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者厚德載物

    袁紹的不堪完全是因為他生不逢時,遇到一個雄才大略的剋星曹操,就像項羽遇到劉邦,王莽遇到劉秀,朱溫遇到李存勖。

    如果沒有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取代東漢的很可能就是袁紹。

    袁紹根正苗紅,出身高貴的四世三公家庭,比大宦官後代的曹操更被人尊敬。

    袁紹雖然是庶出,各方面能力與人格魅力都要強於他嫡出的弟弟袁術,被擁戴為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盟主。

    袁紹在消滅強敵公孫瓚以後,佔據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在東漢末年群雄中實力最強,就連曹操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袁紹的小弟。

    袁紹手下人才濟濟,劉備公孫瓚的老師盧植曾經是袁紹的軍師,袁紹手下著名的謀士有田豐沮授審配郭圖許攸等,武將有鞠義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等,因為袁紹禮賢下士,荀彧郭嘉等超一流謀士都曾經在袁紹的賬下。

    但袁紹一直沒有認識到曹操是自己爭奪天下最致命的敵人,他很長時間把曹操當做自己親密的小弟,甚至派兵幫助曹操攻打自己的弟弟袁術,在曹操被呂布奪去兗州的時候,曹操一度都想投奔袁紹。

    當然袁紹性格上有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等致命的弱點,導致荀彧郭嘉等超一流謀士離開他投奔曹操。

    袁紹養虎為患,在曹操與呂布袁術劉備張繡等群雄作戰的時候,袁紹不但沒有趁機消滅曹操,反而經常支援曹操,因此袁紹最終被曹操消滅也算是在劫難逃。

  • 2 # 小妖趣談

    不堪??我覺得袁紹可不是這樣一個人,他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他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我們現在的人之所以對他印象差,也不過是受人誘導罷了。

    一個不堪的人能夠誅殺宦官、討伐董卓、統一河北嗎?我看不然或許有人說,袁紹出身名門,他做這樣的事是非常容易的,畢竟他有人聽他的,那你怎麼不想,劉阿斗還有整個蜀國,全蜀國都聽他的,也沒見他幹出啥來,更何況是一個世家大族的庶出子弟。

    我們從他討伐董卓等事也能看出,他能力是有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能名動天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袁紹做到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他的能力。不過袁紹此人也有弱點,他就是太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了,就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利到了曹操手中。

    若說他不堪,那為何在他死的時候,河北人難過的不得了,就像失去了親人一般,一個不堪的人能得到百姓愛戴嗎?我想是不能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袁紹治理方面也有一定才能。

  • 3 # 兵卒在江湖

    說袁紹,就繞不開官渡之戰。我們只要能把官渡之戰說清楚,也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官渡之戰,其實是沒有打多大的仗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梳理一下當時的時間線(為方便閱讀,以下省略年號紀年):

    公元199年,

    袁紹攻破公孫瓚,決定南下攻許;

    8月,曹操進軍黎陽;

    9月,曹操分兵守官渡,自己回到許昌;

    年底,劉備佔據徐州。

    公元200年,

    正月,董承衣帶詔事洩,被誅三族;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

    2月,袁紹進軍黎陽,田豐被關在鄴城,未隨軍出行;

    7月,劉備脫離袁紹,投奔劉表;

    9月,曹軍糧盡,欲退守許昌,被荀彧勸阻;

    10月,曹操火燒烏巢,袁軍大潰。

    看到沒有,並沒有想象中的軍團會戰。袁紹在得知糧草被燒以後,命張頜、高覽率重兵攻擊曹操營寨。可張頜、高覽陣前投誠,袁軍士氣渙散。最後,袁紹帶七百多人逃走,士卒降曹。曹操前後坑殺了七萬多人——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原因,但根據當時的情形推測,最大的可能應該是:曹軍缺糧,根本沒有額外的口糧養活這些人。

