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煙閣論史

    說起英國的崛起,一定離不開“工業革命”這個關鍵因素。

    “農業革命”能在全球各地多處獨立出現

    人類在距今一萬年前開始,到至今三千年前,在全球至少9個地方獨立出現了“農業革命”。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類在獨自發展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從採集社會發展到了農業社會。

    這是因為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工具和集體協作發生了緩慢的變化,最終因為人口滋生,人類需要穩定可靠的食物供應。各個地方互相沒有聯絡的人類,在經過了採集社會之後,都進入了農業社會。

    即使時間上有先後,但是,農業革命是大家都可以獨自實現的。

    (全球農業出現的地點與時間,摘自美大衛·克里斯蒂安《大歷史》)

    但是,到了近古時代,“工業革命”就不是遍地開花了,而是獨此一家,這唯一的發生地點就在英格蘭。

    讓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了

    工業革命,是指在製造業、交通運輸、通訊系統中廣泛使用化石燃料代替人力和畜力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最終讓人類的生產製造能力比農業時代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但是,這一次,工業革命就僅僅只發生在英國。現在有一些公認的解釋,我這裡羅列一些:

    木材短缺而開裁煤炭;

    煤炭儲藏地離使用地很近,因此價格低廉;

    海岸線與河流相對降低了煤炭和其他產品的運輸成本;

    島國擁有防範入侵的天然屏障;

    具有商業頭腦的貴族,有自由企業制度;

    政府熱心於各種商業專案,比如要求與殖民地貿易使用英國船隻;

    君主權力收到限制,不能任意強加自己的意志;

    早早地廢除了農奴制(1574年解放了最後一位農奴);

    有限的行會制度;

    商船隊受到強大海軍的保護;

    擁有美洲殖民地,有北美提供的廉價棉花;

    創新能獲得獎賞或利潤;

    許多有價值的移民(荷蘭人、猶太人等);

    高工資;

    高識字率;

    礦產資源屬於地主而非政府;

    非國教徒被禁止在大學和政府部分認知,因此湧入工商業領域。

    總之,工業革命僅僅發生在了英國,隨後,英國的生產製造能力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國力也隨之大增。

    19世紀中期英國國力概況

    英國在1840年前後完成了工業革命,其生產製造能力也迅速飆升。

    英國的GDP在1801-1851年的50年裡,增長了125.6%;在之後的1851-1901年間又增長了213.9%。1700-1780年,英國工業年均增長率是1%;1780-1870年則為3%。

    我們華人都見慣了兩位數的增長率,可能會覺得這個資料太低了。

    但一個事實是:在工業革命前,人類需要1000年的時間才能使生產能力增長一倍。

    英國因此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最強盛的國家,它一國的生產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得多,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另外提供幾個十九世紀的外貿資料供大家參考:

    1850年世界貿易總額145億馬克,其中英國34億馬克,法國15億馬克,德國21億馬克,美國12.8億馬克。

    1870年世界貿易總額增長為374億馬克,其中英國92億馬克,法國45億馬克,德國42億馬克,美國34億馬克.

    英國出口額佔全球出口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

    結語:各種因素促成工業革命首先在英中國產生,才讓英國成了19世紀的頭號強國。

    工業革命讓英國有了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從19世紀英國完成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經濟、軍事等力量在全世界逐漸達到了巔峰。

    (完)

  • 2 # 歷史正反面

    英國從16世紀一個“泥腿子”小國,一躍成為19世紀世界頭號強國,這樣的蛻變的確讓人刮目相看,促成英國崛起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得天獨厚的島國位置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島國,他與歐洲大陸被英吉利海峽徹底分離開來,這個地理優勢,讓英國遠離了來自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混戰,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被無盡的戰爭糾紛給活活耗死的。

    15世紀末,隨著新航線的開闢,英國憑藉自己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地理優勢,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而此時歐洲的其他國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由於被歐洲大陸內部政治衝突所限制住,反而使得不起眼的英國得以大展拳腳。

