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明如昔
-
2 # 圍爐品茗人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從總體上看,主要圍繞晉、楚、齊、秦四大國展開。其中尤以晉楚兩國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略計算,春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半部晉楚爭霸的說法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哪些恩怨?兩國為何展開長達百年的爭霸或戰爭呢?具體的過程和結果又如何呢?
晉楚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所謂晉楚爭霸不是因為兩國有什麼世仇,也並非兩國的國君有什麼私人恩怨。兩國百年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就是政治利益衝突,也就是雙方的國家利益衝突。
晉楚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擴張爭霸。晉國在中國現在的山西一帶,楚國的核心在中國湖北一帶。分別是春秋時期北方和南方的主要諸侯國,也是最強的諸侯國之一。它們的國家利益核心訴求都是向中原擴張,因為當時這兩國的地理位置分別是東周時期中國的北方和南方的邊疆區域,晉國向北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域,也是不適應農耕文化的區域;楚國向南則是當時尚未開發蠻荒沼澤之地。因此兩國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向人口稠密,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擴張爭霸,由此也使兩國必然發生衝突並引發爭霸戰爭。
晉楚爭霸也蘊含兩種文化的衝突。晉國與周王室是近親,也是華夏文化圈的核心成員,而楚國雖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但楚國應該更接近於東夷文化,而且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不太認同周天子的統治,如今湖北人常說的“不服周”就是當時楚人與周人對抗的標誌體現。因而晉楚兩國爭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兩種文化的交鋒,特別是晉國霸業的開創者晉文公重耳是以齊桓公的霸業為榜樣的,而齊桓公稱霸口號(綱領)裡就有“尊王攘夷”這一條。
兩國統治階層的利益需要。西周以來大力完善和推行上古的方國管理制度,也就是著名的“分封制”,在諸侯國內國君也是需要推行“分封制”的,國君需要擴張領土以擴大和保持自己的實力,而且也能有更多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們。同樣的卿大夫們也需要這種爭霸擴張來建立功勳獲得更多的封地。比如晉國的霸業很大程度上是卿大夫輪流執政團體所掌控的,他們也需要不斷的爭霸擴張來擴充和發展自己家族的領土和實力,因而也不斷的支援和發動爭霸擴張。緣起晉楚爭霸的恩怨起於晉文公和楚成王兩人,公元前637年,因晉國內亂流亡國外多年的重耳來到了當時的春秋第一強國楚國。一路上受盡冷遇的重耳意外的受到了楚國國君楚成王的優待,楚成王以諸侯之禮接待重耳,並且當秦國派人來找重耳時,建議重耳去秦國,並由秦國送重耳回國爭奪國君之位。
這段歷史非常耐人尋味,楚成王為什麼要優待重耳並幫助他呢?當時的形勢是楚國已經稱雄中原,老霸主齊國因為齊桓公死後的內亂,目前正焦頭爛額無心爭霸;心態膨脹的宋國被楚成王打回原形;秦、晉兩國也打的不可開交,為什麼楚成王要幫助重耳為自己樹立一個勁敵呢?
是因為重耳的賢德感染了楚成王?顯然不可能,作為一個敢和齊桓公掰手腕,又把宋襄公耍的團團轉的人,他顯然不是蠢貨。是為了給秦國樹立一個勁敵,阻止秦國東進中原,同時繼續消耗晉秦兩國的實力?但是那時秦國扶持的兩任晉國國君都背叛秦國打的正歡呢?沒必要再多此一舉啊。是為了給自己爭霸中原扶持一個得力的幫手?那楚成王這就玩的太險了,難道楚成王就喜歡挑戰高難度?
不管如何,重耳在楚成王的幫助下到了秦國,再有秦國國君秦穆公護送入晉,成功奪取了國君之位,開啟了晉國的百年霸業。不知道五年後,楚成王在城濮之戰敗給晉文公,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霸業並把晉文公送上了霸主寶座時,楚成王心中作何感想?
