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造作的楚狂人
-
2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西夏政權,是党項在宋朝的放縱下發展起來的一股勢力,特別是在宗真宗時期本有機會剿滅党項,但是卻因為宋廷奉行“故務羈縻,以緩戰爭”的策略白白浪費了那次良機,以至於夏州政權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打得宋朝花錢買和平。
西夏的發展速度是飛快的,從李繼遷宣佈叛變到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只用了短短不到五十年時間,在這半個世紀中,夏州政權瘋狂進攻北宋西部邊關,從北宋靈州淪陷開始,往後的日子西夏政權就一直穩步發展,面對日益強大夏州,北宋運用了什麼樣的策略才保證其邊關的相對穩定?
此策略為籠絡蕃部
吐蕃王朝崛起於唐朝初年,彼時吐蕃實力強勁,瘋狂向外擴張,安史之亂時佔領了唐朝隴右地區,隨後甚至帶領諸多被征服的部族襲擊唐朝都城長安,風光無限,可惜好景不長,由於吐蕃自身由各族組成的原因,內戰不斷,到了唐朝末年已經開始衰敗,被唐朝將士驅趕鎮壓,自此以後就被唐朝管轄了,伴隨著唐朝的滅亡,吐蕃各族紛紛自立,形成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態,此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了宋朝。
吐蕃地處宋朝西北,緊鄰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的党項夏州政權,因此吐蕃與宋朝的關係與邊關壓力緊密相關,如若吐蕃親近党項,不說幫助党項進攻北宋,就是借道給党項軍隊,就能讓宋朝邊防壓力大增,要知道倒是北宋邊疆以北還有強大的遼國在虎視眈眈的盯著,西北邊關再出事,北宋必將疲於奔命,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再這樣的情況之下,宋朝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和吐蕃各部打好關係。
此處應該以曹瑋任鎮戎軍為分界線,在此之前,古籍記載“斬賊獲生口,招降部落甚眾”,可見宋朝採用殺戮的方式對待蕃部,實行的是武力鎮壓,然後招降各部,這一方式雖然直接,但是很明顯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被強行鎮壓的蕃部是一個極其不穩定的因數,在北宋武力稍微衰弱之時,極有可能落井下石,成為壓死北宋的最後一根稻草。
曹瑋上任之後充分意識到了這點,對待蕃部不再採用武力招降的方式,換成籠絡的策略“公即移書言朝廷恩信撫納之。”效果很明顯,康奴族,康如諸族在曹瑋上任後不久紛紛主動歸附,如果光是以利相誘那還是不穩定,曹瑋更表現出自身對吐蕃各族的無限關愛,景德元年,當曹瑋收到情報得知党項率領部隊攻打吐蕃,立馬率兵營救,對李繼遷攻擊的吐蕃各種積極營救,表明的曹瑋對吐蕃各族的關愛,此舉瞬間贏得了蕃部好感,並且他們也看到了曹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於是同年就有三部表示願意立馬歸附,此後的歸附部族絡繹不絕,更加讓人驚訝的是有一支党項部族都甘願脫離李德明的領導,歸附宋朝。
對蕃部的籠絡無疑穩定了西北邊防,但是如果能更進一步,讓蕃部協助北宋牽制党項才是招撫的最終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曹瑋想到了唃廝囉政權,唃廝囉政權是隴右、河湟一帶的吐蕃部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在吐蕃各族中有著極大的號召力,於是曹瑋又一次站了出來,力排眾議上書宋廷:“宜厚待唃廝囉以扼德明。”這一次宋廷採納了曹瑋的進諫。
與唃廝囉政權聯手後確實達到了招撫的最終目標,例如李元昊反叛,唃廝囉政權就聯合北宋前後夾擊,給李元昊不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再例如元豐四年北宋討伐西夏,唃廝囉政權就派出約十五萬軍隊與宋朝聯合進攻。
