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圖3456

    《論語》各章節都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內在聯,只是為了方便,每章都用其開頭的幾個字作標題。有些人生搬硬套的去解釋每章標題之間的聯絡,完全沒意義。

  • 2 # KNIFE耐夫

    很多人讀《論語》,感覺各篇中各章節之間散亂,缺乏聯絡,其實不然。

    現在的我們是看不到《論語》編撰者的具體思路,但透過仔細分析,還是可以看到其中的聯絡。我一直相信古人把這些章節放在一起,自然有他的道理,不會是隨隨便便的。《論語》第二篇以“為政”為篇名,而內容也是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名副其實。下面具體分析各章的聯絡。

    第一章道出本篇中心命題“為政”,而為政以德,是為德政,而非其他。那麼什麼才是德,德就是要正,符合天道正義。就好像北斗星,因為其位守正,則眾星圍繞。為政以德,也是本篇的中心思想,可謂開門見山。

    第二章做個比擬,透過歸納總結《詩經》三百篇的核心思想是正的,純正無邪的。說明為政以德,德者正也,就像詩經反映的思想一樣,是正的,不是歪門邪道的。從而也說明孔子編輯《詩經》的指導思想是正的。

    第三章透過對比,說明實施德政與不施德政的區別,會產生不同的社會面貌。顯然,德政為好。

    那麼怎樣實施德政,實施德政需要有德守正的君子來實施,那麼怎樣才是有德的君子呢?誰是模仿榜樣呢?第四章就以聖人孔子為有德的君子範例,透過孔子自我總結,簡述了孔子偉大的一生: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德有什麼具體內容?百善孝為先。孝是德的首要,德首先是要做到孝順父母。從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孔子針對不同弟子問孝,談如何行孝。各章排列順序是按長幼先後,從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到子夏四人向孔子問孝。

    那麼接下來是怎麼考察一個人是否有德?不能只憑印象感覺,要全面觀察。第九章例舉孔門德行科排第一的顏回,孔子作為老師是怎樣去考評的。

    緊接第十章,孔子指出為政者用人,要先考察人認識一個人,從三個方面著手:動機目的、經歷經驗、理想志向。

    作為能夠選人用人的為政長官對於下屬來說,要具備導師教練的角色,第十一章,指出作為導師的一個素質:溫故而知新。有比下屬厲害的地方。

    實施德政的為政者,須是一個有德的君子,那麼君子有什麼特徵,應具備有什麼素質?從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分別說明君子應具備的品質:第十二章說明君子是襟懷寬廣的,應有大格局,不是一般的器具。第十三章,君子是不誇誇其談,不是光說不做,而是先行後言,敏於事而慎於言。第十四章,君子是周而不比,能夠團結他人,包容他人,不斤斤計較,勾心鬥角。第十五章,君子是學而思,學思兼備,不廢一端。第十六章,君子是走中庸之道的,不攻擊異端,能夠和而不同,尊重不同言論意見。第十七章,君子是誠實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那麼怎樣學習為政呢?第十八章,透過學生子張向孔子問學幹祿。孔子從言與行兩方面說明為政的原則: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見闕殆,慎行其餘。

    第十九章從國君的角度,談如何為政,使百姓信服:舉直錯諸枉。就是要選拔正直有德的人居上位。

    第二十章從大臣的角度,講如何為政,使民敬忠以勸: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第二十一章說教育與為政的關係,從事教育,培養為政人才,教化民眾是間接的為政。為政者要重視教育。教育好了,就有利於政治。

    第二十二章,說明為政要取信於民,為政者要守信,才能使民信服。誠信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首先為政者要做到。

    第二十三章,實施德政,透過禮法完成,那麼禮法如何傳承與發展?禮法,從夏到周,是有所損益的,不斷完善的。

    第二十四章,實施德政,遵守禮法,不是見廟就拜,見鬼就祭,不要諂媚。但要見義勇為。因為為政者,在於正,就是要以義為利。

    綜上所述,《為政》二十四章,都是圍繞“為政”這一主題展開的,各章節是緊密聯絡的,並非一盤散沙,隨意編排的。古人不言,但見其編撰之用心。透過這樣分析去理解原文,記住這關聯線索,那麼背記就不成問題了。

  • 3 # 骨子裡的成語玩家

    首先要知道,《論語》這本書,並不是由孔子所著,換句話說,孔子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至於你的提問,各篇直接有何關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僅僅只是若干斷片的篇章的集合,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 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

