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彬永恆

    由於清代禁止宗室手足相殘的祖訓存在,雍正主要採取剝奪人身自由的手段對待幾位兄弟,其中大多數在獄中被幽禁致死,此為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在雍正朝的餘波。

    即便後來雍正皇帝去世,這場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仍未徹底終結。事實上,“九子奪嫡”的餘波持續了三代,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之初,還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政治地震。

    這場政治地震,發生在乾隆四年(1739年),本質上是一起由宗室利益集團發起的未遂宮廷政變。領導這起宮廷政變的,是清朝“弘”字輩的宗室弘皙,也是乾隆皇帝弘曆的堂兄。而且,這位堂兄的來頭並不一般,其父親正是大清曾經的合法繼承人,後來遭到廢黜的康熙朝嫡太子胤礽。

    除了為首的弘晳身份特殊外,參與這次未遂宮廷政變的宗室陣容,也堪稱強大。其中,包括乾隆的叔叔莊親王胤祿、乾隆的另外幾個堂兄弟弘昇、弘昌、弘普和弘晈,都是與皇帝對血緣最親近的宗室成員,且基本上都是在九子奪嫡鬥爭中支援雍正,並獲得了雍正酬庸的得利者。

    在正式介紹此次宮廷政變之前,有必要首先理順以下三個問題,這對深入瞭解這起事件的本質非常關鍵。

    第一個問題,廢太子之子弘晳,何以能成為此次宮廷政變的領袖?

    應該有許多朋友會認為,隨著康熙臨終前正式選定雍正為繼承人,那麼雍正與廢太子胤礽之間,算是“君臣之分已定”,那就標誌著胤礽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而言,上面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現實的情形並非如此。

    首先,胤礽是清朝開國之後第一個正式冊立的皇儲,而且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一干幾十年,作為大清合法繼承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就不難解釋在雍正繼位後,宗室中仍有不少人認為廢太子一系仍有大清皇位的合法繼承權。

    其次,弘晳是得到過康熙皇帝認可的繼承人,一度是影響到康熙立儲抉擇的關鍵人物。儘管清朝官史有所刪削,但鄰國的《北韓實錄》留有記載,稱:“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若非胤礽實在太過無可救藥,康熙或許會看在皇長孫弘晳的面子上,將皇位傳給胤礽。

    後來乾隆皇帝晚年時,也曾向天下臣民宣稱:“且理密親王幸而無過,竟承大統,亦不過享國二年。其長子弘皙,縱慾敗度,不克幹蠱,年亦不永。使相繼嗣立,不數年間,連遭變故,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在這裡,也只是用弘晳父子壽命不長來證明他們不適合當大清的皇帝,並非直接否認胤礽和弘晳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述原因,是弘晳能夠在身邊聚集起一個利益團體,並對乾隆皇位進行挑戰的政治資本。

    第二個問題,作為既得利益者這幾位皇室宗親,為何要和弘晳一起反對乾隆?

    如果說參與弘晳謀逆案的宗室成員,都是九子奪嫡事件中的失敗者,那他們選擇抱團取暖並不難理解。然而恰恰相反,除了弘晳以外,其他人都是因雍正登基而得利的人物。

    其中資格最老的莊親王胤祿,是雍正的十六弟,在奪嫡鬥爭中倒向雍正而得到信任,乾隆登基後,對這位十六叔極盡拉攏,不僅賞食親王雙俸,還任命其為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賦予了他很大的實權,弘普即為胤祿的長子。弘昌和弘晈的父親為怡親王胤祥,而胤祥也正是雍最為看重,且恩遇最隆的一個弟弟。

    雍正乾隆父子對這幾個親戚這麼好,為何反遭以怨報德呢?說到底,仍為權力二字惹的禍。

    權力二字,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雍正乾隆對這幾個親戚再好,但若沒有滿足其心理預期,仍會招致怨恨。如乾隆對莊親王胤祿,已經給予了非常高的待遇,但因為集中權力的需要,乾隆復立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等大臣領班,削弱了胤祿等宗親的權力,導致了胤祿的不滿。弘昌和弘晈兩兄弟,是因為其父將怡親王爵位傳給幼子弘曉而感到不公。而胤祺的兒子弘昇,則因為沒有繼承到父親的恆親王爵位而耿耿於懷。

    這幾個人,都受過雍正乾隆父子的恩惠,但因為得利不均而對現狀不滿,因此才選擇與弘晳勾結,企圖打破現有的權力格局,爭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個問題,弘晳謀逆事件的爆發,為何等到了乾隆四年?

