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武王在位期間,設立丞相,平定蜀亂,攻下宜陽,為秦國東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九鼎即天下,武王舉鼎除了彰顯自己天生神力,還有著極高的政治意義,表明了秦武王為天下之主的野心!
14
回覆列表
  • 1 # 東風煜

    史書記載: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古籍已記錄了時間地點不大會錯,主要重量未知。

    不過雖然關於武王的死沒有定論,但是這倒是便宜了他的異母弟弟嬴稷,這個本來在燕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因為秦武王的突然去世而當上了秦國的王,他的母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羋八子,第一個太后。

    當時嬴稷心裡美滋滋:

    哎呀,媽呀,大哥,你真是我好大哥,這幸福來得太突然了,昨天我還是孫子,今天就變大爺了,走走走,趕緊給我媽彙報去,結果這一彙報政權被他老媽宣太后奪走了!

  • 2 # 澤觀科技

    不管在怎麼拔高秦武王的功績,吹捧秦武王舉鼎的舉動,這都無法掩蓋他搞笑的死法。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拿上生命冒險本就是不成熟的表現。

    還有他在位的時候有功績不假,可是他的莽撞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於他的功績,要不是他舉鼎死了,秦國說不定就亡在他手上了。

    提問的人,居然吹捧秦武王,自己就是個史盲還有臉笑話其他人不懂歷史。真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秦武王積極開拓的負面影響

    秦武王即位之初就趕走了張儀,對張儀連橫的策略棄之不用。毀掉了秦國辛苦建立的秦韓魏制齊楚的連橫策略,先與韓開戰,再與魏開戰。

    秦國雖強,此時也沒有實力不斷戰爭。就因為秦武王的開拓戰略,到秦昭襄王時,齊韓魏一度打破函關,秦國左支右絀勉力維持。

    得虧後來甘茂還武遂給南韓,與韓修好!樗裡疾放棄皮氏,與魏修好!宣太后及魏冉巴結楚國與楚修好!這才給了秦國喘息的機會。

    秦武王不重視外交政策

    外交在戰國時期非常重要,只有重視外交才能取得勝利。秦國的連橫,遠交近攻,離間六國是後來能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即便強如楚,外交沒做好,便被秦齊一起坑得降級為二流國家。強如齊國,連敗楚秦,滅燕滅宋天下無敵,後來怎樣,秦燕趙韓魏五國聯軍直接打得齊亡國了!這些策略之所以能實施,全是因為重視外交,佔據大義、師出有名的緣故。

    秦吞併巴蜀之地,雖得地千里,列國並不生氣。趙國扮豬吃老虎吞了中山這個外族政權,列國只怨恨沒掙到一口肉,卻找不到伐趙的理由。這都是因為重視外交,悶聲發大財得來的好吃。

    像秦武王這般積極開拓而又拒絕外交。要是不死,必然得罪死山東六國,逼迫六國合力攻秦,以當時秦的國力,哪怕三晉合力,秦也未必敵手。何況秦武王必然會招惹所有六國,那時秦國覆滅旦夕之間。

  • 3 # 孟煩了的歷史

    世人只看到了秦武王舉鼎而死,卻不知他的雄心壯志,渴望統一全國

    秦惠文王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君王之一,特別是在春秋時期,破了六國合縱的現狀,但是後人對他的兒子秦武王,似乎都是貶義更多一些,首先就是秦武王的名字,一直被嘲笑了好多年,嬴蕩,不得不佩服秦惠文王這名字起得霸氣,可能很多不熟悉歷史的人,對秦武王這個名字就更陌生了,不過雖然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但還是留下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生平。

    還是太子時期的嬴蕩,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過上驕奢淫逸的時候,反而一直保持謙虛和謹慎,年輕的時候就被秦惠文王送到軍中歷練,而且嬴蕩也一直是以“普通計程車兵”看待自己,不僅如此,嬴蕩在軍中的表現非常好,一度成為秦軍中的領軍人物,這段年輕時候的從軍經歷也讓嬴蕩在執政後,具有更大的優勢,畢竟秦國一直是以軍事聞名。

