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將噯福斯
-
2 # 歷來現實
溥儀生理機能有問題,無子嗣,他本人繼承的同治、兼祧的光緒都沒有子嗣,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排序,只能由弟弟繼承。
溥儀的弟弟有三個,溥傑、溥倛、溥任,其中溥倛早夭,沒機會。
溥傑與溥儀是同胞兄弟,生母都是瓜爾佳氏,瓜爾佳氏是嫡福晉。
溥任的生母是載灃的側福晉鄧佳氏。
在溥儀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溥傑是唯一的一個法理意義上的正統繼位者,很明顯,當時的日本人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也加緊了對溥傑的管控,安排把日本皇室宗親嵯峨浩嫁給了溥傑。
雖然是政治婚姻,但嵯峨浩和溥傑沒有按照套路出牌,兩人產生了非常親密的感情,但是很遺憾,他倆只生育有兩名女兒——愛新覺羅·慧生和愛新覺羅·嫮生,慧生於19歲時殉情自殺,嫮生目前居住在日本的兵庫縣西宮市,她與日本丈夫育有五名子女。
溥任比溥傑晚去世21年,溥傑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只能是溥任,考慮到這樣在兄弟間就傳承了兩次,不合祖宗的規矩,當年的載字輩也是同治和光緒之後就沒再把載灃推上前臺,所以溥任如果按照這個慣例,應該讓渡給他的長子金毓嶂。
(金毓嶂和父親溥任合照)
出生於1942年的老金還在。他26歲從北京地質大學畢業後,響應國家分配,到了青海省從事地質工作。43歲那年從青海調回京師某區環保局,之後一直在政府部門工作,做過副區長,目前是市民族聯誼會常務理事。
老金只有一個獨生女兒,非常巧合的是,他的兩個弟弟金毓峑、金毓嵐與他一樣,都是隻有獨生女兒,這意味著載灃一系就此打住。
老金之後的繼承順位只有去找載灃的六弟載洵七弟載濤了。
載洵只有獨子溥侊,溥侊是性情中人,當年為了追求愛情,放棄宗室,改信回教,後來離婚,他的獨子跟了母親,改姓黃,名為黃世驤,是著名京劇藝術家,不以宗室自居,不可能享有繼承權。
載濤生育有四個兒子,枝繁葉茂,四子溥仕一年前還在北京臺的專題片中露過面,身體還好好兒的,這排位的事兒,人家兒是道光帝一系溥字輩最後一位長輩,他老人家在一天,我還是不去添亂了,讓老爺子說了算吧!
-
3 # 下回想好和我說話
題前,歷史是沒法假設的,因為沒發生的事情,其自身以及後續的“蝴蝶效應”是無法估量的。
但這不妨礙我們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暢想。
首先,因為生理的原因,歷史上,宣統皇帝並沒有直系後代(這也是他在亂世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但這個問題與他年少時的經歷有關。如果清政府沒有倒臺,或延續原有形式的統治、或改革進行憲政,那麼作為有實權或者有明顯政治意義的皇帝,他一定不會“無所事事”,太后、王公、師傅、大臣等自然會讓他的生活無比充實,一切也會如同與他情況相似即“沖齡踐祚”的先祖們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有宮女太監們的不良引誘。可能就不會出現生理的原因導致不育,若誕有小阿哥,或不止一位小阿哥。在此種情況下,參照“秘密建儲法”或由憲政規定的“順位繼承法”,便可由直系後代來承繼大統。
其次,如果他依然沒有生育能力或沒有誕下小阿哥,大概也要分兩種情況:
一、年幼夭折(公元1926年以前),從血緣、“過繼承嗣”、過往賞罰等角度,在剩餘的幾家近支宗室中,道光皇帝位下的恭王系、醇王系,嘉慶皇帝位下且此前距離皇帝寶座一步之遙的惇王系(血緣上也是道光皇帝系)將是選擇皇嗣的考察範圍。此時,恭王、惇王家的“毓”字輩男孩年齡上普遍處於幼兒階段,醇王家尚未誕有“毓”字輩的孩子,(#此處說句不嚴謹的,以下為在我的印象中)恭王家此時的男丁並不多,世襲罔替爵位的承襲尚未明朗,雖然前有醇親王奕譞僅有一子便被選為皇位繼承人即光緒皇帝,但彼時有兩宮太后的因素作為重要影響。而此時,惇王家的幾位“毓”字輩男孩應該有很大的希望會被立為大阿哥,繼承大統(出於種種考慮,名單我就不列了)。當然,還有一個因素,雖然假設1911年大清國並沒有滅亡,但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環境估計,我們假設的這個時間點,也並不會是安平盛世,若從“國賴長君”的角度考慮,“兄終弟及”即從以上三家的“溥”字輩中挑選一位合適的才俊,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年齡長於宣統皇帝,也應該屬於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的範疇之內。而此時,結合恭王家中情況,相對而言醇王、惇王府中成為“潛邸”的可能性將會更大一些,再結合血緣等因素考慮,醇王府三度潛龍又何嘗不可?!
