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上小海盜
-
2 # 探索視野
傳位之謎努爾哈赤死後,選誰做接班人成了當務之急。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照道理講,在這些人中皇太極是所有候選人最不可能繼承汗位。因為皇太極的母親來自努爾哈赤的敵對部落,皇太極的叔叔又始終在和努爾哈赤對著幹,兩個部落針鋒相對。努爾哈赤留下遺言是讓多爾袞繼位,那麼皇太極是怎樣在這樣的劣勢中殺出一條稱王之路的呢?最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曾經想讓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沒成想,代善與多爾袞的媽媽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兩人走得比較近了。別人就跑到努爾哈赤那把這兩人給告了。努爾哈赤親自審問,兩人也承認了彼此之間的確有些交情。其實說不定也只是見見面、吃吃飯而已,但在別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個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這“緋聞”越傳越邪,逼得努爾哈赤沒法收場,只好剝奪了代善的繼承資格。這樣一來,四大貝勒中只剩兩個競爭者阿敏和莽古爾泰。真正把皇太極送上汗位的其實是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第一,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媽媽和代善傳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緋聞”,代善早已經是大汗了。對多爾袞,那是一個恨啊。第二,皇太極雖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權勢最弱,最容易成為他們的傀儡。於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
3 # 成武暢通
多爾袞是清初最關鍵的人物,力主入關,並在佔領北京以後馬上遷都於此,在清統治階層考慮是否南下或者掠奪一番退回關外時,多爾袞再次力排眾議,指揮清軍西殺張獻忠,南破南明奠定了清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多爾袞,清朝可能永遠只能是一方割據勢力,而皇太極也不差,完善清朝制度加強集權,為清朝快速入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就是這兩個清朝的風雲人物加親兄弟,卻被很多人認為是皇太極搶了多爾袞的汗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皇太極搶多爾袞汗位這個說法流傳已久,說到底與一部神劇脫不了關係,即“孝莊秘史”,這部電視劇精彩程度不亞於“雍正王朝”,都是演技派不像今天的偶像劇一般沒有技術含量,從全劇來看,導演也是特別瞭解清初那段歷史的,但畢竟電視劇只能是電視劇,不會按照史料記載一步步還原的,為了突出劇情精彩,有些事情走向就添加了一些野史記載或者自己的憑空想象,真真假假的歷史精彩絕倫,其中就有努爾哈赤臨終前遺命多爾袞繼大汗位,最終被勢大的皇太極所搶,讓看過的人回味無窮,深以為然,其實不然,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的。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當時多爾袞才15歲,而且更要命的是,多爾袞並沒有戰功,要知道這不是平世,任何朝代開國初期都是以武立足,沒有赫赫戰功根本難以服眾,更何況要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雖然並不是猝死,但是臨終前並沒有確立繼承人,示意採取之前的四大貝勒當政制度,根據當時資料參考,之所以這樣一是鑑於之前立繼承人的屢屢失敗,長子褚英甚至被處死,讓努爾哈赤心灰意冷,二是努爾哈赤應該堅信這種制度模式可以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結果果不其然,不久皇太極被擁立為新的大汗,在位十幾年頗有作為,為清軍入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多爾袞於天命十一年受封貝勒,但並非實權貝勒,更多是因為子憑母貴,因為多爾袞之母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第四任大福晉,深受寵愛,所以多爾袞才可以無戰功而受封貝勒,翻看努爾哈赤在位的天命年間,多爾袞沒有戰功不說,很多國家大事議政時並沒有多爾袞參與,多爾袞真正嶄露頭角是在皇太極時期,真正大放光彩也是在皇太極時期。
還有一些人認為少數民族是“幼子守灶”繼承法則,即使努爾哈赤沒有確定繼承人,幼子多爾袞也是繼承人選,但是這個漏洞太大,所謂的“幼子守灶”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諸多少數民族的繼承法則,並非包括後金,後金初期的繼承人法則很亂,雖然族內有著“幼子守灶”傳統,但是汗位繼承並非如此,努爾哈赤受過一定程度上的漢文化薰陶,還是更傾向於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如剛開始明確以長子褚英為繼承人,褚英被廢后預設次子代善為繼承人,但是代善還沒有確定下來就因為觸犯努爾哈赤而被冷落,後來就是各憑本事了,清王朝之後繼承法則也是選擇了不分長幼,只看能力大小與否,而且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多爾袞排行14,並非最小的兒子,這個說法也不可信。