    不過嬴蕩的問題恰好也就出在軍事太強上,中國有句老話“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點用在嬴蕩身上非常適合,秦惠文王去世後,留給嬴蕩的已經是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明君共同建造好的強大王國,雖然當時還沒有吞併其他六國、統一天下的能力,但是無論是秦孝公還是秦惠文王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一撮而就統一全國,所以就踏踏實實為這項大業打下堅定的基礎,這時候擺在嬴蕩面前的道路也很簡單,就是繼續為統一大業鋪路。

    但前邊也說到,從小從軍的嬴蕩,似乎在戰略上沒有太長遠的目光,更讓人費解的是,他在上臺之後,竟然趕走了當初破解六國合縱的功臣張儀,覺得自己可以用武力解決一切,並且急需靠軍功證明自己是對的,於是派大軍去軍功南韓的宜陽,知道秦武王嬴蕩最後死因的人,肯定就會說“壞就壞在去軍功宜陽了”,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下邊繼續來看就知道了。

    在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宜陽後,嬴蕩意氣風發的帶著手下計程車兵和大臣們來到洛陽,準備去周室面前耀武揚威一番,不過周室對於秦國還是相對更親近一些,所以也款待了嬴蕩一行人,酒足飯飽後的嬴蕩就開始作么蛾子了,嬴蕩這個人因為自己力氣大,所以非常喜好和人比試舉重,還在太子的時候就舉辦過舉重比賽,名次優異的大力士都得到了嬴蕩的重用。

    不過這次嬴蕩的目標不是別人,反而是象徵著國家政權的九鼎,這是在大禹時期,為了劃分出九州,讓每個州都貢獻青銅,共同打造出個九鼎,上邊雕刻著各種名山大川和奇異之物,九個鼎就象徵著九個州,所以它就代表著國家和王權,嬴蕩之所以向九鼎發起挑戰,其實也能看出嬴蕩的野心勃勃,如果嬴蕩能舉起九鼎,帶回秦國的話,那對當時其他諸侯國就是一次嚴重的心理打擊了,為何這要說“如果”呢?就是因為嬴蕩最終並沒有舉起。

    不過至於九鼎到底有多重,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當時嬴蕩也沒搞清楚九鼎有多重,曾有人做過考證,認為九鼎中每個鼎應該有1500公斤差不多,而目前男子105公斤以上級別的舉重世界紀錄才260多公斤,可想而知這九鼎的難度有多大了,但這時候已經和上頭的嬴蕩顧不了這麼多了,而且旁邊的大臣們也知道,這是秦武王的興趣愛好,沒人敢多言語,於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舉重世界紀錄”挑戰就開始了。

    我們在現代很多舉重運動會上都能看見,有的運動員在舉重的時候很容易因為發力過猛導致身體受傷,但當時嬴蕩的情況更糟糕,一開始拼著自己雙眼都留血才舉起了大鼎,不過這時候的嬴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已經沒有能力再講大鼎安然放下,最後被大鼎重重的砸下,雙腿當場砸斷,內臟受傷嚴重,到了晚上年僅23歲的秦武王嬴蕩就這樣去世了。

    但不管怎麼樣,秦武王嬴蕩因為自己舉動受傷致死,不足以說明他是一位昏君,更不應該嘲笑嬴蕩舉鼎的行為,這件事已經可以說明,嬴蕩是有雄心壯志的,只不過在酒精的刺激下,衝動用事才出了意外,不過在重傷後的嬴蕩,還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將王位讓給自己弟弟嬴稷,就是秦昭襄王,我們回過頭來看就知道,這次讓位的關鍵性了,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也為最後嬴政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所以總的來說,秦武王雖算不上一代明君,但也絕不是我們可以嘲笑的昏君。

