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定郡小書生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李鴻章將女兒嫁給的人就是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
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是李鴻章的摯交,當年打太平天國的時候一起刀槍火海中走過來的交情,鐵哥們兒。後來張印塘與太平天國交戰失利,被革職軍前留用。張印塘是老張家第一個做官的人物,這一次革職對他影響很大,心理有點承受不住,不久便鬱鬱而終。張印塘死的時候,張佩綸只有7歲。
張佩綸倒也爭氣,揹負著父親的遺憾,他發奮讀書,在23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二甲靠前的名次,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編修大概相當於儲備幹部,以後是重點培養的物件。
再後來,張佩綸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副部級高管。當時李鴻章也混得不錯,北洋大臣,對張佩綸也很是看重。由於當時中法戰爭爆發,張佩綸又是個主戰派,於是被派到福建當船政大臣。可是後來福建水師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張佩綸不僅顏面掃地,而且被革職查辦。沒辦法,張佩綸就進入了李鴻章的幕府,以期東山再起。
本來張佩綸是先後娶過兩個老婆的,但是都病死了。等到他進入李鴻章幕府的時候,他已經41歲了,依然是光棍一個。李鴻章也很夠意思,讓張佩綸做自己的師爺,做做文職工作,倒也算是安穩。
李鴻章當時有個女兒,叫做李經璹,小名菊耦,當時22歲,還未出嫁。由於工作的關係,張佩綸經常出入李鴻章的府邸,一來二去,竟然跟李經璹對上了眼。李鴻章心想著,女兒年紀也不小了,再加上跟張家這層關係,可以嫁。更何況張佩綸還是個進士,雖然現在不得志,但起點高,以後也還有機會,讓女兒嫁給張佩綸,也不算是辱沒了她。於是當下李鴻章就拍板,將婚事定下來了。
要說這李經璹也不是個簡單女子,長著一張當時流行的鵝蛋臉,眉毛黑而細,眼鏡大而圓,標準的美女一個。更厲害的是,李經璹還很有才,寫得一手好詩,音樂方面的造業也很不錯。也許是太過優秀,所以到了22也沒嫁出去吧。這次跟張佩綸對上眼,也算是極好的緣分。
兩人婚後日子過得倒也不錯,但是很長時間了,張佩綸的事業卻沒有很大的氣色。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張佩綸和李鴻章的大兒子李經方鬧了矛盾,李經方氣不過,帶著一幫官員上奏摺彈劾張佩綸。好在李鴻章從中斡旋,張佩綸最終被趕回老家南京生活。
當時南京經歷過太平天國的鬧騰之後,城市建設還不怎麼樣,李鴻章擔心女兒在生活上受委屈,就給了她很大一筆陪嫁。這筆陪嫁有多大呢,我們不清楚具體數目,只知道後來張愛玲從他父親那裡分到了八處洋樓,還有許多田產。
後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大清國失利,李鴻章因為被派到日本簽了個《馬關條約》,被華人視作賣國賊。本來張佩綸還抱著重新進入官場的希望,但是因為李鴻章的原因,他從此放棄了做官的夢想。張佩綸晚年在頹廢中度過,最後與他的父親一樣鬱鬱而終。
李經璹在婚後為張佩綸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張志沂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佩綸死時,李經璹才37歲。李經璹一個人拉扯著兒女,但不幸在1912年染上肺病,病逝於上海,享年41歲。
-
3 # 是阿維啊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
作家賈平凹是這麼評價張愛玲的: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今天要說的主角就是張愛玲曾祖母,也就是李鴻章的那個女兒。李鴻章的女兒叫李菊藕,而那個四十一歲的丈夫也是一個有著很大名氣的一個人物,叫做張佩綸。張佩綸呢?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當時卻正處於一個事業的谷底,而且之前還娶過三個女子,那李鴻章為什麼又會看上他,並甘心將女兒嫁給他呢?
