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局中人
-
2 # 史不言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說到皇帝的大兒子,首先大家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講的就是子承父業,而作為皇帝的大兒子也就是皇長子,那麼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將來就會成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帝國的繼承人,所以從一生下來,皇長子就是備受關注的。這還不算因為皇長子會繼承皇位,但是皇帝不會只有這一個孩子,所以註定皇長子的生存空間將會大大縮小,但凡有一點錯誤都會被無限擴大。
皇長子即為太子,擁有權力,使得帝王猜忌即使皇長子安然的長大,被立為太子,生活也沒有一絲改變,甚至比之以前更不如。因為在封建帝制下,皇帝和作為儲君的太子正是天敵。即使父子關係在好,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皇帝不僅是一個名號一種身份就可以掌握國家的政權,而是必須要擁有相應的心腹集團,以此來作為他執行國家政權的工具,所以從每個皇帝的角度,為了自己死後,太子接班時候能順利壓制朝堂的貴族、群臣,掌握大權,不被有心之人篡奪皇位,必須在自己在位時,為太子扶植相應的班底心腹。但是擁有這些心腹的太子,必定也會成為國家的第二權利中心,左右朝堂的政局。因此也反過來成為了皇帝的心腹大患。
皇長子,來自同宗兄弟的壓力但在我歷史上,這也難不倒我們偉大的帝王們,他們往往都會透過另外扶植一個或多個兒子,給予他們超過皇子的權利,有意無意的挑動讓他們與太子相爭,讓他們相互制衡,互相爭鬥,這樣也就不會對皇帝自身造成威脅了。就以清朝著名的“九龍多嫡”為例,康熙皇帝先是扶植皇太子的勢力作為“太子黨”,作為自己死後將來順利接班之用。但又擔心太子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又相繼扶植了“大爺黨”和“八爺黨”,以此互為牽制,後來甚至又扶植了“四爺黨”和“十四爺黨”,以皇位為誘餌,引誘他們相互爭鬥,但是最後勝出的確實“四爺黨”,也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雍正帝。
身為長子,卻有強勢的弟弟,導致最後悽慘收場除了以上的這些原因,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使皇長子地位固若金湯,但是他卻有一個,能力、勢力、才華和野心都高過他的競爭者,如大唐隱太子李建成。據史料記載,大唐太子李建成並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他也是一個身具才華且具有政治能力的一個人,更是在李世民出征以後穩固後方的人,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皇長子,卻因為有一個能力超過他的優秀弟弟,致使他在玄武門身首異處。
綜上所述,為什麼皇帝的大兒子都沒有好下場主要是因為,古代封建制度導致,皇帝的大兒子就是後來的太子。他從一出生就備受關注,可以說從懂事起就一直如履薄冰,哪怕捱到了成年成為儲君,還要面對來自於皇帝的猜忌,和多位競爭者的競爭,甚至還有被競爭者幹掉的可能,所以大多數皇帝的大兒子都沒什麼好下場。
-
3 # 吳百蘭
說穿了,還是權力鬥爭的事。兄弟爭,父子鬥。
古代皇帝在怎麼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很是傷了一番腦筋。每個帝王都想立一個能繼承大業的兒子,可每個兒子都覺得自己才是最有資格繼承大業的那個人。
帝王們想來想去只好選擇,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這樣做雖然缺點很多,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時,這是唯一的一個好辦法。
立嫡不立長
古代帝王們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講究的是強強聯手,來鞏固政權。所以嫡子都有王后孃家勢力做支撐。
比如說周幽王,就是因為廢嫡才滅亡的,(根本與烽火戲諸侯無關)。
立長不立賢
長子只有一個,一目瞭然,賢子就不好說了,各個時期對賢的要求不同,自然對賢的標準也不同。
如果帝王有十個兒子,十個兒子都覺得自己是最賢的那一個,如此一來就免不了兄弟殘殺,宮廷暴亂。
帝王父子的權力鬥爭
立長最大的壞處。就是因為長子是帝王們最年輕的時候生的,那麼老傢伙的命,一旦長一點的話,長子做太子的時間就會很長,這樣就出現了夜長夢多的現象。
太子當得時間越長,太子黨的勢力越大,與帝王爭權的勢頭也越強。加上弟弟們聯手搗鼓,太子的命運可就慘嘍。
-
4 # 胖哥侃歷史
這個是真的,古代皇帝的長子,大多數下場都不太好。從秦朝開始,始皇帝的長子公子扶蘇,再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長子劉肥。唐朝開創者李淵的兒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很多有名的皇長子,甚至是嫡長子,最後的結局都不太好。這是為什麼呢?▲大秦皇長子公子扶蘇
