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翼
-
2 # 歲寒楊勉仁
屠殺功臣的話,最有名的的大概就是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了。
在這方面留有好名聲的大概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了,杯酒釋兵權麼,給一堆將軍去養老。
秦始皇殺了白起,白起這個人可以說不僅聲蓋當時,而且名傳後代,可以說提起白起,大家的印象是軍神兼殺神,白起坑殺了趙卒四十多萬(史記語),不殺他你怎麼平復趙國百姓的怨氣。
劉邦的老婆殺了韓信,其實劉邦也想殺他。韓信何須人也,用劉邦的原話來說就是:戰必克,攻必勝,吾不如韓信。韓信是兵仙。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打不下天下,那劉邦為何想殺他,因為韓信功高震祖,而且不知收斂,最後還計劃謀反,實在怨不得劉邦,你說劉邦為何不殺蕭何,不殺張良呢?
至於唐太宗麼,沒有殺秦瓊吧,沒有殺長孫無忌麼,殺了一個侯君集,為何要殺侯君集啊,侯君集帶兵打高昌,打下之後縱容士兵燒殺搶奪,回朝後,李世民沒有殺他,也沒有獎他,後來因為黨爭謀反被殺。
我舉了三個例子,是想證明這個問題問得不好,為啥要殺開國功臣,因為他們違法了。只是因為他們是開國功臣,所以才被後人胡思亂想一番。
所有帝皇之中,只有洪武帝對功臣才算得上是屠殺,你才能用屠殺。至於原因麼,簡單一句話就是,從嚴治官,從寬治民。
-
3 # 噩夢魚兒
很簡單,功臣讓皇帝感覺到威脅了。
有一句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這句話裡,功臣被比作良弓和走狗。
那麼,按照這個邏輯,開國功臣就是第一代剛從野狼馴化而來的狗。它們依然很有野性,在抓捕獵物的時候強力無比,連主人自己看到他們齜牙的時候都心有餘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獵物漸漸被抓沒了,家裡儲藏的肉乾他們也吃膩了。作為主人的你跟它們接觸的時候變得更多,它們精力無處發洩,你天天看著它們眼力放出的兇光感覺睡不著覺。更可怕的就是你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但是接班人還太小,而且它們看起來比你還能活。作為主人的你該怎麼辦?
這時候,很多大權在握的開國皇帝就選擇了殺掉這些功狗,留下幾隻看起來溫順的。既解除了反噬的威脅,又能剩下不少糧食,反正養這麼多也沒用了不是?
-
4 # 鍛刀煉心
其實說屠殺有點血腥,正確說法是------安置。
看和諧多了吧。其實歷史上不殺的也有,而且是多數。
秦始皇,咳咳,始皇帝是直接殺是在平定六國前,影響他上位的呂不韋。這不算功臣吧。。。
再比如劉邦,自己不動手,讓媳婦幹(非劉姓稱王天下共擊之)。。。。
劉邦異姓王的漢初分佈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基本都沒殺,因為功臣比皇帝活得長。。。(自然死亡啊)
東漢的劉秀,晉朝的司馬炎,隋朝的楊堅,唐朝李世民(其實他不是開國皇帝,但是和開國差不多)他們都沒殺。
講到這裡就是一個分水嶺了,下面是一條血紅的分割線。。。
