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給個機會我想做好人

    相信看過電影《甲午風雲》的人都會痛恨那個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民族敗類方伯謙。但是有一本書《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海軍世家”》卻是給北洋水師方伯謙翻案的。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外資料,從各個角度論證了一個觀點:方伯謙是北洋英雄,而非臨陣脫逃的民族敗類。其中我認為可信的地方有兩點:一是炮手王國成擅自操作尾炮擊傷吉野號之事應是虛構的。因為從海軍專業來講,攻擊敵艦需要航向、航速、瞄準、發炮等多崗位協同才能完成,因此尾炮擊傷吉野號只能是由方伯謙指揮完成。

    二是大東溝海戰中對方伯謙臨陣脫逃的指責是不真實的。因為日艦的航速快於北洋軍艦,要想跑是跑不了的。而且戰後方伯謙的軍艦中彈上百處,自己艦上的炮彈全打光了,這些也說明他指揮戰艦與敵搏殺的慘烈。再有,如果沒有他牽制了日軍的遊擊艦隊,北洋海軍可能輸得更慘。還有,如果他不是業務嫻熟,機智勇敢,他的戰艦早被擊沉了。鄧世昌有勇無謀,早早被擊沉就是反襯。基於上述兩點可信之處,再結合李鴻章和丁汝昌為大東溝海戰慘敗開脫罪責而找方伯謙當替罪羊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基本相信方伯謙是被冤枉的,他不僅不是民族敗類,反而應是民族英雄。歷史經常是這樣的。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無數傳記的薈萃”。美國思想家愛默生也有同感:“準確地說,沒有歷史,只有傳記”。對於歷史,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作者有意或無意地要彰顯什麼,掩蓋什麼,也就是在度量自己的身材,剪裁歷史這塊衣料。

    這決不是什麼罕見的現象。那麼,歷史的真相怎麼才能識別?這就需要透過多維的史料,多維的思辨,鑑識多維的歷史。所謂多維,就是相關歷史人物的迥異視角構成了不同維度,便於後人全方位的觀照和判斷。

  • 2 # 香茗史館

    關於方伯謙此人,目前爭議還是比較大的,雖然其最終因“臨陣退縮”之罪被處斬,但隨著近年來為其翻案人物和資料的出現,卻又使得整個事件變得迷霧重重。不過,從方伯謙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的表現來看,我更傾向於方伯謙“臨陣退縮”的說法。

    △《甲午風雲》中的方伯謙(右)

    豐島海戰背景和雙方實力對比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隨著日本組建新式軍隊,其先是侵犯中國臺灣,又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北韓和進一步侵犯中國。

    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6月3日,應北韓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進駐牙山,而日本也藉機出兵北韓。不久,隨著北韓政府和東學黨達成妥協,清政府隨即命令入朝軍隊在牙山集結,準備撤回,同時要求日本撤軍。

    △北韓東學黨起義

    面對清政府的要求,日本方面不僅予以拒絕,甚至公然挑起衝突,企圖武力控制北韓。清政府為了增援牙山孤軍,隨即派北洋海軍洋艦“濟遠”號、“廣乙”號,練兵船“威遠”號,炮船“操江”號,在“濟遠”管帶方伯謙的率領下,護送裝載援兵的“愛仁”、“飛鯨”、“高升”三艘商船前往北韓。

    而當清軍前往北韓之際,得到情報的日本軍方,也隨即下達了襲擊清廷護航艦的命令。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威遠” 護衛 “愛仁”、“飛鯨”兩輪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清晨,“濟遠”、“廣乙”兩艦也自牙山回航,接應正向牙山駛來的“高升”、“操江”,然而當到達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時,突然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截擊,豐島海戰爆發。

    △“濟遠”號防護巡洋艦

    豐島海戰中,清廷方面參戰的艦艇為“濟遠”號、“廣乙”號兩艘巡洋艦和“操江”號炮船(實際作戰能力較弱),而日本方面的參戰艦艇為“吉野”號、“浪速”號、“秋津洲”號三艘巡洋艦。無論是艦船數量、質量,還是兵員素質等,清廷無疑都處在下風。

