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是謠言,這是抹黑漢武帝的謠言!作為中國大一統格局徹底奠基者,漢武帝晚年根本就沒有同意與匈奴和親!!!

    從漢高祖白登之戰後,漢高祖在率領20萬大軍被匈奴單于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山,漢軍戰敗,漢高祖也清醒的認識到漢匈之間的軍事差距,於是西漢啟動和親政策,將宗室女嫁入匈奴,同時以嫁妝的名義向匈奴輸入布帛等物資,維持與匈奴之間的和睦關係。

    漢匈和親,是白登之圍後西漢的被迫行為

    漢高祖死後,自高自大的冒頓單于,甚至給呂后來信說是要娶呂后,差點引發兩國之間軍事危機,但最終透過外交手段化解,此後的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雖然匈奴仍然小規模的向漢朝邊境進行劫掠,但是總體上為仍然維持和親關係。

    漢武帝初期,漢匈之間仍然維持和親關係,但是匈奴仍然屢次犯邊,此時西漢國力強盛,已經絕非70年前西漢建立初期的窘態,於是漢武帝接受大臣王恢的建議,在馬邑設伏準備偷襲來犯的匈奴單于,結果被匈奴識破,此後漢匈之間關係徹底破裂,和親停止,而代之以漢匈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漢軍對匈奴的進攻

    最初漢軍對匈奴的進攻並不順利,但是很快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成長起來後,漢軍逐漸掌握主動,並開始憑藉雄厚國力為後盾,出動重兵對匈奴展開持續打擊,儘管西漢發出沉重代價,但是給予匈奴以重創,最終迫使匈奴遠逃漠北,以躲避漢軍的打擊,但是就是匈奴王庭遷於漠北後,漢軍仍舊跨越大漠打擊匈奴,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就是在漢軍跨越大漠後的壯舉。

    匈奴遠遁千里後,漢武帝開始騰出手來滅亡了南越、閩越、迫降東越,並攻滅北韓,不僅將漢朝的版圖開拓到前所未有的遼闊。

    漢武帝時期攻匈奴、滅北韓、滅南越、滅閩越,降服東越後版圖

    而後漢匈之間開始使節團的接觸,匈奴表示要恢復和親,而西漢則堅持匈奴必須以臣屬地位來和親,可是匈奴仍然要與西漢平起平坐,這顯然是漢武帝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一直到漢武帝去世,漢匈之間的和親也沒有恢復。

    直到漢武帝的玄孫漢元帝時期,此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親自來到長安以藩王的身份來覲見漢元帝,確定了南匈奴的臣屬地位,而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則因為斬殺漢朝使節谷吉,而遭到陳湯率領漢軍的攻殺,郅支單于自己也被陳湯軍斬殺送至長安,郅支單于被斬殺後,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嚇破膽,他為了表示自己沒有異心,再次親自來到長安覲見漢元帝,並且並請求和親,得到漢元帝同意,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實際是匈奴臣屬西漢的承認,此後一直到西漢滅亡漢匈之間無戰事

    此後漢匈之間才又恢復和親,但是此後匈奴已經徹底是西漢的臣屬,甚至呼韓邪單于臨時前也告誡子孫,不得背叛漢朝。

    這才是大漢雄風。

  • 2 # 小川讀歷史

    漢武帝本身並不反對和親,在他剛剛即位的時候,就曾經靠與匈奴和親,爭取到了足夠的準備時間,來發動終結匈奴的數次戰爭。而在他晚年的時候,確實也恢復了和親這個政策,但是並不是與匈奴,而是與遠在西域的烏孫王國。

    武帝時期,有記載的和親一共三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選派宗室女作為自己的女兒,遠赴匈奴與軍臣單于和親。

    由於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剛剛即位,時年才16歲,所以當時和親的公主只是名義上是漢武帝的女兒,實際上應該是宗室之女,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留下名字,加上很快漢武帝就著手準備遠征匈奴,這第一次和親的作用主要還是起到緩和與匈奴的衝突,為後面的戰爭爭取時間的作用。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08年,漢武帝選派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遠嫁烏孫王國。《漢書 卷九十六 西域傳六十六下》:烏孫以馬千匹聘,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