先可以從他們的家世說起,且不說張佩綸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的父親和李鴻章也是有著不同凡響的關係,他們在合肥一代四處征戰之時,意氣相投,結為至交。所以後來張佩綸名氣大振,又和李鴻章有著這一層的關係,自然李鴻章會多扶持他一下了。
家裡是世交,張佩綸又有著才華,李鴻章又恰好十分的欣賞他,當然可能還有什麼政治上的因素,總之這一系列原因讓張佩綸和李菊藕走到了一起,雖然年齡上有著一些差距。
時至今日,我們再也無法瞭解當年李鴻章老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了,也只能暗加揣測罷了。
-
4 # 民國年間那些事
題目中所說的這個老頭就是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是晚清政壇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續絃夫人是李鴻章的女兒,這位相府小姐就是張愛玲的親奶奶。
晚清大臣李鴻章(中)
李鴻章為什麼將女兒嫁給張佩綸?這還得從頭說起。
張佩綸是直隸豐潤人,1870年中舉,隨即中進士,入翰林,當時才23歲,可謂是少年得志。張佩綸是北京政壇上有名的清流人物,所謂清流,是指當時官場的一批言官,他們以儒家正道為標準,主持清議,經常上奏摺彈劾大臣,議論朝政。張佩綸與張之洞、寶廷等人就是當時清流的代表人物。
張佩綸
這些清流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好紙上談兵,實際上沒有任何具體經驗。當時主持朝廷政務的一些務實大臣對他們極為厭惡,李鴻章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李鴻章在恭親王奕訢支援下,設了一個圈套,將一批清流領袖派到地方擔任實職,張佩綸被朝廷派到福建,會辦福建海疆事宜。不久馬江之戰爆發,張佩綸放棄指揮,率先逃跑,當年抨擊他人的清流領袖被流放軍臺效力。
1888年5月21日,張佩綸結束流放生涯,離開張家口,隨即去天津拜見李鴻章。在此期間,李鴻章將小女兒嫁與張佩綸,同年11月15日,張佩綸在天津結婚。
李鴻章女兒、張佩綸夫人
張佩綸比李鴻章女兒大17歲,娶過兩個太太,並且還犯過嚴重錯誤,李鴻章為什麼將其招為女婿呢?
張佩綸孫女張愛玲
我覺得無非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李鴻章與張佩綸之父有舊,有照顧舊人之後的意思;二是李鴻章對張佩綸的才學甚為欣賞,這可能是主要原因;三是對當年設套坑害張佩綸一事有愧疚之意。
-
5 # 瀚海說史
李鴻章,中國晚清時期重臣。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
對清朝政府來說,李鴻章為官前期還是有些功績的。先是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
然後率軍覆滅東捻軍、西捻軍。與此同時,李鴻章還是“洋務運動”的領頭人,學習西方列強的洋槍大炮,北洋水師就是其一手炮製出來的。
學習洋人的先進技術本來是好事,但李鴻章為人詬病的是,在“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中飽私囊,大發戰爭橫財。
不但如此,李鴻章還大肆收取賄賂。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俄《馬關條約》等逼迫中國出讓利益,割地賠款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對外強敵環伺的政策上,李鴻章實際上就是晚清政府腐敗無能的代言人。
李家有女李經璹李經璹,字菊耦。 李鴻章的第二個女兒,在1888年22歲時嫁給了張佩綸。
張佩綸之前已有過二任妻子,但都已病死了。張佩綸娶李菊耦時,已經四十歲了,不過婚後夫妻二人也算相處和睦,並且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名張志沂,也就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父親。
按理說,李家有權有勢有財,而李菊耦雖已有了22歲,但長得也夠標緻,嫁誰不好,李鴻章偏偏捨得將其嫁給張佩倫這個有著亡妻史的“老頭子”呢?
李鴻章愛才心切張佩綸少年得志,1870年中進士,入翰林,當時才23歲,可謂是少年得志,可謂是一名年輕才俊。在光緒年間任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朝政壇上有名的言官,前途看著一片光明。
張佩綸由於勇於直言,在清朝政壇名聲大起。後來中法戰爭爆發,張佩綸連上數十道奏章,極力主張反擊法國侵略者。
可惜的是,清軍和法軍實力相差懸殊,出戰的福建水師最後全軍覆滅。
以清廷的尿性,戰敗後張佩綸成了替罪羊,被革職流放到邊疆。到了1888年,張佩綸流放期滿,李鴻章並沒並沒有嫌棄張佩倫的罪官之身,招其做了幕僚、心腹師爺。
張佩綸是故人之子張佩綸的老爹張印塘,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其間,和李鴻章曾在合肥、巢縣一帶並肩作戰。兩人一起蹈過火海抗過槍,性格也合對方胃口,兩人便結為了至交。
軍人都是很義氣幹雲,特別講究義氣的,而戰場之上結交的友誼又特別可貴。兩戰場之上結交遂結為至交。
張印塘此人性格比較耿直,在目睹列強侵擾,朝局日益敗壞,前景渺茫,很快就含鬱而終了。
李鴻章愛惜張佩綸的才能,而張佩綸又是摯交故友之子,加上女兒李菊耦對年長自己很多歲的張佩綸也不反感。所以,李鴻章會撮合自己女兒和張佩綸的好事。其實也不知道李張二人初次見面時是怎麼樣的,也不排除二人是一見鍾情,結婚是遂了心願。單從表面上來看,這段婚姻也是屬於天作之合的。至於後來張佩倫官場失意,終日借酒消愁度日,這隻能說人的初願是美好的,只是人生無常,就算權勢如李鴻章,也沒法去改變。 -
6 # 歷史茶坊
光緒十四年(1888年),晚清重臣李鴻章將年僅22歲的女兒李經璹嫁給了一位年過四旬的三婚老男人,他就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李鴻章做出這樣令人不解的決定呢?
