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有此理
-
2 # 經緯讀史
題主,你好!這句話主要是講錯別字連篇的事。
有一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在試卷上錯別字連篇。將“兄”寫成“允”,將“呂”寫成“臺”,將“刁”寫成“刀”,將“寸”寫成“才”。這麼多錯別字的試卷,任何人看了都覺得不好。
果然,主考官一看,那麼多錯別字,這考生水平也不咋地,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一首四言詩的評語:“允兄呂臺,刁刀寸才,若可代用,下科再來。”
主考官這首詩意思是:允與兄、呂與臺、刁與刀、寸與才,這些字能代用的話,下次再來考吧!其實直接了當地表達出,你錯字那麼多,這次不過,回去搞清楚,下次再來考。
其實,在我們現代人,特別是學生,因為電子產品的流行使用,對於手寫漢字,要不潦草寫字,要不似是而非的用一些相似的字代替。
若現代人用手寫文稿,也會有很多人出現上面秀才的情況。
因此,我們在吸取古人教訓的同時,更應加強現代人漢語的寫作教育,謹防電子化侵蝕漢字正確使用的傳統文化。
郭之奇(1607—1662年)
字仲常,又字菽子,揭陽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永曆時歷官大學士。明亡後率義軍轉戰各地,抵抗清廷,康熙元年(1662年)殉難,清乾隆時賜諡忠節。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文錄入《耆舊集》。其詩共分十九集,為我潮歷代存世詩作最多的詩人。其詩之幽怨悱惻,直接楚騷遺響。其早年作品,詩風清新而見地獨特,如《望廬山和蘇韻》詩:“相對無緣認嶺峰,入看祇與白雲同。江舟竟日分橫側,真面遙臨一水中。”蘇軾《題西林壁》詩極富理趣。郭詩則採用新的角度,言心若能如江水澄澈,縱使事物變化紛紜,也能瞭然於胸臆。正合溫丹銘對其“清乃能奇”的評語。
典試河南
明崇禎九年,郭之奇奉命到河南做主考官,有個屠夫出門收帳路過考院前,一見郭之奇年紀輕輕就來做主考官,不相信他有才學,隨口說道:“潮州小子膽如籮,欲上河南文化山,不知來給官主考(“主考”潮語諧音“住口”),還是來當主考官?”這話恰巧被郭之奇聽見了,便命隨從把屠夫請到考院裡來坐談。屠夫自認為多嘴惹了大禍,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差役進考院去。郭之奇拿過屠夫手裡的帳薄,從頭到尾翻閱一遍之後,便當場把帳簿燒掉,然後對屠夫說:“你且回去,等一會才來取帳簿。”屠夫沒可奈何,叩了個響頭,轉身便跑。走後,郭之奇便命人拿來一本新簿子,把他剛才閱過的豬肉數,一條不漏地把姓名、斤兩、欠款若干,念給文書記下來。隨後,便通知那屠夫來領新帳簿。屠夫翻開新帳一看,只見數目條條不漏,姓名個個無差,使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急忙叩謝。
上任第二天,當地官府都來會見主考官,也想試探他的才學,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個對子向他請教:“東鳥西飛,遍地鳳凰難下足。”郭之奇暗惱:“把我比作凡鳥,卻自稱他們是鳳凰,真是小鬼侮弄大神!”立即應對道:“南龍北躍,滿江魚鱉盡低頭。”那班官吏聽後,頓時瞪眼結舌,再也不敢小看他。
考試時,郭之奇想起河南地處黃河之南,從地理特點出發,就以“魚鱉生焉”為題,命眾舉子撰文。有一個舉子寫道:“魚鱉從潮而來,乃水族之奇也。”
郭之奇看後很是氣惱,有心懲罰他,可一時找不到他的錯處,後來看到他的試卷上生員的“員”字,把上邊的“口”字寫成“△”形,他立即批道:“兄允呂臺,刁刀寸才,今科不取,下科再來。”