    方伯謙記載的海戰經過和結果

    關於豐島海戰的經過,“濟遠”號的航海日誌有著詳細記載,而根據這份記載來看,方伯謙不僅表現的極為出色,甚至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

    △豐島海戰示意圖

    根據航海日誌的描述,在發現日本艦船後,隨著日方船隻的一發空炮,“廣乙”號便自行逃跑了,只剩下了自己的“濟遠”號在和日本三艘巡洋艦作戰,雙方激戰兩個多小時,這才相互停戰。十點一刻,“操江”號駛來,自己連忙打旗語告訴對方這邊正在交戰、令其返回,“操江”號便立刻轉向逃走,而日本船因見了操江號,便也沒有來得及追自己。但在十一點,日本的旗艦“吉野”號再度追了上來,“濟遠”號用尾炮連發四炮,全部命中敵艦要害,並擊斃日艦提督等數十人,“吉野”號不敵,連忙掛我方龍旗逃走,而“濟遠”號則因船舵機損壞,無法追擊。

    △《甲午大海戰》中的丁汝昌

    從航海日誌上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雙方交戰伊始,“廣乙”號的臨陣退縮導致了“濟遠”號孤軍奮鬥,雖然導致“操江”號被俘,“高升”號被擊沉,1100餘人傷亡,但卻也擊傷日艦並迫使其懸掛龍旗而逃,很容易給人造成反敗為勝、雖敗猶榮的印象。而在丁汝昌瞭解事情經過,向朝廷彙報之後,上海《申報》等便根據這份報告和訊息,開始英雄化方伯謙。而朝廷也根據這份奏報,對方伯謙和水手李仕茂、王國等進行了嘉獎。

    △李鴻章

    期間,雖然李鴻章曾給丁汝昌寫信,言道“方伯謙牙山之役敵炮開時躲入艙內,僅大二副在天橋上站立,請令開炮,尚遲不發,此間中西人傳為笑談,流言佈滿都下”。但在廣泛的輿論之下,朝廷還是於七月十一日頒佈諭令,要求李鴻章對方伯謙進行嘉獎。

    豐島海戰方伯謙表現到底如何

    當時,“高升”號雖然被擊沉,但卻有不少人倖存,而被日本擄走的“操江”號更是有大量船員存活,而根據他們事後的講述,以及“廣乙”號船員的描述,豐島海戰的面紗這才逐步被揭開。

    “高升”號獲救船員翰納根回憶稱,“……九點鐘,我們看到最前面一隻船,掛有日本旗,上面還有一面白旗招展。該穿很快向我們開過來,經過我們時,它把旗降下一次,然後又升上去,以示敬意。”(《中日甲午戰爭》1982年)“高升”號獲救船長也表示,“……掠過一隻軍艦,它懸掛著日本海軍旗,上面再有一面白旗,這就是中國軍艦‘濟遠’號。”(《中日甲午戰爭》1982年)“操江”號洋員丹麥人米倫斯在獄中寫信稱,“……二十三日早九點,見高升號輪船被日本大鐵甲三號攔住,該船距離操江號約3英里。操江管帶即行轉舵駛回,向西約行一點鐘之久,見濟遠兵船突由一島之後傍岸駛出而行,與一日本兵船開炮互擊……至上午十一點三十分時,該船駛近操江,突改向西偏北二度由操江船頭駛過,想離約半英里。濟遠懸掛白旗,白旗之下是日本軍旗,艙面水手奔走倉皇……濟遠兵船原可幫助操江,乃並不相助,亦未懸旗通知……”(《中日戰爭》1957年)“廣乙”號管帶林國祥於9月初現身後報告稱,“其時,濟遠在前,竟過倭船之側,倭船並未扯旗請戰,及廣乙行至日船對面,該船忽開一炮,以擊廣乙,濟遠在前,見之並不回輪助戰,即加煤燒足氣爐,逃遁回華……”(《中日戰爭》1957年)

