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沙漠漁夫6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

    ①內容平淡自然,內容貼近生活,親切淳真,富於真情實感。所描繪的場景、敘寫的事情,為人們熟知習見。透過樸素自然的田園風光的描寫,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樸素的語言,不加雕飾,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清新自然的特點。如《歸園田居》中的“少無適俗韻”的描寫,“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平淡自然,這些生活情景及詩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詩人真實的感受,寫得十分親切。

    ②渾融完整,意境高遠。作者善於創造意境,他的田園詩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寫,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詩,既有客觀實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令人回味無窮。它往往與具體的景物和詩人的真摯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具以情景為主,把人們引向一種更加高遠而深沉的境界,這種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詩與哲理的結合,更使陶詩意境高遠,清新拔俗。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一詞,很樸實,但又含有一種韻味,是不經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間是一種非常親和的關係,這種關係 在平淡的語言中得到了表現。”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一種客觀的景物描寫,從”飛鳥相與還“可以看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滿足的情感,韻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語言。陶詩的語言樸素、直率,毫無斧鑿之痕,平淡、本色,簡練樸素,明白易懂,但絕不是淺薄粗俗。他詩中那些看似極其普通的“田家語”,實則是經過藝術提煉的,是詩人苦心經營的結果,其中有許多極富形象性和表現力。《時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均能於本色中見精工,於樸素中見華採。鍾嶸在《詩品》中評價陶詩“文體省淨,殆無長語”。

  • 2 # 花瓣雨品原創文化科技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歷史上影響很深的作者之一。

    他是東普時期歸隱鄉村,著名的田園詩人。

    寫作特點以樸素語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抒寫。

    寫作風格多以田園生活,自然人文,景觀,是平淡和醇美的統一。

  • 3 # 辰暮雨專業期刊服務

    陶淵明詩歌價值體現:

    體現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淵明的詩歌平淡自然,無論在敘事、寫物還是描景上都是樸質無華的。詩歌的內容貼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濃厚真切。陶淵明的詩歌題材以田園生活為主,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雖平平淡淡,讀起來卻有滋有味。

    體現二:渾融完整,意境深遠。

      陶淵明詩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句子。這些句子用白描和寫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的詩意盎然,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好像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動有趣、意境深遠的畫面。

    體現三:語言質樸,生動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的核心思想,在詩歌的著作中當然也不例外。他的語言質樸實在,不嬌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樣,陶淵明在仕途上始終保持著品德節操的純潔。因人格的堅定與生活體驗高度合一,創作出來的詩句就很有感染力。

    體現四:題材廣泛,風格多樣。

      陶淵明的詩歌可以分為五大類,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和贈答詩。田園詩和詠史詩是陶淵明的主要創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園詩表達的是陶淵明嚮往追求的田園生活,抒發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體現了陶淵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詠史詩是陶淵明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在詠史的同時又抒發情懷,展現了一種大氣豪邁的風格。

  • 4 # 淨心修道

    東晉詩人陶淵明(約三七六—四二七)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幼慱覽群書,不喜世俗,性愛自由。因不滿官場汙濁,每次赴任即辭。

    因不願折腰媚迎督郵,棄職歸隱。“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為世人所熟知。

    歸隱鄉間二十多年,親耕農事,接近鄉民,對鄉村生活深有體會,數遭災厄,幾至飢寒而乞食,依然堅持君子固窮之精神,最後貧病而死。

    其詩文詞賦均有較高的文學造詣與藝術價值。詩多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的畫面,淳樸自然,情感真摯。

    表現了詩人自已棄官躬耕的自心喜悅和田園生活的無限情趣。以詩《歸園田居》五首,《桃花源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最為著名。

    詩善用白描手法,不事藻麗,形式簡樸,形成了自己獨特雋永的田園詩風。

    散文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自然樸實的語言,透過主觀的抒情和客觀的抒事,描繪出一個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

    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追求理想,不願與腐朽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與思想情操。

    其詩文詞賦對後世的詩文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開創了田園詩派文學創作先河。 至今許多詩篇辭賦,還膾炙人口,不斷傳響!

