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品史

    根據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贏虔的性格,我認為如果傳位給贏虔,以下三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大:

    一、贏虔屈服於老貴族的壓力,緩慢變法,秦國繼續走老路

    贏虔與秦國老貴族交往頗深,骨子裡的驍勇善戰頗合秦國老貴族的心意。秦獻公病危期間,上大夫甘龍就代表老貴族向秦獻公提議,希望有公子虔出來主政。所以說如果贏虔繼位,很有可能屈服於老貴族的求情壓力,取消一部分秦獻公時期的新政,以緩解國內舊貴族與新型地主階級的矛盾。

    當然,也要看到,甘龍等舊貴族並不完全反對變法,秦國可能也會逐步改進措施,進行緩慢的變法。但像商鞅那樣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幾無可能。

    二、贏虔主抓軍事,嬴渠梁主抓內政,兄弟一心,帶領秦國走向富強

    秦孝公繼位後,贏虔對嬴渠梁的各項政策都比較支援,嬴渠梁也很信任贏虔,說明兩兄弟關係很好,那就有可能出現奮發、友好的局面:

    贏虔主抓軍事,繼續對魏國作戰,收復失地;

    嬴渠梁主抓內政,繼續摸索變法事宜

    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如果真能實現的話,秦國國力會有極大的提升。政治、軍事兩不誤,秦國國內穩定,老百姓收入增加,國庫豐盈;戰場上節節獲勝,收復失地,參與中原事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三、贏虔繼續發動戰爭,在與魏國的消耗戰中,榨乾秦國國力,秦國亡國

    這是一種最悲觀的設想。贏虔繼續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傾全國之力,繼續與魏國作戰。依據當時情形,魏國想快速打垮秦國,不太現實。那就陷入拉鋸戰之中了,雙方拼經濟、拼國力。很明顯,落後的秦國不是中原霸主魏國的對手,秦國就會越打越窮。贏虔繼續徵發兵丁、增收稅負,等收無可收、榨乾國力之時,秦國也就崩潰了。

  • 2 # 江湖小曉生

    嬴渠梁和嬴虔最大區別就是,嬴渠梁善於治國,而嬴虔則更加善於打仗。所以秦獻公將秦國交給嬴渠梁是對秦國百姓負責,如果交給嬴虔的話,我認為有這麼幾點缺陷。

    首先嬴虔是喜好打仗的將領,但是秦國那個時候適合打仗嗎?

    我們知道,秦國在秦獻公登基之前,遭受了重大挫折,被魏武侯的大軍幾乎吊打。5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50萬大軍。將三百里河西之地收入魏國囊中,秦國被魏武侯趕入深山老林,幾乎亡國。

    秦獻公上臺以後,雖然暫時緩和了秦國的不利地位,並且在戰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秦國的失地並沒有拿回來,秦國的國力依舊十分脆弱。這個時候的秦國適合戰爭嗎?

    當然不適合,一旦戰事接踵而至,秦國所面對的將是沒頂之災。所以嬴虔上臺以後,必然窮兵黷武,可是當時秦國的國力壓根不支援他這麼做,他帶兵出征的次數越多,秦國就越衰弱,最終一定會將秦國帶入滅亡的深淵。

    而嬴渠樑上臺以後,並不是對外作戰,而是發展國內的實力。只有國內實力增加了,才有資本跟人家打仗。這就好比打架一樣,打架其實打的就是錢,到最後大家都要賠錢。漢朝文景之治,之所以沒有對匈奴動手,其實就是為後來的漢武帝積攢了跟匈奴叫板的實力。

    嬴虔不反對變法,但是絕對不會同意商鞅雷厲風行的手段。

    我們都知道,嬴虔本人是被商鞅處以劓刑的,也就是鼻子被商鞅給割掉了。那麼他是反對商鞅變法的嗎?並不是。他知道商鞅變法可以提升秦國的國力,所以就算遭受這樣的酷刑,他依舊支援商鞅變法。

    但是嬴虔如果真正上位的話,絕對不會讓商鞅如此大膽變法。商鞅的步子實在是太快,大刀闊斧之下幾乎將秦國過去的舊習全部摒棄,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就要改變秦國幾百年來的習慣,這件事對老秦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秦人有秦人自己的習俗,所以商鞅的到來勢必會遭到當地人的反對。我們知道秦孝公是百分之百支援商鞅的,所以商鞅這才挺住了。如果是嬴虔上臺的話,他只要稍微猶豫一下,那些舊勢力的貴族們,一定會瘋狂反對變法。

    結果很有可能是變法失敗,即使沒有失敗,那變法的速度也絕不會有秦孝公時期那麼快。商鞅畢生所願就是希望嚴格實行變法的章程,一旦速度減緩以後,秦國發展之路也會變緩慢。這對當時的秦國不利。

