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研究生報考指南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吳三桂之亂是大清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統治內部叛亂。平西王吳三桂本是大明山海關總兵,公元1644年北京被破,吳三桂在大順和大清之間選擇投降大清,開關放清兵入關。從此揭開了大清近300年的國祚,然而事過境遷,大清康熙帝駕崩,影響中央集權的三大藩王從此成為康熙帝的眼中釘,削藩之舉已經不可避免戰爭開始,吳三桂的兵馬出人意料的佔了上風,十幾年前入關的八旗兵馬好像一夜之間從虎狼之師變成了綿羊。於是康熙帝不得不建立漢軍對吳三桂作戰。漢軍的統領是漢人,那麼平定吳三桂叛亂的三員漢人將領的結局如何呢?趙良棟(1621年-1697年),字擎之,號西華,甘肅寧夏(今寧夏銀川)人,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趙良棟原是陝西綠營守備,後隨洪承疇經略雲貴,累升至廣羅總兵。康熙十一年(1672年),調任天津。三藩之亂時,趙良棟升任寧夏提督,平定駐軍叛亂,後率部進入四川,攫取成都,升任雲貴總督、兵部尚書。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會師昆明,圍城數月難以破城。趙良棟到後,不到一個月便攻破昆明。但因生性亢直,受權貴架空,遭到降職,遂告病回鄉。後來,趙良棟恢復將軍、總督官職,並封一等子爵。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趙良棟病逝,諡號襄忠。乾隆年間進封一等伯爵。王進寶(1626年-1685年),字顯吾,甘肅靖遠人,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王進寶早年隸屬甘肅總兵張勇麾下,隨張勇轉戰湖廣、雲貴,升任經略右標中營遊擊。康熙二年(1663年),王進寶改任甘肅提標左營遊擊,後由參將、副將,累升至西寧總兵。三藩之亂時,王進寶在陝甘屢破叛軍,被授為陝西提督、奮威將軍、一等男爵。後攫取漢中、保寧,留鎮四川,因病返回固原。建昌失陷後,再次到保寧督軍,進封三等子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進寶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勇。蔡毓榮,清朝大臣。兵部尚書蔡士英次子也。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後出任湖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雲貴總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墾荒事宜。康熙十四年(1675)率綠旗兵征討“三藩之亂”,後領銜綏遠將軍,總統綠營。先後敗吳三桂部於嶽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雲南。次年,累上疏論雲南善後事宜,言及蠲荒、理財、弭盜、軍制等十數事。後以吳三桂孫女為妾,坐罪遣戍黑龍江,康熙三十八年卒。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
3 # 歷史本就有趣
說起結局,我們要首先了解為何要啟用這三位漢將,開戰之初,康熙也沒有預料到,王輔臣會在西北叛亂,滿人將領又畏戰不前,他們似乎失去入關時的銳氣。三軍之中,一將難求。
滿人將領既然不堪重任,倚重漢人將領,就成為一種選擇。但這種選擇需要勇氣。畢竟王輔臣叛亂在前,北京的漢人官員又有畏戰的嫌疑。康熙起用了張勇、王進寶、趙良棟三位西北漢人將領。