宋代陳橋兵變後上臺的趙匡胤,殺功臣的開端。為什麼是他呢?刀君覺得是陰謀家就是陰謀家,任他看誰都像陰謀家。只有安置掉有可能的(他認為),有能力的(他認為),有名望的(他認為)人員,他才能把自己”安置“好。
元代皇帝忙著開疆拓土,功臣們大多死在了半道上。。。
明代厲害了,朱同志不只是功臣,所有跟過他的基本都要”安置“好了。。。。
清代沒啥,入關的皇帝自己“安置”了自己(出家當和尚了)。。。。
民國,額。袁世凱太太太短了,真心來不及“安置”。。。。
綜上,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是不怎麼殺開國功臣的。只是那些殺的都太血腥了,讓人記憶深刻。究其原因都是皇帝本人的偏好,像李世民是把功臣死後建陪葬墓帶走到那個世界去滴!他們不一樣。。。。
昭陵十四國君長石刻像
-
5 # 火耗歸公
拋卻故事會的演繹,試做一番半月談的解答。
第一因 家天下之私與王天下之公
在帝制的權力構架中,君臣屬性不同。借用民法術語言之,權力之於皇帝,是絕對權、所有權、完全物權;之於臣屬,則是相對權、用益物權、不完全物權。譬如農地,所有權歸村集體,而農民耕種期間所享有的僅是收益權利。秦始皇后,廢封建行郡縣,權力的集約化成為歷史主流,亦即絕對權不斷壓縮蠶食相對權。皇帝出於保障自身之安全,必然如此,這是家天下的政權邏輯推演下的必然結論。
問題在於,創立王朝的理念與基礎卻不是家天下,而是王天下。任何一個新王朝的崛起,其最初總是要給自己“得天下”造就一個理論上的、思想上的正義基礎,即便是曹魏代漢、司馬篡魏、甚至黃巢李自成們,都會給自己尋找一個“天命”出來,這個“天命”一般都是出於儒家孔孟之道所述及的為公不為私的王天下理想,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闖王來時不納糧”)。不如此,則不正義;不正義,則不合法。劉邦“誅暴秦”,朱元璋“驅除韃虜”,都有一個光明偉大正確的理想。
一旦口號式的理想被實現,新王朝被建立起來,接踵而來的就是初心之理想與身臨之現實的逐漸脫節。初心是為了王天下之公,甘願為民造命,實際所得的結果卻是家天下之私,欲謀“傳之萬世”。公私矛盾,深刻對立,邏輯上,皇帝已經嬗變為私,功臣卻還代表著公,皇帝對功臣的忌憚是天然的,畢竟曾經“一起同過窗”、“一起打過鬼子”,一起大公無私過,我已經變了,你卻可能還不忘初心(造反),不向我靠攏,那我就得對你採取點措施了。趙匡胤的措施是“杯酒釋兵權”,出身豪強貴族的劉秀和李世民不怵新的豪強貴族(漢唐兩代,中央集權度適中,社會階層之間比較平等,比之後世朝代更接近於公天下的理想狀態),所以依然和功臣們打成一片其樂融融,劉邦和朱元璋的手法則是找個由頭果斷殺掉。
第二因 平天下之力與治天下之理
平定天下,結束亂世,主要靠武功詐力。所以,功臣們的本領也主要體現為武功與詐力這兩方面。武功,是暴力輸出;詐力,是計謀運用,二者變化多端,神鬼莫測,否則不足以平天下。武功最重要的方面是兵制稅賦,詐力最重要的方面是權衡取勢。一開始,兵都是自招,稅都是自募,形成的都是子弟兵,這樣的子弟兵忠勇可靠打仗賣力。至於取勢權衡,重在拉幫結派,亦敵亦友,三心二意,左右逢源。
天下已定,人心望治,這時需要的是經典道德而不再是武功詐力。兵制也必須從子弟兵進化為國防軍,子弟兵之私必須消解而變成國防軍之公。稅賦制度也要重新規劃設計,按照統一標準執行,編戶齊民,使之為國家所有而非私人所有,明確稅源,徵收稅錢為國家所有。以前的那種權衡取勢左右逢源,必須消滅掉,天下有共主,只能一心報效皇帝,不能有“良禽擇木”之念。