    這時候,匈奴已經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打擊下,遠遁漠北,為了徹底的消滅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派遣使者聯絡到了西域的烏孫王國,並選派劉細君遠赴烏孫和親,史稱烏孫公主。她前後與兩代烏孫王結婚,使得烏孫成為大漢在西方堅定的盟友。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103年,由於劉細君過世,烏孫王來長安拜求和親,所以漢武帝再次選派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前往烏孫和親。《漢書 卷九十六 西域傳六十六下》: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公主死,漢復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為公主,妻岑陬。

    因為劉細君過於思念故鄉,很快抑鬱而亡,漢武帝在得知這一訊息後,為了持續的與烏孫王國保持盟友的關係,再次選派劉解憂前往烏孫,史稱解憂公主。前後與兩代三任烏孫王結婚,四十餘年間,為大漢西域地區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總結:漢武帝並不反對和親,不過他在位期間的和親都是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為了穩定匈奴而派出的第一次和親,為了拉攏烏孫王國派出的第二次和親,為了維持與烏孫的聯盟派出的第三次和親。除了第一次和親在歷史上沒有什麼波瀾,第二次和第三次和親,都對大漢在西域的政策和影響力,產生了不俗的作用。

  • 3 # 經典守望者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和親在漢代其實只是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出現,並不摻雜任何感情因素,並不涉及到是否屈辱的問題。大家會產生這種感受,主要還是受小說作品和影視作品影響。在早期的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關係中,少數民族的主要關注物件僅僅是人口,財富,鹽鐵,女子等實際物質。可以說,他們對於中原的土地和政權並沒有興趣,所以冒頓單于會在白登山放過劉邦,匈奴攻打漢朝的邊境也只是劫掠人口,並沒有派兵駐紮。因而,和親是漢匈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政治手段,並不涉及國家尊嚴。自五代之後,少數民族逐漸覬覦中原地區的疆土,子民,以及政權合法性方面。所以,遼宋,宋金,宋蒙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圍繞這幾點轉開。在這一階段,和親就不能滿足少數民族的需求了,所以宋代之後和親就少了,與氣節的方面關係也不大。

    所以,武帝在太初年間派遣解憂公主嫁到烏孫,僅僅就是為了籠絡烏孫,確保絲綢之路上的安全。並不涉及其他方面。而解憂公主為漢朝與西域之間的關係也做出了莫大的貢獻,既保證了絲綢之路上的安寧,同時也將漢朝先進的文化帶到烏孫,至今仍受到稱頌和紀念。

  • 4 # 南方鵬

    漢武帝諡號武字,終其一生,可謂始終不脫武的本色,絕不可能與匈奴再和親,後期的改弦更轍與匈奴派出使者談判,已經是非常不得已之舉。從前129年開始,漢武帝先後派出衛青霍去病等將帥,對匈奴發動了三大戰役五次戰爭,河西之戰給這個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往西域的道路,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九萬餘人,使得其從此無力大舉南下,匈奴聞風遠遁,出現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漢武帝此時開始把目標轉向南部地區,滅了南越國後,又先後派出公孫賀和趙破奴出塞,走了幾千裡,不見匈奴蹤影。於是派出使者郭吉找到匈奴漠北王庭,勸說他們臣服漢朝,被烏維單于扣留,漢朝平定穢貉、北韓置郡後,再遣人出使匈奴勸說,又被扣押,兩國開始玩起互扣使者的遊戲,待到李廣利攻破大宛,劉徹再次發動對匈奴的進攻,所獲不多,徒傷國力,在無奈中下輪臺詔託孤霍光後逝世。

  • 5 # 瀚棋2013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毛澤東主席說過: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從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到漢武帝初期為止,西漢嫁往匈奴的十幾位公主都是被動的。

