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藝術與教育

    在古代,有些人書法極好,又有些人繪畫極好,但注意,古代人的終極目的是出仕做官,那才是光宗耀祖的事請,如果你見到一個官員,不稱呼人家的官職,去稱呼人家為某某書法家,某某繪畫家,看人家不亂棒打你出去。

    琴棋書畫詩酒茶,只不過是古人文人雅士的基本素質,在他們心中,這些終是小道,是不能與忠君報國相提並論的,雖然偶有陶淵明那樣的隱士,但華夏泱泱幾千年歷史,才出了幾個?這都屬於另類。但作為興趣,我們相信那些書法家們肯定會對書法有種發自心底的喜歡和狂熱,但到底是楷書還是行草呢?很明顯,因人而異!

    歐陽詢肯定最喜歡楷書,王羲之半夜醒來在被子上寫字,肯定寫的也不是篆書,草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都能創出筆走龍蛇的狂草,說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草書,這沒有疑問吧。

  • 2 # 抱庸詩書

    謝千里馬老師之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專注而持久,才有靈感與開悟。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那份對書法的狂熱執著,是不可能成為名家、大家的。書法歷史上的那些名士大手,也百分百都是書法的狂熱者。

    篆隸楷草行,各人有各自的歡喜,以中國書法歷史文化之繁蕪厚重,每一種書體之下,都聚集著大量的狂熱者。鍾繇的痴狂,把抱犢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睡覺時在被窩裡心摹手畫,竟把被子劃破了幾個洞。還有墨池、筆冢等故事,不作綴述了。

    雖然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細分起來,書體五式之下,各自聚攏起來的粉絲群規模數量是不一樣的。篆書太磨人,草書太狂放,隸楷行三體更多,而尤以楷行為最。如以全民書法而論,人人學書大多由楷入手,因為楷書團隊最大。如以專業書學人群而論,實用性與美觀性兼具的行書,則更為洋洋大觀。因此,抱庸認為,書法狂熱者更為集中廣泛關注的,應該是行書。

    行書因其行雲流水、飄逸灑脫的藝術表現力及實用性,自魏晉以來便深受青睞、廣為流傳。行書歷經晉唐的發展,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隸、楷的發展都出現了盛衰更替,但行書長盛不衰,始終可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比如,有天下第一行書,而無第一篆隸楷草,書聖王羲之也是尤以行書見長的,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關注度與影響力。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殿堂,行書是一處最為絢爛多姿的寶藏。王羲之的“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魯公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以及 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等等,這些經典之作,足以光照萬古。

    抱庸淺談。

  • 3 # 呂永亮

    度娘說:狂熱就是極度的熱情。

    經常聽到新聞中XX狂熱分子實施了恐怖主義,XX狂熱分子宣佈對事件負責……

    自從把簡單的寫毛筆字改稱為書法,然後又把書法上升為高大上的藝術起,狂熱就開始與毛筆相隨了,因為藝術本來就是狂熱分了的產物!

    既然狂熱是一種極度的熱情,形為主義就必不可少了,形為主義甚至比寫書法本身來的更有現實意義,因為這才稱得上“狂熱”二個字!

    (這幾天突然蹦出了一個極其善於表性的行為大師,各路大師都沒有這貨會演及玩的出彩)

    所以,行草書就成了表現主義的不二選擇,古人早已經把形草書字型玩出了極致。那麼,我們現代人就從藝術的角度去形為主義一下書法,死板的楷書不適合形為藝術,而行草書卻是天然適合行為與狂熱的發洩。

  • 4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書法小道,壯夫不為"。詩詞文章,古人皆以末流視之。何來"狂熱″之追求意識?趣味丶愛好,各有所長,魏晉唐宋以來,書體完備,技法成熟,實為朝廷廟堂之用為先導,文人雅好為附庸。多是詔誥碑版丶信札文書之作。類如蘭亭序丶祭姪稿丶懷素自序帖等,皆非無病呻吟丶純為抒發愛書之"狂熱"而為。懷素以狂草著名,也僅是其個性狂放,以書顯性為目的成就了書法,而非為炫技而燒熱狂情。

    可以講,古人作書,非為道即為情。古人立身揚名,都不會以書法為主打。何人能純為書法而"狂熱"?