【歸納:“子繼”則惇王府機率大,“弟及”則醇王府機率大】
二、成年後未留下子嗣,即與現實中的情況相同,此時:
1.皇帝有自主的擇嗣權,即宣統皇帝生前選定嗣子,即選擇近支宗室中“毓”字輩的男丁,從原宗過繼給自己,或明立為大阿哥,或留有遺詔。如此,若親弟家中生有男丁,則立為嗣的機率是為最大;若親弟家中未有(合適)的男丁,則更大可能有限考慮醇王支系內的其他“毓”字輩男丁;如未有合適人員,則仍然會從恭王、惇王支系中做出選擇。
2.皇帝無自主的擇嗣權,此種情況多為行憲政所致,則需有皇帝的順位繼承法來規定繼承人。
從法理上講,恭王支系與帝系更近,因為咸豐皇帝為道光皇帝第四子,恭忠親王奕訢為道光皇帝第六子,而醇賢親王奕譞為道光皇帝第七子,同時光緒皇帝及宣統皇帝已過繼成為咸豐皇帝法理上的後嗣,此後按照法理排序,則恭王支系在繼承順序上,將會更加優先(惇勤親王奕誴雖為道光皇帝第五子,但法理上已經過繼給道光皇帝的弟弟惇恪親王綿愷),無論是“兄終弟及”的模式,還是“叔死侄繼”的模式。
而從血緣上講,宣統皇帝出身醇王府,若繼承法依照血緣來確定順位,無疑宣統皇帝血緣上的弟弟們、也就是醇王府的“溥”字輩們,將擁有優先的繼承權,若繼承法中規定必須繼承者的輩份須低於先帝、或必須承嗣先帝,則或由下一代“毓”字輩來承嗣。
此兩種模式的執行方式皆可參考現代各國王室繼承法則。
-
4 # 關河南望
“貝勒,醒醒,醒醒,口水留肚子上了,別登基了,醒醒,你該上班了,再不上班,房租都沒得交了。”
可能你是滿清的後人,所以你在這裡YY這種沒有結果的問題,不過很遺憾的告訴你,滿清沒有任何機會和能力延續下去,就算延續下去,滿清也沒有什麼可以繼承大統的人了,而你們,最終的結果,咳咳,不說了。
溥儀沒有後裔作為滿清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也有幾任妻子所謂的后妃什麼的,但是他老早和太監一起經歷了一些和宮女之類縱慾過度的事情,還是他很小的時候經歷的,而後導致了陽痿,所以從此不孕不育,他就沒有後代,自然所謂的皇太子夢什麼的也就不現實了,不僅如此,他還創下了“偽龍床上丟社稷”的記錄,皇后跟侍衛生了孩子,也算是比較丟人的了。
滿清早就聲名狼藉,身敗名裂,沒有任何延續下去的可能滿清末年,溥儀登基以後,革命的浪潮風起雲湧,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滿清寄以厚望的新軍一大半成了革命軍,另外的則被袁世凱控制,滿清朝廷的政令不出北京,沒有人把小朝廷當回事,還想延續下去,那不是做夢麼?