從清流翹楚到船政大臣張佩綸是直隸豐潤人(今河北唐山),字幼樵,同治十年進士,授翰林院侍講。同光時期,清流派在朝中的勢力很大,張佩綸正是清流領袖之一,他與張之洞,寶廷,黃體芳並稱為“翰林四諫”,是當時名震京城的人物。所謂清流,是指德行高潔而具有名望的封建士大夫,他們通常抨擊時弊,彈劾疆臣,評議政務,所代表的是改良社會的進步力量。張佩綸不僅滿腹經綸,且頗有經世之志,想實實在在為國家出一份力。1883年,中法戰爭初起,張佩綸主張以武力抗法,針對法國侵略越南覬覦邊疆之事,上奏章數十篇,詔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馬尾海戰被褫職遣戍1884年7月15日,法國海軍侵入馬尾港,馬尾海戰爆發。由於朝命有“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的指令,張佩綸、何如璋傳令福建水師各艦“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準還擊,違令者雖勝尤斬”。8月23日,法艦首先發起進攻,清軍將領畏戰,棄艦而逃,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馬尾船廠被毀,法軍以僅傷亡20人的代價取得了海戰勝利。戰敗追責,張佩綸和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奪職務,流放關外。直到1888年才獲釋回京,被李鴻章延攬入幕。此時的張佩綸窮困潦倒,境況堪憂。李鴻章一直是“海防論”的積極主張者,而張佩綸擔任過船政大臣,對海防事務頗有一番見解,李鴻章非常賞識張佩綸的才華,因此不惜降尊紆貴,延攬入幕。
以愛女嫁之不惜萬金謀起復張佩綸在與李經璹婚配前曾有過兩段婚姻。原配妻子朱芷薌於1879年病故,續絃的繼室邊粹玉又在他流放關外的第二年亡故,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兒子。李鴻章識才愛才,鑑於張佩綸眼下的艱難處境,將年僅22歲的二女兒李經璹許配給他為妻。1888年,在進入李鴻章幕府後不久,張佩綸與李經璹喜結連理,此時的張佩綸已經41歲,這是他的第三段婚姻。李鴻章為替女婿謀求起復,不惜花費萬金賄賂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因慈禧太后痛恨馬尾海戰之敗,最終未獲成功。張佩綸於危難中得李鴻章施以援手,對他充滿感激,在他所著的《澗於日記》中,只要提及李鴻章,均稱為“合肥師”。李鴻章祖籍合肥,清末有用籍貫指代某人的慣例。
甲午戰爭爆發前,張佩綸建議岳父大人“示弱驕敵,再圖大舉”,遭御史端良彈劾“干預公事”,被驅逐回籍,於是南下僑居於南京。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李鴻章上奏保薦張佩綸,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可張佩綸堅辭不就。張佩綸和妻子李經璹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女兒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1903年,張佩綸病死於南京,終年56歲。李經璹37歲開始守寡,撫養一雙兒女長大,當時兒子才7歲,女兒只有2歲,1912年,李經璹因肺病去世,享年46歲。
回覆列表
此位老頭就是張佩綸,近代才女張愛玲的祖父。
張佩綸(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又字繩庵、簣齋),直隸豐潤縣齊家坨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講;同治十三年(1875年),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光緒元年(1874年)充日講起居注官;後為李鴻章幕僚。
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
光緒八年(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因在中法戰爭中主戰,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結果法軍艦侵入馬尾港後發起進攻,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職遣戍。
光緒十四年(1888年)獲釋,再次成為李鴻章幕僚。此前張佩綸娶妻朱芷薌於(光緒六年)1879年去世,繼室邊粹玉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其被流放期間病歿;面對鰥居的張佩綸,李鴻章愛其才能,將自己的21歲小女李鞠耦許配給40歲的張佩綸作續絃。夫妻二人雖然年齡懸殊,但從張佩綸《澗於日記》中寫到“以家釀與鞠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可見夫妻二人關係和睦;時文人有詩曰“簣齋學書未學戰,戰敗逍遙走洞房”,生動戲謔其戰場失意,情場得意。
張佩綸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南京。 晚年在消極頹廢中度過,在岳父李鴻章去世一年後,也追隨而去,留下37歲的李鞠耦帶著一子一女度過餘生,於1912年病逝於上海。
筆者認為李鴻章之所以能夠將21歲的女兒嫁給40歲的張佩綸,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①欣賞張佩綸的才能,翰林出身,又以“清流”而聞名;②在封建時代,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其實在當時21歲的女子已經屬於大齡女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