    應該說,在乾隆登基之初,弘晳和這幾位宗室雖然暗中勾結,眉來眼去,但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舉措。但在乾隆三年(1738年)冬,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即乾隆所立的太子永璉之死。

    乾隆登基之初,曾沿用雍正發明的秘密立儲制度,將寫有自己心目中太子人選的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當時雖說是秘密立儲,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必為永璉,實際上是公開的秘密,後來乾隆自己也坦誠,當時所立太子確為富察皇后所出之子永璉。

    永璉的早夭,代表著國儲之位的空缺,這也被弘晳一黨視為行動的訊號,開始積極謀求皇位。弘晳與胤祿等人之間的交往,也逐漸頻繁了起來。弘晳與胤祿等人,可以說政治經驗不夠老到,他們的私下交往,乾隆皇帝早已有所察覺,並暗中派人查探。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皇帝決定收網,以結黨營私罪名將這一謀逆團伙一網打盡。宗人府議奏:

    “莊親王允祿與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結黨營私,往來詭秘。請將莊親王允祿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遠圈禁;弘昌革去貝勒,弘普革去貝子,寧和革去公爵,弘晈革去王爵。”

    我們注意到,乾隆此次收網顯得有些急促,在沒有掌握到弘晳謀反的確鑿證據情況下,就以結黨營私這種模糊的罪名給他們定罪。可以猜測當時事態發展速度超出了乾隆的預期,因此需要提前控制相關人員,防止形勢繼續惡化。也就是說,弘晳等人的謀逆舉動,曾一度確實威脅到了乾隆的皇位。

    過了不到兩個月,乾隆終於等到了想要的證據。有一個叫福寧的宗室成員出面舉報,說弘晳曾非常聽信一個叫安泰之人的邪術,對其進行審訊後,安泰供出弘晳曾問過他:“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此皆明顯為大逆不道、圖謀不軌之語。

    除此之外,乾隆還查出弘晳擅自仿照國制,設立會計、掌儀等司,相當於私設內務府,在做接任皇位的準備。弘晳一黨事機不密,人證物證俱在,乾隆可名正言順地加重對弘晳的處分,在已有處罰的基礎上,“開恩”將其逐出宗室。雖然給弘晳留下了一條性命,但已徹底粉碎了他想當皇帝的圖謀。自此為止,自康熙末年以來歷經三代,持續了近三十年的“九子奪嫡”餘波,也最終被乾隆畫上了句點。

  • 2 # 洱海107758846

    康熙晚年眾皇子之間激烈的奪嫡爭鬥,隨著四阿哥胤禛以康熙遺詔為名,順利登基即皇帝位,持續了十餘年“九子奪嫡”風波終於告一段落。

    我們在這裡說告一段落,是因為雍正登基以後,九子奪嫡紛爭只是階段性完結,並沒有徹底結束。雍正一開始以懷柔政策暫時麻痺曾經與他競爭皇位的幾位兄弟,但始終沒有對政敵徹底放下戒心。故雍正在位十餘年間,透過逐漸削弱政敵權力、各個擊破的方式,對曾經參與奪嫡的幾個兄弟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和報復。

    由於清代禁止宗室手足相殘的祖訓存在,雍正主要採取剝奪人身自由的手段對待幾位兄弟,其中大多數在獄中被幽禁致死,此為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在雍正朝的餘波。

