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瓷器鑑定真知堂

    本人專業是瓷器鑑定,不過,對於宣德爐鑑定也有研究。收藏不多,幾件而已。玩宣德爐,必須要去讀的就是《宣德鼎彝譜》。這本書雖然很有可能是明末偽書,但其中對於宣德爐的鑄造,工藝,來由所述非常清楚,可以肯定是一位或者數位曾經參加過鑄造宣德爐的人寫的。

    前人論宣爐,首重款,次及色,惜言之不詳,而以火候絕無發明,則色之真偽新舊殊難立辨。高子清《賞諸論》勝稱宣廟銅器制度古雅,而火功及銅之質色不載。《帝經景物略》載爐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經紙色為最,此不過大概言之。蓋銅有本質,以兌鉛多寡為別。俗雲“上古無黃銅”,以古所用皆出山銅,未經對前者也。出山銅即今紅銅,兌鉛則黃,重則青,爐之發光入水澄澈者,鉛力也。紅銅鑄物,汁水不能外現,故爐不取紅銅,獨青綠器。尚紅銅者,正謂古無黃銅也。

    一般而言,宣德爐首先看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的寫法,可以對照宣德瓷器上的寫法,德字心上無一橫,字型和沈度相似的晉唐小楷。就是宣德爐的寫法。

    其次對照宣德鼎彝譜上的器型。如果和書上對得上的,有可能是明代的東西,如獅首馬蹄爐,三足索耳鬲爐等。

    第三,宣德爐的銅質極其精湛,宛如嬰孩面板,當時最多經過十二煉。最少也有六煉,所得銅質有珠光寶氣之說。

    第四,真品宣德爐屬於皇家御製品。鑄造完畢後打磨極其精緻,俗話說三分靠鑄七分靠磨。後世仿品無力進行不計成本的打磨,所以從根本上不如宣爐精緻。

    第五,真品宣德爐都是傳世幾百年的,包漿深厚。包漿不厚者值得懷疑,但包漿過厚,把銅質完全蓋住的,更值得商榷。

    第六,宣德爐的顏色要搞清,參看前文。

  • 2 # 文藏

    宣銅器,即使流傳有續,但採用眼看手摸的傳統鑑定方法,時代上只能大致分出明、清,且有分歧。那麼除了在樣式、款識等方面鑑定外,是否有更為有效和令人信服的鑑定方法以區別宣德本朝器和後仿?—借用科學的無損檢測方法,透過X熒光光譜分析正可解決問題。

    故宮博物院精心挑選了有代表性的清宮舊藏(故字號)宣銅爐十件與一九四九年後入藏(新字號)宣銅爐三件共十三件進行了無損檢測,再結合檢測得出的瞿曇寺宣德年銅瓶標準器成分資料進行比對,一定會有所發現。

    明宣德 銅鎏金雙耳活環瓶及款識 青海瞿曇寺所有 青海省博物館藏

    檢測結果:這件宣德二年鑄造的「雙耳活環鎏金銅瓶」,雖然明顯借鑑或模仿了青銅器造型,但其材質卻是真正的黃銅(瓶口、耳、腹、足部抽檢,鋅含量譜圖峰值在11.808~14.653%,錫含量為0)。雖然該器鑄造略早於記載中的宣德爐鑄造時間,但其所用材質與記載中次年用「洋銅」鑄造的宣德爐可謂一脈相承。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3.3% 宣德爐最初是按照古代各種名器式樣鑄成,並非出於臆造,所以在宣德爐的造型中,如此件青銅簋式造型是應有式樣。爐身所鑄蟬紋、回紋也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重要紋飾,但用嵌銀絲手法做成如此華麗的裝飾圖案,卻是時代帶來的變化。鑄嵌工藝精湛,在歲月的侵蝕下仍然不失原有的風格,十分難得。1977年,耿寶昌、王文昶先生鑑定其為明代。

    檢測結果:含金1.9%,含鋅均值12.0% 器形周正秀雅。經過歲月累積,包漿厚實堅固。無絲毫澆鑄範縫、焊疤,應為傳承古老的失蠟法鑄造。宣德爐造型多按照古代青銅器、《宣和博古圖錄》和各名窯瓷器造型典雅者為鑄造藍本。本件器物造型即是以宋瓷中哥窯的雙耳三足小爐為藍本鑄造。