晉楚爭霸第一階段晉文公回到國內後,迅速整頓國政,國力迅速強大,晉文公開始了爭霸之路。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幫助當時的天子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帶內亂”。順利走出了“尊王”的第一步,接過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稱霸大旗。同時還巧妙的轉移矛盾,支援秦國吞併了楚國的一個附庸國,使得秦楚兩國關係緊張,而晉文公開始準備稱霸中原。
公元前632年,經過對楚國的盟友曹國和衛國的討伐後,晉文公終於正面對上了自己曾經的恩人楚成王率領的楚國大軍。雙方在城濮進行了主力決戰,結果晉國大勝,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成王經營多年的北上中原的計劃受阻,晉文公在第二年會盟諸侯,正式登上霸主之位。
這一階段,總體是晉秦結盟對抗楚國,雖然實際上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戰爭中秦國沒有提供實質上的幫助,但是沒有襲擾晉國後方,也算幫了晉國的大忙了。
晉楚爭霸的第二階段在晉文公稱霸之後,與秦國的關係開始惡化,雖然晉文公在世的時候極力避免與秦國開戰,但是晉文公死後,秦晉兩國又開始兵戎相見。共同的利益使得楚國和秦國開始走到了一起,兩國開始結盟對抗晉國。楚國也在楚莊王的帶領下,重新恢復國力,準備再次北上與晉國爭霸。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也打起了“勤王”的旗號,率領大軍抵達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名為勤王實為示威。
楚莊王在與晉國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爭霸戰爭後,終於在公元前597年,與晉國展開關乎爭霸權的主力決戰,史稱“邲之戰”。這一戰楚國大勝,一雪城濮之戰的恥辱,同時使得中原各國紛紛倒戈,叛晉盟楚。楚國取代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此後,楚莊王聯合齊國共同壓制晉國,使得晉國長期忙碌於在北方與齊國周旋,基本無暇南顧。
晉楚爭霸的第三階段但是楚莊王死後,楚國爆發內亂,楚國的實力直線下降,晉國又開始恢復實力,逐步擺脫楚莊王時期的困境。晉楚兩國開始不斷展開政治外交和小規模的戰爭,拉攏利誘威逼中原小國與本國結盟。
公元前579年,被晉楚兩國弄的焦頭爛額的中原諸國,由宋國牽頭組織會盟,相約尊晉、楚兩國均為霸主,平分霸權,停止戰爭,史稱“第一次弭兵會盟”。由此可見晉楚兩國的爭霸導致中原各國的兵禍之慘烈。
但是晉楚兩國已經打了幾十年的爭霸戰爭,雙發的仇恨已經不是說放下就放下的了。幾年後雙方就撕毀協議,再次開戰。當時晉國已經擊敗了秦國,制服了齊國,實力重新強大起來,而楚國卻沒能及時援助秦國等盟國,導致這些盟國被晉國擊敗,只剩下自己孤立面對強大的晉國。公元前575年,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晉國撕毀協議,向楚國開戰,雙方發生鄢陵之戰。這一戰楚國大敗,楚共王都被射瞎了一隻眼睛,此戰後,楚國無力再北上中原爭霸,與晉國的交鋒開始全面處於下風。
晉楚爭霸的第四階段鄢陵之戰後,楚國已經無力組織像前三個階段那樣和晉國的主力決戰,因此在與晉國的爭霸中全面處於下風。晉國也開始不再僅僅著眼於拉攏中原諸侯國結盟的目的了,而是開始針對楚國本土實施爭霸行動。
公元前572年,晉國開始實施“三駕疲楚”戰略。即實行分軍輪番疲楚的戰略,以達到調動楚軍疲於奔命的目地。
公元563年,晉國、吳國開始接觸,晉國開始全方位扶持吳國發展,在楚國的東面扶持起一個楚國的勁敵。
公元前557年,晉楚之間發生湛阪之戰,晉軍第三次攻掠到楚國國內。
公元前546年,晉楚爭霸已經持續了百年之久,不僅夾在兩大超級強國之間的小諸侯國被連年的兵戈弄得受不了,連晉楚兩國本身也開始有點吃不消了,特別是楚國已經無力繼續挑戰晉國霸權,因此“第二次弭兵會盟”適時到來。
緣滅“第二次弭兵會盟”之後,晉楚兩國和中原其他諸侯國終於度過了一段長達四十年的相對和平的生活,但是國際間的戰爭雖然平息了,各國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戰爭卻熱鬧了起來,這些卿大夫開始兼併擴張,逐步出現取代諸侯國國君的跡象。
公元前506年,晉國當時的執政範獻子代表晉國國君召開春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諸侯會盟,宣佈廢棄“第二次弭兵會盟”的協議,晉國獨自稱霸中原。但是此時被卿大夫輪流執政而架空的晉國也沒有繼續討伐楚國,因為執政的正規化家族也怕戰爭會影響自己在晉國的執政地位。
而楚國也沒有對晉國撕毀協議有什麼表示,因為他們已經讓吳國弄得焦頭爛額了,同樣在公元前506年,吳國對楚國發動攻擊,僅僅十天就攻佔了楚國的首都。幸好秦國出手相助,楚國才得以復國,但是楚國的虛弱由此可知。
晉國也好不到哪去,此時的晉國已經徹底被自己的卿大夫架空了,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北上與齊、晉兩國會盟,因為內部分化導致實力下降的晉國面對越國的稱霸只得預設接受。
公元前453年,晉國卿大夫趙、魏、韓三家擊敗執政的卿大夫智氏,晉國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前433年,晉國基本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完畢,只留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公元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魏、韓三家為正式諸侯,公元前349年最後一位晉國國君被殺死,晉國滅亡。
晉楚百年爭霸是春秋時期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諸侯爭霸。兩國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展開了全方面的競爭。但是長期的爭霸也使兩國國力消耗巨大,楚國進入戰國後一直到戰國中期才恢復強盛。而晉國更是在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就滅亡了,兩國的恩怨也隨著晉國的滅亡而消散了。
回覆列表
春秋時期,諸侯紛起,群雄逐鹿。
晉楚兩國,歷數百年之輾轉艱辛,至公元前七世紀中,終成南北兩極,傲世於華夏之地。
一、晉楚開國晉國和楚國都於周成王時期立國,不同的是晉國開國之祖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虞,爵位侯爵,擁有今天山西省南部的大部分地方。
而楚國祖先熊繹被成王封為子爵,號為子男之地五十里。
兩種不同的道路,一個是上進的高富帥,一個是非常努力的屌絲,未來的世界屬於他們!