總的來說,曹瑋任職鎮戎軍後一改此前以武力鎮壓吐蕃各族的政策,改用封賞和收買人心的方式進行籠絡,對宋朝西北邊關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還聯合唃廝囉政權,以攻為守,主動出擊,給西夏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
3 # 詩酒趁年華80後
1038年,党項族的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國。第二年,元昊向宋上表稱臣,希望得到宋朝的承認。 宋統治者對元昊稱帝極為不滿,下詔削奪元昊官爵,撤銷賜姓,停止貿易,並且在邊關貼榜,招聘能殺元昊的人,如果殺了他就可以得到軍節度使職位。宋統治者拒絕承認元昊稱帝並懸賞捕殺的決定,使得元昊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向宋大舉進攻,接連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砦三大戰役的勝利。宋夏戰爭搞得雙方都疲睏不堪,元昊不斷向宋發動戰爭,使得國內土地荒蕪,民不堪命,再加上宋朝實行經濟封鎖,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更引起了國內人民的不滿,表示對戰爭的反對,元昊不得不向北宋提出議和。北宋經過幾次大戰,連續損兵折將,財力睏乏,也無力再戰。宋與西夏經過一年多的交涉,於1044年雙方達成了協議,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夏對宋仍保持名義上稱臣;宋每年賜給夏國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等大量財物,北宋用搜括人民的財富來換取與西夏暫時的和平。
-
4 # 晨鏘鏘
因為北宋致力於防禦戰與把敵人拖入消耗戰,北宋朝其實一直堅持滅夏,初期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敗後終於認識到了西夏的實力,放棄了一舉滅夏的做法。開始轉入守勢發展自身實力,同時伺機蠶食西夏周邊要地。經過二十多年的隱忍,終於在1071年成功開闢了熙河路嚴重威脅了西夏右廂,這時候宋朝又開始不淡定了,又想要一口吃掉西夏,於是就爆發了五路伐夏和永樂城之戰,結果又一次大敗。這下宋朝終於冷靜了下來,再次轉入守勢,隨後展開碉堡戰術一點點蠶食西夏領土,不再冒進。這麼一來西夏就坐不住了,開始主動進攻宋朝,結果碰的頭破血流,接連失敗。宋朝接受了前次的教訓,面對勝利也不冒進,只進行有限的進攻。這種狀況從1082年的永樂城之戰一直持續了近40年,到了宋徽宗時期宋朝基本完成了對西夏的包圍,只差最後一步滅夏了。不過很可惜,金朝的興起打破了這一格局,北宋的突然滅亡使西夏絕處逢生。
-
5 # 秦帝輝騰
看看范仲淹的西夏戰略
范仲淹並非文弱書生,曾掌西北軍政,人稱龍圖老子
党項族是北方少數民族,唐朝末年黃巢造反,其族人頭領因協助平叛有功,被唐皇室賜姓李。李元昊繼位夏王后,採取聯遼抗宋的立國之策,時常侵擾北宋的西北邊境,搶掠人畜財物。建立西夏國的第二年,李元昊為了擺脫藩屬國地位,使西夏國獲得大宋王朝的正式認可,密謀與北宋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
當時在2000多里的邊境線上,宋夏兩國都積極御邊備戰。李元昊派兵四處窺測試探,發現環慶路、涇源路、熙河路都防備嚴密,不易突破。只有鄜延路(今延安附近)防備較弱,軍政主官庸懦無能,較為利於開啟突破口。
李元昊率軍直撲延州。
要取延州,必須先掃清延州外圍屏障金明寨。金明寨守將性格暴躁,治軍無方。在使用反間計、誘降計無效後,西夏軍又用詐降計打入宋軍內部,內外夾攻,很快攻破了金明寨。
金明寨一破,延州就暴露在西夏軍之前。
就在李元昊準備攻城之時,宋朝的援軍到了,領兵的是劉平、石元孫兩位副將,還有其它幾路匆忙趕來救援的隊伍,合計馬步軍一萬多人。而此時西夏軍有十多萬人,兩軍在三川口列陣相對。