    這條時間線當中,有幾件事情節點,必須拿出來說一下:首先是郭嘉的棄袁奔曹。曹操並不是郭嘉的初戀,袁紹才是郭嘉的第一任老闆。這個事情很好理解,當時天下大亂,袁紹不僅是所有人當中名氣最大的、反董最堅決的,而且是實力最強的;再加上家族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加持,自然容易吸引到四方豪傑。但是,只待了幾十天,郭嘉就想走了,他看不上袁紹。而且,他還想拉著兩個小夥伴——袁紹的謀士辛評和郭圖一起私奔,使了勁的攛掇。而在對郭圖和辛評的勸說中,郭嘉提及了他對袁紹的具體看法,以及自己離開袁紹的原因。郭嘉首先說:有智之士要審慎地選擇主人,才能保全自己,建立功業。袁紹只想仿效周公姬旦禮賢下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然後,郭嘉指出了袁紹的具體缺點:“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翻譯過來就是: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因此,郭嘉決定離開。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用八個字,概括了袁紹作為一個領導者的重大缺陷。/ “多端寡要”,即事務繁雜,缺少重點,說的是袁紹做事沒有條理。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國家、公司,還是部門、團隊,組織越大,事務只會越多。如果你只是帶領一個小組攻堅克難,那麼你需要的,主要就是業務鑽研能力。但你若是一家大企業的CEO,那麼不管你的精力有多旺盛,你也不可能像小組長一樣,處理完公司的每一件小事,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所以,對於大企業的領導者而言,事情千頭萬緒,但一定要分得清主次,把握得住重點,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後做。這些都是做事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這對領導者的要求,就是邏輯清晰,條理順暢。但很遺憾,袁紹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像你身邊那些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領導們,他們的問題根本不是事情太多太雜,而是他們就抓不住重點。

    / 郭嘉指出袁紹的第二個問題,是好謀無決——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層級越高的領導,越不需要掌握具體的業務能力。領導是拿來幹嘛用的?是用來做決定的:在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以後,綜合多方因素,作出最優決定。——當然,話是如此,但事實上有多少領導能夠做得到,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而袁紹,就是做不到的一個。他能做到前一半——“好謀”,事情一定要翻來覆去反反覆覆的考慮。但是,等真用得著他來做決定的時候,他卻又總覺得還有未盡事宜。於是到了最後,他就只能是“無決”了這是袁紹的第二個重大缺陷。// 崗位不同,對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

    袁紹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爭奪天下的眼界,而在於沒有具有一個一把手所應具有的能力。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然後,我們把視野拉回官渡之戰。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意欲攻許,由此拉開了三國年間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的序幕。但是,狹義上的官渡之戰,要到第二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十月,才真正開戰。從袁紹起意到曹操擊敗袁紹,前後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都在幹嘛呢?首先,袁紹派人聯絡張繡和劉表,準備前後夾擊曹操——但是,都沒有成功。張繡在賈詡的鼓動之下,投靠了曹操;至於劉表,先是答應了袁紹,然後又放了袁紹的鴿子……

    這當中,劉備出來蹦躂了一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劉備趁機復據徐州。但很快便遭到曹操親自領兵征討,劉備大敗,扔下兄弟和家小,隻身投奔了袁紹,關羽則暫時歸曹。其後,曹操火速回兵官渡,繼續與袁紹所部僵持。

    在曹操追著劉備揍的時候,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勸過袁紹,讓他偷襲許昌。可袁紹說:哎呀我家小孩病了,我得請幾天假,工作的事之後再說。然後便放任曹操攻破劉備。等到曹操都回兵官渡了,袁紹才說哎呀我銷假了,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打許昌的事吧?田豐的火“噌”的一下就上來了:那時候讓你打許昌,是因為曹操不在!現在曹操已經回來了,你這時候再去,很容易導致我軍後路被襲!你別去了!袁紹一聽,很不開心:你這是什麼態度!怎麼能這麼跟領導講話!給我關起來!然後他就真的把田豐給關了起來,丟在大後方,自己帶著兵出征了。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攻東郡。曹操一溜煙跑過去,滅了顏良,殺了文丑,然後又一溜煙回了官渡,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袁紹很生氣,進軍官渡,最終與曹操形成僵持之局。