那我們再說說三藩之亂後,這三位漢將的結局。張勇獲得一等侯、少傅兼太子太師的身份,死後追贈太師,諡號襄壯。張勇的兒子張雲翼,也被授予福建提督的職位。到雍正時,朝廷修建賢良祠,張勇名列其中。乾隆時,張勇靖逆侯被確立為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
王進寶的兒子被封為甘肅總兵。他本人被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勇,並進二等子爵。乾隆時,王進寶的爵位也被確立為世襲罔替的待遇。
趙良棟生前一度遭到排擠。直到晚年,康熙念及軍功,才恢復趙良棟將軍、總督的待遇,以一等子爵的身份下葬,死後追諡襄忠。但是,乾隆年間,趙良棟的功勞被重新確立,得到世襲罔替待遇,並加封伯爵。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漢人將領並不只有三位,比較出名的應該有四位,分別是:蔡毓榮、趙良棟、張勇、王進寶等。其中張勇、趙良棟、王進寶被稱為河西四漢將中的三位,另一位孫思克沒有過多的參與平叛吳三桂的戰爭;蔡毓榮是錦州人,屬於漢軍正白旗的一員。
在《鹿鼎記》(陳小春版)中張勇、趙良棟、王進寶這三位消滅吳三桂的漢族將領都在其中,不妨可以看看。
蔡毓榮戰功和結局。康熙九年,蔡毓榮擔任湖廣總督,1675年康熙授予他綏遠將軍,總統綠營兵,討伐吳三桂。先後在嶽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雲南擊敗吳三桂的軍隊,消滅吳三桂一戰他貫穿始終。在戰功方面,清朝中央政府對他的戰功還是有定論的,說他清廉不如趙良棟,戰功略低於趙良棟,征討吳三桂的漢人將領以他官職最高,戰功第二。
不過他犯了一個好色的大毛病,娶了吳三桂一個漂亮孫女為妾室,並放走了一批吳三桂的親人和將領,大都逃跑隱居起來,蔡毓榮是財色兼收了。(蔡毓榮像)
紙包不住火,這事被人告到康熙皇帝那兒,1686年他和他的兒子都被充軍黑龍江衛戍邊境,後特赦了他們父子,1698年病故。
雖然戰功不少,但是他呈報戰功時貪墨了其他將領不少功勞,又娶了吳三桂的孫女,清朝政府大都不宣揚他了。
趙良棟戰功和結局。趙良棟原來在洪承疇手下做官,經略雲貴,後調任天津總兵。1674年,寧夏提督陳福因為兵變被殺,趙良棟老家在甘肅,對當地熟悉,被推薦為寧夏提督,正式成為攻擊吳三桂的一員大將。
趙良棟最傑出的兩場戰役是奪取成都之戰和奪取昆明之戰,奪取成都後,他被升任雲貴總督,兵部尚書,康熙希望他再接再厲,雲貴還在吳三桂手裡,因此封了他雲貴總督。在奪取昆明之戰中,各路兵馬會師昆明,幾個月不能攻克。趙良棟率軍到達後,親自上陣,一個月清軍就攻下了昆明。(《鹿鼎記》趙良棟劇照,征討吳三桂首功)
趙良棟是一個直率的西北漢子,只知道軍功,不願意分軍功給其他將領,不聽清軍統帥的命令才攻下昆明,自然受到其他各路將領的妒忌和憎恨,戰功雖然他最高,架不住都彈劾他,不但沒有被封賞,還和王進寶共同召進北京。
趙良棟被降為鑾儀使(類似錦衣衛),僅僅是一個掛名無實權的侍衛高官。趙良棟自述功勞,朝廷評價他將功抵過,沒有封賞,部下的封賞都比他高,氣憤的他辭職回家了。
其實趙良棟的功勞確實很大,圖海、彰泰、明珠等人聯合一批漢將將他的功勞都分了很多,打壓他,康熙皇帝不願意得罪重臣,也就這樣了。
1686年,康熙皇帝念及功勞恢復了趙良棟的總督和將軍,他卻一條道走到黑,非要陳述自己的功勞,康熙皇帝說他氣量不夠大,他這才偃旗息鼓,不過也封了他一等子爵。最後病死在寧夏老家。
張勇的功勞和結局。1673年吳三桂起兵,招降了四川總兵吳之渙,派人勸降甘肅提督張勇,張勇卻把使者扣留,上奏朝廷,並防禦平涼王輔臣的進攻。(《鹿鼎記》張勇劇照)
圖海率軍圍困王輔臣在平涼城,吳三桂命令吳之渙率軍援助。張勇率軍三戰三捷,擊退吳之渙對王輔臣的援助,對勸降王輔臣是一大助力。王輔臣投降後,他又率軍收復平涼等地,然後他主要防守邊疆,1678年率軍擊退噶爾丹對河套平原的入侵。
1683年因病請辭,被留在北京,次年病故。乾隆帝時期他的一等靖逆侯被升級為世襲罔替。