    和親是不同民族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透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漢初,天下初定,士卒疲於征戰,劉邦採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每年送一定量的絮、繒、酒、食等給匈奴;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漢朝在和親政策的指引下,不與匈奴正面衝突,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繼位初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富庶,而匈奴則正在走下坡路。此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多次大戰,形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漢武帝實行“征討政策”,不但沒有徵服匈奴,反而使漢朝國力衰退,老百姓生活貧困。後來漢武帝對匈奴實行“綏撫政策”,又使經濟恢復發展起來。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全面戰爭並取得勝利之後和親政策就進入了主動階段了——首先是戰爭開始之後漢朝有長達幾十年沒有再與匈奴和親,主動權已經在漢朝這方了。其次,常年的戰爭讓匈奴勢力逐漸遠去,而匈奴內部也產生了嚴重的分裂。最終在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內服漢朝兵稱臣。在公元前33年他又親自前往長安朝覲,同時提出了迎娶漢朝公主的請求,此後才有了昭君出塞——這完全就是漢朝皇帝對匈奴的恩賜了!

    漢武帝之前和之後的和親政策都是為了大漢邊境的安寧,但是隻有漢朝自身強大了,和親政策才真的能夠起到預期的作用,否則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6 # 豹眼看歷史

    和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達成的政治聯姻。作為一種民族政策,從漢代開始後,就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儘管是時斷時續,但一直延續了下來,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歷史的程序。

    就題主這個問題,我認為:漢武帝並沒有一向就反對和親,而且也不是一向就反對與匈奴和親。

    因為和親就其根本而言,可分為兩種情況。

    對漢朝來說,就是其和親政策可分為兩個階段。

    根據不同階段的和親政策,在此,來詳細的說說這個問題。

    01

    第一階段 (前200年---前133年)

    從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認識到匈奴力量強大,僅靠軍事力量難以消除邊患,於是採納婁敬(劉邦賜姓劉氏)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派遣皇室宗女與之聯姻,同時每年送給匈奴大量財物。這種和親其實就是卑顏屈膝,隱忍妥協 , 以求暫時平安的策略。

    漢初歷代皇帝都延續這一策略,一直到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是屬於和親的第一階段。

    史書美其名曰“結為兄弟”,實際上是對匈奴稱臣,年年進貢。

    從實際效果看,也沒能打消匈奴南下入侵的步伐。匈奴每年入侵北部邊塞,殺戮人口,搶劫婦女財物。

    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三代帝王,都將漢室宗女嫁給冒頓單于 ; 更有甚者,漢高祖死後,冒頓單于還寫信給呂后,要娶呂后為閼氏。

    這一時期的和親政策,其屈辱可想而知。

    直到漢武帝即位初期,依然延續這一政策,前140年,漢武帝嫁宗室女給匈奴軍臣單于。

    漢朝和親列表: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2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2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08年,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 江都公主嫁兩代兩任國王前103年,漢武帝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 楚公主共嫁兩代三任國王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02

    漢武帝與匈奴決戰時期 (前133年---前119年)

    漢武帝採納大行王恢建議,派遣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伏圍殲匈奴,但計謀被識破,計劃失敗。

    由此,漢匈關係惡化,所謂的兄弟徹底撕破了臉,雙方開始激戰。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期間多次交戰,而關鍵戰役三次。漢武帝舉歷代帝王韜光養晦所積蓄的力量,徹底擊敗匈奴,一雪前恥,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根本的轉變。

    特別是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越過沙漠尋殲匈奴主力,給其沉重打擊。

    從此,匈奴遠遁漠北,以致“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決。

    從前133年(元光二年),馬邑之圍起,漢朝結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到元狩四年結束,就整個漢代來說,這是唯一時期,漢朝對匈奴未採用和親政策,而採用軍事對抗。

    03

    第二階段 (前119年----)

    匈奴經過連續的軍事打擊,元氣大傷,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企圖仍像以前那樣漢朝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兵不南犯。

    由於連年征戰,幾代積蓄的力量全部消耗殆盡。漢武帝重新調整策略,允許匈奴求和,也不反對和親 ; 和親可以,但必須是匈奴向漢朝稱臣,遣子入侍為質,作為藩國。

    雙方談不攏,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此一時期,漢武帝僅僅是對匈奴放棄了以前的和親政策,但並沒有完全放棄和親。