    分權制衡的憲政體制

    1688年的英國光榮革命後,就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分權制衡制度的確立為英國的崛起,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礎。英國也成為了現代西式政治制度的先驅,分權制衡理念在英國,要比Continental其他國家貫徹的更徹底。

    分權制衡制度,極大限制了君主的權利,當時英國皇家的權利遠不如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帶來的好處就是給貴族和後來的資產階級的崛起帶來了空間。比如,早些年,海上商業活動主要是一些海盜們搶劫貨船,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不但不懲治海盜們,反而與其合作,為其提供政治庇護,然後給他們封爵,最後共同分享收益。後來的東印度公司,還有北美清教徒們,其實他們都不是英國的官方海上公司,而都是民間力量組織的,王室和政府對他們的管理和限制權利都非常有限。

    一個國家的執政集團如果有了錢後,通常情況要不就是窮奢極欲的消費,要不就是發展武力對外搞軍事擴張,歷朝歷代莫非如此。如果財富被民間非官方的人賺到,那就不一樣了,雖然他們也會大肆揮霍浪費,但是由於沒有像王室貴族們的政治地位,所以他們接下來會想辦法持續穩定的創造財富,將錢投入到生產行業,這樣就帶動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西班牙就是一個鮮活的反面例子,王室貴族們將從海上掠奪來的財富揮霍一空,他們要麼花天酒地,要麼對外窮兵黷武,最後什麼也沒剩下。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最終要得益於分權制衡的憲政體制。

    工業革命引領英國經濟一騎絕塵

    在海上貿易初期,歐洲國家憑藉巨大的航海優勢,可以肆意掠奪殖民地、掠奪貿易,這樣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積累財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國家實力才會穩定的發展壯大起來。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這一技術突破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隨後螺機、水力織布機接連出現。緊接著,在採煤、冶金等工業部門也出現了很多機器。最重磅的要屬瓦特在1785年改良了蒸汽機,從此各行各業的機器得到了更加便利和充足的動力,這也就直接促使了機器在整個英國迅速得以使用。以前的小作坊都被轟隆隆的大工廠所取代。英國的經濟實力一飛沖天,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經濟實力大增的英國,更有資本加大在海外殖民地擴張的步伐,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超級大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這個日不落帝國,讓其他國家聞風喪膽。

    綜述

    三百年的時間裡,英國憑藉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同時早早確立了分權制衡的憲政體制,最後憑藉技術進步引發了工業革命,從而一躍而起,成為了超級大國,當初的小島國終於揚眉吐氣屹立於大國之林。

  • 3 # 留研

    一、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英法兩國為了擴張領土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雙重打擊之下,英法兩國經濟大受傷害,民不聊生。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開始致力於轉往海外發展。

    二、在15世紀~16世紀,毛紡業成為英國的手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長。地主把農場變為牧場,併吞購買大量自耕農的土地,使他們無奈而成為新貴族和資本家的顧員。英國透過海外的貿易往來及對資源的掠I奪等實現了原始資本的不斷積累。1577年~1580年期間英國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0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逐步成為世界的海洋霸主。

    三、英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晚於歐洲大陸(14世紀~16世紀),但英國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逢勃發展和以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衝破羅馬教廷的束縛,使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後來居上。1688年~1689年英國爆發的資產階級"光榮革命",其宣佈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制度基礎。

    四、英國是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的誕生地。是史無前例的技術革命,其開創了由機器代替手工操作的時代。這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深遠意義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代替作坊,用機器代替人力,工業革命使依附手工勞動的自耕農消失,壯大了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誕生與壯大。第一工業革命加強了世界各國間的密切往來,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逐步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而牽先實現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至19世紀成為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是歷史的必然…

  • 4 # 歷史戰爭

    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崛起,成為十六世紀的海上霸主,制霸整個西方世界。而在這時,英國還只是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不列顛群島上的一個島國,它遠離歐洲大陸,國土狹小,資源稀少,除了手工業有點起色以外,其餘一概無法與西班牙等強國相比。

    可是,就是這個島國,卻在十六世紀以後不斷崛起,將西班牙、荷蘭、法國等一眾強敵擊敗。到十九世紀時,英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它還有一個輝煌的名字:日不落帝國。那麼,是什麼讓英國崛起,從一個島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呢?