    在此期間,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沮授,反覆勸誡袁紹,但進言卻被袁紹全部拒絕。沮授都說了些什麼呢?和田豐類似,沮授提出的並不是具體的戰術方法,而是戰略目標:若想攻滅曹操,這個仗應該怎麼打?田豐和沮授兩人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建議袁紹不要和曹操硬碰硬,而是應該“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袁紹兵多糧足,但作戰能力不如曹操,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派人不斷的去騷擾曹操,使曹操疲於奔命。當然,這樣做的話,時間會拖得有點長。按照田豐的估計,打敗曹操估計需要三年時間。袁紹可能覺得,這時間太長了。而且就在沮授和田豐苦口婆心,口水都要說幹了的時候,旁邊還有別的人在煽風點火:袁紹手下的另外兩個人——郭圖和審配,就不停的建議袁紹應該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很明顯,後兩人的建議更對袁紹的胃口。於是計議已定:袁紹親率大軍出征,與曹軍主力尋求決戰,冀圖一戰而定。兩軍最終相持於官渡。

    袁紹對找曹操已經魔障了。許攸曾勸他:雖然已經兩軍相持,但在堅持正面戰場的同時,還是應該派偏師偷襲許昌。但袁紹說不行!我就是要先從正面擊敗曹操!後來的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許攸反水,曹操突襲烏巢,燒光了袁紹的糧食,袁軍大潰,袁紹逃回河北。曹軍因缺糧,前後殺投降袁軍七萬多人。

    如果我們將視野侷限在官渡之戰本身,會發現意外因素太多,如果這些意外沒有全部發生,那麼袁紹是不至於一敗塗地的。但是,若我們將視野拉長,就會發現袁紹的整個決策過程漏洞百出,在所謂的偶然背後,全是一個個的必然。袁紹手下出場的這幾個重要謀士,荀彧在戰前是曾經有過評述的:“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事後我們再看,會發現荀彧的判斷極為準確。

    / 田豐看到了事情的發展可能,但因為不懂得說服別人的方法和手段,最終惹怒了袁紹,是所謂“剛而犯上”。

    / 許攸反水,為曹操提供了得以成功的重要情報。為什麼許攸會反水?因為他家裡人貪腐犯事,被留守鄴城的審配給抓了。於是,許攸竟然真的因為“貪而不治”,給袁紹一方造成了重大打擊。

    / 而審配呢?在戰前隨意抓捕前線重要參謀的家屬,不考慮由此會引發怎樣嚴重的後果,全然沒有一點大局觀和方法論。以“專而無謀”來論,也真的是非他莫屬了。

    / 還有沮授。沮授倒是沒什麼明顯的缺點,但袁紹到後來已經很討厭他了,討厭到了“凡是沮授說的一概不聽”的地步。對此,沮授很是悲傷,在過黃河時,曾經感慨:“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主上狂妄自大,下邊的將領又只會貪功,悠悠黃河啊,我們能成功嗎!

    袁紹和謀士們如此互動,我們作為旁觀者,大概也能看出來了:袁紹的失敗,將是大機率事件。近年以來,網上不乏這樣的聲音:認為袁紹敗於曹操是運氣不好;又或者認為,袁紹本來也是能進決賽的選手,只不過是在小組賽中遭遇了太強的對手,所以才被提前淘汰了。但以在下看來,這些觀點,實在是太naive了——它們完全沒有觸及到解袁紹敗亡的根本原因。

    袁紹確實成功過。在官渡之戰前,他是毋庸置疑的最強勢力;而且在擊敗公孫瓚時,他的表現也的確可圈可點。但是,這些就真的能說袁紹也有統一天下的實力了?並不能夠。

    袁紹的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失敗,也有失敗的必然。如果說每一次的成功都體現著當事者的優良品質。那麼每一個失敗,也都暴露著當事者的不足與欠缺。袁紹前期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展現;而後期的失敗,則是缺陷的結果。他的成功和失敗,源自於他不同的品質。如果沒有曹操和他爭奪天下,或者更進一步來講,和他爭奪天下的都是如公孫瓚一般的見識短淺之輩,那麼以袁紹的優點來應付局勢,是綽綽有餘的,很可能沒幾年就能統一天下。但是,他碰到了曹操,對方綜合能力之強,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是一流的水平。於是,袁紹自己的不足就成了他成功路上的嚴重短板,一再的被曹操所利用。

    但是,到了和曹操對決之時,袁紹的缺點就成了不可原諒的錯誤。因為對手綜合實力也很強,而兩強相較,拼的本來就是絲毫間的差池。你的每一絲疏忽,都會被對方抓住,放大成致命的痛點。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袁紹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被一次次利用: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犯的錯,如放任曹操打敗劉備、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偏聽偏信等等,哪一個與此無關?對手不犯錯,你卻在反覆犯錯,到了最後,你的失敗只能是在所難免。袁紹敗後,有人向田豐道賀,說這下袁紹吃了虧,應該重視你的話了。但沒想到,田豐卻很悲傷,說:我可能命不久矣了!如果主公勝了,一開心說不定還能把我給放了;如今一旦戰敗,肯定不願意面對我,我的死期到了。