    嬴虔上臺以後,應該會收復河西之地,但是也會迎來秦國的滅亡。

    老秦人最大的恥辱就是三百里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吞併,所以他們日思夜想都想著要收復失地。可惜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君主下定決心收復失地。

    以嬴虔的性格,上臺以後,必然要將這件事提上議程。結果就是嬴虔傾全國之力,與魏國開戰。當時的魏國號稱第一強國,這可不是蓋的,經歷了魏文侯和魏武侯的發展,到了魏惠王初期,魏國的確非常強盛。

    魏國有李悝變法和吳起練兵,所以國力軍力都不是弱小的秦國所能相比。嬴虔就算是一位天才將領,在河西之戰中取得了勝利,難道魏國會白白吃癟嗎?

    他們一定會傾巢而出,甚至會聯合其他諸侯國,同時向秦國發起進攻。嬴虔可以暫時擊敗魏國,難道可以永遠戰無不勝嗎?再說了,秦國吃得消打嗎?打一次河西之戰都夠嗆的,更別說多次與魏武卒對敵了。

    所以秦國在收復河西之地後,不久就會迎來滅亡。滅亡秦國的其實就是嬴虔本人,畢竟他只想著收復失地,不會去考慮後備力量是否充足。

    總結:秦國有了秦孝公支援下的商鞅變法,才算是徹底翻身了。

    其實秦國可不是一直都是西方大國,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國,只能算是國力一般,而且人丁稀少。在諸侯國當中秦國是排不上名號的,可是在秦孝公以後,尤其是秦惠文王上臺後的秦國,逐漸開始以強大聞名於諸侯。

    到底是什麼力量,導致秦國有如此蛻變呢?那就是商鞅變法。不過我在這裡想說的是,其實商鞅變法可貴的,並不是商鞅所提出的那些變法策略,可貴的是執行力。這份執行力在秦孝公絕對的支援下,才能實現的。

    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即使商鞅本人被殺了,變法依舊延續了下去。這就證明了強大的執行力之下,秦國變得逐漸強大。沒有秦孝公的支援,商鞅想要變法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換成了嬴虔,變法是不可能如此徹底的。

  • 3 # 小編虎哥

    秦國註定會滅亡!!!這個是絕對的!

    贏虔和老世族走得近,是希望老世族們多支援他,可老世族們為什麼願意支援他?老世族首領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贏虔是個“直腸子”的人,好糊弄,以後想要扳倒他也是易如反掌。

    秦獻公對這一點的見解可謂入木三分,絕不能讓老大繼位,更不能讓老世族的首領們得逞,他已經受夠了老世族首領的制約,再不能讓自己的兒子以後也受人管制和威脅。

    兩人的表現差異

    嬴渠梁從國家和各國形勢上來考慮,拋開私人恩怨,放走了公叔痤。在啟用人才方面,嬴渠梁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從魏國而來,他依然不計前嫌重用他,從客卿一躍成為左庶長,最後還讓他當上了秦國大良造,這可都是擁有絕對實權的大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贏虔為了報私仇,抓住魏國相國公孫痤就想立馬殺了他洩憤。在商鞅變法方面,贏虔也是多次極力反對,其實他已經成為了老世族們反對秦孝公的一枚棋子。

    贏虔被施劓刑,就是因為他多次反對變法。

    “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表面上看來,割贏虔鼻子的人是商鞅,其實也很可能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授意,就是要告誡贏虔和老世族們,不要再一意孤行,這裡還是本君王說了算!

    贏虔在被施劓後,便從此閉門不出,但依然背地裡和商鞅作對,秦孝公死後,贏虔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商鞅,並將其車裂,他還是念念不忘的要報私仇,而沒看到秦國已經從貧窮落後變成了實力強大的大秦帝國。

    經過歷史時間的檢驗,事實證明秦獻公的判斷和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 4 # 江湖小叨叨719

    假如秦獻公立贏虔為國君則最後統一六國的就不是秦國了。而且,秦國很可能早就滅國了。原因為何呢?