    檢測結果:含金1.7%,含鋅均值25.6% 皮色老。皮色下的器表隱現高低不平,這是鑄造時銅液冷卻收縮不勻留下的痕跡。鑄後器表也未完全磨光,形成一種獨特的工藝風格,此種現象在清宮舊藏宣爐中並非個例。附有配件爐瓦、錫質拔火套和鎦金銅蓋。

    ④明 內壇郊社款蚰龍耳圈足爐

    來源:清宮舊藏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23.9% 造型樸拙又不失空靈,皮殼使用痕跡明顯但未損。清宮舊藏的宣銅器中,也有在器底款識外圍繞二龍的類似圖案,但龍的形象不太相同,刻畫也粗細有別。本件器物龍紋雄勁有力,龍發從兩角間前聳,張口,龍眉向上,細脖,是比較典型的明代龍形象。其中一龍的龍尾似蛇尾,更加符合宣德時期龍的特徵。但另一龍的龍尾及龍爪特徵有異,不是典型式

    檢測結果:含金0.3%,含鋅均值2.0% 器表經過精心打磨,略呈黑漆古色。唇邊外侈,收頸,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口沿上左右兩邊起衝耳。器外底有減地陽文三行六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附雲足銅座。一九七七年十月經楊伯達先生鑑定為崇禎年仿。

    檢測結果:含金0.4%,含鋅均值6.3% 盞式造型。直腹,口略外傾,圈足內縮。 典型的康熙官造器風格,可為清代宣銅器的斷代提供標準。流傳下來的舊藏宣銅爐,凡盞式造型的多配戟耳或獅耳。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圖式及相關資料,戟耳爐又分為滲金裝飾、戟耳鎏金和無金飾三種類型,本件為康熙朝仿製無金飾類戟耳爐。

    檢測結果:含金0.5%,含鋅均值10.6% 造型雖然是宣銅器中最為常見的器形,但該器顯然與眾不同。除皮殼手感細糯外,款識還是正宗的鑄款。故宮舊藏宣銅器中,以款識而論,當屬雍正款最為迷人。本器款識風格屬於雍正款識兩種風格中的方體,其筆畫轉折分明,筆道細挺勻整,佈局也可謂法度謹嚴,是判斷雍正宣銅器鑄款的參考標準。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8.2% 此即前述「雍正御賜」臺幾式爐。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當年的臺幾爐是仿照宋定窯瓷器款式鑄造。而雍正器又是按《圖譜》所載樣式仿造,甚至連款識位置和書寫格式都無二致。值得注意的是,器、座檢測結果中,鋅、鉛的含量有較大差異,絕非一鍋銅水澆注,目測外表顏色也有明顯不同,不排除器座或非原配的可能。值得進一步研究。

    檢測結果:含金1.1%,含鋅均值16.9% 圓形,接近於簋。平口外侈,收頸,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雙環耳起自頸部,收於腹鼓處。器外底有減地陽文三行六字楷書「大清乾隆年制」 造型規整順暢,小巧不失大氣。厚實的平口,古拙的雙環耳,加上高度和角度均恰到好處的圈足,使整個器物古意盎然又充滿靈性。用料豐富,質地細膩無比,顯示出反覆冶煉的效果。由於從未使用,皮殼至今未損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17.6% 器外底有減地陽文三行六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附黃條:「嘉慶四年正月初六日收梁進忠交古銅爐一件。」黃條是舊時宮廷系在器物上的黃色紙條,通常記載該物的來源、安置地點等事項。因此黃條往往能給舊藏文物一個較明確的身份。以宣銅器的黃條內容來看,嘉慶朝收進宮中的宣銅器較多,需注意的是,黃條反映的內容不是鑄造時間,而是收進時間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3.5% 型制常見,老包漿。器外底有減地陽文楷書款「大明崇禎甲戍楓裡沈氏家藏」,字型筆道有力。 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七日耿寶昌、王文昶先生鑑定為明代沈家真器。

    檢測結果:含金1.5%,含鋅均值32.1% 以前故宮博物院展示宣德爐,因此件皮殼漂亮非凡,往往以為代表,可謂故宮所藏宣銅爐中的「明星」級別。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也逐漸發生了一些改變。此器三足從跟部起向上呈錐筒狀,顯得十分硬朗,與常見乳足不同;且三足的造型高度統一,規矩異常;款書筆道刀修痕明顯。帶此疑問,特意將其入選檢測,是為了找尋科學上的斷代依據。