這和古代早婚早育的政策有關。奉行多子多福說法的古代,願意讓家中男丁早早結婚生子,皇家也是如此。儘管加冠後才能娶親,但很多皇子很早就有女人,早早的留下後代不稀奇。這些孩子多數是宮女丫鬟生的,在看中出身的古代來說,地位往往不高。
而皇帝這個位置,也天然的對皇長子有抗拒心。尤其是皇子長大後,身體已經走下坡路的皇帝看著年富力強的皇長子總沒有乖巧聽話的幼子舒服。而且皇帝還沒到退休的年齡,皇長子已經成長到可以接班的年紀了,所以皇帝們都不喜歡自己的長子。皇帝都不喜歡的大兒子,下場如何也就不奇怪了。
▲被皇帝忌憚的大唐太子李承乾皇帝的大兒子也會被兄弟們所妒忌。皇長子這個位置很不好做,不僅父親會懷疑自己又異心,兄弟們也會把自己當做假想敵。因為在沒有太子的時候,按照長幼尊卑的規矩,似乎皇長子是最有資格繼承皇帝位置的。而一眾惦記著皇帝寶座的兄弟們,自然會將皇長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這些人甚至會暫時合作,因為不扳倒“大哥”,其餘的眾兄弟誰都沒機會。被這麼多兄弟處心積慮的運算元,皇帝的大兒子確實不太好做。
▲被眾兄弟妒忌的康熙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
5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我們以清朝皇室為例,對該問題做出說明。
縱觀清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從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到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一共傳承了12位帝王,但因晚清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未生育子嗣,所以清朝歷史上也就只出現了9位“皇長子”。
這裡的“皇長子”,一般指事實上的皇長子,也就是刨除早夭未得以序齒或者未活至成年之外的長子。
歷數下來,這9位皇長子分別為:努爾哈赤長子——愛新覺羅·褚英;皇太極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順治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愛新覺羅·福全;康熙皇帝序齒皇長子——愛新覺羅·胤褆;雍正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時;乾隆皇帝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嘉慶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瑋;咸豐皇帝皇長子——同治皇帝。
在上述9位皇長子中,除兩位繼承皇位之外,只有順治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愛新覺羅·福全,得到了康熙皇帝“友愛綦篤,嘗命畫工寫御容與並坐桐陰,示同老意也”的特殊恩寵,51歲病逝,算是得以善終。
其餘6位皇長子,一位被父皇處死;一位被父皇踢死;一位被政治清算,遭迫害而亡;兩位抑鬱而終;一位直接被圈禁到死;無一善終。
那麼,在清朝時期,年齡居長、擁有特殊皇室地位甚至擁有明顯奪嫡優勢的皇長子,為何大多落得悲慘下場,不得善終呢?
筆者認為,主要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導致:
01 身份尷尬,不管參不參與奪嫡,都會被繼位新君忌憚在清朝6位不得善終的皇長子中,除了道光帝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瑋,因為道光帝恨鐵不成鋼,一腳將其踢至重傷不知外,其餘5位皇子的悲慘命運都和皇位傳承有著直接關係。
最為明顯的當屬皇太極的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
皇太極的猝然崩逝,讓剛剛建立的大清王朝出現了短暫的權力真空,因其生前並未明立太子,更沒有指明皇位繼承人選,最有資格繼承大清皇位的豪格和多爾袞,展開了對皇位的爭奪。
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反覆“磋商”,多爾袞推舉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登基為帝,是為順治皇帝,而同時錯失皇位的皇長子豪格就此開啟了被政治清算的命運。
順治皇帝6歲繼位,由實力最為強大的多爾袞擔任攝政王,代替順治皇帝行使主權,豪格的被清算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豪格的悲慘命運,證明了生在皇家,生為皇長子的尷尬。對於豪格而言,即使不會得到多爾袞的清算,在順治皇帝親政以後,也會因為其皇長子的身份擁有對皇權的巨大挑戰和威脅,而將其除掉。
02 奪嫡優勢明顯,卻往往成為第一個威脅皇權被除掉的倒黴蛋在清朝時期,因為沒有明確的皇位傳承製度,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方式一直沒有確定,前朝歷代之“立嫡”、“立賢”、“立長”這三種皇位傳承人選擇方式在清朝都有出現。
也就是說,清朝皇室的皇長子,自出生之日起就擁有了30%的繼承可能。
再加上皇長子年齡最長,也是為父皇做出貢獻最多、立下功勞最多的,奪嫡優勢很是明顯。