從各個角度來看,多爾袞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或預設的繼承人,只不過後來成為攝政王大權在握,一封再封,成為皇父攝政王,封無可封,一生精彩才有野史認為皇太極搶了多爾袞汗位,加之近年來清宮劇的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孝莊秘史”電視劇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大家才造成這種現象的,電視劇雖然精彩,但只是電視劇,並非是瞭解真正歷史的途徑,瞭解歷史還是應多看史書,切勿以電視劇而瞭解泱泱華夏五千年波瀾起伏的真實歷史
當然拋開歷史真實因素,孝莊秘史還是一部十分精彩的中國產電視劇。
-
4 # 一炊之夢
看過《孝莊秘史》的朋友們都瞭解一個細節,那就是努爾哈赤本來想把汗位傳給多爾袞,但是卻突然去世了,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皇太極率領幾個貝勒來到宮中,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繼而成為大汗,奪走了屬於多爾袞的汗位。
雖然是電視劇,但是在史書中的記載中努爾哈赤也的確有這方面的傾向,注意,也僅僅是傾向而已,努爾哈赤並沒有完全確定要立多爾袞為太子。
皇太極的皇位是靠自己的實力和努力換來的,並不是搶奪的誰的,在清朝初期就是如此,皇位要靠鬥爭才能得來,而且從史書記載中也可以分析的出來,努爾哈赤並沒有完全確定讓誰來繼承汗位。
1、汗位是靠實力和推舉,並非繼承
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生前是沒有當過皇帝的,他到死都是大汗,清朝第一個皇帝準確的來說是皇太極,因為是從皇太極才開始稱帝的,努爾哈赤是稱汗,雖然說大汗和皇帝在意義和地位上差不多,但在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古代少數民族崇尚武力,所以汗位一般都是靠實力和推舉,為什麼說是靠實力和推舉呢,首先你要有稱汗的實力,然後才能走這個推舉的流程,成為真正的大汗,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汗位繼承過程。
努爾哈赤雖然立過褚英作為汗位繼承人,但是也必須走推舉這個流程,不過後來努爾哈赤又把他廢了。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並沒有遺命要讓哪個皇子做大汗。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才15歲,而皇太極已經35歲了,在帝國的建立過程中也屢建奇功,而多爾袞僅僅是靠努爾哈赤的偏愛獲得了較多的軍事力量而已。誰的實力強,誰即位帝國會比較穩定,努爾哈赤還是心中有數的。
2、努爾哈赤對皇太極的偏愛一點都比多爾袞少
我們都知道,多爾袞是因為其母親阿巴亥才受到偏愛的,也因此獲得了比較大的軍事力量,這源於阿巴亥會哄努爾哈赤開心,再就是年輕,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才12歲,而努爾哈赤已經43歲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阿巴亥又年輕又漂亮,非常得努爾哈赤的歡心,因此對於阿巴亥兄弟的封賞也較多,因此成為除了四大貝勒之外最強的軍事力量。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也非常得努爾哈赤的喜歡,因為她非常聰明,只侍奉努爾哈赤而不干預朝政,而皇太極也非常爭氣,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而且非常熱愛學習,絕對是好學生,努爾哈赤的諸將中只有皇太極認字,而在努爾哈赤開疆闢土中,皇太極也出了非常多的計謀,讓後金迅速壯大,正因為如此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史書記載中,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並沒有矛盾,因此努爾哈赤在考慮汗位繼承人時,即使第一考慮的不是皇太極,也不會是多爾袞。
3、內部擁戴皇太極的佔大多數
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絕對實力的人出現,所以這個時候實力的重要性就開始顯現,皇太極迅速與其他各勢力達成共識,做好了利益分配,因此得到了巨大多數貴族的認可和支援。
《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
有代善的支援,再加上自己的勢力,誰最可能當大汗那是一眼就能看出的。
皇太極當大汗那是實力和能力的體現,說是從多爾袞手中搶的非常得牽強,任何一個正常皇帝不會立幼而不立長,而且這個皇太極還很賢明。
-
5 # 靜逸堂堂主
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實他的本名並不叫皇太極,他出生之後他的父親為他取的名字叫“黃臺吉”。這個名字其實在當時的滿人當中非常的常見,都喜歡在“臺吉”前面添一個顏色,比如說黑、紅、綠等各種顏色。努爾哈赤給自己的兒子娶這麼普通的名字,由此可見這個兒子在他的心中的地位。為什麼努爾哈赤不重視皇太極呢?原來皇太極母親是葉赫部落的女人,與努爾哈赤有著很大的仇恨。努爾哈赤殺了皇太極的舅舅,皇太極的母親後來也生了重病死掉了。歷史上的皇太極,是如何成功奪得皇位的,他的傳奇一生又是怎樣的。