    今人,不為名即為利,又有何人純為"書法"而"狂熱“?務工務農窮困疲勞,科研學問默默無聞費腦筋,官商兩途不易混,跳舞唱歌要天賦,不承想華人還有附庸風雅愛書法的脾好,當今成就了一大批寫毛筆字的人,而且還單科獨立專業化,只要毛筆蘸墨寫漢字,就是書法。更可觀者,還有"創新"等說,連漢字的束縛都可打破。不必十年樹人德成藝成,即可揚名立萬,有名有利。這一道若不誘人"狂熱″,還有天理麼?

    楷書之為體,狂熱不起來。所以都想繞道走,一提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就急眼,甚至還得從書法史上找論據,以草丶行早於楷為因,不管是與不是,正合吾意,極力用來否定楷書的基礎作用。

    行書,亦不過癮。直奔草書,幾乎為不二之選,是否即證明今人愛草書而發狂?非也。此亦無玄機,路人皆知之。

    真為書法狂,亦非是好事。狂怪不求理法,情緒躁急無定力,坐不住十年冷板蹬,名利燒心,不能念茲在茲,於書法有何關係?

  • 5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如果用狂熱來形容喜愛書法,從古至今的書法家更狂熱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應該說學習書法達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都會痴迷和狂熱。至於說更狂熱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這要看書法家的個人審美標準、取向和追求。這個因素很複雜,或者說難以言喻。書法家當中有男女老少,也有性格和性情之別,又有學問、修養、環境、師承等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總之,每種書體和字型,不用擔心,都會有人繼承和傳承。這是從大的方面和情況來說,就是同一種書體和字型,如此的狂熱也是不盡相同。否則,怎會有各種各樣的風格、風姿和特色。不管哪種書體和字型,都是和而不犯,違而不同,它們字裡行間,甚至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可能會造成不知此也不知彼的情況,學不到真正所學的真諦。因為,每一種書體和字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容的,更是變化的。所以說,狂熱中要理智,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實際上,真正喜歡、熱愛書法的人,對每種書體和字型都非常狂熱。但是,深知生有涯而藝無涯,面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只能擇一而為,做到極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相信諸位,如果你真的熱愛書法,並且你已達到狂熱的程度和狀態,那麼,恭喜和祝賀你,你一定已經寫出出神入化的書法藝術作品了。

  • 6 # 翰墨今香

    古代書家對書法的狂熱程度

    古代書家對書法的狂熱程度,可能真的不如大家想象中的狂熱。我們現代人的理念是,喜歡上一門興趣愛好,然後就十分狂熱的追求,古人書法那麼好,應該比我們還狂熱。其實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

    古代的書法家大多數都是文人,這些人從小飽讀詩書,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考取功名,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務員。而書法只是為其目標服務的工具而已,等真的成為公務員後,書法也只是怡情養性的作用,不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瘋狂。

    昨日看歐陽修的一些書法論述中就提到過這個問題,歐陽修雖然不以書法名世,但他對書法還是很熱愛的,自己花費了很多的心學編篡的《集古錄》就體現了他對書法的感情。但是歐陽修始終認為書法是用來消遣的,一旦過於痴迷,為自己的字沾沾自喜或者有種要與人比個高下的念頭時,他就會警醒告誡自己:

    “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於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於好勝邪?”

    歐陽修認為,如果書法一旦染上了功利心,就變得與其它俗事一樣,失去了陶冶性情的作用,這不是君子所為。

    其實同樣的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老祖宗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告誡:“此藝不須過精”“慎勿以書自命”。書法對顏真卿來說就是日常的學習工作之用。後來因為性情中的喜愛,見的也多了,所以隨意自娛,不求其名而反顯其名。

    另外當代著名書法家,我非常喜愛的啟功先生,也曾經說過:我認為我稱不上是書法家,我的職業就是教書,書法和畫畫只是我的業餘愛好。

    所以,古代書家對書法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唯一兩個比較狂熱的書法分子,大概就是懷素和米芾了吧。

    歐陽修就曾經說過懷素的這個問題:

    “右懷素,字藏真,特以草書擅名當世,而尤珍於今世。予償謂:‘法帖者,乃魏晉時人施於家人朋友,其逸筆餘興,初未用意,而自然可喜。後人乃棄百事而以學書為事業,至終老而窮年,疲精神而不以為苦,是真可笑也,懷素之徒而已。’”書法家更喜歡行草書多一點

    古代書家楷書是童子功,從小就學楷書的,要參見科舉考試,楷書不過關那是找死。而日常的實際生活工作中,則多是行草書。

    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過:“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神采是什麼?就是書家學識和文化素養的體現,更主要的是書家在寫字時候的情感、情緒的體現。

    人不管是在悲傷還是高興的時候,心理變化還是很大的。而這個時候來書寫創作的時候,楷書因為節奏相對緩慢,是不適合情感的抒發的,而行草書節奏鮮明、用筆流暢快速,是非常適合抒情達意的。

    例如行書的三大法帖《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就代表了三種情緒,歡快、悲痛、鬱悶等。

    而且古人的很多法帖並不是為了將來成為字帖來創作的,很多的時候就是日常的一種書寫,“法帖者,乃魏晉時人施於家人朋友,其逸筆餘興,初未用意,而自然可喜。”這種情況下往往也都是使用的行草書。

  • 7 # 狂喜淡墨a

    如果用狂熱來形容喜歡書法,從古至今書法家喜歡楷書還是喜歡行草書的多?為什麼?

    狂熱屬於熱血型,性情中人,爛漫書人,大凡天才瘋狂激情的人,具有豐富熱烈的想象力,因此對於藝術喜愛一般都具有這種性格特徵。

    性情中人具有兩種一則是溫和心態,一種癲狂狀態。

    由此縱觀古代愛好草書者,極致狂草懷素張旭,已經冠以“顛張狂素”,米芾成為瘋癲,因了豪放不羈。

    鍾繇穩健而楷書勝於爛漫的王羲之,因性放而書流便行書,其行書高於鍾繇,王獻之性不羈放縱,有了筆連書體,行草至小草。

    因個性喜書之現象。枚不勝舉。今人寫書也沒有離開這個規律。

    狂熱與激情不分不離,楷書需要靜態禪境,草書境需要情性的衝動。書法人喜歡行書居多,兼之豪放與穩健,而草書無狂熱之情,不會體現使轉的起伏跌宕之韻律與氣勢。

    由此聯想文徵明為何唯獨一生不寫草字。雖然性情中人,屬於溫和清健。

    學識人一般理性思維多於感性,宋代四大家,蘇軾一代文豪,雖有行書絕無草字。黃庭堅草書境界儼然,行書也是大刀大槍,熱烈性比蘇軾大。黃庭堅的詩句感性意氣風發,蘇軾詩句更是氣宕雲霄。但是從書法書寫具雙重性,理性與感性,相互間依存。都是一種人世大徹大悟之歷練。

    依次可推之,性格豪放,炙熱者,一般在行書草書具有高書法境界。也有特殊情況,顏真卿楷書具筋骨血肉豐滿之美。而行草也是出類拔萃者。

    由此聯想到幽夢影裡有句話,“情必近於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該句用在書法藝術家身上,恰到好處。狂熱由衷情趣本真。

  • 8 # 鬱香墨

    個人覺得:書法中的“狂熱”,只有古代書家能做的到。因為:古代文書的書寫和鑑證,人的文化修養,人的基本學識和素質,往往是以書法質量的高與低所決定的。也可以說,書法從很大程度上,決定個人的前程之命脈。

    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隨著歷史的程序和變遷,習書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漢書,主要體現的是隸篆真書較多。兩晉時期,以行書和草書較為多見。到了後漢及唐朝時期,多見楷書及行草。宋朝以後(包括宋朝),楷書有所削弱,主要以行書法居多。所以,古代書法是交替互補出現的。

    當今,由於書寫漢字可由硬筆書法替代,加之現代電子化工業的發展,打字印刷技術的普及和提高,手工書法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也說不上“狂熱”。即使有,也只是一陣風,風過筆息。

  • 9 # 子衿書法

    說到古代對書法的狂熱,沒有任何書體能如草書一樣讓人狂熱。我們最熟知的人莫過於張旭。

    “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說的就是張旭對書法的狂熱。在唐代還有一個和張旭齊名的狂熱者,他就是以狂草而名世的醉僧懷素。