    遠離大陸的島國,受制於各種原因,大多處於地緣政治的邊緣化地帶,它們往往在國際上沒有多少話語權,要依賴於大陸上的強國。可是英國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將自己遠離歐洲大陸的政治劣勢轉化為優勢,化身棋手,操縱歐洲大陸的政治。

    在十六世紀時,英國內有動盪不安,外有強敵法國和西班牙步步緊逼,可謂是內憂外患。針對這種情況,弱小的英國為了生存下來,只能採用務實的外交政策。英國擺脫掉宗教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對歐洲大陸採取“均勢原則”,施行以維護國家安全為首要目的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說簡單一點,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放棄對歐洲大陸的覬覦,藉助歐洲大陸上各國之間的爭端,維持歐洲大陸各方勢力的平衡。英國不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超級霸主,但它自己卻不會充當出頭鳥,它往往會拉攏其他國家,結成同盟,針對敵對的國家。比如西班牙強大時,英國聯合荷蘭共同抵抗西班牙;荷蘭崛起以後,英國又反目成仇,聯合法國對荷蘭發動戰爭;法國奪取歐洲大陸霸權以後,英國故技重施,聯合荷蘭、葡萄牙、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組成反法聯盟,最終擊敗法國。

    在均勢外交的幫助下,英國沒有花費多少力氣,卻在國際上得到大量的話語權,同時它還佔據地緣政治的主動權,使得歐洲大陸陷入內鬥,無力再去針對英國。英國則趁機發展,伺機向海外擴張。

    當然,英國也不是純靠一張嘴就可以讓歐洲大陸維持均勢,除了外交政策以外,英國仰賴的,還有它強大的海軍。

    英國是一個島國,它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到外敵來自海上的入侵,海軍對其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這樣一來,建立海軍自然成為英國國防建設的重點。

    英國的海軍建設很注重戰力,不斷對艦船和海上作戰戰術進行改良。最早在戰船舷側開炮孔的是法華人,英華人發現以後,便立刻如法炮製,製造出可以在戰船舷側開炮的艦船。到伊麗莎白女王繼位以後,英國海軍將領德雷克等人又提出新的方案,建造出大量新式大帆船。這種船可以裝備口徑更大的火炮,射程和殺傷力都有大幅度提升。而正是英國不斷改良的戰船,讓英國海軍能夠以少勝多,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走上爭霸的舞臺。

    不過,英國的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腐朽的封建制度,導致英國財政對於海軍的支援越來越少,這使得英國海軍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同時,巴巴里海盜以及荷蘭人也讓英國海軍損失慘重。

    直到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新的執政官克倫威爾十分重視海軍建設,他成立了專門的海軍機構,建立一支常備的海軍艦隊,並加大對海軍的財政支援,這使得英國海軍重新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

    除讓海軍強大以外,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讓整個英國煥發了生機。英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體制以後,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工業革命也隨之到來。

    工業革命是英國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它對於英國國力的提升是全方面的。工業革命以後,英國的城市化程序加快,恩格斯曾評價倫敦道:“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隨著英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英國的工業化程序也不斷加速,根據《世界全史百卷書》統計,

    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力質的飛躍,而世界殖民浪潮的興起,也給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提供了機會。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以後,西方世界便紛紛向海外殖民,而英國抓住了機會,它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不斷進行革新,最終擊敗歐洲一眾強敵,成為“日不落帝國”。

    參考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世界全史百卷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湖文徽明表達了什麼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