    前108年,漢武帝賜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 , 嫁兩代兩任國王;

    前103年,漢武帝賜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 , 嫁兩代三任國王。

    漢武帝與匈奴斷絕了和親,卻與西域烏孫採取和親。這說明了漢武帝已經把和親作為了一種外交政策,根據形勢的不同而靈活運用。

    這一時期的和親政策,一改前期一味屈辱妥協的態度,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為了一定的目的而採用的政治聯姻。

    其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這之後的漢室,基本延續下來。從漢宣帝開始,與匈奴重新恢復和親政策。

    但由於匈奴內部發生叛亂,四分五裂,又遭受漢朝的持續軍事打擊,已經失去了與漢朝抗衡的實力。

    迫於形勢,匈奴接受漢朝和親的條件,對漢稱臣。

    漢匈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作為民族外交政策的和親,也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 有了新的歷史使命。

  • 7 # 鄔斯大人

    字|1300字,閱讀用時4分鐘

    和親與否,要視漢朝的軍事實力強弱而定,國家間的和親政策其實是一種非戰爭的政治聯姻。

    整體上漢武帝及之前西漢在處理匈奴的問題上,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01 西漢示弱,採取守勢,和親為上(公元前206—公元前132)

    漢初時期,國家百廢待興,雖然劉邦統一了天下,但顯然這種統一是比較脆弱的,民眾也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認同和思想認同。而且漢朝的綜合實力是較弱的,所以劉邦採取了修養生息的政策,這種政策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

    白登之圍,劉邦輕敵冒進,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四十萬騎兵包圍,整整七天七夜,漢軍斷水斷糧。後來還是陳平出謀劃策,解決了危機,劉邦才撿回一條命來。

    如果說之前,漢軍和匈奴軍隊沒有真正大規模的交手,劉邦還有一些自信,那麼此次之戰後,劉邦才徹底意識到了雙方軍隊的差距。以目前漢軍的戰鬥力,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於是漢軍不再主動進攻,採取守勢,開始韜光養晦。但是匈奴的騷擾沒有停止,為了表示誠意和友好,所以就只能和親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執政前期。在此期間,除了白登之戰外,漢軍幾乎沒有主動發動過對匈奴的軍事進攻。

    02 放棄屈辱和親,轉守為攻,大敗匈奴,匈奴殘餘勢力被迫北退、西遷(公元前133—公元前119)

    漢武帝繼位時期,西漢經過六十年的修養生息,其國力已經恢復,綜合實力相比草原上的匈奴處於絕對優勢,軍事實力也明顯得到巨大的提升,匈奴對漢的軍事優勢基本不復存在。在提升軍事實力的過程中,西漢在訓練騎兵、培養年輕將領、提升步兵戰鬥力等方面都積極作為,誕生了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一批優秀將領。

    從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尤以漠北決戰戰果最為豐碩。

    漢武帝派遣衛青、李廣、霍去病等將領主動出擊,北上與匈奴作戰,透過多次作戰,一舉扭轉了胡強漢弱的軍事態勢,尤其是漠北決戰,漢軍給予匈奴主力致命一擊,可以說幾乎把敵人打殘了。

    經過漢軍的多次打擊,匈奴軍隊的強勢不再,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自此,西漢對匈奴的作戰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草原民族臣服與漢的皇帝。

    窮兵黷武多年,國力衰弱,“巫蠱之禍”引發危機,再度和親(公元前105年—公元前89年)

    漢武帝對外作戰的物件不止匈奴,也有西域及、東北、西南的國家,雖然最終都取得了勝利,但自身也一樣所損失。對匈奴作戰勝利後,對其他國家的戰爭一直在進行,從公元前11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89年。多年積累的國力因為漢武帝的對外大舉用兵而有所衰弱。匈奴在之前的戰爭失敗後一蹶不振,內部也產生了分裂,雖然掀不起大浪,但老是頻繁小規模侵擾也會對漢北方的邊境安全造成一定的問題。

