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錢他爹
-
2 # 彭歡
清初的蒙古形勢
明末清初,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內蒙古),又稱察哈爾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
漠南蒙古(內蒙古)問題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康熙帝親政後,面臨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西蒙古)的問題。
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分為三大部: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在康熙朝出現漠北蒙古(外蒙古)的問題要從一樁血案說起[1] 。
一樁血案
兩部血仇土謝圖汗與札薩克圖汗,祖先本是兄弟,彼此相鄰友善,後來卻發生兩部大汗的血案。
事情是這樣的:康熙元年(1662年),札薩克圖汗旺舒克因私怨被部屬所殺,發生內亂。許多部民,為避戰禍,逃到土謝圖汗部。事後,康熙帝命旺舒克之弟成袞承襲其兄為札薩克圖汗。後札薩克圖汗要求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歸還其收留的本部逃亡部民,土謝圖汗拖延不辦。札薩克圖汗多次上疏康熙帝,要求土謝圖汗歸還部民。康熙帝進行調解,並指出:“生事互殺,交相戰爭,兵戎一起,姑不論人民困苦,即兩汗豈能並存?”(《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土謝圖汗仍然遲遲不還。統一臺灣後的翌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派大臣會同達賴喇嘛官員,到喀爾喀蒙古共同調解兩部的紛爭。康熙帝強調:“恐兩部不和,必致有攻戰之患。”所以,要盡釋舊怨,言歸於好。於是,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懸掛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當永遠和協。” [4] [6]
噶爾丹、沙俄的陰謀
但是,由於噶爾丹插手,利用兩部不和,拉攏札薩克圖汗,企圖達到吞併土謝圖汗部的目外蒙古在康熙初年均尚未進入清朝版圖[7]
的。札薩克圖汗背盟,與噶爾丹會兵。土謝圖汗以此為由,準備用計殺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土謝圖汗派人誘騙札薩克圖汗沙喇及其臺吉等,到固爾班黑爾格,加以殺害。又殺死噶爾丹之弟多爾齊扎卜。噶爾丹之弟被殺,事情就鬧大了。 [6]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突襲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不敵,部眾或遭俘殺、或逃散,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土謝圖汗之弟)的居帳也遭洗劫。土謝圖汗率部敗退,潰卒部民,瀰漫山谷,晝夜不絕。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也隨部東潰。清朝赴尼布楚談判代表團翻譯張誠在日記中寫道:“ 喀爾喀韃靼人攜帶家眷和牲畜逃難。”這時,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商量是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說,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土謝圖汗向清廷告急求援,康熙帝聞訊震怒,於是遣使責問噶爾丹。噶爾丹禮遇清使,但將戰爭責任全推到土謝圖汗身上,調停沒有結果。於是,土謝圖汗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所屬等,奔向內蒙古,到了長城邊外。噶爾丹也藉口追趕土謝圖汗而到達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的烏蘭布通。 [6]