    檢測結果:不含金,含鋅均值28.3% 故宮博物院所藏這件「行有恆堂」宣爐來自於一九五九年第十二次收購,之前的傳承經過已不可考。經檢測其鋅含量較高,說明鑄造工藝已有提高,清末、民國仿造此款器物的可能性都有。鑑於此,該件的檢測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是客觀地反映了從道光至民國時期宣銅器的資料,對以後建立相應宣銅器的資料庫,尤有重要參考意

    沈度書法輯字“大明宣德年制”款效果

    將故宮博物院藏品與瞿曇寺銅瓶的檢測成分(主要以主體含鋅及含金值考量,不記鎏金、嵌銀紋飾及器座)對比,十三件文物中最後三件雖非清宮舊藏器,卻因具特別意義而入選。⑬器的金色飾片及飾片中的高亮金色點非金質,含鋅量較高,箇中原因耐人尋味。具宣德款的⑫器含微量金,但含鋅量竟高達31.5%~39.8%,這已符合現代單相黃銅39%以下的鋅比值。

    宣德彝器圖譜 清寫繪本

    具崇禎款的⑪器的含鋅量在2.8%~5.2%之間,雖與瞿曇寺銅瓶相差較遠,但是和清宮舊藏之①、⑤器幾乎相同。有意思的是,⑪器自銘「崇禎」,而耿寶昌、王文昶先生也鑑定為明代沈家真器,而⑤器也曾被楊伯達先生鑑定為崇禎年仿。科學的檢測結果印證了當年的手摸目測,可見老先生們鑑定功力非凡。傳統鑑定方式結合含鋅量考量,曾被耿寶昌、王文昶先生鑑定為明代的①器,也應歸入明末。

    餘下清宮舊藏的②至⑨器,含金的有六件。雖然含金量大大低於瞿曇寺鎏金銅瓶(其檢測結果也許受到鎏金的影響),但也說明故宮舊藏的宣銅器有些確實含金(但不含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對比、科學地辨明時代,甚至篩選出宣德或近宣德的器物。

    ①、⑤器鋅含量很低,上述已證明為明末器物。⑥、⑦、⑧、⑨、⑩器是清代官造器,鋅含量比值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增高。順序排列很容易看出,從明宣德至清嘉慶,宣銅器的鋅含量比值圖譜曲線走了一個馬鞍形(明宣德時期的11%~15%左右,至明末的2%~7%左右,再到清康熙的6%~7%左右、雍正的7~11%左右、乾隆的17%左右、嘉慶的17%~18%左右)。這情況說明,明末鑄爐工藝一定是進入了一個非常時期。

    鋅在煉製過程中極易揮發。每一次加熱融化、闢渣去除氧化物、然後再加熱融化,都會使鋅嚴重氧化燒損—煉得次數越多,鋅損耗的就越大。明末宣銅器的含鋅比值似乎說明,這段時間講究反覆冶煉鑄爐,甚至比宣德時期煉的次數還要多。而這一時期恰好也是《宣德彝器圖譜》面世的時期,也許書中記述的十至十二煉,的確被人們應用到實際的煉爐過程中了。

    透過分析比較,唯有②號衝耳乳足爐可以認定為宣德本朝,這是在舊藏器的基礎上,又經銘款對比,特別是科學檢測證明的。

  • 3 # 杞棠鑑藏

    宣德爐是明朝宣德年間官鑄的一種銅香爐,是宮廷焚香供記神佛的專用香爐。簡稱宣爐。由於當時使用極難得的風磨銅,加一些金銀等貴重金屬,經過多次反覆精煉而成,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顏色美觀奇妙。再加上當時高超的冶煉技術和鑄雕技藝,使其在鑄工和式樣上更顯得無與倫比的精巧,成為明代一種著名的工藝品。在宣德鑄爐後,曾多次有人私鑄宣德爐,私鑄的數量頗豐,而且有的在銅質上和顏色上完全可以和真宣爐媲美。使清真假宣爐魚龍混雜,給宣爐的鑑別帶來極大的困難。

