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講堂

    一、趙構的猜忌心理。

    趙構對岳飛有很強的猜忌之心。袁騰飛在《百家講壇》講述《兩宋風雲》時,說到岳飛之死,有一段張冠李戴的描述:

    根據袁騰飛講,趙構在殺岳飛之前也有過猶豫。問秦檜:岳飛應該是個忠臣,不會造反吧?秦檜反問了一句:當初太祖不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趙構聽了這個話,感到把岳飛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就太危險了。從這時候起了殺心。

    既然是學者在《百家講壇》上的講史,我一開始也是充分相信的,認為這個肯定有史料依據。不過根據我反覆的尋找相關史料,居然找不到袁騰飛的這一段描述出處在哪裡。反而是在宋代王大成作的《野老紀聞》中,找到了類似的記載: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負之,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潞文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度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兩鎮節旄,無罪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對,上道此語,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未知,到中書,再以前語白文公。文公直視語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

    在這個描述中,被構陷的主人公是大將狄青。文彥博對宋仁宗說了類似的一番話:.當初太祖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掌握了軍權後,照樣發動了陳橋之變。人是會變的,今天是忠臣,不等於以後也會是忠臣。所以為人君者,必須要提前做好防範,不能讓手下的武將具備發動兵變的實力。

    狄青最後被免職,沒有其他原因,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只不過是“無他,朝廷疑爾。”他錯就錯在自己掌握兵權,他把得到的衣服和糧食賞賜給士兵時,說“此狄家爺爺所賜”。而沒有讓士兵感謝“皇恩浩蕩”。這個做法讓皇帝很不高興,從而產生了猜忌之心。

    相比於狄青,岳飛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更大,掌握的軍隊也更多。更有可能讓皇帝感到不放心。

    因此,我懷疑袁騰飛在《百家講壇》講的這個故事,很有可能就是嫁接的狄青這一段。我不知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懷疑他是故意的,因為他這一段嫁接得非常成功,很好的解釋了岳飛的死因。

    岳家軍當時有多少軍隊呢?岳家軍的鼎盛時期,是南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有10餘萬人。岳家軍一共有12個軍,分別是: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而背嵬軍又是其中最精銳的部隊。擁有約8000名騎兵,是宋朝軍隊的王牌主力,是精銳中的精銳。相當於二戰時期德國的坦克兵團。根據《宋史》記載,在朱仙鎮岳飛曾以500背嵬精銳的騎兵大破十萬金軍。當然,這中間肯定有步兵的配合。

    岳飛擁有這麼強大的武裝力量,加上趙構又是個生性多疑的人。他不能不對岳飛有所防備。趙構曾經也打算過讓岳飛接管劉光世的部隊,節制川陝諸軍,並對岳飛講:

    “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

    這個決定可以彌補南宋軍隊互相沒有隸屬關係,協同作戰時配合不力的缺陷,岳飛非常高興。但秦檜聽說後,說服趙構,不能讓岳飛掌握太大的兵權,以免他一家做大。趙構遂收回成命。最終導致劉光世罷官後,淮西軍發生叛亂,四萬餘人投奔偽齊,損失巨大。

    趙構之所以會殺岳飛,根本就不是因為岳飛犯了什麼錯。而是因為岳飛長期領兵在外,雖然他目前還忠心耿耿,但誰能保證他有朝一日不也來一個“黃袍加身”?所以岳飛的罪名最後是“莫須有”。本身就是一個冤案,由於岳飛多年來在軍隊中影響力巨大,既然要把他從政治上打倒,從肉體上消滅他是個最安全的選項。趙構認為岳飛已經具備了有朝一日“黃袍加身”的條件。

    二、南宋的對金國策發生了變化。

    岳飛一心為國,作為一名武將,自己也是一名河南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擊敗金國,收復中原故土。辛棄疾所說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他們這些愛國將領的共同目標。

    岳飛才20多歲時,就向剛登基 不久的趙構上書“數千言”。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

    當時,趙構雖然批評他“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並且革除了岳飛的軍職。但在當時,抵抗金國的侵略,避免亡國,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思想。在這種大環境下,岳飛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在後來對金國的作戰中逐步嶄露頭角。並以其軍功,不斷得到提拔。這一段時間是趙構和岳飛的蜜月期。

    不過等到紹興7年以後,宋金兩國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其標誌事件就是金太宗死,完顏亶繼位,金國主戰派粘罕(完顏宗翰)死去,撻懶派開始掌權。偽齊政權被滅,兩國開始互相接觸派出使者和談,金國承諾歸還黃河以南原宋地,釋放高宗生母韋氏,歸還已故宋徽宗梓宮。