  • 4 # 趙老師也談語文

    其實是有聯絡的。給你推薦一本書,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讀起來很好。

    第一章《學而》講的是如何學習,什麼叫學習。

    第二章《為政》講的是孔子的政治學思想,或者是說如何教化、感化百姓。

    第三章《八佾》講“禮”的思想。

    第四章《里仁》講如何實現“仁”,如何把自己的道德修養放在仁的境界。

    第七章《述而》是對《學而》這一篇的註解,並且連帶發揮前六篇的內涵,引申了學問之道。

    第八章《泰伯》是對第二篇《為政》的個人學問修養的引申註解。

    第九章《子罕》是對第五章《公治長》第六章《雍也》兩片內容的引申。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以此類推,其實都是有內在聯絡的。

  • 5 # 節度使95

    《論語》非常深,各章節並非獨立,內部思維是連貫的。如果你從君子、仁人、識人、為治四個方面入手整理,隨便以哪個點為中心都能發現通篇隨處能接續連貫,這樣的話只是說明自己根本沒抓到中心而已。《論語》要怎麼讀懂,從《道德經》、《列子》、《三皇內經》最後才能整理出《論語》。《道德經》《列子》《論語》說的是一回事,先天之道,《論語》的解讀借鑑於《列子》的篇章佈局。為什麼要讀內經?因為聖人之道是修證體系,不把《三皇內經》打通了你根本不知道《論語》在說什麼,也找不到內在的思路。

    論語大綱我之前做了個簡單版的,這個是再深入後整理出來的,分享一下。《論語》全篇從人本人道立論,從人類大治的需要來說決策者思維判斷能力提升的途徑;結合河圖,聖人之道還是個人返先天的修證修行途徑,也是河圖的人道終極大治大同之用。

    ――天道為公,勢是用思維做判斷,術為方法論。道、勢、術,聖人之道教我們如何從大道取勢,《論語》篇篇說識人,識人故能斷事才能做判斷決策,所以說“天之道,在仲尼所架”。

    術隨時用,取決於當時的資源狀況而行,小道爾。聖人之道是人道的大道。

    論語大綱

    一、學而 全文總綱,學,以行:學而思,學而立志,學而知人,學而治用立人道。

    11.1聖人之道以文教興國,1.3是人道祖法,1.5道於國在敬天人之事、節用行管理。1.2接上承下1.3,人道即仁道。1.7子夏言賢賢易色,接1.6學是為指導行為,也解釋1.8君子不重則不威與1.14之好學在行為的提升改變。1.11人以志立行學於先王之道(1.12)、宗人祖法(1.13)。1.15行成於思,在學而思。 1.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聖人之道用於識人。

    二、為政 為政以德,2.2純此志不移,2.3行人祖公義之道。

    2.5--2.8夫子視各人性情言孝是為解釋2.9察人之用,2.10、2.11夫子察顏回之進,2.12--2.18管理思維層次的遞進要點。2.19起,用政在思謀,以仁心義行成信。2.24點2.23周非人道之治“雖百世可知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志立人道為大義大勇。

    三、八佾 禍亂人道不能忍!

    3.3、3.4,先人而仁,再說禮。禮之本為公儉用愛人,喪致情、不在儀式。3.5“夷狄之有君”,夷、看不見,這個說的不是民族問題,讀不懂別亂扯,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所以我也不扯。注意3.17--3.20夫子言禮是用在人祖承繼、政、治,禮成於樂、樂為和之至。人而有仁,儉禮觀器,用禮如樂善而美,人道鼎立!

    四、里仁 人道即仁道,志於公忠天下。忠恕義行,行聖賢之道成就王道。

    志道為志仁道,4.1--4.6用於4.7觀仁。4.8--4.26以仁道為用,患所以立而學、行,4.15夫子之道仁以貫之,4.24“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以行成仁!意成於行,意志成行大道至矣,信篤而行實為立人道。

    五、公冶長 5.5才仁有別,因人引立志,5.10觀人。5.25直真為入道之始,進道之途:內自訟5.27,忠信且好學5.2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文”紋也,道顯於紋,至道在學思行以進。5.13“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言天道不若行天道,夫子之教言天人合一之道。

    六、雍也 志仁而學,公忠天下人民而行成仁。

    事中志仁持學6.18-6.22,6.13、6.14小人儒行不由徑。三觀決定思維層次,思維層次在於學而思而行踐知證世界觀,6.27“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也”志定於學行相成。6.29中庸之為仁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為聖。