  • 5 # 一道霞光

    現今陶淵明的讀者對他的作品,應該說早已得到了公正評價。但陶詩在當時,也即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及其後很長一段時期,卻是不被重視的。對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文學史著作和不少研究論文都曾有所言及,但似乎都沒能說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這便成了文學史研究的一個歷史疑點問題。

    張隆溪在他的《道與邏各斯》一書中,由文學闡釋學而涉及具體的中外詩人個案時,說到了中國的陶淵明(陶潛),其標題是:“淳樸的挑戰”,寓意很明顯——挑戰來自“淳樸”。書中指出,陶淵明之前時代的詩歌極為揮霍地濫用辭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淵明的詩出現了,它完全不同於其同時代的詩,用詞上極其儉約,風格上樸實無華,這就使得他的詩在同時代人的眼中成了一種怪異,他們在他那個時代和以後的相當時間裡沒把他認真地當作詩人,直到宋代,他的地位和價值才被人所看重,成為與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一樣被推舉為極富才情的中國古代一流大詩人之一。於是,這一對陶淵明詩歌價值的認識為何會推遲的問題,便成了闡釋學極感興趣的問題了。

    該書對這個問題透過引證西方人的論述,做了較為令人信服的解說。一部真正富於原創性的作品,如果它挫敗或斥責了讀者的期待並向他們的審美感覺提出挑戰,該作品的價值就可能需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承認和欣賞。因此也就可能發生這樣的事——該作品的真正價值將長期得不到承認,直到“文學的進化”終於以新形式的現實化而進入視野,這才會破天荒第一次使人能夠發現那被誤解了的舊形式的途徑。在這一點上,陶淵明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接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由此,張隆溪認為陶淵明詩歌的價值在傳統批評中的戲劇性變化很有意義,其關鍵在於,它不僅僅因為讓我們知道了審美趣味和審美判斷的反覆無常,同時也因為它向我們表明(當陶淵明的詩歌終於被視為經典時):在中國詩歌的讀解中,什麼樣的表現形式被接受為具有最高價值的和最有意義的,什麼樣的風格特徵成了人們熟悉的期待視野的一個組成部分。陶淵明的詩歌實際上在當時以其質樸平易的語言向讀者也向批評家提出了難題,因為它的質樸平易所造成的透明很容易模糊它的價值和意義,人們也正因此而難以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它不在當時人們的“期待視野”之中,當時人們的“期待視野”是精緻的典飾和修辭的招搖,而陶淵明的作品在當時人的眼中,是如此的粗糙、缺乏色彩、緘默少語、質樸無華,以至他的同時代人中無一人將他視為詩人,更不會給他高度評價

    我們由此明白了。

    為何陶淵明會在他的時代乃至之後的相當時期內受到不公正待遇。張隆溪在書中對陶淵明本人的個性特點也作了分析,認為他在生活上和在詩歌創作上一樣,不願追隨他那個時代的潮流和趨勢,而喜歡獨善其身、獨標其異,這就自然無法贏得他同時代人對他的首肯。

    《道與邏各斯》一書所闡釋的不止陶淵明一個個案,作者的目的也絕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試圖透過對這些個案的解析,闡釋文學的內在本質問題,從而探討跨越國度與東西方文化的文學的共同性特徵。張隆溪是個長期生活在海外的學者,他對西方文化的熟知,有利於將中西文論作對照比較,從中更好地認識與把握中國傳統文論。對陶淵明詩歌價值認識問題的解析,只是《道與邏各斯》一書的一個典型個案,相信讀者諸君透過本書,可以發現更多有助於認識與闡釋中西文學的東西

  • 6 # 許都風采

    現今陶淵明的讀者對他的作品,應該說早已得到了公正評價。但陶詩在當時,也即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及其後很長一段時期,卻是不被重視的。對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文學史著作和不少研究論文都曾有所言及,但似乎都沒能說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這便成了文學史研究的一個歷史疑點問題。

    張隆溪在他的《道與邏各斯》一書中,由文學闡釋學而涉及具體的中外詩人個案時,說到了中國的陶淵明(陶潛),其標題是:“淳樸的挑戰”,寓意很明顯——挑戰來自“淳樸”。書中指出,陶淵明之前時代的詩歌極為揮霍地濫用辭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淵明的詩出現了,它完全不同於其同時代的詩,用詞上極其儉約,風格上樸實無華,這就使得他的詩在同時代人的眼中成了一種怪異,他們在他那個時代和以後的相當時間裡沒把他認真地當作詩人,直到宋代,他的地位和價值才被人所看重,成為與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一樣被推舉為極富才情的中國古代一流大詩人之一。於是,這一對陶淵明詩歌價值的認識為何會推遲的問題,便成了闡釋學極感興趣的問題了。