    在說這段話的時候,田豐總結了袁紹的另一個缺點:貌寬而內忌。田豐也確實說對了,袁紹回到河北以後,果然殺了田豐。《資治通鑑》行文至此,司馬光引用了《後漢書》作者范曄的話來對袁紹的性格做總結: 紹為人寬雅,有局度,喜怒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說的是袁紹剛愎自用,不能採納旁人意見。

    袁紹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在“自高”這兩個字裡:做人一旦自命清高,就會看不起別人,進一步的,必然就是剛愎自用。田豐看到了這一點,因此認為袁紹“貌寬而內忌”,也就是說他看起來從諫如流,但實際上心胸卻十分狹隘。

    而看到袁紹這個缺點的,還不止田豐一個,田豐的對頭——逄(páng)紀也看到了,而且利用了袁紹的這個缺點。

    當時,袁紹和逄紀說:“我不聽田豐的話,以至於失敗,心中有愧啊!”逄紀回答道:“田豐聽說將軍失利,拍手大笑,慶幸他的預言實現了!”袁紹於是對僚屬說:“我沒有用田豐的計策,果然被他取笑。”然後便下令殺了田豐。矜愎自高”以後,必然是“短於從善”。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也就能夠看得出曹操的高明之處了。曹操不僅自己個人能力相當出眾,而且善於納諫。翻閱史料,這類的事例簡直多到不勝列舉。不僅麾下眾多謀士給出的建議會採納,甚至其他人——如投誠的許攸,孫權手下的張紘等,只要他們說的有理,曹操也言聽計從。這有多難? 既要克服自己身居高位的自滿, 又要對現實有充分的掌握; 既能對提議者的立場有清晰的理解, 又能在諸多意見之間做出準確的權衡。

  • 4 # 仁者厚德載物

    袁紹的不堪完全是因為他生不逢時,遇到一個雄才大略的剋星曹操,就像項羽遇到劉邦,王莽遇到劉秀,朱溫遇到李存勖。

    如果沒有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取代東漢的很可能就是袁紹。

    袁紹根正苗紅,出身高貴的四世三公家庭,比大宦官後代的曹操更被人尊敬。

    袁紹雖然是庶出,各方面能力與人格魅力都要強於他嫡出的弟弟袁術,被擁戴為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盟主。

    袁紹在消滅強敵公孫瓚以後,佔據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在東漢末年群雄中實力最強,就連曹操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袁紹的小弟。

    袁紹手下人才濟濟,劉備公孫瓚的老師盧植曾經是袁紹的軍師,袁紹手下著名的謀士有田豐沮授審配郭圖許攸等,武將有鞠義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等,因為袁紹禮賢下士,荀彧郭嘉等超一流謀士都曾經在袁紹的賬下。

    但袁紹一直沒有認識到曹操是自己爭奪天下最致命的敵人,他很長時間把曹操當做自己親密的小弟,甚至派兵幫助曹操攻打自己的弟弟袁術,在曹操被呂布奪去兗州的時候,曹操一度都想投奔袁紹。

    當然袁紹性格上有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等致命的弱點,導致荀彧郭嘉等超一流謀士離開他投奔曹操。

    袁紹養虎為患,在曹操與呂布袁術劉備張繡等群雄作戰的時候,袁紹不但沒有趁機消滅曹操,反而經常支援曹操,因此袁紹最終被曹操消滅也算是在劫難逃。

  • 5 # 小妖趣談

    不堪??我覺得袁紹可不是這樣一個人,他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他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我們現在的人之所以對他印象差,也不過是受人誘導罷了。

    一個不堪的人能夠誅殺宦官、討伐董卓、統一河北嗎?我看不然或許有人說,袁紹出身名門,他做這樣的事是非常容易的,畢竟他有人聽他的,那你怎麼不想,劉阿斗還有整個蜀國,全蜀國都聽他的,也沒見他幹出啥來,更何況是一個世家大族的庶出子弟。