【潮汕歷代先賢】明代忠肝義膽郭之奇
明崇禎元年(1628年),郭之奇與黃奇遇、辜朝薦、梁應龍等潮籍名士同登戊辰科進士,又一次證實了順德馮奉初的讚語:“有明一代,潮州人才之盛,足以凌跨中州。”
郭之奇,字仲常,別字寂子,號正夫,又號玉溪,揭陽縣城東門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農曆八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1775年),賜諡忠節,人選《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通諡錄》。嘉慶二年(1797年),崇祀忠廟,兼祀鄉賢。
郭之奇的先世為福建莆田人。入潮始祖先居海陽縣登雲都。至郭誠,號原興者始遷居揭陽縣城東關。郭誠五傳而為郭之奇。兄弟共8人,之奇排行第二,嫡出。乃父郭應試,字國徵,號首鴻,邑庠生,授州同知。其生平恂恂,閉門掃軌,人稱南極老人。郭之奇先後娶妻6人,為林氏、周氏、張氏、陳氏、謝氏、侯氏。生子4人,為天禎、天禔、天社、天禂,並生育8女,還有義子天祉。
史稱郭之奇22歲中進士,那是以虛齡計,實際尚未滿21週歲。郭之奇及第後,選授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夏天請假省親,一連4年家居。這期間,賦詩撰文唱酬不輟,並曾擔任揭陽邑志總纂。當時恰逢海盜襲揭陽城,賊船多達80餘艘,還配有佛郎機大銃。郭之奇帶頭捐資招募壯士140多人,懸以重賞,配合地方兵,擊退了海賊。接著,又與知縣馮元飆率兵驅逐從五華、豐順侵入的流賊。
郭之奇於崇禎六年(1633年)晉京後,左遷禮部主客司主事,提督會同館;翌年奉使冊封荊藩;又翌年轉任禮部員外郎。九年(1636年)主試河南,而後轉任郎中,因母卒,“與兄用章痛哭回籍”治喪。二年後服除,補復原職。十四年(1641年),升任福建提督學政,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
郭之奇閩中視學四載,孜孜罔怠,力振學風,奮興士氣。他選拔良才,務使一士不遺,也“務使宮牆蕪穢,廓然汰清”。為此,他“嚴絕竿牘,力杜蹊徑”。經他複試,有700餘人被黜退、降等,對逐利徇私的提調教官也嚴加劾革、逐放。當時,鄭成功為泉州諸生,其父鄭芝龍仗勢為其謀置高等,郭之奇堅決不答應,終只能獲得二等。汀州揭榜之時,黜降較多,有數百人當場咆哮,遞呈辯說。郭之奇予以嚴厲批斥,平息了鬧事風波。
崇禎十六年(1643年),郭之奇轉任福建副使,不久攝按察司事,又攝兵備事。他斷強豪,平冤獄,修會城,弭通夷,甦疲驛、催裁站,的確是知無不為,為無不力。時尤溪賊集結剽掠閩清、永福一帶,郭之奇親自督兵500餘人,歷一晝夜,馳三百里趕往福清搜剿,平定叛亂。不久,流寇嘯亂江西袁、吉諸州,益藩邕寧王逃走入閩;邵武樵川告急,全閩震動。郭之奇趕至邵武,提師扼關,兩謁邕寧王,安置其回江西,建南得以安寧。閩人建坊於詔安邑郊,學士黃道周題其額“一代儒宗”、“八閩山斗”。第二年以“廉卓”受到舉薦,擢升為太僕寺少卿。
正當郭之奇剛剛受知於當朝,開始得到重用之時,李自成於是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接著,清兵入關。正所謂“拜命甫下而北都陷”。不久,兵部尚書史可法等奉立萬曆帝之孫,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以翌年為弘光元年。郭之奇被提拔為詹事府詹事。時南明王朝已風雨飄搖,國庫空虛,軍餉奇缺。郭之奇為挽狂瀾於既倒,毅然“輸金千兩助餉”,為此,弘光下旨嘉贊:“郭之奇毀家輸助,數以千計,可謂急公之最。”