    公元前92年巫蠱之案爆發,引發血案,朝臣、宮女、皇室子孫共計數百人牽連被殺,太子劉據也因被冤枉造反而自縊。最後查明巫蠱之禍多有不實,間接證明此案為冤案,由此也導致了西漢朝政的動盪。

    漢武帝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頒發罪己詔,鑑於國內形勢嚴峻,不再對外用兵。

    所以漢武帝晚年和親也是政治需要,雖然漢朝仍具備戰勝匈奴的實力,但這種優勢在常年累月的戰爭消耗中已經沒有那麼明顯。當然和親的物件也不止匈奴一方,透過與匈奴以外的較強大的國家組成政治聯盟,相互牽制匈奴,可以使其無法盡全力去對付一國。

    但是和親的主動權在漢武帝手裡,漢軍敢戰能戰方能言和,而且和親無疑是換取兩國和平的最低成本的方式。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武帝確實有向匈奴和親,不過那是在他即位之初的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延續西漢開國以後與匈奴和親的國策而已,自馬邑之謀後,漢朝與匈奴開始進行了百年戰爭,至少在漢武帝手中,沒有再與匈奴和親。

    西漢初年,由於國力虛弱,無法與匈奴抗衡,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不僅每年向匈奴贈予在量財物,而且向匈奴遠嫁多位宗室之女,然而漢朝的委屈求全,並沒有換來匈奴的和平,匈奴還是數次南下漢朝邊境燒殺搶掠,無所不為。

    經過西漢從建國初到漢武帝上臺後的六十多年,國力逐漸恢復,到漢武帝一朝時,年僅23歲的漢武帝,決心改變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決定用軍事手段對匈奴進行打擊,而在前一年,漢武帝對匈奴的政策還是和親。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用大臣王恢與商人聶壹的計謀,由商人聶壹引誘匈奴單于攻擊馬邑城(今山西朔州市),並將匈奴主力引誘到馬邑城,由漢朝埋伏大量士兵攻擊匈奴,由於走漏訊息,匈奴單于從俘虜口中得知漢軍計劃,因此提前離開,馬邑之謀失敗,從而徹底引起漢朝與匈奴的對立與戰爭,拉開漢朝與匈奴的百年戰爭。

    公元前129年上谷之戰,匈奴興兵南下侵犯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迎戰匈奴,分別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領一萬騎兵出戰,四路大軍僅有衛青一路獲利勝利,攻入匈奴祭拜祖先的龍城,斬首700人,而其它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衛青取得的勝利,是漢匈正式開戰以後,取得的首場勝利,因此衛青也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

    公元前128年雁門之戰,匈奴報復性攻擊漢朝的遼陽郡、漁陽郡、雁門郡一帶,殺死遼西太守,打敗漁陽守將,劫掠百姓二千餘人,漢武帝派衛青率三萬騎兵出雁門郡,派李息出代郡,反擊匈奴,匈奴被衛青斬殺、俘虜數千人,敗退而逃。

    公元前127年河南之戰,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當時的河套地區,匈奴集結大量騎兵進攻上谷、漁陽二郡,漢武帝派衛青率領四萬騎兵,採用迂迴戰術,繞到匈奴前鋒的後方,會同其它漢軍,對匈奴駐守河套地區的白羊王、樓煩王形成包圍,此戰,漢軍活捉數千匈奴兵,奪取牲畜一百萬頭,徹底奪取了整個河套地區,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最大勝利,漢朝奪取了河套地區不僅為自已建設的前沿陣地,也加大了國土縱深,這是一次較大的勝利,衛青也因為此戰而封候。

    公元前127年~前125年朔方之戰,匈奴不甘心河套地區的失敗,匈奴單于與右賢王各率數萬騎兵南下,漢武帝派衛青率領3萬騎兵反擊,同時讓其它幾路漢軍支援,衛青急行軍六七百乘黑夜包圍了匈奴右賢王,大敗右賢王,俘虜了右賢王手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人,牲畜一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