    (贏虔劇照)

    贏虔英勇有嘉謀國不足

    秦獻公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除了秦國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遷都,鼓勵商業活動、編制戶籍、推廣縣制等等。同時,他也一直致力於收復河西之地,在他晚年與魏國一場大戰,大敗魏國,但是秦國也是耗費巨大。所以,在秦獻公在尋找繼任者時他覺得需要一個以改革富國為計的兒子是合適人選。

    當時,他的兩個兒子老大贏虔,老二嬴渠梁都很優秀,而且兩人都各有優勢。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秦獻公對贏虔的評價是八個字——“臨難不亂,臨危不懼”;對於嬴渠梁,秦獻公也是給出八個字——“錚錚鐵骨,定國柱石”。那真正的歷史中是怎樣的就不好說了。《史記商君列傳》中有簡短的關於贏虔的描述,大概意思是:在秦孝公時期贏虔,是太子嬴駟的右傅。商鞅變法時,太子觸犯新法,太子受到了處罰,作為老師的公子虔也受到了劓刑,雖然他支援變法,但是他對商鞅的恨確沒有改變。孝公死後,他聯合老世族逼迫秦惠王將商鞅處死。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贏虔是有些跋扈的,這是君王的大忌。

    其次,贏虔少年從軍,立下很多戰功,在秦軍中的威望極高,這一點他要強於嬴渠梁。但是,還有一點贏虔和秦國老世族的關係很曖昧,這是秦獻公最顧忌的。因為,獻公明白他過世之後秦國要改革,這些老世族很有可能就是最大的掣肘,而贏虔能不受老世族牽絆嗎?秦獻公沒這個把握。

    (嬴渠梁劇照)

    嬴渠梁沉穩持重君王風範

    秦孝公嬴渠梁在繼位之前他的威信是不如哥哥贏虔的。幸運的是秦獻公對這兩個兒子分析的很正確,贏虔最像自己,剛勇不阿,崇尚武力,而且做事直猛。老二嬴渠梁也是沉穩多謀,更重要的是嬴渠梁創新能力強。秦獻公意識到秦國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戰爭,仗再打下去秦國自己就撐不住了。所以,秦國更需要一個改革者而不是一個好戰的君王。所以,秦獻公選擇了嬴渠梁。還好選擇了嬴渠梁,否則以贏虔好戰的性格秦獻公死後很可能會與各戰國交惡。以當時秦國的國力很可能會有亡國之憂,也更不會有名動戰國的商鞅變法了,那中國的歷史很可能就被改變了。

  • 5 # 使用者67724358697

    並非完全如此。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 6 # 雜談啟世錄

    贏虔英勇有嘉謀國不足

    秦獻公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除了秦國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遷都,鼓勵商業活動、編制戶籍、推廣縣制等等。同時,他也一直致力於收復河西之地,在他晚年與魏國一場大戰,大敗魏國,但是秦國也是耗費巨大。所以,在秦獻公在尋找繼任者時他覺得需要一個以改革富國為計的兒子是合適人選。

    當時,他的兩個兒子老大贏虔,老二嬴渠梁都很優秀,而且兩人都各有優勢。在《大秦帝國》電視劇中,秦獻公對贏虔的評價是八個字——“臨難不亂,臨危不懼”;對於嬴渠梁,秦獻公也是給出八個字——“錚錚鐵骨,定國柱石”。那真正的歷史中是怎樣的就不好說了。《史記商君列傳》中有簡短的關於贏虔的描述,大概意思是:在秦孝公時期贏虔,是太子嬴駟的右傅。商鞅變法時,太子觸犯新法,太子受到了處罰,作為老師的公子虔也受到了劓刑,雖然他支援變法,但是他對商鞅的恨確沒有改變。孝公死後,他聯合老世族逼迫秦惠王將商鞅處死。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贏虔是有些跋扈的,這是君王的大忌。

    其次,贏虔少年從軍,立下很多戰功,在秦軍中的威望極高,這一點他要強於嬴渠梁。但是,還有一點贏虔和秦國老世族的關係很曖昧,這是秦獻公最顧忌的。因為,獻公明白他過世之後秦國要改革,這些老世族很有可能就是最大的掣肘,而贏虔能不受老世族牽絆嗎?秦獻公沒這個把握。

    嬴渠梁沉穩持重君王風範

    秦孝公嬴渠梁在繼位之前他的威信是不如哥哥贏虔的。幸運的是秦獻公對這兩個兒子分析的很正確,贏虔最像自己,剛勇不阿,崇尚武力,而且做事直猛。老二嬴渠梁也是沉穩多謀,更重要的是嬴渠梁創新能力強。秦獻公意識到秦國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戰爭,仗再打下去秦國自己就撐不住了。所以,秦國更需要一個改革者而不是一個好戰的君王。所以,秦獻公選擇了嬴渠梁。還好選擇了嬴渠梁,否則以贏虔好戰的性格秦獻公死後很可能會與各戰國交惡。以當時秦國的國力很可能會有亡國之憂,也更不會有名動戰國的商鞅變法了,那中國的歷史很可能就被改變了。