這樣看來,皇太極的生活就很不幸了,從小就處在父親和母親部落之間的矛盾之中,他也很是痛苦。皇太極痛苦之餘想要發奮圖強,可是怎麼開始呢?後來他想到了讀書這一條出路。皇太極從此之後努力學習,終於從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史料上曾經記載說,皇太極小時候就特別的博學,精通滿族文字的同時,他還認識漢族的文字。他才七歲的時候,就凸現出與別人不同的氣質,已經可以開始替努爾哈赤照顧家政了。
年僅七歲的皇太極就能夠從愛新覺羅家族中嶄露頭角,這也多虧了愛新覺羅家族裡的人不愛讀書。他的三個哥哥都不是讀書的料,也就都不愛看書,皇太極就憑藉著這一點把他三個哥哥擠下了皇帝的寶座。在他當上皇帝,獨攬大權之後,他就開始做了一件浩浩蕩蕩的事情,那就是推行讀書運動。這個讀書運動可不是說著玩的,皇太極還制定了一些規定,如果家裡的孩子不喜歡讀書,那麼家長就要背責任被處罰,不允許上戰場,只能待在家裡面服苦役。這個運動一發起,就掀起了一場聲勢浩蕩的讀書熱潮。由此可見,皇太極真的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而且他在書中還找到了治國管理朝廷的好辦法。
皇太極當上大汗之後,每一次接受大臣們的朝見和舉行盛大的典禮的時候,他的三個哥哥和他同時朝向南邊坐,接受大臣們的朝拜,這等於他還是四個皇子裡的老四,他的地位還是岌岌可危的。但是在這險象環生的政治鬥爭中,他還記著去北京郊區,找崇禎皇帝的麻煩去了。皇太極率領著大軍到達了燕京城的外面,他的手下們紛紛要求攻城,這個時候皇太極就溫和的問他們,攻打這座城池會不會損傷兵馬呢?大家一致的回答,會,但是這是為朝廷做貢獻,不怕犧牲。但是皇太極卻沉下臉說,如果攻打這座城池會犧牲士兵們的生命,那他寧可不攻城,把這座城池留給崇禎。
其實這純屬皇太極的瞎扯,如果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城池,哪怕是犧牲所有士兵們的生命,領導者都是不會因為心疼而放棄的。燕京城這座城池要是攻下來也沒有多大的作用,就算打下來這座城池,到時候四面八方來的各種大軍又來攻打,你又拿什麼來守住這座城池了。倒不如留下這座城池,等城內的人互相爭鬥,再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皇太極真正不肯攻城的原因,這對於他來說,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為啥要做呢?可他偏偏還跟部下瞎扯,說他是愛惜士兵們的生命,不忍心看著他們去送死,這真是一番哄騙人心的假話。
從攻城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皇太極想要收買人心,效果也的確不錯,而且皇太極也喜歡收買人心。皇太極四十歲那年,帶著侍從去山裡面打獵。打獵的途中,皇太極是走在前面打獵,他的侍從騎在馬上保護他。突然侍從發現了樹林裡面有一隻老虎,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這隻老虎突然吼叫著撲向他,把他撲倒在地。據史書上記載,皇太極發現自己的侍從被老虎撲倒在地,立刻就吶喊一聲,並且勇猛地朝老虎撲了過去,想要救自己的侍從。
這隻老虎被皇太極的氣勢給嚇到了,當即跳了起來,準備躲開,但是被趕來的侍衛們射死了。其實明眼人一看,這段記載著皇太極愛兵如子的歷史就非常的假,正常人面對一直兇猛的老虎,突然往你身邊撲過來,不是應該掉頭就跑嗎?皇太極就是喜歡讓史官誇大他的事蹟。皇太極還是一個極其會演戲的人,他讓自己入戲,還讓自己的三個哥哥入戲,成為了看戲的傻子,最終丟掉了競爭皇位的權利還有自己的生命。成功的扮演一個書呆子,不去管家中的那些齷齪事,然後利用自己的手段成功的以德服人,不去沾染家族中混亂的不關係,這也讓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對他有了更多的關注,這些也是他從書上明白的道理。
隨著大貝勒醜聞的曝光,皇位的競爭也就少了一個人。為了競爭皇位,其餘的貝勒們是想盡辦法,要在努爾哈赤的面前好好表現。而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就開始請君入甕,開始看好戲了。皇太極在一旁提出了一個仁德治國的辦法,其他貝勒們一聽,認為自己都是善良的人,這個辦法可以實施啊。可是他們根本就不是仁慈之人,連裝也裝不會。
第一個栽坑的是二貝勒,他還是一個野蠻人,一個勁的把投降計程車兵給殺完了。二貝勒完蛋之後,三貝勒也感覺到了危機,後來他拿著刀子對著皇太極,也被趕出局了。大貝勒覺得自己的好日子也到頭,不想再跟皇太極競爭了,於是就主動地退出了皇位角逐賽,最後只剩下了皇太極一人,皇太極最終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寶座。其實人生就像演戲,誰演得好就是贏家。皇太極掌握了整場大戲的主節奏,活成了主角,將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了起來,演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這不僅幫助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到嶄露頭角的重要角色,最後成長為了稱霸天下第一國之主。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是受推舉為大汗的,沒有搶多爾袞的皇位。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制定先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元年,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北韓臣服於清朝,在崇德六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關於皇太極、孝莊、多爾袞之間的愛恨情仇是後人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