    從這些描述來看,當時“濟遠”號在前,“廣乙”號在後,三艘日艦在經過“濟遠”號時並未扯旗交戰,反而在經過“廣乙”時突然開炮,導致“廣乙”號受損,而“濟遠”號不僅沒有進行反擊,甚至不顧受損的“廣乙”號,“即加煤燒足氣爐,逃遁回華”,“廣乙”號則不得不停靠北韓海灘。而逃走的“濟遠”號面對日艦的追擊,更是先掛出了白旗,見對方仍然追擊後,竟然又掛出了日本旗。最終,“濟遠”號順利逃回,“高升”號被日艦擊沉,一千多名官兵葬身大海,“操江”號被日軍俘獲。至於“濟遠”號用尾炮攻擊日艦“吉野”號之事,則完全是水兵王國成自行組織的。

    △豐島海戰示意圖

    而更有力的證據是,方伯謙稱自己重傷“吉野”號,然而事實卻是僅僅一個多月後,“吉野”號便出現在了黃海海戰戰場上,且沒有絲毫受過重創的跡象,就連濟遠號洋員哈復門也承認“吉野”號只是“小有損傷”。

    至於航海日誌,則是由於方伯謙擔心事後追責,才進行修改的。畢竟,按照《北洋水師章程》,臨陣脫逃可是要斬立決的。

    不過,以上僅為一家之言。關於方伯謙的評價至今爭論不休,正反雙方各執一詞,且均有“鐵證”為支撐,事實到底如何,恐怕永遠也沒有辦法復原了。

  • 3 # 不沉的經遠

    除了個別翻案論調之外,豐島海戰沒什麼疑雲重重的,中日雙方的記載都很明確的表明,濟遠不僅先逃,而且逃跑時還掛了白旗和日本旗。

    在北洋水師裡,方伯謙估計知名度僅次於鄧世昌了,當然兩個人的形象截然相反,方伯謙完全就是一個反面典型,在豐島海戰、大東溝海戰中兩次帶頭逃跑,最終被處死,也算是罪有應得。

    不過給方伯謙鳴冤的人也有,特別是他的家人,後來很是掀起了幾次翻案風潮,不過對比中日雙方記載來看就能發現,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就存在很大問題。

    濟遠艦

    按照《濟遠艦航海日誌》報告,日艦開炮以後廣乙就已經逃跑。方伯謙的報告也說在豐島海戰時遭到了日本三艘軍艦的圍攻,考慮到豐島海戰日本就三艘軍艦,這潛臺詞就是他獨立面對日軍攻擊了。而廣乙號的報告確實截然相反,說廣乙在和日艦交戰時,濟遠先跑路了。

    日方的戰報則是首先向濟遠開火,隨即廣乙發起衝鋒,吉野擔心廣乙要發起魚雷攻擊,所以主動規避。廣乙攻擊吉野未果,轉而向秋津洲發起衝鋒,雙方展開激烈炮戰,此後浪速也加入戰鬥。由於廣乙艦小炮少,所以被擊成重傷,艦員傷亡近半,不得不向淺水區駛去。而此時吉野則發現濟遠也已經調頭離開戰場。

    濟遠艦

    雖然日艦發現濟遠、廣乙離開戰場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廣乙是在向日本三艦發起進攻、失敗以後重傷退出戰鬥。這個時候吉野在躲避廣乙的攻擊調整航向,而浪速和秋津洲兩艦正打算繼續追擊廣乙,濟遠實際上並沒有受到任何一艘日艦攻擊,所以濟遠是利用廣乙牽制日艦的時候先行逃跑。

    而且從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下令不要管艦體被毀的廣乙,集中力量去追濟遠看,廣乙此時受傷也重於濟遠,應該說濟遠的逃跑有怯戰之嫌疑。

    吉野號

    當然,當時戰場上日本海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如果說濟遠僅僅是為了避免無謂犧牲,儲存實力撤退,倒也並非說不過去。但是濟遠在逃跑過程中,先後掛起了白旗和日本旗。濟遠掛白旗和日本旗一事,有日艦浪速、吉野報告和為清軍運送士兵的高升號船長高惠悌、洋員漢納根兩個目擊證人,可信度沒有問題,這就不是儲存實力能解釋的了。如果不是操江、高升兩艘運輸船正好誤入戰場,方伯謙很有可能投降。