    七、述而 夫子三觀合道,志立人道若彭祖。述夫子持志、思維理解的層次和行為選擇。

    注意7.2,6,8,7,13,15,20,21。7.20再次說“敏以求之”,敏為行,聖人之道論各級次的管理。7.21-7.30,擇,行,進,助,成仁,以儉固7.36。

    八、泰伯 至德為中庸於民,公禮仁制天下。

    8.1德,而禮8.2,大徳為順人民天性而治,“篤信好學,守死善道”。8.3-8.7釋8.2義行成禮。8.8成於樂,人文類知識思維是貫通的,心志立行立禮大成如樂章(見3.23)體例。8.18--8.21,聖人崇夏商朝行人道之功。

    九、子罕 聖人之道用於人道立,立人在立仁志。

    9.9“河不出圖”,對著河圖聖人之道是返先天之道,補天。9.11“循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聖人之道用於自主思維立“如有所卓立爾”。9.19“進,吾往也”,行道在己,天公地道為平等,9.30三觀決定行為尺度。

    十、鄉黨 行儀之教。

    十一、先進 因人施教,啟志立於仁11.26,行義以踐知再行11.20。學以行用於管理,聖人之道為經世惠人11.22-11.25為解釋11.21,篤志成行為合道。11.20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追人祖而學以行。

    十二、顏淵 大道為公,公禮為仁,仁為人本立道。

    12.22點題公制、公資源、忠信天下為仁。管理者守仁道為德,先仁後德,行仁道方達道。主忠信、徙義,學而內省不咎,無憂無懼;決策者以“明”“遠”立思決策立行,先仁而後達,知人而善任。(決策者必要素質提升的途徑)

    十三、子路 為政的管理技巧、術。先之、勞之、無倦,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為術之綱。

    13.3正職位,從言而行,為立名為立管理。13.17大政決策之綱,13.18補充大政交接之度13.24與15.28察善為價值觀教化和引導之用。13.19--13.23行持有別,13.25辨才之用。

    十四、憲問 忠信天下、以義成行是守仁,士志於人道,有恥且格,此為識人也是修賢之路。

    先成人,再修賢、14.31成賢的標準,感道知天命、“深則厲、淺則揭”。承人祖之志而行,修己安人在恭儉慈。

    十五、衛靈公 聖賢之道成,一以貫之,續行續證。

    重申第十二篇觀點:人道是仁道。仁治之道,成於禮樂,“為邦”在15.11至15.24,15.25起道、用。15.33學以進、知仁義禮成信為補天,人類返先天,禮成仁至人道成。15.34--15.41仁人君子之用。15.35相師,言輔政在提醒公制之度。

    十六、季氏 輔政之要: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二危而持、顛而扶,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四邦分崩離析不能守、不謀動干戈於邦內。16.2政出天子,“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輔政之格在16.3至16.11“孔子曰”,也用於立行養生。16.9補充說明16.8,無畏因無知,困而求知尋天賦,困而學而知己,不學者自甘下流。16.12補充說明16.11,16.11補充16.10,16.13補充16.10“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學而思為踐行,重複人道以學文為國興民進之途。句句讒言,可以改天!16.14再提12.6決策者仁心立謀、“明”“遠”立策的重要性。

    十七、陽貨 “性相近,習相遠”學行成就三觀,改造上智下愚之別。17.8不學有六蔽,學為志王道承人祖願。學而行仁論管理,義以為上。

    十八、微子 辨主而仕,以道事君,“君子之仕,行其義也”。道即義,義即公。公義為志立身立行,降志辱身。18.10君子四不,以行仁。18.11與8.20合併思考,周朝八九不離十是穢亂人道。

    十九、子張 教之道、衍生承繼,人道傳承之用。

    此篇為弟子們對聖人之道的認識和踐行報告,尤以子夏善管理將聖人之道傳承發揚在為治之教,6.13子謂子夏“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可知夫子識人之見。19.22--19.25子貢言夫子之道為修文習武之謀斷所用,“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諸弟子中宰我、子貢以言語勝,19.20子貢亦言宰我之賢,甘居惡榜擔惡名以示後人。

    二十、堯曰 天子之治要。

    注意20.1中周不如仁人,夫子追崇夏商朝的人道之治;20.2“尊五美,屏四惡”對應1.5、1.8言治者行政之要;20.3天命由天賦決定責任擔負,禮立度是立管理、立資源配置立制度,學文而知言才能知人對應1.1學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兵器時代世界上出現過哪些特種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