努爾哈赤長子愛新覺羅·褚英、康熙皇帝長子愛新覺羅·胤褆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但也正因為這種先天奪嫡優勢,皇長子一般會最早表現出自己的奪嫡之心,乃至對父皇皇權的巨大威脅和挑戰,也就往往會成為第一個被父皇除掉的倒黴蛋。
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胤褆被康熙皇帝圈禁至死,皆出自此因。
03 身為長子,被以更高標準要求,稍有不慎便會有滅頂之災作為皇室長子,在中原地區傳統的思想影響下,往往會被皇帝以更高標準予以要求。這種高標準的要求,不關乎皇位傳承,更多的是在於給其餘皇子做出一個優勢表率,給皇室增光添彩。
再讓如此高標準的要求下,皇長子一旦犯錯,就會被處以更為嚴厲的懲罰。
雍正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時,身為皇長子卻和雍正皇帝處處唱反調、事事掣肘,而被雍正皇帝“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乾隆皇帝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就因為在孝賢純皇后的喪儀上,表現不佳,而被乾隆皇帝公開斬斷其繼位可能;
道光皇帝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瑋,就因為表現不佳,而被道光皇帝“恨鐵不成鋼”,一腳踢中要害,不治身亡;
就清朝皇室而言,身為皇長子,擁有著奪嫡的先天優勢,但同時也被皇帝以更高標準予以對待,被繼位新皇以皇權最大威脅而心生忌憚。尤其是對於皇帝而言,最早表現出奪嫡之心,最早擁有威脅皇權實力的皇長子,也是需要最早防範和壓制的物件所在。
9位皇長子,6位不得善終。由此看來,清朝皇室長子的悲慘命運,乃系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正說清代十二帝》
-
6 # 歷史隨筆
其實不光大兒子,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沒有好下場,能有好下場的絕對是上天的幸運兒。
皇帝的所有兒子都存在競爭關係,不管自己是否想爭,只要身在皇權之中,就難免身不由己。
以前我覺得只要自己不爭不搶,安心當個小王,有點小錢有幾個老婆就挺好,幹嘛要爭得頭破血流,當了皇帝又有什麼好,累死了,還都防著各方對權利虎視眈眈的人,比如外戚,宦官,家事,國事,天下事……
現在想想這想法挺天真,你不爭,不站隊,那麼皇帝讓其它人做了,那麼你的父母,妻子你的擁護者是什麼下場?好一點的,為了防著你把你貶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墾荒,墾荒都不讓墾安生,還要派人監視你,隨時找個理由把你除了,狠一點的直接斬草除根。橫豎都都沒有好下場,還不如爭一下博一下,萬一站對了隊,或者萬一自己做個皇帝呢?
所以皇帝的兒子們,無論是否長子,都是會爭皇位的,這是在皇室要好好活下去的本能,就像後宮的妃子也都必須宮鬥一樣,無論是否真的喜歡皇帝。
而身為皇長子,作為繼承皇位的優先人選,是豎在明面上的靶子,是所有兄弟的敵人,當然也可能是現任皇帝的敵人,父親怕兒子等不及,巴不得他早死啊,所以在父親看來對長子也是既愛又恨的,既想把江山交給長子,又見不得兒子等不及!
更甚者,有的皇帝因為不喜歡長子的母親,於是恨烏及烏不喜歡長子,把長子當做肉中刺的。
相比而言,非長子雖然也過的艱辛,心累,但是至少可以暗處使力,也不會成為皇帝和其它兄弟首要的靶子,相對會安全許多。
醜女比美女更安全,活的更久也是這樣的道理!
回覆列表
秦朝的扶蘇,在秦始皇去世後,胡亥聯合趙高就偽造了一道聖旨,賜扶蘇自盡,胡亥自己坐上了皇位。
劉邦的嫡長子劉盈,也就是漢惠帝,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權力始終在呂后手上,並且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據說是被呂后給害死的。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居然都找不到劉盈的個人傳記,可見地位卑微到極點了。
(李世民)
曹操的長子曹昂,原本是被曹操寄予厚望重點培養的,可是因為“曹操愛人妻”的嗜好,使得張繡夜襲曹營,曹操是狼狽逃了,可長子曹昂卻命喪黃泉,真是死的太憋屈了。
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人中豪傑,如果繼位當皇帝,也肯定是一位中興之主,但還是因為在打仗時受到驚嚇而死,便宜了司馬昭,才有了後面“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一系列悲劇。
隋朝和唐朝大家就更熟悉了,楊廣殺楊勇,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下場實在太慘。
(朱標)
長子為什麼不能繼承皇位呢?不是有嫡長子繼承製嗎?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長子被寄予厚望,早早成為了其他皇子和後宮鬥爭的目標。至於嫡長子繼承製,其實也就是一個笑話。離我們最近的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的。
新皇帝的人選,其實也是皇室宗親經過一番內部鬥爭產生出來的,有時候連皇帝自己都不能做主傳位給某一個人。而往往笑到最後的繼承皇位的,都是皇帝的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