    1.觀其形,定其名。

    若宣爐爐體本身符合宣德爐譜上的某一種形式,就有一與之相對應的名稱。主要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床爐,缽爐,洗爐,筒爐等。若爐譜上無此式樣,就不會有與之對區的名稱。無盡稱之爐則不必考慮其為真宣爐。

    2.觀其底足之銅是否精細。

    精細之銅說明是經過多次反覆精練的結果。若粗劣之銅絕不是真宣爐。對於品相完整的宣爐,我們只有從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銅質精細或粗劣的程度。而對顏色剝落的宣爐,我們就可以直接從爐體本身上觀察到銅質粗細精劣的程度。中國曆來鍊銅之精者,以宣德銅爐為第一。故真宣爐銅質必精細。

    3.觀其作工。

    宣爐之作工極規律勻整。雖今日用機器仿製,也做不出其規律勻整的式樣。

    4.叩其爐,聞其聲。

    普通之銅經過四煉即現珠光寶色,若經六煉,每斤只可得半斤。據記載,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干將”“莫邪”二劍所用之銅皆經六煉。而宣爐所用之銅,屬於優質風磨銅,一般大都要經過十二煉,這才會寶光外現。經十二煉,每斤只可得四兩。用這樣優質的精煉之銅鑄之爐,用手叩之,所發出金石之聲,任何它器不能比擬。

    5.觀其圖和爐形是否對應統一。

    據記載:各種爐形都鑄刻、雕鏤有一定的頭像和圖形。且都處於爐身的不同部位。若爐體本身高大且周圍呈大平面或大圓面,其頭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圓面上。若爐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圓面時,其圖形在底部。如鼎彝爐、筒爐等,其影象在四周的爐外壁畫上。而乳爐、缽爐、床爐、洗爐及敦爐等,其圖形在其外底部。另據記載,中國自唐以來,各代的銅器、陶器、鐵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樣都是根據“三代”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式樣製作的。宣德爐也不例外。宣德爐的式樣若採用“三代”時期的格調,其影象圖形一律鑄雕龍。若採用“秦漢”之風采,則一律鑄鏤鳳。而四周爐外壁畫上鑄雕的龍和鳳都是正面頭像。且對應的兩面為雌性。另外對應的兩面為雄性。而在底外部鑄鏤的龍和鳳則為全身圖形,且系一雌一雄。無論是四周的正面圖像,還是反部的全身圖形,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底部的全身圖形,鑄刻雕鏤的唯妙唯肖,真可謂活龍活現,且影象和圖形皆與爐色等舊。

    6.稱其輕重,量其大小。

    按史書記載,宣爐的每種爐樣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口徑、腹徑、底徑,有一定的耳高、身高、足高。而且每種爐樣都有其精確的重量。宣爐其它可偽,唯有重量不可偽。重量一律按斤、兩、錢來計算,而斤、兩、錢則是以過去的十六兩秤為準。其精確度可以精確到現在的克。當然,現在鑑別時可以有少量的耗損和增添的餘地。

    7.觀其色。

    以顏色鑑定真假宣爐,歷來都是文物學家的觀點。然而,豈不知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有的宣爐上的顏色早已剝落。有的是人為的原因而致使真顏色剝落。在宣爐的製作過程中,除加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外,還要經過多次反覆精煉,使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名為銅爐,而買為銅與金、銀等的合金爐。有的因長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蝕而致使其顏色剝落。這樣的宣爐根不無顏色,然而卻是真正的宣爐。如何鑑定顏色剝落的宣爐呢?據史書記載,宣爐鑄成後,先在水銀加磨光寶粉中浸泡數十日,用水跟將銅爐薰透入骨,再經燒煉,使其顏色顯得分外美觀。根據此點,就要看爐體表面是否有水銀浸泡過的跡象,然後進行燒煉。若是真宣爐,其顏色儘可重新表現出來,目色澤桑潤,其光在內而寶色外現。若顏色不能復原,當不必視為真宣爐。

  • 4 # 愛誰就是誰2015

    包漿和款識是辨別的重點,形制很容易仿製,而包漿也是時間和空間留下的特定的痕跡,是很難仿製出來的,另外就是底部的款識,也是很重要的點,但更有效的方式還是要多看,多接觸實物,見的多了也就慢慢建立了對真品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東大國10萬大軍協力印度開戰,巴基斯坦火燒眉毛主動還人質;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