翌年,清兵南下,攻陷揚州,史可法殉難,朱由崧國破身亡。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南安伯鄭芝龍等奉立唐王朱聿鍵繼位於福州,稱號隆武。鄭芝龍以擁立功,勢更熾,竟挾宿怨,會同張肯堂排擠郭之奇,使郭遭讒去職,返揭家居。隆武二年(1646年),郭之奇雖尚未有出山意,但一旦聞知軍餉短缺,又即罄祖遺家產,再捐銀1500兩,命義子天祉解赴軍前。其父及三弟之章也各捐銀500兩,故有旨褒讚:“父子兄弟,一捐再捐,可謂一門風義。”
與此同時,郭之奇上《為恢復先審定略疏》,詳盡地分析了當時的進取形勢,提出“今國家肇基閩南,當以江右、兩浙為樞”,可先“暫住富沙,綢繆牖戶”,然後“移蹕章貢,號召楚江”。這樣可達到“勳臣在關而藩籬固,撫道在汀而寢奧安”,而且由於“背枕兩粵,咫尺湖廣”,所以“有犬牙交錯之勢,無添兵措餉之擾”,進而號令西江,必定“忠義奮發,聞風響應”。不然,“假令閩兵失援,寇突汀境”,局勢將十分不利。隆武帝曾決意入贛,與閩南互為聲援,但為鄭芝龍所阻,遂駐延平。至清兵越仙霞嶺時,關門竟無一守兵,遂長驅直入。隆武帝被迫自延平奔汀州。清兵至汀,隆武帝逃至福州死難。二個月後,鄭芝龍以福州降清。隆武敗於失援,果如郭之奇所言。此期間,郭之奇在家鄉經歷了“九軍”之亂,與乃父一同被執81天,可謂九死一生,為此賦詩81律,是為《九九》名篇。
隆武亡後,神宗之孫,桂王朱由榔在晏清、瞿式耜和潮人黃奇遇等的扶持下,即位於肇慶行府,改元永曆。郭之奇被任為詹事正詹。不久,鎮守廣東的原明將李成棟反正,何騰蛟督師於湘南,郝尚久受封新泰伯,復為潮州總兵,湖南兩粵盡復,一時匡復之勢頗盛。於是郭之奇趕至惠州待命。永曆三年,清兵入湘潭,何騰蛟殉難;接著清兵又取長沙,李成棟兵潰信豐,渡水溺死;兵部尚書揭重熙兵敗程鄉,形勢又一次急轉直下。郭之奇受命於敗軍之際,奉詔抵肇慶,永曆帝親自召見問政,郭之奇針對當時盜賊不散,兵多內顧,難以盡力對敵的情況,疏奏“慎選守令”以“安民散盜”,達到“可守而後可戰”;然後分兵二路,由潮取閩,並與平遠監軍在武平、上杭間成犄角之勢。永曆未能用其言,但拜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是年十二月,郝尚久降清;越年正月,清兵破南雄,取韶州,明總兵吳六奇降。永曆帝駐蹕梧州。郭之奇充經筵講官,掌詹事府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旋又轉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郭之奇面對南明殘局,拋家舍宅,勤王佐政,毫無退縮之意。他曾手書示子天禎:“兒當勉力有成,毋墜家聲。予死生隨吾君,未知相見何日也。”當時,孫可望擁兵自重,先後二次遣使求封秦王,大學士嚴起恆等堅持否定態度;郭之奇也上疏論其所求不當。是年十月,鄭成功據南澳招兵,而清兵攻廣州,入桂林,執瞿式耜、張同敝,迫使永曆帝倉卒從梧赴潯,然後奔南寧。
永曆五年(1651年),孫可望遣賀九義等帶兵至南寧,偽稱護駕,殺嚴起恆等阻封者19人。郭之奇正自思州趨召,永曆乃密旨留其在外。於是郭之奇輾轉於雷州、廉州之間。不久,又往欽州,抵龍門,拜為太子少保,禮、兵二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督師閩粵,兼制江浙等處,恢剿軍務,綜理糧餉,並獲賜上方劍,便宜行事。郭之奇再次受命於危難之際,誓以死報。他一面上疏奏稱潮鎮郝尚久“反正有日”,潮州豪傑李士淳、羅萬傑、賴其肖、謝元汴等將行舉義,應抓緊聯絡各地義兵,以恢復兩粵閩省,一面與陳奇策、王興、鄧耀等互為聲援,並派遣包嘉胤東連鄭成功及八閩士紳盧若騰,派遣邢祈長聯絡虎賁營,以期大舉。永曆六年,李定國復取桂林;郭之奇移舟於欽州諸海島,歷矛戟風波,覆舟溺水,妾喪子歿之厄。永曆七年,郝尚久與恢剿總兵蔡元並副將蔡俊、蔡傑等於潮州反正。數月後,李定國出師廣州,攻肇慶,復化州、吳川、信宜、石城,取賀縣、平樂,為此,“人皆以中興可望”。可惜僅及半載,潮州城復為強敵所破,郝尚久退至金田山壘,與其子一起投井而死。