    公元前123年漠南單于大本營之戰,大將軍衛青兩次率領數名將領及十萬騎後參與對匈奴單于在漠南的大本營之戰,殲敵萬餘人,此戰霍去病第一次登場,殺敵兩千餘人,這一年霍去病才17歲。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19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作為主帥率軍出擊河西,殲敵四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王公貴族120多人,此戰讓匈奴渾邪王率部4萬餘人投降漢朝,並打通漢朝與西域的通路,此戰的戰果超過了自與匈奴開戰以來所有戰果的總和,自此讓匈奴為之膽寒。

    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衛青、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出擊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二千多里,殲敵7萬餘人,俘虜匈奴3王及王公大臣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從此以後,漠南無王庭,匈奴勢力衰退,對漢朝形不成有效威脅。

    從公元前129年~前119年的漢匈戰爭中,漢朝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此戰過後15年內,漢朝再沒有匈奴主動進攻,匈奴也不敢再南下侵犯漢朝,雙方安靜了15年,而這15年中,漢武帝也沒有閒著,而是繼續對東北衛氏北韓、東南南越國、西南夜郎國用兵,沒空搭理匈奴。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準備投降漢朝,漢武帝派出趙破奴率領2萬騎兵出朔方接應,結果被匈奴大軍包圍,全軍覆沒,接著漢匈大戰又開始拉起序幕。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兵,協同強弩都尉路博德、因杅將軍公孫敖、騎都尉李陵共同對匈奴作戰,結果李廣利軍傷亡十之六七,李陵投降。

    公元前97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騎兵六萬、步軍七萬,與強弩都尉路博德領軍萬餘,遊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人,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共同出擊匈奴,與匈奴打成平手,雙方撤軍。

    公元前90年,匈奴南下入侵五原、酒泉二郡,漢武帝派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攻擊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萬餘人出西河攻打匈奴,重合侯馬通率四萬騎兵出酒泉攻擊匈奴,結果漢軍大敗,而且李廣利還投降匈奴。

    從公元前104年~前90年的14年間,漢朝對匈奴的戰績不佳,自衛青與霍去病去世,漢朝對匈奴作戰已無勝績,而且還導致大量損失,兵力損失高達十幾萬,國內經濟面臨崩潰,民怨沸騰,而這時漢武帝已經到了生命中的最後幾年。

    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下詔《輪臺罪己詔》,對內心進行遷悔,並改變國策,不再對外用兵,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中止與匈奴的戰爭,直到漢武帝去世,都沒有對匈奴進行和親,只是息戰而已。

  • 9 # 歷史課課代表

    和親這個詞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陌生,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很多朝代都會透過和親來解決政治危機,甚至一場和親可以化解幾十年的積怨或者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和親也可以避免將士的損耗。所以在古時候,很多帝王都傾向於透過和親來解決政治矛盾,畢竟發動一次戰爭要消耗大量的國庫,只用一個女人就可以為解決的問題何必要耗費千軍萬馬,所以和親雖然並不是什麼光彩的政治手段,但是在古代卻非常常用。

    從漢高祖時期就已經開始有和親,後來很多少數民族都看到了和親的利益,所以後期和親開始變多,少數民族向中原提出和親主要也是出於政治需要,所以因為雙方利益趨勢,漢朝的皇帝也經常透過和親達成政治目的。在西漢建立後就一直和匈奴和親,所以在漢武帝登基後的初期,他也沒有改變這一策略,依然遵照之前漢朝的外交方式和匈奴和親。可是後來漢武帝向匈奴發動了很多次征戰,加劇了雙方的矛盾,所以漢武帝不再和匈奴和親,因此在漢武帝這一朝,和親只在他登基初期時有過。

    匈奴一直都在漠北地區遊蕩,因為匈奴屬於遊牧民族,所以作戰時他們的行蹤不好掌握,漢人和匈奴對戰難度不小,另外漢人都習慣於農耕,而匈奴習慣草原,漢人到漠北攻打匈奴本就不佔優勢,所以即便將匈奴擊退,漢軍也無法長期在漠北駐紮,只要漢軍一撤退,匈奴就像野草燒不盡一樣又都冒出來,可以說西漢時期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一直都像這種拉鋸戰一般。