再說,當時本來就引發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革命就是以消滅帝制,消滅滿洲貴族封建政權而產生的,沒有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違而將這個腐朽反動落後愚昧的朝廷延續下去,誰這樣做,誰都是全華人民的公敵,就連所謂的隆裕太后都不敢。
滿清皇親貴族忙著剪辮子,沒有人敢當皇帝在當時的情況下,滿清的皇室貴族們,最怕的就是漢人們反攻清算,大多數的貴族們紛紛早於漢人剪掉了辮子,他們清楚的知道,關外是回不去的,關內也不再是他們當家了,沒有任何人會願意再留著他們當主子,所以,即使是溥儀死了,再找個人出來當皇帝,誰當誰指不定第二天就死掉了,國民軍的子彈不長眼,這可不是一句瞎話,哪個所謂的皇親不掂量掂量?
如果有帝制延續,也不會是滿洲帝制滿清當時已經是軍心民心盡失,沒有任何可能在做什麼皇帝了,覺醒了的華人民也不會留著他們在繼續當主子,辮子早已經要被扔在歷史的垃圾堆裡了,所以再做這些夢顯然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人民對帝制的反感,反感到了連漢人做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制都不允許的地步,你滿清哪裡來的自信還要繼承人,還要排順位?就算是國民支援君主立憲,那明顯國民也不會支援滿清的存在,當時的民主主義比現在嚴重的太多,所謂的有高貴血液的八旗子弟們,在當時幾乎是人人喊打的角色,當皇帝?除非和日本人合作搞個叛國背祖的滿洲國去,否則沒有任何可能。
任何妄想復辟,替滿清招魂的行為都是小丑行徑現在有很多人在鼓吹滿清的偉大,滿清的光榮,鼓吹什麼盛世,什麼滿清為中國帶來了東北,臺灣,新疆,西藏,蒙古等嫁妝,在滿清之前這些地方都不是中國的,用這種赤裸裸的分裂言論為滿清表功招魂,又有人炫耀所謂的血統,甚至還有一幫人給康德上了溢號,聽說還搞了什麼皇太子出來,對此,我們不得不說,醒醒吧,再不醒,你們就完了。
-
5 # 蘭臺
溥傑、溥任都絕不可能繼承溥儀的皇位,絕對不可能!
溥傑、溥任都絕不可能繼承溥儀的皇位,絕對不可能!
溥傑、溥任都絕不可能繼承溥儀的皇位,絕對不可能!
正文:
從光緒帝開始,清朝皇帝如果沒有繼承人,那麼立嗣傳統就沒有改變過。
嗣皇帝必須是“仁宣直系血脈”。
什麼意思?
就是從光緒帝開始,嗣皇帝必須首先從清宣宗(道光帝)直系血脈裡尋找,如果宣宗直系血脈裡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嗣皇帝,那麼選擇範圍再擴大到清仁宗(嘉慶帝)的直系血脈。
事實上歷史上溥儀即使被關進了監獄,他在選擇自己“太子“問題上也沒有違背這一原則,他選擇的“太子”是毓喦,而非溥傑。
溥儀之所以選擇毓喦為“太子”,是因為他被抱進宮後在宗法上已經是穆宗(同治帝)與德宗(光緒帝)的兒子,和生父醇親王是叔侄關係,所以他把“皇位”傳給溥傑、溥任的話就等於他自己絕嗣,這是不可能的。
而他選擇毓喦,是因為毓喦是清宣宗(道光帝)第五子淳王奕誴的曾孫,是宣宗血脈,所以溥儀在關鍵時刻選擇的繼承人也不是亂選的。
如果我們假設宣統帝還是在1945年左右立儲,那麼他會立誰呢?