    我們從他討伐董卓等事也能看出,他能力是有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能名動天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袁紹做到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他的能力。不過袁紹此人也有弱點,他就是太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了,就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利到了曹操手中。

    若說他不堪,那為何在他死的時候,河北人難過的不得了,就像失去了親人一般,一個不堪的人能得到百姓愛戴嗎?我想是不能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袁紹治理方面也有一定才能。

  • 6 # 兵卒在江湖

    說袁紹,就繞不開官渡之戰。我們只要能把官渡之戰說清楚,也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官渡之戰,其實是沒有打多大的仗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梳理一下當時的時間線(為方便閱讀,以下省略年號紀年):

    公元199年,

    袁紹攻破公孫瓚,決定南下攻許;

    8月,曹操進軍黎陽;

    9月,曹操分兵守官渡,自己回到許昌;

    年底,劉備佔據徐州。

    公元200年,

    正月,董承衣帶詔事洩,被誅三族;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

    2月,袁紹進軍黎陽,田豐被關在鄴城,未隨軍出行;

    7月,劉備脫離袁紹,投奔劉表;

    9月,曹軍糧盡,欲退守許昌,被荀彧勸阻;

    10月,曹操火燒烏巢,袁軍大潰。

    看到沒有,並沒有想象中的軍團會戰。袁紹在得知糧草被燒以後,命張頜、高覽率重兵攻擊曹操營寨。可張頜、高覽陣前投誠,袁軍士氣渙散。最後,袁紹帶七百多人逃走,士卒降曹。曹操前後坑殺了七萬多人——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原因,但根據當時的情形推測,最大的可能應該是:曹軍缺糧,根本沒有額外的口糧養活這些人。

    這條時間線當中,有幾件事情節點,必須拿出來說一下:首先是郭嘉的棄袁奔曹。曹操並不是郭嘉的初戀,袁紹才是郭嘉的第一任老闆。這個事情很好理解,當時天下大亂,袁紹不僅是所有人當中名氣最大的、反董最堅決的,而且是實力最強的;再加上家族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加持,自然容易吸引到四方豪傑。但是,只待了幾十天,郭嘉就想走了,他看不上袁紹。而且,他還想拉著兩個小夥伴——袁紹的謀士辛評和郭圖一起私奔,使了勁的攛掇。而在對郭圖和辛評的勸說中,郭嘉提及了他對袁紹的具體看法,以及自己離開袁紹的原因。郭嘉首先說:有智之士要審慎地選擇主人,才能保全自己,建立功業。袁紹只想仿效周公姬旦禮賢下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然後,郭嘉指出了袁紹的具體缺點:“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翻譯過來就是: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因此,郭嘉決定離開。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用八個字,概括了袁紹作為一個領導者的重大缺陷。/ “多端寡要”,即事務繁雜,缺少重點,說的是袁紹做事沒有條理。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國家、公司,還是部門、團隊,組織越大,事務只會越多。如果你只是帶領一個小組攻堅克難,那麼你需要的,主要就是業務鑽研能力。但你若是一家大企業的CEO,那麼不管你的精力有多旺盛,你也不可能像小組長一樣,處理完公司的每一件小事,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所以,對於大企業的領導者而言,事情千頭萬緒,但一定要分得清主次,把握得住重點,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後做。這些都是做事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這對領導者的要求,就是邏輯清晰,條理順暢。但很遺憾,袁紹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像你身邊那些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領導們,他們的問題根本不是事情太多太雜,而是他們就抓不住重點。

    / 郭嘉指出袁紹的第二個問題,是好謀無決——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層級越高的領導,越不需要掌握具體的業務能力。領導是拿來幹嘛用的?是用來做決定的:在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以後,綜合多方因素,作出最優決定。——當然,話是如此,但事實上有多少領導能夠做得到,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而袁紹,就是做不到的一個。他能做到前一半——“好謀”,事情一定要翻來覆去反反覆覆的考慮。但是,等真用得著他來做決定的時候,他卻又總覺得還有未盡事宜。於是到了最後,他就只能是“無決”了這是袁紹的第二個重大缺陷。// 崗位不同,對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