王進寶的戰功和結局。王進寶原來隸屬於張勇,吳三桂之亂時因功封陝西提督,後奪取漢中、保寧,趙良棟打下成都後,因為他在四川的戰功最高,被留下來鎮守四川,這樣戰功就沒有繼續增加了,因此他上書彈劾趙良棟。(《鹿鼎記》,王進寶劇照)
他自己稱病返回老家固原,康熙皇帝召見了趙良棟和王進寶,將他們互相彈劾的奏摺返還,讓他們不要互相攻擊。王進寶沒有繼續任職,但是他的兒子已經擔任太原總兵,趙良棟弄了一個虛職掛了起來。
王進寶最後於1685年病死在家中。
除了蔡毓榮自己作死以外,其他三位漢人將領的結局都還是不錯的。趙良棟因為功勞太大,康熙皇帝明知道是打壓,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的將領對清朝威脅太大了,不得不謹慎處理。
-
5 # 春秋正義
平定吳三桂叛亂過程: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下詔盡撤全藩——吳三桂起兵叛亂——吳軍入貴州、湖南,三藩皆反——耿精忠、尚之信投降——康熙十七年(1673年)吳三桂稱帝,同年病逝——康熙二十年(1676年)清軍圍攻昆明,吳世璠自殺,叛亂被平息。
在整個平叛過程中,滿洲將領難堪大用,在湖南戰場與吳軍相持甚久,清朝調集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兵馬共7萬餘人,竟無法阻止吳三桂攻勢,在永興之戰中,清軍一次就損失了都統宜里布、前鋒統領碩岱等將領,在總體局勢有利於清軍之際,還被迫退回廣東,康熙皇帝不得不倚仗漢人將領平叛。
在這場內戰中,有三位漢人將領脫穎而出,分別是張勇、王進寶和趙良棟。
1.張勇——河西四漢將之首
張勇原為明朝副將,在清軍南下之時投降,後隨軍對大順、南明政權作戰,轉戰西北、雲貴等地,戰功顯著,吳三桂叛亂時,張勇是甘肅提督,活捉吳三桂的招降使者,斬殺前同事王輔臣的使者,被封為靖逆將軍。吳三桂派吳之茂北上協助王輔臣進攻甘肅洮、河二州,番族也趁機劫掠,張勇分路進擊,成功收復,被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後乘勝追擊,徹底擊潰吳之茂,招降王輔臣,收復平涼等縣,有力阻止了吳三桂兵馬進攻西北,進封一等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師。
1682年,功成名就的張勇入京覲見康熙皇帝,一年後辭官留京,後領兵至丹山防禦青海蒙古部落,不久後病逝,追贈少師,諡號襄壯,雍正時期入賢良祠,乾隆時一等靖逆侯爵位世襲罔替。
2.王進寶——河西四漢將之一
王進寶是張勇的部下,早年經歷和張勇差不多,既隨軍南下征討過南明,又鎮守西北討伐過回民叛亂,在吳三桂叛亂時是西寧總兵。他先後擊敗王輔臣、吳之茂,授奮威將軍,提督平涼。后王進寶與其子王用予進軍陝西,連敗王屏藩,逼得他自縊而死,隨後王進寶鎮守四川,在叛將胡國柱和夏國相的反攻下,四川告急,王進寶稱病不出,朝廷命其到保寧統軍,加封三等男爵。
平定三藩后王進寶受到康熙皇帝接見,被授予衣袍器物,其於1684年辭官於甘肅總兵,一年後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勇,在乾隆時其二等子爵定為世襲罔替,後晉為一等子爵,足見朝廷對漢人軍官還是很看重的。
3.趙良棟——河西四漢將之一
趙良棟原系陝西綠營守備,早年跟隨洪承疇征戰雲貴,先後任大同總兵、天津總兵,吳三桂叛亂時,受張勇舉薦,接替寧夏提督陳福之位,率百精兵便平定寧夏兵變,後參與對王輔臣的平叛。在南下陝西、四川的作戰中,趙良棟自告奮勇,出兵十日便收復成都,任雲貴總督,與其子趙弘燦寧夏總兵共同進攻雲南。不料遭遇叛將胡國柱和夏國相的反撲,建昌失陷,後又收復。在昆明圍城戰中,大將軍貝子彰泰領兵40萬攻城數月不破,趙良棟到後速戰速決,一個月內破城,逼死吳世璠,並且對城內財寶秋毫無犯。
戰後康熙皇帝追究其丟失建昌的責任,以功過相抵並沒有對其加官進爵,甚至貶為鑾儀使,1686年才恢復其官職,1689年趙良棟自述軍功,康熙帝加封其為騎都尉,九年後趙良棟故伎重演,康熙皇帝雖然責怪他氣量狹隘,但還是加封了他一等子爵,算是安慰吧。