    要說狂熱的話,“顛張狂素”都不足稱之為極。早在後漢時期,草書剛剛興起之際。整個社會上興起的一股狂熱草書風暴,朝夕不息,飢無暇食,十日用壞一支筆,一個月用掉幾塊墨,衣服領口袖子全被染黑,口唇牙喝全是墨色,雖然眾人相處,不遑談戲,卻以手畫地,以草劌劇,手臂撞破,皮破肉爛,指甲摧折,見腮出血,猶不肯罷手。

    這是後漢人趙壹在他所作的《非草書》中描述的當時學習草書的狂熱。張旭懷素,他們的顛狂,是在喝醉酒以後,在酒精的作用下而發生的。醒了以後卻不能為。而在後漢卻是整個社會的人集體投入其中,所以才產生了“池水盡墨”的草聖張芝。

  • 10 # 周維祥書法

    謝謝千千千里馬邀請回答問題,(狂熱)這個詞在這裡不恰當,因為狂熱這個詞太(燥)了!用這個燥的情緒學習書法,必然會走向歧途,應該用(痴迷)學習書法,或者用(熱衷)學習書法,才能踏踏實實的學好書法,學習書法,必須要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傳說中王獻之,寫了三缸墨,只有一點像羲之的典故,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心態,否則,將一事無成。

  • 11 # 浮石散人

    狂熱,只是表達對書法的熱愛程度:到了一種幾乎瘋狂痴迷的境地。它與喜歡何種書體,當屬兩個層次的問題。

    大凡對藝術有執著追求的人,都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去,以至到了忘我的境界。書法愛好者也如此。楷、行、草、隸、篆,每種書體對愛好者都散發出誘人的魅力,都會引起狂熱的追求。因此是否狂熱,當與書體無關。

    所以"草書最為難",是需要深厚的功底和激情來書寫的。而這種激情與靈感,是不能以“狂熱"來比擬的。

  • 12 # 尤年

    用〃狂熱〃這個詞來評價喜好書法的程度,這好像還真不太多。再說了這裡的〃狂熱〃似乎是帶有貶義的意味。學習書法是件雅事,是件學問之事,豈是僅憑〃狂熱〃就可以做好的嗎?

    也許你所說的〃狂熱〃是與仕途有關的科舉考試吧。若這樣論起來最〃狂熱〃的就要數楷書了,那真是千軍萬馬拼楷書,萬豪齊力搏文章,兩者差一點,也許就失之千里了。可想而知,全國有多少莘莘學子,為了明天的前途在不分白夜的苦練楷書。此應當是當時最〃狂熱〃的書法學習熱潮了吧!不可否認,歷朝科舉制度的建立,把中國的楷書書法水平,推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當今者少有能及。

    若再有另一種〃狂熱〃,那就是草書和大草書了。其代表的就是〃狂癲〃懷素和草聖張旭了。

    要是再囉嗦幾句,上世紀80至90年代後,是最正宗的書法〃狂熱〃時期。那真是浮躁加狂躁、熱潮逐浪高。人數最眾、水平最亂、協會最多。但也就是這簡單的〃狂熱〃,也確實有助了以後書法學習的理性發展。

    我也是那個時候的一份子。

  • 13 # 孫舉海sunjuhai

    篆字是文字之根本。楷,隸字皆起於篆字。因此篆字是書法者之本,之厎蘊。瞭解得越多,懂得越多越好。楷隸書是書法的基本功。也是書法寫字的基礎。行書是運動中的楷隸書,流淌出的行書一改楷隸書的一筆一劃,四平八穩,既有楷隸的規矩,又有隨書寫速度的加快而出來的筆劃變幻,連而不亂。草書是書法之王!沒有好的篆,楷,隸,行書基礎決寫不出象樣的好草書耒。好的草書不僅是各種字型書法的昇華,而是在草書中充份表達出的一種氣質:豪放,大度,行雲流水,意氣沖天精氣神。有的人不講究篆,楷,隸,行書之功底,一上手就仿草書,寫草書,其實利用址位,明星效應唬一下人是可以的,但是在有一些書法知識的人眼裡一錢不值。我常說,不懂草書不要緊,多欣賞一下毛主席和清末民初前的一些草書大師的草書就明白了一大半。為什麼有許多寫篆,楷,隸,行的書法家不去寫草書其原因就在這裡。本領達到了氣度不夠;氣度有了基本功(篆楷隸行書基本功)不夠;兩項全有了藝術底蘊不夠。草書真難啊!

