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剪輯小建建

    首先我們要來看韓信帶兵的這個事情。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等等其實都是加了很多杜撰元素。這是古人在記錄歷史時的一個弊端。就像三皇五帝那樣,很多都是透過口口相傳的記載記錄下來的。所以我們要明確這一點,就能回答這樣的問題了。

    韓信自從軍開始先到了項羽麾下,在投靠劉邦。

    在這個過程中,顯然是累積了一定的軍事經驗。當然韓信自己也有很高的悟性和軍事天賦。這就較其他人的成長比較快。

    而他的對手,農民軍、其他五國部隊以及秦朝軍隊。農民軍不用說,都是烏合之眾,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就作鳥獸散。其他五國軍隊,由於剛剛復國,勢力較弱,且新朝廷對於軍隊管控力不大,沒有形成戰鬥力。而秦朝軍隊,由於北方抵禦匈奴的精銳未南下,而秦朝國內軍隊較為分散,且章邯手中的都是驪山囚徒。這樣的敵人,如何不能被擊垮?

    我們也要看到,韓信的成功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多人配合的。

    比如挖掘他的蕭何,智謀第一的張良都是劉邦麾下,其他勢力基本上的將領人才都是乏善可陳,好不容易有一個亞父,項羽還不聽他的。

    韓信這是鑽石打青銅啊!能不勝嗎?

  • 2 # 歷小史大

    韓信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一下子成了劉邦手下的最高軍事負責人(大將軍),如何實現身份的過度?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人為何能屢戰屢勝,表現出優秀的軍事才能?

    所謂身份的過度並不難,韓信一開始的志向就是當大將軍,帶領士卒衝鋒陷陣,所以在心理上對於做到大將軍韓信並沒有負擔。

    想要取得士兵的信任,很簡單,一是最高領導的器重,二是能夠打勝仗。

    劉邦雖然看上去很隨便,可是在蕭何的建議下,還是登壇拜將,給韓信大將軍足夠的面子。底下的人看到韓信這麼受器重,自然也要聽從韓信的命令。對於不聽話計程車兵,很簡單,軍法從事。當然,只有主公信任,自己沒有本事也不行,所以韓信的首場個人秀顯得非常重要。

    當時劉邦被困在蜀地,當初為了取得項羽的信任燒了唯一能夠通往關中的棧道。當時做的雖然大義凜然,可劉邦畢竟不是甘心一輩子做個土財主的人,想要爭奪天下,就要有機會進入關中。當時鎮守陳倉(進入關中的一個重要城市隘口)的是章邯,他原本是秦朝舊部,因敗給項羽做了降將。對於一個秦華人來講,太熟悉關中各條通道,想要進入關中只能修棧道。

    秦嶺道路艱險,想要修好棧道哪有那麼容易,所以當聽說劉邦修理棧道的時候,章邯並沒有當回事。

    可是誰能想到這是韓信的一條計策,原來他在投奔劉邦的時候曾經聽當地老人說過一條小路,能夠直通秦嶺進入關中,所以修棧道只不過是障眼法,真正的大軍在章邯還沒有反應過來怎麼回事的時候就已經兵臨城下。

    韓信順利奪取陳倉,從而揭開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序幕。韓信打了勝仗,士兵自然信服。畢竟在戰爭年代,誰都想要活下去,統帥越有本事,士兵活下去的希望就越大,上下一心,韓信的指揮自然能夠得心應手,在一次次作戰踐中,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從而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指揮家。

  • 3 # 垓下漫遊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那就是千軍易得而一將難求。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想要有千軍萬馬是十分容易的,但是一個能夠統領的了千軍萬馬的將則比較難以得到。

    其實說到不會帶兵打仗,劉邦就是一個十分感人的特例。劉邦不會打仗不能用,簡直就是打仗方面的奇才。在彭城一戰中,帶領著十幾萬的聯軍被項羽3萬騎兵殺的找不著北。試問有哪個軍事奇才能夠打出這種戰績?所以說有一個能夠統領千軍萬馬的將士是有多麼的重要。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劣勝優,其實是離不開他的大將軍韓信的。韓信可以說是一代用兵的奇才了,甚至後世尊稱他為兵仙。

    其實韓信在政治上的一些作為拋開不談的話,韓信在運兵打仗這個方面,中國古代並沒有幾個能與他比肩的了。韓信出生於一個落魄的貴族,連劉邦的畜生都不如,用現代的話說她就是一條鹹魚,還是一條沒有夢想整天混吃等死的鹹魚。對,沒錯,早期的韓信就是如此的落魄。基本上是以與乞丐沒有什麼兩樣的,不僅如此他還喜歡帶配件,因為這是能夠證明他是一個貴族出身的人,所以被一個屠夫羞辱從胯下而過。從此之後韓信便決定一定要讓別人看得起他,鹹魚要翻身。

    在項羽方面多次不得重用的情況下投靠了劉邦。在後面的一段日子當中,韓信曾經還差點被處死,但是他在劊子手下手前的一秒,讓監斬的夏侯嬰放了,他可以說也是十分的能言善辯了。韓信在多方推薦之下最終成為了大將軍,並且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儀式。最終韓信在運兵打仗方面展現出了十分強勢的才能。哦韓信雖然沒有過實戰經驗,但是他看過不少有關軍事方面的兵書,並且他在揣摩敵人的心裡方面也是十分有得一拼的。這兩點加起來,即使只讀了兵書,沒有實戰經驗也可以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並且在學習前人經驗的方面,韓信做的也是十分的出色。可以說韓信是一個在古代學到老活到老的人,他在運兵打仗方面是一直在學習有關方面的經驗,才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將軍,並且戰無不勝的。