二、國勢始強晉國:曲沃代翼
晉國曆經數代,到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封給自己的叔叔成師,他就是曲沃小宗之祖,是為曲沃桓叔。到前716年其孫曲沃武公繼位,開始和大宗之間不斷衝突。
前705年冬,曲沃武公誘殺大宗國君晉小子侯,衝突加劇,之後歷經晉哀侯,又攻滅晉侯緡,最終歷經三代七十年時間,在前678年,周釐王冊封曲沃武公為諸侯,小宗完全取代大宗,是為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使晉國公族減少,為國君決策減少了很多阻力。到晉文公父親晉獻公時: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已經成為中原舉足輕重的大國。
楚國:楚武王僭越稱王
史書中經常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楚國先祖的創業歷程。
楚國經過歷代先祖的不斷奮鬥,從一個號為子男之地五十里的小國,成為春秋中後期長江流域最強盛的諸侯國。
楚人西周時期就敢和周天子對立,昭王南巡不返即在西周初期,他們心裡始終有一種不服周的精神。直到今天,武漢依然有這句方言!這種精神深植在每個楚人的血液裡,所以春秋早期,楚國王族弒君也非常的多,楚武王就是殺了自己侄子登上王位的。
楚武王時期,滅權亡隨,開擴土地數百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開闢出江漢平原,同時創立出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這時期的楚國開始強盛。從讓隋國在周天子面前提出給楚國提升爵位,周天子不許,楚武王僭越稱王我們就大概知道了當時楚國國勢之強。
因為楚武王的這些成就,楚武王還與鄭莊公,齊僖公一起被譽為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之前,也有很多有成就的君主,因為霸業比不上五霸,所以稱他們為小霸)。
前690年,楚武王死了,之後歷經兩代楚王,到楚堵敖,楚成王殺其繼位。繼位後重用子文,擴地千里,楚國至此成為大國。
霸主位置只有一個,而兩國國勢發展勢均力敵,兩強肯定會選出最強的的那一國。
三、晉楚第一次爭鋒楚成王中期和齊國舉行召陵之盟,巔峰時期的齊國居然沒有和楚國開戰,可想而知楚國當時已經可以影響中原局勢。齊恆公死後,宋文公想繼續齊恆公的霸業,楚國當然不允許,宋楚爆發了弘之戰,楚國大勝,一時風頭無兩。甚至重耳在楚國避難時,楚成王問他回國之後怎麼報答,重耳也承認楚國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到時候如果兩軍相對,只能命令晉國軍隊退避三舍,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來,也從側面反映出楚國到成王時期已經空前強盛。
重耳何許人?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什麼要逃難呢?原來,晉國到了晉獻公時期雖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但是後期晉獻公想讓自己寵妃驪姬的兒子繼承王位,殺了重耳的大哥,重耳只能和他另外一個兄弟夷吾一起逃亡他國。後來輾轉到了楚國,齊國,最後又到了秦國。重耳一共在外面流亡了十九年,最艱苦的時候,手下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瞞著給重耳,多年流亡經驗也鍛鍊了重耳的意志,重耳做夢都想回國繼承君位。
興許是老天有眼,前636年,重耳岳父秦穆公(重耳在秦國曾經娶秦穆公女兒懷贏)讓公孫枝率領三千秦軍護送重耳回國,在欒氏、郤氏、狐氏、胥氏、先氏的幫助下,朝於武公,擁立為君,是為晉文公。也基於此,後來他創立六卿制度,為三家分晉埋下伏筆。
但這是身後事!他在位時期,勤於修政,勵精圖治,減免商稅,改革農具,創立六卿制度也是在當時具有積極作用的,這些措施使得晉國空前強大。
此時晉國和楚國徹底成為了兩強,他們都在向那個諸侯霸主的位置做準備。
就在晉文公繼位四年後,即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爆發了決定霸業的第一次大戰。晉國先從衛國下手,然後征服曹國,使兩國不再臣服於楚國!同時再與與齊國和秦國兩個大國結盟,進一步孤立楚國。而作戰中楚將子玉輕敵,晉國全殲楚國兩翼,楚國只有中軍保全。
第一次晉楚爭霸,以晉國大勝告終,同時也掀起了晉楚二百年的恩怨,之後楚國數十年沒有北上爭鋒。重耳也在這次戰役後被周襄王冊封為侯伯,成為繼齊恆公之後,第二位霸主,與齊恆公並稱“齊恆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