當時天降大雪,平地積雪有幾寸厚,寒風凜冽,天氣異常惡劣。宋兵以一對十,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將士抱必死決心,毫不怯戰。兩軍反覆絞殺,異常慘烈。猛將郭遵一首持槍,一首揮鞭,單騎闖入敵陣,槍打斷了,鞭打彎了,被敵兵亂箭穿身而死。主將劉平率1000多殘兵與西夏軍周旋兩天三夜,最後全部戰死。
三川口之戰,儘管宋軍兵將懷報國之心,殊死一搏,但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這是宋夏交兵以來宋軍的第一次大敗。訊息傳到京城,朝野為之震驚。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為扭轉不利戰局,朝廷對西北邊塞統兵將領進行調整,范仲淹奉命擔任天章閣待制,出任永興軍主官,管轄地有4府、15州,90縣,大約為今甘肅、陝西、山西和河南四省交界地區。
同年7月,范仲淹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名將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三川口之戰後,西夏不時派兵襲擾北宋邊境地區。當時,延州附近營寨多被西夏佔領,范仲淹主動請纓主政延州。
剛剛到任,他立刻發現了邊境駐軍的弊端:按以前朝廷慣例,總管統兵萬人,鈐轄統兵5000人,都監統兵3000人。遇有敵兵來犯,按官位高低決定出戰次序,官位低的先出戰。范仲淹說:“不管敵情如何,不分將領才能,只按官位品級出戰,這明明是取敗之道。”
范仲淹對本州軍兵進行普遍大檢閱,共得到18000人,將其分為六部,每部3000人,選合適的將佐統領。大力加強士卒的日常訓練,遇敵來犯,視敵情狀況,輪流出擊迎敵,品位低的將佐不再疲於奔命,戰果明顯好於改變軍制之前。同時,在延州地區大興農田水利,開放邊境貿易,解決軍需給養不足問題。在險要處,修築青澗城、鄜城,扼住西夏兵來犯的要衝,很快地穩定住了延州周圍的局勢。仁宗皇帝下詔,將這隻訓練有素的生力軍定名為康定軍。
范仲淹統兵,遵循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以正合,以奇勝。慶州西北的馬鋪砦,位於西夏腹地。范仲淹籌思良久,若能在此地築城,派得力將領扼守,對改變交兵態勢將會有極大影響。
范仲淹派遣自己的兒子範純佑和番將趙明秘密地佔領這一地區,自己率大隊人馬緊隨其後,一切築城材料和工具都已準備齊全。不但西夏人絲毫沒有察覺,手下兵將也不知統帥發兵意圖。
到達目的地後,一聲令下,只用十天,一座城池就拔地而起,這座城就是大順城。
西夏人發現後氣急敗壞,立刻派三萬騎兵來打大順城,並佯裝戰敗,企圖誘宋兵追擊,以便乘機摧毀大順城。范仲淹識破敵人的詭計,嚴令部下固守城池,不得追擊。
自大順城建成後,附近的敵軍不敢輕易來犯,環慶路因而平靜了許多。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發兵十萬,分兩路大舉攻宋。宋涇原路經略副使葛懷敏率部在定川寨與西夏兵鏖戰數日,近萬人全軍覆沒,葛懷敏及部下16名將領全部陣亡。激戰正酣時,環慶路經略使范仲淹親率6000精兵緊急馳援,行至中途,聽聞西夏已撤軍,便原路返回了。
當初,李元昊定川寨大勝後,揮師南下,在方圓600裡內縱兵大肆搶掠燒殺,關中百姓紛紛躲進深山。訊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大為震驚,仁宗皇帝手按地圖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可以放心了。”
范仲淹的援兵奏報一到,仁宗大喜,足見皇帝對範的倚重。事實也是如此,縱兵大掠的李元昊,聞聽范仲淹率精兵來援,同時其它各路人馬也在相機而動,立馬撤兵回西夏國了。
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奉召入陝,參與籌劃西北邊防。宋與西夏議和,西北邊事稍稍平靜,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職,在朝廷上下的呼聲中入閣拜相。