問題在於,國家整體戰略路線從“力”到“理”的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功臣們有“力”,皇帝想要的卻是“理”。韓信彭越們一方為王,自主徵兵徵稅,劉邦怎能不害怕?蕭何經營關中民望高,劉邦怎能不猜防?文武功臣個個精明強幹,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心生“良禽擇木”甚至“取而代之”之念,趁自己活著,朱元璋能不有所考慮嘛?王朝建立的初始,一切都還沒能完完全全的穩固下來,人心隨時可能發生變異,穩定人心的一個方法便是戰略扭轉,從“力”轉向“理”,這時候功臣犧牲一下,在所難免,怪只怪他們有“力”而無“理”!劉邦就是要順著“行郡縣”的歷史潮流走,朱元璋就是要順著“存天理,滅人慾”的中央集權文治政府的路徑走,錯了嗎?沒錯!劉秀便不需要,因為劉邦替他做了;李世民也不需要,因為楊廣替他做了(科舉制);趙匡胤可能想做卻做不到,因為他還沒統一中國,尚需要武功詐力。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比如“李廣難封”,獲得很多人同情,但實際原因可能漢武帝一朝,國防戰略從先前的積極防禦轉變為積極進攻,原來的車騎戰法已經落後時代需要,衛青霍去病所發揚光大的騎兵戰術更符合國防戰略需要,李廣素習之防禦車騎戰不適應時代需要了,最終留給了歷史一抹悲情的色彩。
-
6 # 華哥雜談
還是那一句話,屠殺功臣不是開國皇帝殘忍嗜殺,更不是他們人品有問題,而是政治需要。
中國封建社會約300年都會來一次改朝換代,新的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都要認真思考如何處理功臣的問題,選擇安撫、辭退、防範還是直接處決,並不是因為皇帝的個人喜好,而是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
關注這一類問題的網友會注意到,凡是出身世家望族或者本就是前朝皇室的開國皇帝,基本上採取比較溫和的做法,比如說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東漢光武帝,甚至皇太極,基本是隻是從權力上剝奪了功臣,經濟上則大量給予,保全了功臣們性命並讓其世代富貴;凡是出身底層的開國皇帝在對待功臣問題上比較極端,比如說劉邦、朱元璋等人,基本上採取處決的辦法。
以秦始皇為例,他本就是世襲的君王,他的政權合法性和繼位正統性不容任何人質疑。對於協助他統一六國的功臣而言,是秦國和始皇帝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能夠建立功業。簡而言之,功臣們的所有功勞都是始皇帝給的,他們想造反既沒有能力也不受人待見,更沒有人擁護。
唐太宗等人也是如此,他們早在起兵前就有了深厚的根基,通俗地講,那些跟隨他們的功臣只是一個個打工仔,他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扳倒老闆自已上位,所以也就不需要用趕盡殺絕的辦法對待。
劉邦和朱元璋就不同。以朱元璋以例,他白手起家,和原來的小夥伴們一起透過南征北戰後混大了,最後當了皇帝。與唐太宗等相比,朱元璋和他的功臣之間的關係更類似股份制關係,朱元璋能力強佔大股,當了董事長,其他人佔小股。只是朱元璋當上皇帝了,要把公司當成朱家的家族企業,必須侵吞小股東利益。否則,哪天股東們不服,重新選舉董事長怎麼辦?