  • 4 # 安若凡

    嘲笑秦武王舉鼎而亡,一部分是根本不瞭解秦武王,另一部分則是被人云亦云的誤導。

    古云:“堯舜禹湯,文武成康”。歷史上,能夠諡“武”的,每一個都雄才大略,戰功赫赫,像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周武帝宇文邕等等。那麼秦武王嬴蕩,諡號“武”,自然不是等閒之輩。

    秦武王名“嬴蕩”,一出生就被其父惠文王賦予了“蕩平天下”的含義。在嬴蕩成長過程中,就是為“蕩平天下”而不斷磨練自己驚人的體格和意志,並且他重武好戰,有著“蕩平天下”的壯志雄心。自嬴蕩繼秦王位後,僅用三年時間,就攻克了秦國多年以來一直想攻克但始終未攻克的軍事要點——南韓宜陽,為秦國打通了東出要道。

    九鼎是大禹鑄造,象徵著天下九州,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王權,舉鼎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舉一個相同重量的其他物品那樣。秦武王的宏大志向,便是統一天下九州;因此其舉鼎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問鼎”。“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這樣的豪情壯志有誰會有?

    秦武王攻打宜陽和舉鼎一脈相承,都存在試探的意圖,但同時都是其壯志的體現,而且秦武王很明白“舉鼎”可能會為自己帶來災難,但並未退縮。秦武王的功績加速了東方六國的滅亡,在整個秦統一天下的歷史中起著重要作用。

  • 5 # 尋根拜祖

    客觀地說,秦武王舉鼎而亡,這種輕身忘義的做法,被嘲笑那是活該!大秦帝國的實力和野心,不需要他這種莽撞的方式彰顯。即便沒有舉重身亡的笑柄,至少這種“少德”的做派,也會給人留下詬病。弄不好還可能促成諸侯合縱攻秦,徒惹災禍!

    那麼,可不可以因此認為秦武王是一個荒唐的國君呢?甚至像某些電視劇宣傳的那樣,暴戾、粗鄙、低能呢?

    答案是否定的。秦武王儘管在位只有三年,但在這三年裡,他的功績也是可圈可點的,甚至某些舉措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至少他是一個胸懷大志,銳意進取的國君。

    秦武王的主要功績

    秦武王的諡號“武”,釋義為:“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保大定功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拓地開封曰武。”是一個美諡,肯定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秦武王的武功,主要體現在“平定蜀亂”和“拔宜陽定三川”。

    秦武王元年,蜀相陳壯謀反,秦武王派甘茂、張儀和司馬錯領兵入川,誅殺陳壯,平定蜀亂。蜀地對秦國戰略意義重大,是秦國的“大後方”,也是未來伐楚的西出路線,蜀地亂就意味著秦國失去戰略根基。平定蜀亂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對秦武王來說是小試牛刀。“拔宜陽定三川”則是一個影響秦國統一六國的重大戰略勝利,昭襄王在秦武王的基礎上,設立了三川郡,三川之地成了秦國插進中原諸國腹心的一把利刃,讓合縱之術基本失效。

    不過,一開始這個戰略舉措是受到質疑的。很簡單,三川之地對秦國來說,就是一塊“飛地”,與秦國不接壤,硬要在敵人的心臟裡建立一塊根據地,無論現在的攻,和將來的守,都是大問題。

    右丞相樗裡疾就極力反對。不過這個異想天開的瘋狂念頭,獲得了左丞相甘茂的支援。甘茂領命首先出使魏國,說服魏華人結盟,共同伐韓。接著,秦武王又與甘茂訂立“息壤之盟”,答應排除一切干擾,支援甘茂伐宜陽。

    伐宜陽的戰鬥進行得非常艱苦,半年後甘茂損失了三萬多秦師,朝中反對聲一時喧囂塵上。但秦武王不為所動,又給甘茂增兵六萬,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宜陽之戰後,秦武王搬出一個大箱子,裡面裝得滿滿的,都是大臣們詆譭甘茂的奏章,甚至連誣陷甘茂是魏國奸細的說辭都有。可見秦武王很英明,很有識人之明。同時能認識到三川之地的重要性,並頂住壓力實施成功,他的眼光,絕對是“戰略級”的!