    所以漢武帝攻打匈奴十分的吃力,雖然一直都希望將匈奴徹底擊敗,可是反覆幾次都沒達到目的,在漢武帝晚年,他不得已只能寫下了罪己詔,並承認連年征戰致使國庫虛空,勞民傷財。

    此時的匈奴也好不到哪裡,因為匈奴一直在草原生活,所以很容易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當時匈奴遇到了自然災害,所以實力大不如前,匈奴內部也出現了分裂。到了漢元帝登基後,當時漢朝的國力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所以漢元帝時期的和親只是出於一種外交手段,並不是因為懼怕匈奴,從漢元帝時期開始,匈奴這塊硬骨頭也不再如從前那般彪悍,反而開始依附於漢朝。

  • 10 # 葛大小姐

    1、西漢前期,用屈辱性的和親來謀求邊境的安寧。

    西漢的前期,漢弱匈奴則強,漢朝就用屈辱性的和親來謀求邊境的安寧。秦末漢初時,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了東胡與月氏等族並且吞併了樓煩、白羊等國家,成為了北方的霸主。公元前27年,匈奴圍攻馬邑(今天的山西朔縣),接著便直指太原。漢高祖劉邦率領了32萬大軍去迎擊,在乎城白登山(現今的山西大同東北)被冒頓的40萬精兵圍困了7天。劉邦利用了陳平的奇計,買通了冒頓的閼氏才得以脫圍。在這以後,匈奴不斷的騷擾漢朝的北邊郡縣。漢朝剛剛歷經戰爭建立,根本無力打擊匈奴,劉邦只好採用了劉敬的和親建議,以劉氏的宗族女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每年要送大量絲綢與酒食給匈奴,和匈奴結為了兄弟,讓匈奴不再掠奪邊地。和親之後,匈奴的掠奪雖有所減少,但是從未停止過。這種屈辱行的“和親”一直到了漢武帝的初期。

    2、漢武帝耗時四十四年征戰匈奴,匈奴元氣大傷。

    登基皇位的劉徹發現以前的和親並沒有對匈奴產生約束,和親就是把漢朝公主嫁給北方匈奴的首領單于為妻並贈送大量禮物換取北方暫時的安寧,但是後來漢朝送人到匈奴進行聯姻政策,匈奴人不僅不滿足,還得寸進尺,到漢武帝時期基本上已經無效了。因此漢武帝認為只能透過武力來解決,而且多年來受到匈奴的侵擾,也使得漢武帝劉徹下定決心要解決匈奴的困擾。  

    並且經歷文帝與景帝兩朝休養生息,漢朝經濟發達,人口充足,軍隊建設強大,國力強盛。各方面條件都極為優越,漢武帝開始著手解決匈奴問題。而且劉徹又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想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萬代基業,開疆擴土又是歷代帝王的理想。對於匈奴的戰爭不僅可以解決邊疆的安定,同時又可以開拓疆土,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從元光六年開始,漢武帝共耗時四十四年,分別經歷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漠北之戰後,匈奴元氣大傷,無力反擊。

    3、匈奴向漢朝俯首稱臣,主動求和親,漢武帝恢復對匈奴和親。

    到了漢武帝晚期,匈奴五單于爭位,接著分裂成了兩部。公元前53年,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北匈奴的郅支單于擊敗了,呼韓邪就歸附了漢朝,稱臣派質子人侍。漢朝幫他恢復了故地,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攻打且殺了郅支單于,使呼韓邪又重新統一了匈奴。為了感激漢朝,且長期的與漢朝保持友好,他就主動提出了和親。漢朝已達到了讓匈奴稱臣派質子的這一目的,所以同意了和親,這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佳話。從昭君出塞到西漢末期,北方的戰爭停息了,牛馬遍野,雙方的人民都過上了寧靜的生活。

    可以說,漢高祖與匈奴和親是被迫的,不同意和親漢高祖就要被殺了,漢王朝就要滅亡了,而漢武帝與匈奴和親是因為漢朝打敗匈奴,匈奴歸附漢朝並多次向漢求親,漢武帝是自願的,不虧本的,才恢復了和親政策,才有了昭君出塞的歷史典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19賽季至今,你認為哪些NBA球隊會讓你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