛,才是原生家庭的解藥,才能打破家族代際遺傳的魔咒。它讓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懂得珍惜身邊的人。
《天生非此》讀到結尾時,越發明白,物質的豐腴,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精神的富足,卻是我們永遠的底氣和勇氣。而愛,便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燈,伴我們前行。
也許,人的一生,都無法擺脫代際遺傳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因此不再怨恨父母,不再責怪自己,不再揹著厚重的包袱寸步難行。
這場和解之路,走得艱辛,但終將守得雲開見月明。
附錄:
豆瓣故事源自《媽媽、狂躁與我》,沒有中文版,附上豆瓣的導讀連結,以及亞馬遜的英文書籍連結。
願戴安娜的自述能給在困境中摸索的你,帶來一點點溫暖與希望。
終有一天,你會像她一樣,走出這片沼澤,曾經的傷害,不再是軟肋,而是保護你和孩子的盔甲。
豆瓣連結:
https://www.douban.com/note/612058383/
亞馬遜購書連結:
https://www.amazon.cn/dp/094474902X#customerReviews
感覺父母雙方都有很多祖父一代的性格以及道德缺陷,現在二十七歲,很多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身上也有很多父母身上的缺點,每當那種突然的時候,都會一陣後怕,出一陣冷汗。如今我也有酗酒傾向,喝醉了愛胡說八道麻煩別人。有時我也會像父親一般軟弱不負責任,像他們雙方一樣固執自負。也常會因為貪圖小便宜而自食惡果。有時也喜歡自以為是的強行付出並要求回報,像母親一樣病態的要求被重視。哎,我並不是怪他們,我只是對自己身上…
回覆列表
有缺點並不可怕,對嗎?每個人都會有缺點的。
看題主的表述,對自己的缺點已經有覺察。我們的缺點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會影響到自己做事情或影響到和他人的關係,那一但覺察到,最好主動去改變,儘量減少這種負面影響。
另一類是習慣性的,不容易改變,也無傷大雅。對這些缺點,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面對和接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能接納他人對這部分的不理解、不接納,並在關係裡為自己的這些缺點求得對方的諒解。
做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身上的缺點來自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儘量不要讓這些缺點對我們當下的,以及未來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