權衡之下,劉邦和朱元璋只能採取極端方式,徹底消滅功臣勢力,以鞏固王朝的長治久安。
-
7 # 白雲九段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狠如漢高祖、明太祖、越王勾踐,卸磨殺驢,大肆殺戮。善如唐太宗、宋太祖,皆釋其權,厚其祿,養其老,以全君臣之義。
-
8 # 大通遼人
對於這個問題,據我所知也不盡然,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多都是雄才大略,胸襟開闊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濫殺無辜。而殺功臣的皇帝,也並不是魔鬼般的心腸,沒有不得已的苦衷,誰願意背上千古兇名。
先說留下好名聲的這幾個皇帝,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趙老大雖然用“杯酒釋兵權”奪取了高懷德等人的軍權,但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我覺得並不過分,他能仁義的對待老兄弟,但那些個老兄弟能保證同樣那樣對他嗎?人心叵測,世間最難懂的就是人心,他能給大家留個最初的美好,絕對不算黑心。
劉秀是特例,世家大族的支援使他走上開國皇帝的位置,如果再將老哥們弄光,那真就是孤家寡人了,一旦哪個世家大族要反他,他連個幫手都尋不到。
再說李世民,他的處境和劉秀及其相似,關隴門閥和山東士族的龐大勢力,讓他不得不依靠老兄弟來撐腰,雖然他本人就是門閥的代表,但再有這些精兵良將的老哥們,誰還敢有二心。
歷史上殺功臣的皇帝有兩人的爭議最多,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這兩個人有極其相似的經歷,都是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做起,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最好做到君臨天下。面對手下的驕兵悍將,從苦日子一步步走到高位的他們,對權力有著自己的理解,這個位置本就是千萬人的血肉換回來的,如果被別人輕易得去,自己的子孫後代必定被殺戮光,為了他們的子孫後代,劉邦和朱元璋終於舉起了屠刀。
我是通遼人,感謝你的關注
回覆列表
開國皇帝也不是都屠殺功臣的,但一定有辦法解決功臣。例如趙匡胤沒有殺功臣,因為他杯酒釋兵權,一杯酒讓大家交出手中的權力,從此皇帝高枕無憂,何必殺了你們。還有就是劉秀,劉秀是因為殺不動,只能極盡籠絡,什麼雲臺二十八將什麼榮譽都給。穩定第一。
李世民也沒殺,但李世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他們的防範,例如尉遲敬德不聽話,他就提出警告,尉遲敬德乖乖閉門不出了。他最不放心徐茂公(就是李勣)臨時之前安排徐茂公出去當官,試試看他是不是聽話,若有猶豫,立刻殺掉。好在徐茂公智商夠數,家都不會,直接上任去了。李世民這才放心。
其他如劉邦如楊堅如朱元璋都大開殺戒。
為什麼防功臣如同防賊呢?
這是因為:
第一功臣都是和自己一起成長的,知道自己那點糗事,搞不好還會宣揚。例如劉邦當年被項羽追著跑,曾經把兒子都推下車,自顧自己跑,還曾經讓項羽把自己親爹給煮了。這些事都是丟人的事,功臣們都知道,到處宣揚那可了不得。
第二這些功臣也不好管理,大家一起出生入死,你現在高高在上,讓我給你磕頭,我心裡肯定不痛快,當年讓你坐上了老大的位置,你才有今天,如果當初是我做老大的位置,搞不好誰給誰磕頭呢?他們出點錯誤,你要聲色嚴厲去批評,他肯定給你鬧脾氣。
這都是人之常情。
第三也是最擔心,你們這些傢伙能打仗,知道國家是怎麼來的,什麼君權神授那套你們壓根不信,萬一我死了,我兒子給你們當老大,你們不服氣怎麼辦?你們不服氣帶著兵反了老子怎麼辦?
趙匡胤說得好,你們弄件黃袍給我披上,我就是皇帝了,改天萬一你們給另一個人披上呢?即便不弄黃袍,留給自己的兒子也不好管理。
當初李世民沒有殺功臣,他手下的關隴貴族集團到了他兒子李治手裡就很棘手,李治為什麼重用武則天,這個女人有手段啊,朝堂上的人全是親爹留下的班子,自己的舅舅把持朝政,當皇帝的說點什麼,你們還不服氣。李治讓下層官吏提意見,結果沒人敢提。李治的話還不如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
李世民當初不捨得殺的,你兒子你媳婦(也是李世民媳婦之一)替你殺。
這就是人性。
用現代化來解釋這一切就是:
沒有制度來建立權力更替,一切靠暴力建立起來的權力,新的統治者最擔心的還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