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吳三桂,這位處在明未清初的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物,無論歷史上如何對其進行定位,都是一個沒法繞開不提的人物!的確,在明未李闖圍攻北京,清兵意欲入關的時刻,他的舉動成了可能會左右到歷史走向的選擇!

    吳三桂為什麼甘背漢奸的千古罵名,也要引清兵入關?那是因為,吳三桂和李自成沒能就如何瓜分殘明的利益方面達成妥協!李自成沒有滿足吳三桂的"要價″!再加上吳家自身的利益也在闖軍進京後受到了侵害,兼有闖軍進京後軍紀敗壞,大失人心。拷贓追餉,濫施刑罰,引起了京城各界的不滿,…這些情況都有可能是促吳投清的推手,使其引清軍、滅李自成!

    吳三桂在康熙初年發動了"三藩之亂″反清(未復明),乃是因為康熙違背了順治等人許給吳三桂的"永鎮西南,世襲罔替”的承諾,要削除"耗費天下錢糧之半″的三藩!而這未免令吳三桂產生出過河拆橋之感!當吳三桂的土皇帝夢破滅之後,利用其盤根錯結的勢力反撲,就成了其必然的選擇!這也是因為吳三桂本身己經成為了一個政客、投機家。他的政治選擇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利益二字!吳三桂的叛明、反闖、叛清都是由此而來的。

    吳三桂反清後,沒有打出前明皇室的旗號!這是令他失去那些前明遺老遺少呼應的原因所在。而其本身因為當年的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叛明、叛闖,迎清兵入關併為其做滅南明的急先鋒行徑,己經坐實了其漢奸的名聲。故其本身並不具備號召天下人反清的資格!雖然在三藩之亂的後期,建立了所謂的"周”政權,但是因為沒有太多的忠誠之士相助,又沒有了己經被清朝的政策所分化、瓦解的同盟者的協力,更沒有渴望安定生活的百姓的支援與呼應。從而導致了事實上吳三桂是在以一己之力與整個天下對抗!在各方面的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他的投機失敗早已成為了定局!

    綜合上述:吳三桂這個政治投機份子,一生都在為了自身利益而左右搖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是從民族大義出發,而只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而經營,因此其失敗也就毫不奇怪了!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事,當時人們不覺得,後來看真是明末清初影響最大的政治事件,可以說滿清最終取得天下,吳三桂降清居功至偉!這裡的“功”,當然是滿清入住中原後排座次分戰果。李自成的失策:追贓助餉

    李自成在1643年10月於潼關擊敗孫傳庭,佔據長安,先是自封為大元帥,到1644年正月就自立為帝,以西安為長安,國號大順。開基建國後,國無二君,於是大順軍浩浩蕩蕩從關中出發,東征北伐大明朝廷。一路上摧枯拉朽,除了在山西代州遇到周遇吉抵抗,損傷七萬兵馬,其他地方基本是傳檄而定。李自成甚至都沒來得及派出去地方官,就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下。

    (李自成攻進北京)

    松錦大戰和汝州之戰後,洪承疇與孫傳庭都失敗了,大明王朝用最後的銀子養出來的邊軍精銳全都填進去了。此時,明王朝只有關外一支關寧軍還算有戰鬥力,其他地方都是新招募的流民兵,只是要一口飯吃,沒有經過戰陣訓練,哪兒會有戰鬥力?而且,局勢發展到如斯地步,就是傻子也看出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沒有哪幾個將領願意陪著這個即將沒落的王朝陪葬。

    李自成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地佔領北京,他原本以為要經過一年半載的征戰,他也好有時間去佔領新地區,恢復和發展生產。李自成東征,其實還有經濟的因素。以關中地區的殘破經濟,無法供養的起李自成的大軍,所以,李自成勢必要東征,不然就餓死在關中了。