噶爾丹這次發動東侵喀爾喀的戰爭,是同俄羅斯勾結,受到沙俄暗中驅使的,以此干擾中俄尼布楚談判,直接影響邊界畫定。清廷原本要與俄國在外蒙古地方,談判雅克薩戰後簽約問題;但因此次戰爭而使得道路受阻,無法談判,以致改在尼布楚會商,讓清廷改變態度,損失不少領土。所以,調解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是康熙帝的一項緊迫課題。 [6]
康熙帝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善於運用策略、講求實效的君主。他抓住取得烏蘭布通勝利、擊退噶爾丹內犯之後的有利時機,利用喀爾喀蒙古內部的紛爭,採取會盟的高招,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難題
-
3 # 論史
提問者所指的這次會盟一定是康熙三十年的多倫諾爾會盟(今內蒙古多倫縣),此次會盟象徵著清聖祖玄燁正式完成了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未竟之宏願,將漠北喀爾喀三大部(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併入版圖,成為了清朝治下的藩部。
蒙古部自明中期經達延汗分封之後,逐漸分化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塊,漠南蒙古16部是最早歸附於清朝的,被併入版圖,編為49旗。而也在清朝崇德年間,土謝圖汗袞布遣使入貢,皇太極命喀爾喀三部每年進獻白駝一匹與白馬八匹,謂之“九白之貢”,結成了並不牢固的外藩職貢關係(九白之貢年份存疑,各家史書有謂崇德二年者,有謂崇德三年者,故作模糊化處理)。
《皇朝藩部要略·卷三》:三年,……。詔歲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以為常,他物毋入獻。《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一》:二年遣使貢駝、馬、貂皮、鵰翎及俄羅斯鳥槍,命喀爾喀三汗歲獻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以為常。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關係並不牢固,喀爾喀與清朝雖然仍有朝貢、貿易這樣的聯絡。但是與清廷又是衝突不斷,總而言之就是時敵時友。就在崇德三年,札薩克圖汗素巴第還謀劃進攻歸化城,皇太極知道這個訊息後,立即率兵親征,最後以素巴第逃遁並貢獻方物道歉而告終。
《清太宗實錄·卷四十》:皇上率大軍至此,喀爾喀蒙古驚懼,未嘗侵犯我歸化城,亦未得與明人交易,已與正月三十日倉皇而去。而在順治三年,土謝圖汗袞布、車臣汗碩壘引誘漠南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兄弟叛逃率部北投喀爾喀蒙古,徹底引發了兩大政治實體的對抗,清攝政王多爾袞聞知此事,感覺到此次事件如不能迅速平定,清廷苦心經營20年的內蒙古政局就有可能土崩瓦解,遂以豫親王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領漠南外藩蒙古兵遠征喀爾喀,遠征軍先長驅直入,騰機思之子、之孫在內多人,斬殺擒獲蘇尼特部1800餘人及大批馬駝牲畜,其後又與喀爾喀五萬援軍激戰,並獲大勝,隨即班師。
《清史列傳·卷二·多鐸》:師次扎濟布喇克,喀爾喀土謝圖汗兩子以兵二萬,碩雷汗子以兵三萬,兩路迎戰,我師奮擊,大捷,追奔三十餘里。先後斬級數千,俘千餘人,獲駝千九百、馬二萬一千一百、牛萬六千九百、羊十三萬五千三百有奇。清廷不僅僅對喀爾喀蒙古進行軍事打擊,又持續性的對喀爾喀蒙古進行經濟封鎖,“自今以後喀爾喀、厄魯特從邊外前來,凡章京以下,披甲兵以上,若無駝只馬匹,有願買者,每一次止準買一匹,有違例多買者,所買之馬入官,問以應得之罪”,再加上政治分化,大量接收叛逃的喀爾喀蒙古人眾,在清廷組合拳之下,喀爾喀蒙古三大部終於屈服,分別在順治十二年(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和順治十四年(札薩克圖汗部)與清廷議罪和好,重建朝貢關係,相安無事長達30餘年。