1697年病逝,諡號襄忠,雍正時期入賢良祠,乾隆時期追封一等伯爵,並世襲罔替。
-
6 # 譚少盛老鴨
整個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王朝,還是外族建立的?康熙把過河拆橋,玩的淋漓盡致,平定三藩的漢人將領,註定下場不好,康熙朝兩個最大的貪官,索額圖,明珠,都不是什麼好鳥?
回覆列表
根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河西四漢將”最為出名,即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和孫思克,前三位都參與“三藩之亂”,並擔任主力部隊,所以說,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清軍三員漢人大將應是張勇、王進寶和趙良棟三位清名將!那這三位鼎鼎有名的漢將功臣,在滿人八旗子弟的朝廷中最終的結局如何呢?咱們來簡單的梳理一下。
首先來看看,河西四漢將之首張勇,張勇本為明將,後降清,靠累累戰功,升至雲南提督。三藩之亂時,任甘肅提督,被封為靖逆將軍、靖逆侯,切斷甘肅叛軍與吳三桂的聯絡, 以其戰功被加封少保兼太子少保,後又進封一等侯。晚年張勇以老病為由,自請辭官,留於京師,病逝後,追贈少師,賜諡襄壯。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帝興建賢良祠,張勇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帝將張勇的一等靖逆侯爵位定為世襲罔替。由此可以看出,張勇的結局還是非常圓滿的。不僅自己功成身退,也為子孫謀得一份榮耀。
再來看看,王進寶,早年隸屬於張勇部下,“三藩之亂”前累升西寧總兵,後屢破叛軍,升為陝西提督、奮威將軍,加封一等男爵。並進二等子爵。後因建昌失陷,將為三等子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進寶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忠勇,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王進寶的二等子爵,爵位被定為世襲罔替。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又追進一等子爵。王進寶雖然失陷了建昌,但是康熙皇帝念其功績,不再責罰,不管身前還是身後結局還是比較好的。
最後看看趙良棟。“三藩之亂”時,率部進入四川,奪取成都,升任雲貴總督、兵部尚書。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圍攻昆明時,滿清將領久攻不下,趙良棟到後,親自揮著大刀指揮軍隊,不到一個月便攻下昆明。由於這件事“搶了”滿清將領的功勞,又由於生性耿直,在朝堂時時受到排擠,大將軍圖海、彰泰、大學士明珠等隱瞞其戰功,趙良棟自請戰功,遭到御史彈劾其驕縱,“賜其白金二千,回寧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聞悉趙良棟病重,下詔慰問,病逝後,皇長子允禔參加葬禮,賜諡襄忠。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帝興建賢良祠,趙良棟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帝追進趙良棟為世襲罔替的一等伯爵。
三位漢人將領中,在平定“三藩之亂”功績卓著,張勇和王進寶的結局還是比較圓滿,趙良棟由於性格耿直,受排擠,生前沒有太榮耀,死後賜封,結局也還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