    這個時候的兩國關係,已經悄悄的從激烈的軍事對峙,轉變為“邊打邊談,以打促談”。其主要原因是:經過多年的戰爭,兩國都沒有力量消滅對方,都有和談的需求。而宋朝對金國的戰爭,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宋弱金強的整體態勢並沒有得到改變,再加上宋高宗有人質在對方手上。所以趙構的和談心情比金國還要迫切。

    但趙構雖然很想和談,從激勵士氣考慮,他不宜把這個話經常掛在嘴上。但是趙構要走和談這條路,和岳飛的人生理想是衝突的,所以岳飛對趙構上奏: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

    紹興九年,宋廷大赦天下,慶賀"和議"成功。岳飛上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示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趙構對岳飛這種行為也不好指責,趙構的辦法就是升他的官,加封岳飛為開府儀同三司,但岳飛並不接受,他說:

    "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他這個表態,不符合朝廷的大政方針。搞得趙構很不爽。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岳飛和趙構的政治目標就不一致了。在他們的蜜月期,他們兩個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保家衛國,擊敗金國的侵略。但到了邊打邊談的階段,岳飛的目標還是要擊敗金國,但趙構已經不想再打下去了。從這個時候開始,趙構和岳飛的關係開始逐步惡化。與此相反,趙構越來越信任鐵桿主和派秦檜。據《宋史》:

    檜首言"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及首奏所草與撻懶求和書。帝曰:"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蓋聞二帝、母后訊息,又得一佳士也。"……帝愀然謂宰相曰:"先帝梓宮,果有還期,雖待二三年尚庶幾。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見,此所以不憚屈己,冀和議之速成也。"檜曰:"屈己議和,此人主之孝也。見主卑屈,懷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

    秦檜主張,雙方不要再打仗了,南歸南,北歸北。基本維持現在各自的控制區域,金國佔領北方,南宋佔領南方,至於北宋的故土,反正也奪不回來,不如果斷放棄。他的這一套理論非常對趙構的胃口,兩個人有共同語言。趙構聽了他的話,高興得都睡不著覺。

    有一種觀點,認為岳飛和趙構的關係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有兩件事,一件是岳飛的要求沒有答到宋高宗的採納,賭氣跑到廬山為母親守制,還有一件是岳飛上書建議立趙眘為儲君,觸犯了權力禁區,引起趙構厭惡。這種觀點是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如果君臣兩人的政治目標一致,什麼上山守制,建議立儲,都不是什麼原則性的事情。趙構對岳飛反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趙構想跟金國和談了,但岳飛是個激烈的主戰派,影響到了趙構的和談大計。

    所以後來發生的郾城大捷 之後,十二道金字牌的故事,其實其本質就是君臣二人政治目標不一致而發生的激烈衝突。

    趙構認為:既然和談了,像岳飛這種竭力主戰的將領留著就是個隱患。殺岳飛,可以讓其他主戰的大臣不敢再對和談說三道四。

    但趙構在和談時又有點患得患失,他在發出十二塊金牌後,接到前方岳飛的捷報,又來了勁,竟然連續發出三份聖旨催岳飛進兵,但他掌不住秦檜等人的慫恿,很快又重新走上和談的道路。

    三、金國和秦檜等人的推動。

    宋金兩國經過多年的戰爭,雙方誰也沒有力量一下子把對方消滅,因此不僅是南宋,金國也有一大批主和派。所以對於竭力主戰的岳飛,這些主和的金人和秦檜之流對其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據《金佗稡編》卷八:

    虜自叛河南之盟,岳飛深入不已,檜私於金人,勸上班師。金人謂檜曰:“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

    金人把殺岳飛作為和南宋和談的條件之一提交出來。對於趙構來講,如果和談能夠成功,他也不惜犧牲一個岳飛。

    而秦檜是促使岳飛被殺的直接推手。 換句話說,趙構如果對岳飛沒有猜忌之心,岳飛死不了。如果僅僅趙構有猜忌,沒有秦檜之流落井下石,刻意陷害,促使趙構產生殺心,岳飛也不一定死得了。

    對秦檜而言,岳飛是個絆腳石,不把他殺了,和議難成;對趙構而言,既然和談成功,岳飛也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了,殺岳飛可以進一步鞏固皇權,駕馭朝政。

    秦檜一貫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被任命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是他二次拜相,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中原故地。秦檜主張和談,還不允許別人干涉。據《宋史》:

    十月,宰執入見,檜獨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兩端,此不足與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與臣議,勿許群臣預。"帝曰:"朕獨委卿。"……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確不移,乃出文字乞決和議,勿許群臣預。

    秦檜向趙構明確表示:既然讓我負責和金國講和,就只能和我商議,不準別人說三道四,思想要高度統一。秦檜不是專門針對岳飛,凡是反對和談的大臣,秦檜都要對他進行打擊。據《宋史》:

    奉禮郎馮時行召對,言和議不可信,至引漢高祖分羹事為喻。帝曰:"朕不忍聞。"顰蹙而起。檜乃謫時行知萬州。

    馮時行對趙構引用了一個典故:當初楚漢相爭時,劉邦的父親作為人質在項羽手上,項羽威脅要把劉太公烹了,劉邦對項羽說,我和你相當於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把咱爹烹了,別忘了分一杯羹給我。馮時行是想透過這個典故勸說趙構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能因為有人質而受制於金人。趙構對他說的這個話很反感,“不忍聞”。秦檜隨即就把馮時行貶職了。

    太學生張伯麟有一次題壁說:“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的父親嗎?”暗諷時局,秦檜立即將他杖脊,並刺配充軍。

    秦檜為什麼一心要主和?其實他迴歸南宋是帶有金人交代給他的任務的。南宋和金國戰爭多年,雙方上層通不到話。雙方的主和派亟需有一箇中間人。而秦檜主張的割地、稱臣、納貢,可以使金國在和南宋的和談中獲得利益的最大化。根據《宋史》記載:

    檜之歸也,自言殺金人監己者奔舟而來。朝士多謂檜與{滷木}、傅、樸同拘,而檜獨歸;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逾河越海,豈無譏訶之者,安得殺監而南?就令從軍撻懶,金人縱之,必質妻屬,安得與王氏偕?

    秦檜所編造的那一番迴歸南宋的故事,當時根本就沒有幾個人相信。很多人都懷疑他是奸細。宋高宗趙構應該也能猜得到他的身份,但秦檜從金國回來後,向趙構帶回了金國的口信,這就是一旦宋朝取得軍事優勢,金國就讓欽宗趙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從而扼制趙構。而趙構最怕的就是這一點。所以趙構得到了這麼一個能和金國對到話的人,才會高興得睡不著覺。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檜密奏高宗“論功行賞”,收回諸將兵權,韓世忠、張俊、岳飛分別被任命為樞密使和副使,撤除三個宣撫司。並派劉光遠、曹勳出使金國,根據雙方約定,以淮水為界,宋割唐、鄧二州。

    眼看雙方要簽署和議,對於一心主戰的岳飛,秦檜當然不會再放過。遂讓諫官万俟卨彈劾岳飛,張俊誣告張憲等人謀反,又以岳飛曾說自己和太祖都是三十歲任節度使,以及受詔不救淮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賜死獄中。

  • 2 # 中行偃1

    答:誰能領導岳飛!

    他初隨宗澤、又隨王彥、再隨杜充、後隨張所、張俊。

    其他人就不說了,最後這個張俊!我們看看岳飛是怎麼對待他的領導得?

    1130年四月,岳飛已歸屬御前右軍都統制、浙西江東制置使張俊部下。岳飛收復建康後,張俊要把飛派往饒州,扼守江南東、西兩路。但岳飛十分重視守衛建康的戰略意義。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戰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他向朝廷上奏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以為賊若渡江,必先二浙,江東、西地僻,亦恐重兵斷其歸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高宗看了飛的奏章,深以為是,遂改變張俊原議,並賜予飛金帶、馬鞍等物。

    張俊還能領導岳飛嗎?別說張俊了,趙構又能怎麼樣!

    紹興四年(1134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等州、信陽軍)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奏議得到朝廷許可,但趙構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岳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宋廷。高宗趙構接到岳飛的捷報後,岳飛因功除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岳飛以平楊麼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沒完!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請問,趙構還有什麼辦法嗎?一路飈升……不理不睬!?不殺他,不用趙構撤他,他自己就已經數次辭職了……趙構不許罷了。

  • 3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1殺岳飛是金國交給秦檜的任務。2這樣可以“殺雞敬猴”,嚇住那些放著安寧日子不過,非要收復河山的華人。3殺了岳飛,可以拔除了岳家的勢力。4宋朝建國不正,其祖無德,以小人之心度所有忠貞,軍權旁握是其歷代君王大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孩子的數學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