    袁紹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爭奪天下的眼界,而在於沒有具有一個一把手所應具有的能力。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然後,我們把視野拉回官渡之戰。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意欲攻許,由此拉開了三國年間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的序幕。但是,狹義上的官渡之戰,要到第二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十月,才真正開戰。從袁紹起意到曹操擊敗袁紹,前後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雙方都在幹嘛呢?首先,袁紹派人聯絡張繡和劉表,準備前後夾擊曹操——但是,都沒有成功。張繡在賈詡的鼓動之下,投靠了曹操;至於劉表,先是答應了袁紹,然後又放了袁紹的鴿子……

    這當中,劉備出來蹦躂了一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劉備趁機復據徐州。但很快便遭到曹操親自領兵征討,劉備大敗,扔下兄弟和家小,隻身投奔了袁紹,關羽則暫時歸曹。其後,曹操火速回兵官渡,繼續與袁紹所部僵持。

    在曹操追著劉備揍的時候,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勸過袁紹,讓他偷襲許昌。可袁紹說:哎呀我家小孩病了,我得請幾天假,工作的事之後再說。然後便放任曹操攻破劉備。等到曹操都回兵官渡了,袁紹才說哎呀我銷假了,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打許昌的事吧?田豐的火“噌”的一下就上來了:那時候讓你打許昌,是因為曹操不在!現在曹操已經回來了,你這時候再去,很容易導致我軍後路被襲!你別去了!袁紹一聽,很不開心:你這是什麼態度!怎麼能這麼跟領導講話!給我關起來!然後他就真的把田豐給關了起來,丟在大後方,自己帶著兵出征了。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攻東郡。曹操一溜煙跑過去,滅了顏良,殺了文丑,然後又一溜煙回了官渡,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袁紹很生氣,進軍官渡,最終與曹操形成僵持之局。

    在此期間,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沮授,反覆勸誡袁紹,但進言卻被袁紹全部拒絕。沮授都說了些什麼呢?和田豐類似,沮授提出的並不是具體的戰術方法,而是戰略目標:若想攻滅曹操,這個仗應該怎麼打?田豐和沮授兩人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建議袁紹不要和曹操硬碰硬,而是應該“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袁紹兵多糧足,但作戰能力不如曹操,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派人不斷的去騷擾曹操,使曹操疲於奔命。當然,這樣做的話,時間會拖得有點長。按照田豐的估計,打敗曹操估計需要三年時間。袁紹可能覺得,這時間太長了。而且就在沮授和田豐苦口婆心,口水都要說幹了的時候,旁邊還有別的人在煽風點火:袁紹手下的另外兩個人——郭圖和審配,就不停的建議袁紹應該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很明顯,後兩人的建議更對袁紹的胃口。於是計議已定:袁紹親率大軍出征,與曹軍主力尋求決戰,冀圖一戰而定。兩軍最終相持於官渡。

    袁紹對找曹操已經魔障了。許攸曾勸他:雖然已經兩軍相持,但在堅持正面戰場的同時,還是應該派偏師偷襲許昌。但袁紹說不行!我就是要先從正面擊敗曹操!後來的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許攸反水,曹操突襲烏巢,燒光了袁紹的糧食,袁軍大潰,袁紹逃回河北。曹軍因缺糧,前後殺投降袁軍七萬多人。

    如果我們將視野侷限在官渡之戰本身,會發現意外因素太多,如果這些意外沒有全部發生,那麼袁紹是不至於一敗塗地的。但是,若我們將視野拉長,就會發現袁紹的整個決策過程漏洞百出,在所謂的偶然背後,全是一個個的必然。袁紹手下出場的這幾個重要謀士,荀彧在戰前是曾經有過評述的:“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事後我們再看,會發現荀彧的判斷極為準確。

    / 田豐看到了事情的發展可能,但因為不懂得說服別人的方法和手段,最終惹怒了袁紹,是所謂“剛而犯上”。

    / 許攸反水,為曹操提供了得以成功的重要情報。為什麼許攸會反水?因為他家裡人貪腐犯事,被留守鄴城的審配給抓了。於是,許攸竟然真的因為“貪而不治”,給袁紹一方造成了重大打擊。

    / 而審配呢?在戰前隨意抓捕前線重要參謀的家屬,不考慮由此會引發怎樣嚴重的後果,全然沒有一點大局觀和方法論。以“專而無謀”來論,也真的是非他莫屬了。

    / 還有沮授。沮授倒是沒什麼明顯的缺點,但袁紹到後來已經很討厭他了,討厭到了“凡是沮授說的一概不聽”的地步。對此,沮授很是悲傷,在過黃河時,曾經感慨:“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主上狂妄自大,下邊的將領又只會貪功,悠悠黃河啊,我們能成功嗎!