    李自成提出的“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涼”政治口號甚得人心,人們被明王朝末年的三大餉給徵怕了。李自成一路北上,所過之處,都是斷壁殘垣,原來皇太極也經常剽掠北方,北方的經濟已經被禍害的差不多崩潰了。李自成發現他即使恢復徵稅,也不可能收上來多少糧食。所以當李自成進入北京,看到空空如也的明王朝國庫,心裡立刻明白了崇禎的苦處。

    百萬大軍進城總要吃飯呀!既然已經開國,那就不是尋常流寇,不能放開手去搶了,怎麼辦?反腐敗是一個好辦法。明朝實行低薪制,薪水低到一個當官的如果不撈取好處,他的公務就開不了章,因此大明王朝上下,但凡是要反腐,幾乎是一抓一個準,沒有冤枉的。

    李自成把崇禎想做卻因各方面掣肘不能做的事都給做了,首先是王公大臣的府邸全部查抄,可是很快錢就用光了。那就從一品大員開始徵稅。一品大員徵收完了,就輪到二品、三品了。

    (歷史的分水嶺:追贓助餉)

    這些人肯定不想給咯,哪怕李自成打字條也沒人會認賬。於是追贓助餉的動靜越來越大,絲毫沒有顧忌到李自成謀士李巖提出的善待吳三桂及其家人,嚴肅軍紀的告誡。

    吳三桂:待價而沽

    吳三桂已經準備投降大順了,他們跟其他地方的明軍差不多一樣的想法不願意把命運交給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尤其是很多邊軍將領的家眷都在京城,他們彼此聯姻,關係密切。所以他們也認為這不過是又一次改朝換代。所以,崇禎皇帝催他們火速前往京城救援,吳三桂在路上一直磨蹭到京城失陷的訊息傳來,吳三桂立刻撥轉馬頭,回到山海關,欲待價而沽。

    李自成勸降吳三桂,要他進京商量大事。吳三桂再一次啟程,這次又走到一半,吳家家丁報告說京城追贓助餉的事。吳三桂聽完後,心裡一陣發冷,這樣的大順政權值得投靠?吳三桂陷入了沉思。

    李自成實在打的太快,吳三桂帶著一部分數千人的關寧軍,還在做重建工作(松錦之戰中吳三桂只有數千人逃出來,後來在山海關再次招兵買馬),李自成的開國皇帝當的幾乎就是個現成。

    吳襄是吳三桂的父親,也被下獄了,被打的不輕。連主帥吳三桂的家人都無法護的周全,更不用提普通將校了。那麼,李自成對待關寧軍這個“前朝餘孽”到底是個什麼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吳三桂給李自成回信,只說陳圓圓被霸佔一事,其實言下之意是已經得知家庭變故。但是吳三桂不能直接說出關心家人安危的話,不然就等於推家人入火坑了。所以,點到即止,這是江湖人說話的藝術。

    (極限施壓:吳三桂陣前降清)

    李自成收信後,立刻派人去劉宗敏府中,告誡他說不能過分對待吳家。誰料此人竟說:皇帝之位在汝,拷掠之威在我。”眼見事情不成,李自成派往山海關的接收大員也被殺了,李自成也不得不考慮東征山海關了。

    吳三桂的部將此時不願意再降李自成了,因為他們認為那夥人即使入了京城,也不過是一夥賊寇。自家的身家性命見到他們手上能有個好?所以,此時即便是吳三桂顧念家人安危,也不敢違背眾人意願。這夥人都是刀尖兒上舔過血的,如果此時吳三桂還要以家人為念降李自成,那麼大軍來拔之日,即是吳三桂軍內訌之時。

    如果吳三桂能捨棄小我,成就大我,那麼他還是這支軍隊的主帥。如果吳三桂不能做到這樣,那麼關寧軍的將校們再換一個首領有何不可?