首先,肯定還是優先從“仁宣直系血脈”裡選擇嗣皇帝。
首先看恭親王系,恭親王繼承人是溥偉,他有七個兒子,按理說優先考慮物件,但問題是選擇嗣皇帝的原則是“立嫡不立庶,不奪嫡子”,也就是說優先考慮嫡福晉所生的兒子,但是如果嫡福晉只有一個兒子,那麼也不能幹出奪人家嫡長子的事情來。因為這樣會造成這一支由庶子繼承爵位的現象,在宗法上,這就是“以庶亂嫡”。
而溥偉雖然有七個兒子,但是嫡子就一個,所以恭親王系出局。
再來看醇親王系,首先載灃這一支,溥傑後人是最合適的,可惜溥傑只有兩個女兒,所以溥傑出局;倒是異母弟弟溥任後人更為合適,因為溥任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是嫡出,所以假設溥儀要立嗣皇帝,那麼溥任二兒子毓峑可能性最大。
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毓峑是1946年出生,如果1945年立嗣皇帝的話,那麼毓峑就沒戲了。
也就是說醇王系載灃這一支集體出局。
再來看載灃的兄弟,首先載洵因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載漪被勒令歸宗(他是淳王奕誴兒子),改由載洵繼承端王血脈,而端王不屬於宣宗血脈,是仁宗血脈,所以載洵以及他的後人在第一輪篩選中就出局了。
剩下就是載濤後人了,雖然載濤也過繼給了鐘王,但是畢竟鐘王是宣宗第八子,所以還屬於宣宗血脈。
載濤的嫡福晉生了四個兒子,次子溥佳也有兩個兒子,都是嫡福晉所出,而次子毓岑出生於1925年,到了1945年已經20歲,我覺得做宣統帝嗣皇帝比較合適。
所以,假設宣統帝還是在1945年前後為自己選擇一個嗣皇帝,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醇王第七子,貝勒載濤的嫡次子溥佳的嫡次子毓岑。因為從清代皇位繼承慣例來說,毓岑是最合適的。
而毓岑之後的皇帝,肯定是毓岑的兒子恆錫。
回覆列表
伴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人們心中總有著這樣的疑惑:要是清朝沒有滅亡,下一個皇帝會是誰呢?
首先,溥儀就不可能有後代來當繼承人眾所周知,溥儀因為年少時與宮女縱慾過度,失去了生育能力,自然他就沒有後嗣來承繼皇位了。
然後就只能從溥儀的近支宗室裡挑選了距離溥儀血緣關係最近的宗室自然就是父親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一脈。
而載灃膝下除了溥儀這個過繼出去的兒子之外,還有次子溥傑、三子溥倛、四子溥任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王朝“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矩,溥儀身後應該是這麼三個候選繼承人。
那麼溥傑、溥倛、溥任誰才是合適的繼承人呢?
答案是溥傑無疑!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溥儀三歲就進了皇宮當皇帝,溥傑實際上和名義上都是家中長兄,按照古人“長幼有序,長兄如父”的說法,溥傑在三兄弟中的地位還是舉足輕重的,選他當皇帝也不會引起其餘二人不服。
二:溥傑與溥儀關係最為要好,血緣關係也比其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要近。溥傑自幼進宮給溥儀當陪讀,二人形影不離。即使到後來偽滿洲國時期,溥儀因為害怕弟弟溥傑與日本女人嵯峨浩生下兒子取代了自己的“帝位”而有所疏遠,他們二人關係也比其餘兩個弟弟好得多,因為畢竟他們才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三:溥傑在1929年至1935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經歷了歷時六年的系統專業化的軍事培訓,軍事素養為三兄弟之最。而在兵荒馬亂的近代中國,擁有著超常的軍事才能的人才當然擁有優先被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