與此同時,孫可望一直心懷叵測,於永曆六年初派遣總兵高天貴等將永曆帝接至安隆所,並改名安龍府。然後擬國號為後明,畫堯舜禪受圖,顯有僭竊之意;至永曆八年,殺大學士吳貞毓等18人。十年,李定國於田州打敗孫可望。十一年孫可望終於降清,移師犯滇。李定國等奉命討伐。
在這弱主無能,強敵壓境,抗清局勢忽起忽落,各路將領或殉難,或騎牆,甚或互相殘殺,內耗嚴重,形勢十分錯綜複雜的情況下,郭之奇為匡復明朝,矢志不渝。潮州再次陷落後,他退守防水,訓練水軍,並繼續上疏進諫忠言。永曆八年,拜為文淵閣大學士及太子太保。此後,他繼續轉徙於粵滇各地,招兵策反,聯絡盟軍。李定國在一度打敗孫可望,被封為晉王之後,也曾奏稱郭之奇“數年拮据苦心”。在兩粵各州縣多已落入清兵之手的形勢下,郭之奇依然“往來海上,委蛇觀變”。永曆十一年(1657年),郭之奇晉少保及武英殿大學士,改兼吏、兵二部尚書。此後,滇都、南寧相繼陷落,永曆帝被迫退入緬境。郭之奇長子天禎曾致書勸其歸家,他堅決表示“雖有家,義不得顧”;“光復則歸,掃壟有日,陸沉則望鄉無期”。由於漂泊海上,音訊隔絕,避處交趾,轉徙於涼臺、黃約、馬爹、萬寧諸夷地,飽受荒灘野嶺、毒煙瘴氣和飢餓之艱。永曆十五年(1661年),郭之奇為交夷韋永福誘執出賣,獻於清兵,移解桂林。途中作紀事詩二首,描述了“十載艱虞”,“居夷避地”的艱辛的鬥爭歷程,表達了“成仁取義”,“萇弘化碧”的決心。
郭之奇在桂林被囚375日,每天唯以詩賦志。兩司以下官吏,多為郭之奇的門下士。郭之奇堅決拒絕他們的委曲勸降。當他聽到永曆帝在滇被吳三桂殺害的訊息,連作三首《滇嘆》以吊,其辭甚是哀憤。如:
日落風飄萬里雲,天陰雨墜百城氛。
金戈鐵馬威靈怒,白骨青燐怨恨紛。
哭野安知夷夏鬼,戰場誰繼古今文;
沉沉幕幕傷魂處,姓滅名銷那可聞?
永曆十六年(1662年)八月十九日,郭之奇被害,“就義之日,慷慨從容,面無改色”,年僅56歲。
郭之奇平生著述甚豐,至永曆十五年,自編詩共十八集,35年間,共作詩2840首,賦3篇,箴4首,詞14首,琴操3闋,總稱《宛在堂集》。居交趾日,著《稽古篇》五十五卷。自鴻荒至贏秦,仿《漢書》體例,論次人物,嚴褒貶之義,比於《春秋》。長子天禎與次子天禔俱為明經,但都不仕清。天禔隨父出走交趾,父被執時“以身蔽父,刃揮其顱,血涔涔不少卻,裹創隨行”;郭之奇就義後,“扶櫬歸裡,負土築塋,結茅蘆墓”;著有《屯園尺牘》、《溪堂詩集》,娶尚書黃錦之女,終年74歲。
明揭陽郭之奇故居位於揭陽市榕城區東門蓮花心,建於明末。坐北向南。
郭府門第仿宋門框及木門鬃,屬官方府第四馬拖車式格局。山牆用小灰磚錯疊砌成,牆基墊石條。整座建築用木柱支架屋面,原紅瓦多為歷次修繕時的灰色瓦所代替。屋脊兩端(即厝角頭)採用明代常見的三叉火局,整座儲存著明代特點。
郭之奇(1607~1661年),崇禎元年戊辰科(1628年)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詹事府詹事,是潮州七賢之一。赴肇慶輔助南明桂王,先後任禮、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兵敗流亡緬甸。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緬甸貴族執送清廷,堅不就降,8月殉難於廣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朝廷下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