    關寧鐵騎總數不過三萬,已經有不少在歷次的大戰中投降了滿清,祖大壽還是吳三桂的舅舅,他還寫過勸降信。至於關寧軍中還有其他人在清軍中任職,這再也正常不過了。原本明王朝還在的時候,大家各為其主。如今大明王朝也沒了,被一夥流寇折騰沒了,他們何去何從,就不僅僅是吳三桂一個人要想的問題了。

    所以,吳三桂乞師助剿,乃至於在最後一刻在陣前剃髮降清,其實都是集體決策,當然,吳三桂是集體首腦,他自然承擔決策責任。不過整個關寧軍,死心塌地追隨吳三桂降清,這就不得不說李自成追贓助餉的政策失去了天下人心。

    (清兵入關)

    反清:吳三桂後半段人生

    至於吳三桂後來再次反清,則是滿清王朝坐穩江山後,對前明將領擁兵自重深感忌憚,意圖中央集權所造成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王輔臣等原來一般明軍降將,在清初一統天下時,作為開路先鋒,一路從東北打到西南,真是居功至偉!清朝皇帝也沒食言,都給他們封了王爵。這是因為清朝粗定地方,還沒形成穩固的統治,不能內部生亂的緣故。

    後來,清廷開科舉,鎮壓叛亂,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絕對控制力量,那麼,南方的那幾個油鹽不進的異姓王就成為了朝廷的心腹之患。吳三桂他們幾個心裡也清楚,清朝遲早要對他下手。所以,他們在地方搜刮無度,招兵買馬,他們心想讓自己強大了,清王朝就不敢對自己下手了。

    吳三桂所在的雲南一年稅賦收入是875萬兩,然後他還管順治皇帝一年要900萬兩。大清王朝一年財政收入也不過3000多萬兩,在清初這個數字還要少很多,這就讓新上臺的康熙皇帝覺得,這是大清王朝在拿著自家的銀子,幫著這些個反王們養兵。養兵做啥呢?最後還不是造清朝的反?

    所以,康熙皇帝以為自己手裡邊有吳三桂的一個兒子兩個孫子做人質,就認為吳三桂投鼠忌器,開始削藩。這吳三桂一開始還不敢相信清朝真的準備削藩了,寫信去試探,說削藩要花很多銀子的安家費,數目差不多是清朝一整年的財政收入。康熙皇帝算了一下,準了,給!不管多大代價,就得讓吳三桂搬家!其實,康熙是想用分期付款的辦法,先付個首期款,讓吳三桂動了窩,至於其他的錢,吳三桂一離開了根據地,哪兒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康熙聰明,吳三桂也不傻!他仔細一合計,心想,這康熙毛頭小夥子是真打算對我動手啊!這真的是逼得他不得不反。當年他反李自成,吳家三十多口人命就這麼沒了,如今再反清朝,他會在意在京城做人質的吳應熊父子三人嗎?

    其實康熙也太著急了一點,這歷來削藩,多數都削出來個禍滿天下,從古到今莫不如是。你動了人家的利益,如同殺了人家的父母。每個執掌權位的人都會形成利益同盟,因此一個受損等於整個體系受損。吳三桂造反時已經61歲了,再有5年他就老死了。在吳三桂老死後的權力交接過程中,再行削藩,就會容易的多。因為權力再分配過程中會對各種利益重新洗牌,必然有人受損,有人得益,到時只要因勢利導則水到渠成。

    (吳三桂暮年反清)

    康熙擒了鰲拜,自信滿滿,不願意養虎遺患,著意立即削藩,果然逼反了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在暮年反清,實在是清朝逼迫太甚的緣故。

    心術不正:吳三桂自食惡果

    至於吳三桂建立的吳周政權為什麼會快速失敗?原因就非常多了。

    吳周政權本身得國不正,難收天下人心。吳三桂有背叛明王朝,殺害明朝皇帝的前科,且反叛無常,所以,吳周政權在政治上沒有公信力,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吳三桂之所以在晚年建立吳周政權,不過是為了追隨他的那些將校們一個攀龍附鳳的機會,提振內部計程車氣,這是一場吳三桂內部人的自淫自嗨,是在軍事局面陷入僵局,對未來前程不甚明朗的情況下的末日狂歡。