  • 7 # 使用者533458981039

    秦國會一步步成為弱國最後會被其他國吞併。

    嬴渠梁當國君期間任用商鞅變法。雖然商鞅之法是嚴刑峻法是戰時之法但是確實使秦國強大了,而且秦法得罪了秦國貴族,要不是嬴渠梁壓著商鞅早被殺了秦法也不會推行下來。

    嬴虔要是當上國君一定會對外窮兵黷武這樣勢必導致國力進一步衰弱,對內也不會重用商鞅,因為他要考慮老士族的利益平衡各方面的關係,所以最終將會導致秦國越來越弱小最後走上被山東六國滅亡的道路。

  • 8 # 淡泊大爺有低保

    那樣的話變法就可能“不成功”,因為贏虔的心胸不寬闊,假如商鞅來到秦國贏虔會接受商鞅的變法,因為他也希望秦國變強。

    此後變法肯定有成效因為相信以贏虔的鐵腕手段肯定能壓制國內的老世族,頒佈新法一步一步肯定能變法大成,只是贏虔死後的後繼之君和老世族的反撲會讓變法功虧一簣,假如傳位給贏渠梁的話定能力挽狂瀾,論資歷沒人能比贏渠梁更服眾就像之前為什麼贏渠梁死後老世族為甚要擁立贏虔為君了。

  • 9 # 大漢之子

    簡單來講,嬴渠梁長於治國,嬴虔長於治軍。嬴虔直率魯莽,如果讓他繼位,肯定是窮兵黷武,最後只能是滅亡或再次逃進深山。

  • 10 # 不忘初心SY

    嬴渠梁和嬴虔最大區別就是,嬴渠梁善於治國,而嬴虔則更加善於打仗。所以秦獻公將秦國交給嬴渠梁是對秦國百姓負責,如果交給嬴虔的話,我認為有這麼幾點缺陷。

    首先嬴虔是喜好打仗的將領,但是秦國那個時候適合打仗嗎?

    我們知道,秦國在秦獻公登基之前,遭受了重大挫折,被魏武侯的大軍幾乎吊打。5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50萬大軍。將三百里河西之地收入魏國囊中,秦國被魏武侯趕入深山老林,幾乎亡國。

    秦獻公上臺以後,雖然暫時緩和了秦國的不利地位,並且在戰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秦國的失地並沒有拿回來,秦國的國力依舊十分脆弱。這個時候的秦國適合戰爭嗎?

    當然不適合,一旦戰事接踵而至,秦國所面對的將是沒頂之災。所以嬴虔上臺以後,必然窮兵黷武,可是當時秦國的國力壓根不支援他這麼做,他帶兵出征的次數越多,秦國就越衰弱,最終一定會將秦國帶入滅亡的深淵。

    而嬴渠樑上臺以後,並不是對外作戰,而是發展國內的實力。只有國內實力增加了,才有資本跟人家打仗。這就好比打架一樣,打架其實打的就是錢,到最後大家都要賠錢。漢朝文景之治,之所以沒有對匈奴動手,其實就是為後來的漢武帝積攢了跟匈奴叫板的實力。

    嬴虔不反對變法,但是絕對不會同意商鞅雷厲風行的手段。

    我們都知道,嬴虔本人是被商鞅處以劓刑的,也就是鼻子被商鞅給割掉了。那麼他是反對商鞅變法的嗎?並不是。他知道商鞅變法可以提升秦國的國力,所以就算遭受這樣的酷刑,他依舊支援商鞅變法。

    但是嬴虔如果真正上位的話,絕對不會讓商鞅如此大膽變法。商鞅的步子實在是太快,大刀闊斧之下幾乎將秦國過去的舊習全部摒棄,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就要改變秦國幾百年來的習慣,這件事對老秦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秦人有秦人自己的習俗,所以商鞅的到來勢必會遭到當地人的反對。我們知道秦孝公是百分之百支援商鞅的,所以商鞅這才挺住了。如果是嬴虔上臺的話,他只要稍微猶豫一下,那些舊勢力的貴族們,一定會瘋狂反對變法。

    結果很有可能是變法失敗,即使沒有失敗,那變法的速度也絕不會有秦孝公時期那麼快。商鞅畢生所願就是希望嚴格實行變法的章程,一旦速度減緩以後,秦國發展之路也會變緩慢。這對當時的秦國不利。

    嬴虔上臺以後,應該會收復河西之地,但是也會迎來秦國的滅亡。

    老秦人最大的恥辱就是三百里河西之地被魏國所吞併,所以他們日思夜想都想著要收復失地。可惜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君主下定決心收復失地。

    以嬴虔的性格,上臺以後,必然要將這件事提上議程。結果就是嬴虔傾全國之力,與魏國開戰。當時的魏國號稱第一強國,這可不是蓋的,經歷了魏文侯和魏武侯的發展,到了魏惠王初期,魏國的確非常強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足壇哪些球星的球風特別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