    讓人鄙視的“舉重運動員”

    大概就是被這種戰略勝利衝昏了頭腦,秦武王有點飄飄然了。秦武王四年,在巡視三川后,他路經雒邑周王室的地盤,得意洋洋地“拜訪”了周天子。

    那個讓秦武王的生命畫上休止符的九鼎,就陳列在周王室的王宮裡,秦武王當然不能錯過觀摩的機會。九鼎,象徵著天下,大禹納九州之銅鑄九鼎,誰擁有九鼎就等同於擁有天下,當年楚莊王僅僅問了一下九鼎的重量,就被斥為心懷叵測。那是神器,凡人不可問!

    秦武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不但親眼看到了九鼎,甚至想把它帶回秦國:“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真是小人得志的模樣。

    周赧王也不敢得罪他,又不甘心,就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秦武王不信那個邪,年輕人的血氣方剛,代替了國君本該有的冷靜,非得一試身手,結果失手了,當場砸斷脛骨,渾身筋脈崩裂,當夜就死了。

    不可盲從

    秦武王的死,成了“國際笑話”,讓後人嘲笑了幾千年,那麼秦武王該不該被嘲笑呢?

    首先這裡面有六國幸災樂禍的成分,甚至有情節的新增。不過話說回來,一國之君,不顧身份,忘了自己身上肩負的國家重任,竟然死於好勇鬥狠,被人譏笑那是活該。

    西漢時期有個叫韓安國的御史大夫,因為自己駕車摔斷了腿,漢武帝氣得直罵娘,斥責他不顧身份,輕賤妄為,並下令以後公卿大夫,一律不得自己駕車。為啥?因為他們都是肩負重任的人,身體是國家財富!

    秦武王連這個都不懂,不該被譏笑嗎?事實上,他的死導致秦國幾年內亂,實力大損。

    題幹說,秦武王就是為了彰顯神力,表明雄霸天下的野心,是一次政治宣言。這個說法有點膚淺,秦國的實力,不需要秦武王拿生命去彰顯,秦國的野心需要的遮掩,還沒到四處樹敵宣揚的時候。他的做法,就是年輕人的衝動,眼界有點低,沒必要文過飾非!

    不過,我也極不贊成電視劇將秦武王貶損得一無是處,甚至把他說成粗鄙缺德的荒唐國君。其實,秦武王除了上面所說的武功,在文治方面還有很大功績。

    比如設立左右丞相制。當時六國都普遍採用相國制,相權與君權的矛盾相生相隨,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實際上是一次削弱相權,加強君主獨裁的政治改革。

    不要一看到獨裁,就聯想到壞處,其實,秦國的強盛,君主專制是一個重要保障,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擺脫貴族階層的掣肘,實現君主專制獨裁。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其實就是商鞅變法的延伸,你能說秦武王是粗鄙淺陋的人嗎?

    再比如,昭襄王時期的範睢,曾經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思路,其實秦武王已經開始這麼做。他在攻伐宜陽前,就派人與齊、楚、魏訂立聯盟,讓南韓孤立捱打,甚至為了制衡楚國,還特地與越國訂立聯盟,一旦楚國想有所行動,越國就來牽制。

    由此可見,秦武王雖然不喜歡張儀,但是對張儀的連橫之策,玩得輕車熟路,可以廢張儀其人,不廢張儀其道。這一點跟,跟他爹惠文王殺商鞅,不廢商鞅之法如出一轍。

    這樣的國君,怎麼可能是粗鄙無能之人?而這一切,他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完成!

    所以,我認為,秦武王的死,該受到批評,甚至被嘲諷也是自作自受。但一分為二,他又是一個胸懷大志,銳意進取的國君,就像一個流星,雖然短暫,但足夠耀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名將薛萬徹因謀反被殺,為何受刑時被連砍三刀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