身為儒帥,范仲淹熟稔經史和兵書戰策,奉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認為統兵主帥,帥領偏裨,貴在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戍邊數年,他在轄區內,按照自己的軍事思想整軍經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積極防禦,以守為攻:在陝西幾年,朝廷數次調整他的職事,先後知永興軍、知延州、知慶州,主政環慶路、鄜延路。每到一處,他都力主築城修寨,扎穩根基。他主持修建承平、永平等要塞;修築鄜城、清澗城、大順城、把十二座要塞改建為城,這些城寨對穩固宋軍的防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政迭出,蓄民養兵:他主持統轄地區大興農田水利,建立營田制,開放邊民貿易,使邊民互通有無。為解決百姓繳納賦稅奔波之苦,他上奏朝廷,讓邊民就近繳納賦稅。一系列的新政促進了經濟發展,使駐軍給養籌措大為改觀。
召撫部族,離間敵營:范仲淹觀察宋夏對峙形勢,深知主要敵人是李元昊統領的西夏兵,其餘部族只是被裹脅,並非死心塌地與大宋為敵。他向朝廷請旨,以軍威恩信招降各個部族。西羌原有600多部族頭領為西夏兵帶路助戰,范仲淹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嚴明賞罰,與他們簽訂條約,使之脫離西夏,為大宋效力。明珠、滅臧兩個部族,擁有雄兵數萬,宋朝廷原定方針是全力討伐,范仲淹上疏仁宗力主招降。他派兵攻佔險要關隘,斷其歸路,恩威並施,使兩部族數萬兵馬歸順大宋。
訓練精兵,提拔將才。范仲淹主政西北軍事,首先從改變以官職帶兵的舊制開始,重新整編下屬各部,根據敵情變化,輪番上陣迎敵。其次加強士卒日常訓練,強調培養士兵剽悍善戰的基本素質,從而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西北勁旅。同時,他還特別注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後來威震邊關的抗敵名將狄青、種世衡都是由范仲淹親手提拔的。
-
6 # 歷史笑春風
西夏的國力不足,使得它對宋朝的威脅不大。西夏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少,物產也少。只是依靠自己的地理特點和靈活機動的軍事指揮與宋對抗。
宋朝雖然屢次敗績,但國家整體實力還是遠遠超過西夏。於是宋朝就採取了以守為攻,反客為主的戰略。
一是,在軍事上,採取築壘戰術,以要塞和野戰部隊相結合的戰法,穩步推進,一步步壓縮西夏的活動空間。
二是,對西夏採取經濟封鎖,削弱西夏的經濟軍事實力。
三是,對西夏用間,促使元昊自斷手足,將他的手下大將殺死。
四是,與遼國進行外交斡旋,激化兩者矛盾,促成了遼和西夏的戰爭,使西夏不得不向宋朝低頭。
宋朝用以上的措施,使得西夏日益困難。如果不是金軍入侵,西夏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了。
回覆列表
北宋最慣用的方式,就是經濟制裁。西夏資源匱乏,很多東西都得靠交易才能獲得。一旦北宋封鎖了貿易,西夏就得崩潰。
所以看起來西夏很強,實際上如果兩國真的狠下心來開戰,西夏是肯定幹不過宋的。
西夏也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掠奪,直接搶,但規模不會太大,只是起到騷擾作用。北宋也不會因為這個,就下決心開戰。
這種局面實際上對雙方都不划算,於是北宋索性就每年給西夏一些資源,花錢買和平。這種方式同樣運用在對待遼國身上。
別認為這是軟弱。無論是西夏還是遼國,對這種局面都是很滿意的。他們誰都不想透過戰爭解決問題,因為三方的勢力是相對均衡的,戰爭要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有了澶淵之盟,相互妥協,共同發展。北宋每年送給西夏和遼的資源,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算負擔。能透過這種方式換來和平,絕對是大賺的。
事實上,北宋與遼的關係一直都是互稱兄弟。翻看宋史,每逢大節日或者皇帝太后生日,遼宋都會互派使節稱賀,幾乎沒有斷過。而遼國使節來到宋朝,無論在稱呼還是禮節上,都是十分尊重的。所以根本沒有北宋屈辱投降一說,這跟南宋的局面不同。
後面說得有點偏離主題,不過還是想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