    袁紹和謀士們如此互動,我們作為旁觀者,大概也能看出來了:袁紹的失敗,將是大機率事件。近年以來,網上不乏這樣的聲音:認為袁紹敗於曹操是運氣不好;又或者認為,袁紹本來也是能進決賽的選手,只不過是在小組賽中遭遇了太強的對手,所以才被提前淘汰了。但以在下看來,這些觀點,實在是太naive了——它們完全沒有觸及到解袁紹敗亡的根本原因。

    袁紹確實成功過。在官渡之戰前,他是毋庸置疑的最強勢力;而且在擊敗公孫瓚時,他的表現也的確可圈可點。但是,這些就真的能說袁紹也有統一天下的實力了?並不能夠。

    袁紹的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失敗,也有失敗的必然。如果說每一次的成功都體現著當事者的優良品質。那麼每一個失敗,也都暴露著當事者的不足與欠缺。袁紹前期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展現;而後期的失敗,則是缺陷的結果。他的成功和失敗,源自於他不同的品質。如果沒有曹操和他爭奪天下,或者更進一步來講,和他爭奪天下的都是如公孫瓚一般的見識短淺之輩,那麼以袁紹的優點來應付局勢,是綽綽有餘的,很可能沒幾年就能統一天下。但是,他碰到了曹操,對方綜合能力之強,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是一流的水平。於是,袁紹自己的不足就成了他成功路上的嚴重短板,一再的被曹操所利用。

    但是,到了和曹操對決之時,袁紹的缺點就成了不可原諒的錯誤。因為對手綜合實力也很強,而兩強相較,拼的本來就是絲毫間的差池。你的每一絲疏忽,都會被對方抓住,放大成致命的痛點。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袁紹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被一次次利用: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犯的錯,如放任曹操打敗劉備、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偏聽偏信等等,哪一個與此無關?對手不犯錯,你卻在反覆犯錯,到了最後,你的失敗只能是在所難免。袁紹敗後,有人向田豐道賀,說這下袁紹吃了虧,應該重視你的話了。但沒想到,田豐卻很悲傷,說:我可能命不久矣了!如果主公勝了,一開心說不定還能把我給放了;如今一旦戰敗,肯定不願意面對我,我的死期到了。

    在說這段話的時候,田豐總結了袁紹的另一個缺點:貌寬而內忌。田豐也確實說對了,袁紹回到河北以後,果然殺了田豐。《資治通鑑》行文至此,司馬光引用了《後漢書》作者范曄的話來對袁紹的性格做總結: 紹為人寬雅,有局度,喜怒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說的是袁紹剛愎自用,不能採納旁人意見。

    袁紹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在“自高”這兩個字裡:做人一旦自命清高,就會看不起別人,進一步的,必然就是剛愎自用。田豐看到了這一點,因此認為袁紹“貌寬而內忌”,也就是說他看起來從諫如流,但實際上心胸卻十分狹隘。

    而看到袁紹這個缺點的,還不止田豐一個,田豐的對頭——逄(páng)紀也看到了,而且利用了袁紹的這個缺點。

    當時,袁紹和逄紀說:“我不聽田豐的話,以至於失敗,心中有愧啊!”逄紀回答道:“田豐聽說將軍失利,拍手大笑,慶幸他的預言實現了!”袁紹於是對僚屬說:“我沒有用田豐的計策,果然被他取笑。”然後便下令殺了田豐。矜愎自高”以後,必然是“短於從善”。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也就能夠看得出曹操的高明之處了。曹操不僅自己個人能力相當出眾,而且善於納諫。翻閱史料,這類的事例簡直多到不勝列舉。不僅麾下眾多謀士給出的建議會採納,甚至其他人——如投誠的許攸,孫權手下的張紘等,只要他們說的有理,曹操也言聽計從。這有多難? 既要克服自己身居高位的自滿, 又要對現實有充分的掌握; 既能對提議者的立場有清晰的理解, 又能在諸多意見之間做出準確的權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墨西哥5月31日宣佈,全面放開墨西哥和美國邊境管制,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