  • 4 # 星海知舟

    韓信乃楚漢之際一位風雲人物,他有許多的故事,也有許多的謎團,比如他的老師是誰?他的出身是什麼?但這位被後世尊稱為“兵仙”的軍事家,在史書中找不到一點關於其出身和師承的記載。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述關於韓信早年的事蹟,只是說了韓信家境貧寒,沒有什麼作為,長期混飯吃,而且周圍的好多人都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個無用之人。但是從後面韓信指揮作戰的事蹟和其所作所為看出來,韓信出色的軍事謀略和政治遠見在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韓信的早年絕不是渾渾噩噩之輩,一定是立志高遠,艱苦學習,最終才能有此成就。

    在後來的反秦起義中,韓信開始是跟隨項羽,親歷了鉅鹿之戰,近距離觀摩了項羽破釜沉舟,消滅章邯部下二十萬秦軍,戰神一般的操作。這是理論結合實際很重要的學習經歷。在項羽帳下兩年多的實習生涯,韓信的成長很快,逐步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官。韓信一開始是忠於項羽的,他積極建言,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不過項羽從來沒有聽從過。項羽剛愎自用,不能容人,韓信的才華得不到施展,經過蕭何的推薦到了劉邦陣營中才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綜合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幾乎戰無不勝的韓信是靠這麼幾個特點成為兵法大家的。

    一是韓信志向遠大,能屈能伸,關鍵時刻能夠保持頭腦清醒。

    【胯下之辱】

    班固《漢書》記載,“信從下鄉南昌亭長食,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絕去。至城下釣,有一漂母哀之,飯信,意漂數十日。……淮陰少年又侮信曰:“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眾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於是信孰視,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為怯。”

    可以看出,少時貧寒的韓信,沒有生活來源,基本上是有上頓沒下頓,靠別人救濟為生。但面對亭長妻子的嫌棄,能夠“自絕去”,可以看出其傲骨之性。但面對少年屠夫的羞辱,又能做到“孰視,俯出跨下”,被眾人譏笑膽小怕事而坦然處之。這就說明韓信能夠在非常時期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取捨。

    二是韓信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很懂得利用他人的心理需求,藉助周邊形勢環境為己所用。

    【背水一戰】

    這裡讀一讀《漢書》裡在韓信擊敗趙軍,擒拿趙王歇後,與眾將對話的描述。

    諸校效首虜休,皆賀,因問信曰:“兵法有‘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非所及也。”

    意思是,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時藉機詢問:“兵法上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戰’。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

    韓信回答說:“這其實也是一種兵法,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就是在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啊,這種形勢下只能讓將士們置之死地,使得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

    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將軍的兵法的確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三是韓信的謀略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雖然他之前沒有帶過兵,但用兵之道在於謀而後動,尤其在知彼知己方面韓信做到了極致。

    【謀而後動】

    拜將之後,劉邦詢問韓信定國安邦的計策,韓信不僅有理有據的分析了天下的大局,同時指出了項羽的弱點和劉邦的優勢,並且給劉邦嚴密制定了進攻的先後次序,甚是縝密,劉邦聽完了,非常高興,於是按照韓信的策略展開行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韓信的話給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並且之後的戰事也證明韓信謀略的正確性。

    繼續看《漢書》對劉邦拜韓信為將後的對話。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上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賀曰:“唯信亦以為大王弗如也。然臣嘗事項王,請言項王為人也。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上特匹夫之勇也。項王見人恭謹,言語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逐義帝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項王所過亡不殘滅,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強服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而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亡所害,除秦苛法,與民約,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戶知之。王失職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意思是,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準備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項王,對他有一定的瞭解,請讓我為大王分析分析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遇有生病的人,心疼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還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雖然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佔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打敗的呢?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什麼人能不心悅誠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遺憾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除此之外,在學習他人的經驗這方面,韓信也是做得非常成功。

    【師事之】

    韓信也曾遭遇致命的對手,此人名為李左車,其生平不詳,坊間傳說為趙國名將李牧之後。在韓信伐趙時,曾獻計於趙軍統帥陳餘。李左車的計謀十分毒辣,是以主力拖住韓信之軍,同時派出奇兵,斷其糧道,令韓信之軍進退不能,困厄而亡。

    可惜陳餘乃迂腐之徒,只知道紙上談兵,搬出兵書教育了李左車一通,沒有采納。

    結果韓信得以逃過一劫,隨後擺下一個千古奇陣——背水陣,以少勝多,大破趙軍,李左車也成了他的俘虜。

    引人深思的是,韓信並未對這個差點要了他命的俘虜有所忌憚,反而引以為師,“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在韓信的虛心求教下,這個李左車後來成了他的幕僚,為他出謀劃策,在韓信掃滅燕、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名言,即出自於他之口。

    李左車也曾留下兵法一篇,列入《漢書·藝文志》中,與韓信所留兵法同屬於兵權謀一類,由此看來,二人倒可算得上有些師徒關係,或者說師友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文抑武的北宋面對如日中天的西夏,如何保證邊關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