    即便後來雍正皇帝去世,這場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仍未徹底終結。事實上,“九子奪嫡”的餘波持續了三代,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之初,還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政治地震。

    這場政治地震,發生在乾隆四年(1739年),本質上是一起由宗室利益集團發起的未遂宮廷政變。領導這起宮廷政變的,是清朝“弘”字輩的宗室弘皙,也是乾隆皇帝弘曆的堂兄。而且,這位堂兄的來頭並不一般,其父親正是大清曾經的合法繼承人,後來遭到廢黜的康熙朝嫡太子胤礽。

    除了為首的弘晳身份特殊外,參與這次未遂宮廷政變的宗室陣容,也堪稱強大。其中,包括乾隆的叔叔莊親王胤祿、乾隆的另外幾個堂兄弟弘昇、弘昌、弘普和弘晈,都是與皇帝對血緣最親近的宗室成員,且基本上都是在九子奪嫡鬥爭中支援雍正,並獲得了雍正酬庸的得利者。

    在正式介紹此次宮廷政變之前,有必要首先理順以下三個問題,這對深入瞭解這起事件的本質非常關鍵。

    第一個問題,廢太子之子弘晳,何以能成為此次宮廷政變的領袖?

    應該有許多朋友會認為,隨著康熙臨終前正式選定雍正為繼承人,那麼雍正與廢太子胤礽之間,算是“君臣之分已定”,那就標誌著胤礽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而言,上面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現實的情形並非如此。

    首先,胤礽是清朝開國之後第一個正式冊立的皇儲,而且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一干幾十年,作為大清合法繼承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就不難解釋在雍正繼位後,宗室中仍有不少人認為廢太子一系仍有大清皇位的合法繼承權。

    其次,弘晳是得到過康熙皇帝認可的繼承人,一度是影響到康熙立儲抉擇的關鍵人物。儘管清朝官史有所刪削,但鄰國的《北韓實錄》留有記載,稱:“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若非胤礽實在太過無可救藥,康熙或許會看在皇長孫弘晳的面子上,將皇位傳給胤礽。

    後來乾隆皇帝晚年時,也曾向天下臣民宣稱:“且理密親王幸而無過,竟承大統,亦不過享國二年。其長子弘皙,縱慾敗度,不克幹蠱,年亦不永。使相繼嗣立,不數年間,連遭變故,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在這裡,也只是用弘晳父子壽命不長來證明他們不適合當大清的皇帝,並非直接否認胤礽和弘晳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述原因,是弘晳能夠在身邊聚集起一個利益團體,並對乾隆皇位進行挑戰的政治資本。

    第二個問題,作為既得利益者這幾位皇室宗親,為何要和弘晳一起反對乾隆?

    如果說參與弘晳謀逆案的宗室成員,都是九子奪嫡事件中的失敗者,那他們選擇抱團取暖並不難理解。然而恰恰相反,除了弘晳以外,其他人都是因雍正登基而得利的人物。

    其中資格最老的莊親王胤祿,是雍正的十六弟,在奪嫡鬥爭中倒向雍正而得到信任,乾隆登基後,對這位十六叔極盡拉攏,不僅賞食親王雙俸,還任命其為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賦予了他很大的實權,弘普即為胤祿的長子。弘昌和弘晈的父親為怡親王胤祥,而胤祥也正是雍最為看重,且恩遇最隆的一個弟弟。

    雍正乾隆父子對這幾個親戚這麼好,為何反遭以怨報德呢?說到底,仍為權力二字惹的禍。

    權力二字,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雍正乾隆對這幾個親戚再好,但若沒有滿足其心理預期,仍會招致怨恨。如乾隆對莊親王胤祿,已經給予了非常高的待遇,但因為集中權力的需要,乾隆復立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等大臣領班,削弱了胤祿等宗親的權力,導致了胤祿的不滿。弘昌和弘晈兩兄弟,是因為其父將怡親王爵位傳給幼子弘曉而感到不公。而胤祺的兒子弘昇,則因為沒有繼承到父親的恆親王爵位而耿耿於懷。

    這幾個人,都受過雍正乾隆父子的恩惠,但因為得利不均而對現狀不滿,因此才選擇與弘晳勾結,企圖打破現有的權力格局,爭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個問題,弘晳謀逆事件的爆發,為何等到了乾隆四年?