但是,這一寧靜被崛起於漠西的準噶爾汗國所打破,準噶爾博碩克圖汗噶爾丹亦是一代蒙古族的雄傑,野心勃勃一心想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其在崛起後先後征服了新疆以及中亞的大片土地,儼然已經成為中亞霸主,而想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噶爾丹首先就必須征服黃金家族統治的漠南漠北。
《秦邊紀略·嘎爾旦傳》:卜失克兔汗事西北諸國,唯喀爾喀為大,稱汗久,莫與之京。及嘎爾旦省,顧易視被單,恥與併為雄長,有遠攻之心,而日簡練部落,若將赴鬥者,其事多秘而不宣,喀爾喀於是有戒心焉。恰好此時喀爾喀出現的內亂成為其吞併喀爾喀的契機,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和札薩克圖汗內訌。康熙二十六年,噶爾丹的好友、西藏第巴桑結嘉措以五世達賴的名義派出代表噶爾旦西勒圖與清朝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共同調解此次糾紛。出席的還有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及其帝哲卜尊丹巴一世、札薩克圖汗沙喇,以及噶爾丹的族弟多爾濟扎卜,席間雙方雖設立重誓盟好。但是席間還發生了達賴使者代表噶爾旦西勒圖與哲卜尊丹巴“抗禮”的情況。噶爾丹以此為名指責土謝圖汗一方,並且引誘札薩克圖汗沙喇攻擊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土謝圖汗決定先下手為強,執殺沙喇,並追斬噶爾丹弟多爾濟扎卜。
《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噶爾丹因以責哲卜尊丹巴呼圖克圖不敬達賴喇嘛為名,誘沙喇往會於固爾班赫格爾,察琿多爾濟邀殺沙喇,又追殺噶爾丹之弟多爾濟扎卜。康熙二十七年夏,噶爾丹越過杭愛山攻打土謝圖汗國,土謝圖汗不敵,在宗教領袖哲卜尊丹巴建議下,決定舉族向清朝臣服內附。
《清史稿·卷五二五》:喀爾喀集眾議投俄羅斯與投中國孰利,哲卜尊丹巴曰:“俄羅斯持教不同,必以我為異類,宜投中國興黃教之地。”康熙二十七年六月,康熙帝接到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的奏報“喀爾喀通國,各棄其廬帳器物,馬駝牛羊,紛紛南竄,晝夜不絕”,遂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喀爾喀問題,會議反覆磋商沒有得出結論,決定先派人查清事情原委再做決定。
同年七月甲戊,清廷決定派侍讀海三代至哲卜尊丹巴處,半途之中遇到準噶爾軍隊返回,並攜帶回了噶爾丹給康熙皇帝的書信,信中必欲至土謝圖汗和哲卜尊丹巴於死命,並要求康熙“拒而不納,或擒以付人”,這時康熙就斷定噶爾丹其志非小,噶爾丹一旦統一漠北蒙古,必會危及到漠南蒙古,動搖滿蒙的戰略戰略同盟,威脅清王朝的國家安全。於是果斷下令立即派兵保護喀爾喀蒙古的精神領袖哲卜尊丹巴。
《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六》:傳諭侍郎文達,令其往會阿霸哈納班第戴青、車陵戴青,公同派發兩戴青之兵,於澤卜尊丹巴所居之地,設哨防護。八月初三,土謝圖汗軍隊主力於噶爾丹再次大戰於鄂羅會諾爾之地,再次慘敗。至此,元氣大傷,“諸臺吉星散”,無力對噶爾丹發起反擊,南越瀚海,與哲卜尊丹巴會和。於九月正式請求內附,“我等為厄魯特所敗,奔進汛界,永歸聖主,乞救餘生,作何安插,一惟上裁”。
康熙皇帝此時認為這是收伏喀爾喀蒙古的大好時機,遂決定出面調解,於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寫敕諭要求噶爾丹“盡釋前怨,仍前協和,各守地方,休兵罷戰”,從本質上要求噶爾丹退兵,歸還喀爾喀領土,這對噶爾丹來說根本就是不能接受的。就在這康熙二十八年雙方你來我往的扯淡,噶爾丹非要置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於死地,而康熙也堅定的站在喀爾喀蒙古一邊,要求噶爾丹歸還喀爾喀領土,退回原地。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失去耐性的噶爾丹終於沿克魯倫河南下繼續進攻,康熙皇帝也於七月調動禁軍、八旗滿洲兵、蒙古兵迎擊,指責噶爾丹犯境乃是“背前言而隳舊好也”,結果清軍初戰失利於烏爾會河,噶爾丹揚言“今雖臨以十萬眾,亦何懼之有”,康熙皇帝又任命和碩裕親王福全統軍與噶爾丹的軍隊戰於烏蘭布通,摧毀駝城,擊敗準噶爾軍隊。