    操江

    而且濟遠此行本身就是為運輸船護航,但是在遇到自己需要保護的高升號不僅沒有停下保護,連示警都沒有做,這顯然也嚴重失職。

    所以方伯謙在此戰中首先涉及怯戰先逃,其次懸掛白旗和日本旗,有投降之嫌,第三沒有盡到護航責任,可以說存在很大的問題。

  • 4 # 帝國中興

    豐島海戰確實是疑雲重重,特別是關於方伯謙的表現,關於方伯謙在海戰中的表現究竟怎麼樣其實記載的很少。豐島海戰之後方伯謙就被定性為臨陣退縮的無能之輩。方伯謙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回國之後被調入北洋海軍,在中日爭端日益激烈的時刻方伯謙曾向李鴻章建議集中使用兵力,以威海衛和旅順基地為依託,不宜分兵仁川和牙山,同時建議增購快船快炮,以備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優勢,可見他還是很有見地的。

    但是方伯謙的建議並沒有獲得採納,之後豐島海戰就爆發了。1894年7月25日凌晨方伯謙奉命從牙山啟航帶領廣乙艦前去對清軍運兵船護航,7點濟遠艦發現日本艦隊,7點15分方伯謙下令備戰,所有火炮裝填實彈。7點43分吉野艦首先向濟遠艦開炮,隨後方伯謙下令開炮還擊,濟遠艦的巨炮炮彈將浪速艦的訊號索打斷,桅炮則向吉野艦瘋狂掃射。

    在戰爭中雖然濟遠艦重傷了日艦,但自己也被日艦擊中,大幅沈壽昌,二副柯建章,練習生黃承勳先後陣亡,海戰中廣乙艦艦橋被擊中,燃起熊熊大火,隨後撤出戰列。濟遠艦則遭到日艦的圍攻,由於寡不敵眾,濟遠艦邊打邊撤,尾炮將吉野艦的艦體擊穿打壞發電機。隨後吉野艦艦艏中兩彈,艦艏開始下沉,遂放棄了對濟遠艦的追擊。8點20分清軍運兵船駛入交戰區,濟遠艦打旗語給運兵船撤退,但是由於運兵船航速緩慢,受到日艦追擊,12點43分濟遠艦撤退。

    下午一點高升號被擊沉,一點五十分操江艦投降。從交戰到濟遠艦撤離中間有五個小時的時間,而其他濟遠艦指揮官在八點以前已經全部陣亡,在隨後的幾個小時中倘若濟遠艦沒有一名出色的指揮官很難想象它能在激烈的海戰中堅持近四個小時,我認為在這四個小時中方伯謙一直在指揮對日作戰。其實大家都知道晚清時期的官場,黨派林立,利益纏綿糾葛,方伯謙有可能是站錯了隊才遭到了異黨的口誅筆伐,在此並沒有為方伯謙洗白的意思,只是史料就是這樣記載的。

  • 5 # 陶式防務評論

    30年前,就有給方伯謙翻案的文章了,公然登在了國內正規雜誌上。

    大意是,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上表現英勇。大副沈壽昌被炮彈炸碎頭顱時,方伯謙巋然不動(事實上無史實記載支援)。方伯謙指揮“濟遠”號獨立對抗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實際只有一艘“吉野”號),並且用詐降計重創了“吉野”號。乃至於甲午戰爭結束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還問投降的北洋水師將領,為何方伯謙這麼英勇還會被殺?

    但是細節決定歷史。

    豐島海戰,方伯謙所謂的“英勇”,並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歷史實證。僚艦“廣乙”號丟了,不幸闖入戰場的“高升”號、“操江”號丟了。所謂“重創吉野”,只是炸斷了吉野號右舷訊號旗,損傷不值一提。

    這場海戰中,“濟遠”號沒發揮任何戰術作用。方伯謙唯一可以值得肯定的成績,就是成功的逃跑,保住了“濟遠”號。

    但是方伯謙這個人,好歹是英國留學回來的高才生。英國海軍的傳統叫做“逢敵必戰”,不管自己一方是多麼劣勢,敵方是多麼優勢,都要主動發起攻擊——這叫做“納爾遜精神”。像一戰中的克羅內爾海戰,二戰中的第一次納爾維克海戰,都是典型。

    “見敵必逃”和“逃之必成”,這是英華人嘲笑法國海軍的段子。

    僅此來說,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對待本校畢業的方伯謙這個戰例,肯定是不會給好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言律詩如何寫如何寫一首真正的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