  • 14 # 上官1898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書法走向完整之始,也是中國書法蓬勃發展之始。即草行楷同時出現,可見當時的書法局面,用現在的話形容,那就是“井噴”,也可說是狂熱。但狂熱舊程度仍有所不同,其中對草書的探索確實非同一般,草書必須出格而又嚴謹合理的結構形態,是必須以熱情加超凡的智慧,才能達到完美的程度,前人付出了驚人的智慧和熱情,從趙壹的《非草書》所述可見一斑也。結論當然很明確,書法狂熱中的瘋狂非草書莫屬。

  • 15 # 如石說書法

    應該是草書。

    草書的字型和書寫過程更能表達人的主觀世界,在抒發人的性情,在淋漓盡致的揮灑過程中可以獲得精神愉悅。同時,寫得一幅打動人心的草書作品,也能帶給人以賞心悅目之享受。

    自古以來,不乏眾多書家痴迷於草書,崔瑗、杜度、蔡邕、張芝、鍾繇、王羲之等書法大家,無不精通草書。他們總結前輩經驗,在俗草的基礎上,發明創造了章草。

    也是他們,認為章草寫得不夠過癮,發明創造了今草。今草的誕生,意味著中國書法真正走向寫意、寫情、寫心的境界。

    草書的出現,不僅文人雅士競相模仿學,而且王公貴族、青年賢士,也大多狂熱於草書。這一文化現象曾經轟動了當時社會高層,認為代表社會的主流思想、以儒家為宗遭到了破壞和衝擊。於是,當時的學者趙壹的《非草書》,就嚴厲地批評了這種“怪象”。

    在當時社會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然而再回頭看,就不覺得“狂熱”了。

    而且,人的狂熱往往能戰勝一切。大躍進時代,“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就是例證。在漢朝被人恥笑的草書,並沒有阻止草書的發展。相反,持續狂熱升溫,到了唐代,以張旭、懷素兩位書法高手為代表,創造了大草、狂草,將草書的表現力推到極致。

    也曾經被認為是“狂野、狂怪、狂熱”。

    然而,再回頭看,才發現狂草是草書的新境界。

    這就是草書的魅力,也是“狂熱”背後的造化。

  • 16 # 瀚墨無極

    如果用狂熱來形容喜愛書法,從古至今的書法家各個都是狂熱者、痴迷者;如:張芝喜愛書法,每天從早到晚揮筆書寫,從不間斷,即使生病,妻子勸他歇息,他還說是小毛病,不能間斷練字,這種摯著刻苦的練字精神,最終被世人尊他為“草聖”。

    王羲之愛書法成癖,練鵝入迷,從鵝動態、形象靈感中悟出執筆、運筆方法,成就了他東方“書聖”稱號。名帖巜蘭亭序》、《快雪時晴》、《二謝》等最具代表性。

    歐陽詢下馬觀碑人人熟知,這墓碑是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所寫,歐見此碑為學其筆法,比比劃劃不願離去,最終為學此碑租房住了三天。還有張旭、懷素、等等名流都是及有悟性的書家,這裡不一一例舉了。

    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家,是靠勤奮、悟性、靈感、技與道、神與韻體現著書法藝術的本質,決定著書法藝術的品味,這就是古代書法家對書法藝術追求的關鍵所在。

    漢字藝術篆、隸、草、行、楷五體,惟草書為最高藝術,這是建立在博學、功夫、性情基礎之上的,並非一般能達到的書法藝術境界。

    篆書的寬搏、隸書的古樸、草書的飛動、楷書的嚴謹、行書的流暢各書體都具特色,也是當今學書者對古碑帖有所敬畏的。書學何體是和自身基礎有一定關係的。正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羅卜青菜各有所愛,書法並無一定的定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史上,漢和帝劉肇是一個怎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