噶爾丹被擊敗後,喀爾喀蒙古形勢轉危為安,但噶爾丹仍然是勁敵,康熙決定此時應該立即結束喀爾喀兩翼紛爭。所以,絕頂親臨塞外組織會盟,此即回答開頭所講的“多倫諾爾會盟”。
四月三十日,康熙皇帝到達多倫諾爾,五月初一會盟開始,主要做了如下事情:
第一、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調解喀爾喀蒙古左右翼之糾紛以保證各部團結。
第二、排定會盟座次。喀爾喀七旗與內蒙古四十九旗同列並賜酒大宴。
第三、也是此次最重要的事項,就是將喀爾喀蒙古按漠南四十九旗“一例編設”,取消原有諾顏、濟農稱號,改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授札薩克,編佐領,並重申編旗之後,務必遵守國法,否則必嚴懲,“且國法具在,凡事必依所犯之法治罪”。
第四、展示清朝軍威。康熙皇帝對隨行的滿漢軍隊進行檢閱。
第五、賞賜參與會盟的內蒙古王公銀兩、袍帽。
第六、以銀布賞賜喀爾喀貧窮屬民。
第七、懲罰噶爾丹入侵時的通敵者。受罰者為烏珠穆沁親王妻子以及屬下臺吉。
多倫諾爾會盟之後,喀爾喀正式成為清朝主權下的藩部。這次會盟提高了清朝皇帝在蒙古各部中的威信,增強了清政府對蒙古的統轄,這無疑有利於保持邊境地區的安寧。而喀爾喀蒙古的壯丁,一旦有戰事,披甲從徵,部落提供戰馬,增強了清軍戰力,在以後征討準噶爾,平回部的戰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皇朝藩部要略》、《清史稿》、《清史列傳》、《秦邊紀略》
-
4 # 四爺sjc觀史
毫無疑問,清朝中前期的帝王: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前6代帝王都是開疆拓土,奠基中國版圖的奠基者和清朝的前期出色帝王。當然其中康熙爺在位61年,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擊沙俄,三擊葛爾丹,締造了1317萬平方公里清朝鼎盛版圖。此外,蒙古分三大分部:漠南蒙古(入關前皇太極時期就招服,也叫都。東蒙古)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特指葛爾丹蒙古)。
喀爾喀蒙古會盟,康熙把不修建維護長城改為把蒙古視為為長城的北疆屏障,顯示出千古一帝的氣勢和自信,此外先後康雍乾3代130多年盛世穩定條件下,最後在乾隆爺的時候覆滅準格爾汗國,鞏固北部邊疆和新疆大部分土地。
回覆列表
清初,喀爾喀各部內部矛盾不斷,俄國勢力和噶爾丹趁機插手。喀爾喀的內部矛盾和紛爭已經不能用武力解決,只能協商調節。康熙大帝為了加強北方邊防和對蒙古各部的管理,親率大軍在離京師八百多里的多倫諾爾和蒙古各部進行會盟。碦爾碦會盟也叫“康熙會盟”、“多倫會盟”。喀爾喀會盟從五月初一一直持續到初六。康熙會見蒙古各部貴族,對喀爾喀三部之間矛盾進行調解,使三部盡釋前嫌,力求團結,民眾不再承受離散之苦,又對哲布尊丹巴,土謝圖汗以及抗擊噶爾丹侵犯的有功之人進行了賞賜。五月初六,康熙帝帶領蒙古各部王公貴族檢閱滿、漢八旗軍隊,親自演射,宣佈仍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札克圖部由沙喇之弟統領,封為和碩親王,並按滿州貴族的封號,對原蒙古貴族賜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爵拉,將喀爾喀三部編為34個旗,旗下設參領、佐領,從此清廷確立了對喀爾喀三部的統治。喀爾喀會盟康熙透過請罪、眾議、赦免、賜宴、封賞、大閱、建寺、編旗等形式,平息喀爾喀兩部的積怨與紛爭;推行清朝的編旗、封爵和法律制度,穩定喀爾喀蒙古社會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之“感懷帝德,鹹傾心臣服,願列藩屬”。喀爾喀會盟康熙顯示出一個政治家的雄才偉略。透過喀爾喀會盟,外蒙古正式納入清政府的版圖。喀爾喀會盟加強了國家的統一,也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的北方遊獵民族邊患。康熙認為長城只是消極防禦的治標之策,再堅固也抵擋不了鐵騎的南下,而運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讓北方遊獵民族歸順才是徹底解決邊患的根本,這正是康熙懷柔蒙古,反對修建長城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