    應該說,在乾隆登基之初,弘晳和這幾位宗室雖然暗中勾結,眉來眼去,但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舉措。但在乾隆三年(1738年)冬,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即乾隆所立的太子永璉之死。

    乾隆登基之初,曾沿用雍正發明的秘密立儲制度,將寫有自己心目中太子人選的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當時雖說是秘密立儲,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必為永璉,實際上是公開的秘密,後來乾隆自己也坦誠,當時所立太子確為富察皇后所出之子永璉。

    永璉的早夭,代表著國儲之位的空缺,這也被弘晳一黨視為行動的訊號,開始積極謀求皇位。弘晳與胤祿等人之間的交往,也逐漸頻繁了起來。

    弘晳與胤祿等人,可以說政治經驗不夠老到,他們的私下交往,乾隆皇帝早已有所察覺,並暗中派人查探。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皇帝決定收網,以結黨營私罪名將這一謀逆團伙一網打盡。宗人府議奏:

    “莊親王允祿與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結黨營私,往來詭秘。請將莊親王允祿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遠圈禁;弘昌革去貝勒,弘普革去貝子,寧和革去公爵,弘晈革去王爵。”

    我們注意到,乾隆此次收網顯得有些急促,在沒有掌握到弘晳謀反的確鑿證據情況下,就以結黨營私這種模糊的罪名給他們定罪。可以猜測當時事態發展速度超出了乾隆的預期,因此需要提前控制相關人員,防止形勢繼續惡化。也就是說,弘晳等人的謀逆舉動,曾一度確實威脅到了乾隆的皇位。

    過了不到兩個月,乾隆終於等到了想要的證據。有一個叫福寧的宗室成員出面舉報,說弘晳曾非常聽信一個叫安泰之人的邪術,對其進行審訊後,安泰供出弘晳曾問過他:“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此皆明顯為大逆不道、圖謀不軌之語。

    除此之外,乾隆還查出弘晳擅自仿照國制,設立會計、掌儀等司,相當於私設內務府,在做接任皇位的準備。弘晳一黨事機不密,人證物證俱在,乾隆可名正言順地加重對弘晳的處分,在已有處罰的基礎上,“開恩”將其逐出宗室。雖然給弘晳留下了一條性命,但已徹底粉碎了他想當皇帝的圖謀。自此為止,自康熙末年以來歷經三代,持續了近三十年的“九子奪嫡”餘波,也最終被乾隆畫上了句點。

  • 3 # 四川達州人

    清理不乾淨啊。

    雖然雍正以鐵腕處理了三、五、八、九、十、十四等明面上的政敵,但依舊殘留了十六這樣的危險分子。

    其次,胤礽子孫也保留下來,雍正畢竟對前老大的廢太子有香火情分,對弘皙也沒有給予重點關照,導致逐步膨脹。

    最後,滿清入關後就一直在努力向漢族文明靠攏,尤其嫡長子繼承製是漢文明的禮制核心所在,而滿清在道光之前均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先例,所以,當時唯一具備嫡長子身份的廢太子胤礽就是部分滿清貴族心目中優先於雍正的皇位繼承人,理親王弘皙作為胤礽實際的嫡長子,又曾得到康熙的關愛,也就不自覺地在一些不得志的滿清貴族中獲得了極高地位。

    乾隆登基後,廢黜雍正的一些做法,大搞親親睦族政策,釋放十、十四等人,又給八、九等後人以安撫。而莊親王、弘曉、弘皎、弘昌等人出於不同原因串聯一起,陰謀殺乾隆,扶心目中最具備資格的弘皙登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方夾擊就能滅亡清朝?為何說即使吳三桂和噶爾丹同時造反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