    該書對這個問題透過引證西方人的論述,做了較為令人信服的解說。一部真正富於原創性的作品,如果它挫敗或斥責了讀者的期待並向他們的審美感覺提出挑戰,該作品的價值就可能需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承認和欣賞。因此也就可能發生這樣的事——該作品的真正價值將長期得不到承認,直到“文學的進化”終於以新形式的現實化而進入視野,這才會破天荒第一次使人能夠發現那被誤解了的舊形式的途徑。在這一點上,陶淵明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接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由此,張隆溪認為陶淵明詩歌的價值在傳統批評中的戲劇性變化很有意義,其關鍵在於,它不僅僅因為讓我們知道了審美趣味和審美判斷的反覆無常,同時也因為它向我們表明(當陶淵明的詩歌終於被視為經典時):在中國詩歌的讀解中,什麼樣的表現形式被接受為具有最高價值的和最有意義的,什麼樣的風格特徵成了人們熟悉的期待視野的一個組成部分。陶淵明的詩歌實際上在當時以其質樸平易的語言向讀者也向批評家提出了難題,因為它的質樸平易所造成的透明很容易模糊它的價值和意義,人們也正因此而難以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它不在當時人們的“期待視野”之中,當時人們的“期待視野”是精緻的典飾和修辭的招搖,而陶淵明的作品在當時人的眼中,是如此的粗糙、缺乏色彩、緘默少語、質樸無華,以至他的同時代人中無一人將他視為詩人,更不會給他高度評價

    我們由此明白了。

    為何陶淵明會在他的時代乃至之後的相當時期內受到不公正待遇。張隆溪在書中對陶淵明本人的個性特點也作了分析,認為他在生活上和在詩歌創作上一樣,不願追隨他那個時代的潮流和趨勢,而喜歡獨善其身、獨標其異,這就自然無法贏得他同時代人對他的首肯。

    張隆溪在他的《道與邏各斯》一書所闡釋的不止陶淵明一個個案,作者的目的也絕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試圖透過對這些個案的解析,闡釋文學的內在本質問題,從而探討跨越國度與東西方文化的文學的共同性特徵。張隆溪是個長期生活在海外的學者,他對西方文化的熟知,有利於將中西文論作對照比較,從中更好地認識與把握中國傳統文論。對陶淵明詩歌價值認識問題的解析,只是《道與邏各斯》一書的一個典型個案,相信讀者諸君透過本書,可以發現更多有助於認識與闡釋中西文學的東西。書中指出,陶淵明之前時代的詩歌極為揮霍地濫用辭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淵明的詩出現了。它完全不同於其同時代的詩,用詞上極其儉約,風格上樸實無華,這就使得他的詩在同時代人的眼成了一種怪異,他們在他那個時代和以後的相當時間裡沒把他當作詩人,直到宋代,他的地位和價值才被人所看重,成為與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一樣被推舉為極富才情的一中國古代一流大詩人之一。於是,這一對陶淵明詩歌價值認識為何會推遲的問題,便成了闡釋學極感興趣的問題了。

  • 7 # 三十不惑1978

    提到陶淵明人們首先會在腦海想到幾個詞:隱士、菊花、田園詩等等,其詩歌的價值和對後世的影響大體可歸納為三點。

    一、開闢了中國古代的田園詩風

    首先要看他為何會歸隱田園,早年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彭澤縣令等,三十歲加入桓玄勤王的僚屬,後來桓玄篡晉他又加入劉裕討伐桓玄,但又發現劉裕也並非真心匡復晉室,如此三番遂心灰意冷便決定退仕歸隱。今天看來可能也有明哲保身、避災免禍的意味,其作《歸去來兮辭》將其心志表達的淋漓盡致。公元420年陶淵明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用極其隱喻的手法深刻地批判了當時的時政,後來又有大量的田園詩歌相繼問世,要知道在當時山水詩風盛行的時代他淳樸淡泊的田園詩風是不符合統治階層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格格不入,所以在當時不受重視,但正基於如此才更能體現其難能可貴之處。

    二、對落魄詩人的影響是空前的

    唐代的杜甫、孟浩然,宋代的蘇軾、辛棄疾,元代的馬致遠,乃至清末的龔自珍都極其推崇陶淵明,有詩如證:杜甫的“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蘇東坡作《和陶九日閒居》,《和陶酬劉柴桑》等和陶詩109篇,足見其推崇備至。辛棄疾在《水龍呤》中道“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正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馬致遠因仰慕陶淵明而自號“東籬”。龔自珍留詩“陶潛詩喜詠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縱觀這些偉大的詩人,都與陶淵明有共同之處,即滿腹經綸、空懷滿腔報國熱情又鬱郁不得志,在廟堂和江湖之間來回激盪遂生歸隱之心或無奈身處“歸隱”之地。

    三、對現代的貢獻

    1、開闢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其詩風既不引經據典、詞藻華美又平淡自然、發人深省。

    2、菊和酒的象徵,追求物我兩忘之境界,是菊花的化身象徵著高情遠致的意向。

    3、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世界,引領著一大批文人的精神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女性殺人狂,女德古拉伯爵伊麗莎白夫人,女人能愛美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