    吳周政權在本質上是一個軍事征服政權,而吳軍並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將領能夠獨當一面,所以吳三桂都已經老態龍鍾了,還要再次披掛上陣。這讓吳周政權的國運都集中並寄託在吳三桂一個人身上,隨著吳三桂去世,吳軍內部利益紛爭不斷,戰力不斷下降,清軍趁勢反攻,逐漸收復湖南、貴州,將吳軍壓迫至雲南一隅。至此,大局已定。

    吳周政權立國西南,雖然路遠坑深,民風彪悍,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播州之役中,整個西南幾乎都被打空了。後來清軍、明軍在西南地區連番交戰,民力已竭,無法供應吳三桂大軍開支用度。直到今日,西南仍然是欠發達地區,在四百年前,就更是如此了。吳軍糧草不濟,只能巧取豪奪,導致民怨鼎沸,根據喪失。

    說到底,這也是吳三桂烈士暮年,已經失去了當年睥睨天下的勇氣和魄力,他想做的不過是想割據西南,沒有指望北京的龍椅,他擔心他活不到那裡。可是,割據西南的政權什麼時候成功過?最不濟的也要劃江而治呀!吳三桂年老了,想在他有生之年把吳軍內部的統治秩序安排好,給自己的孫子鋪好路。

    (吳三桂稱帝:末日狂歡)

    所以,他不急著渡江去打康熙,反而是急急忙忙稱帝,其實就是為了建立起世襲的法制,讓吳軍內部權力傳承少些波折。可能吳三桂也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所以著急了一些。

    吳周政權財政不濟,根基又失,內部不和(爭權奪利),在吳三桂活著時還能齊心協力,與清軍打的有來有往,可惜吳三桂志短,未能將戰場的勝利轉化成戰略優勢。所以,吳周政權在吳三桂去世後僅僅維持了三年就宣告終結了。

    吳三桂家,被滅族。

  • 3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回答這三個問題,應該分析他們的共同點,三個問題都與吳三桂有關!我覺得造成這些事情發生主要原因有兩點:吳三桂自身的性格和當時所處的環境,使他做出了這些決定,以及這些決定產生了這樣的結果。

    吳三桂自身的性格分析

    吳三桂最早是在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中嶄露頭角,但是這一戰他臨陣逃跑,致使明軍大敗,坑了自己,也坑了舅舅祖大壽。所以從小事就可以看出吳三桂以一個利己主義者,講究現實,君臣父子在他眼裡只是交換利益的籌碼,不要說比文天祥、張煌言之流,比起他舅舅、范文程、洪承疇都或有不如,這也是他後來多次的反覆的根本原因。

    幾次做出決定時的內外環境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北京,手下劉宗敏對士紳階層多有怠慢,甚至嚴刑拷打追問髒銀。這其中也包括了吳三桂當時正在京城父母妻兒吳襄一干人等,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後來人笑談而已,如果跟著李自成有錦繡前程,以吳三桂的身份和性格絕不會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之所以做出開關這種行為,只不過是他權衡利弊後做出來的而已。試想:跟著李自成,自己並非農民軍一系,很難獲得重用;而且李自成志大才疏、刻薄寡恩,吳三桂已經看出來難坐天下吧?

    反清如是,當時康熙皇帝削藩,以他的利己主義,怎麼可能交出權力,但是不交權怎麼辦?人家是皇上呀,那索性反了唄。

    失敗就更簡單了,經過吳三桂的多次反覆,都知道了他的為人,不可能獲得明朝遺民士紳支援,又逢清廷的明君聖主康熙,所以他一死,吳周滅亡只是早晚之事。

  • 4 # 真誠地看著你

    吳三桂反順降清是李自成政治失敗的產物。

    反清自立是因為康熙削藩。

    迅速滅亡是因為它自己就是清朝反漢屠漢的急先鋒,清朝不容它,它又想裹挾漢人反清自立,可惜啊,敢反抗的漢人都被它們殺了。天下初定,百姓都不想打仗,誰挑起戰爭,誰就是天下之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智勳直播出事故,直播間曬出1張陪玩女美照,土豪粉怒了:這是我老婆,如何評價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