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戰爭是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引發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到一點就是利益問題;當雙方的利益無法通常正常手段調和時,戰爭就是最後的解決手段。英法百年戰爭的表面原因是兩國王室的繼承人選擇問題,深層原因在於兩國的主權與領土糾紛,導火索則是羊毛貿易。

    1337年 - 1453年英法兩國戰戰停停,時間長達116年,最終以法國獲勝結束,通常認認英國是放侵者,而法國是反抗入侵者。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1世紀中葉英國國王叫哈羅德,他的想法就是閉關鎖國,自由自在的不與歐洲國家往來。法國的諾曼底公國威廉想佔據英國自立為王,於是威廉取得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丹麥王國的支援,組成聯軍去征服英國。英法雙方戰於黑斯廷斯,英王哈羅德中箭身亡,從此法國的諾曼底公國在英國建立了諾曼底王朝。

    由於英國的王室是法國貴族,所以英國就擁有了法國的諾曼底地區,這成為英法爭奪的一個焦點。征服者威廉一世死後,傳位給亨利一世,亨利一世死後斯蒂芬繼位,斯蒂芬死後王位傳給了亨利一世的外孫安茹伯爵亨利,安茹伯爵亨利二世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

    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王室依然是法國貴族,該朝統治著法國的安茹伯國、諾曼底公國、阿基坦公國、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1328年是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直接的繼承人,這導致英國王室想繼承法國王室。當時的英國女王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她的兒子愛德華三世是法國王室血緣最近的可繼承者。

    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要繼承法國王位,而法國王位已經由查理四世的侄兒腓力六世繼承,於是雙方發生了長達百年的戰爭。1337年,腓力六世向愛德華三世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法國的佛蘭德斯是英國的羊毛貿易中心,佛蘭德斯伯爵希望這個地區的羊毛貿易稅收歸法國所有而不是歸英國所有。

    英法百年戰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英國入侵法國,法軍戰敗,最終雙方達成布勒丁尼和約:法國割讓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法王支付300萬金幣的補償款;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聲索。

    第二個階段法王查理五世反攻英軍收復失地,英軍戰敗後退守沿海區域,最終雙方達成新協議:英國在法國的領土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佈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

    第三個階段英王享利五世趁法國內亂,再次入侵法國,逼迫法王查理六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

    第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引導法國軍隊收復了奧爾良城,並開始反攻英國;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國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值得一提的是聖女貞德在後來的反英戰鬥中被法國封建主出買,以四萬法郎的價格賣給了英華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聖女貞德在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當作女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

  • 2 # 心向青山

    1、第一個階段是英法民族國家形成之前的“百年戰爭”

    英法兩國的形成,肇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成為日耳曼人的天下,但進入英法的日耳曼人分支並不同。

    進入法國的是法蘭克人,進入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後來,法蘭克人在歐洲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中法蘭克、東法蘭克,奠定了今日法國、義大利、德國的基礎。

    其中,西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的法國。

    英國不同,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國並沒有建立統一的政權,而是分成了七個政權,史稱“七國時代”。

    後來,北歐的另一支日耳曼人——諾曼人南下進入法國,之後被法華人冊封為諾曼底公爵。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同年10月進入倫敦,一統英格蘭,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這便是英國曆史上的諾曼王朝。

    從此,威廉一世既是英國的國王,又是法國的封臣,威廉想擴大在法國的領地,而法國想收回威廉在法國的地盤,戰爭雖不可避免。

    而這便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起因。

    戰爭從公元1337年持續到公元1453年,共116年,最終法華人付出慘重的代價後驅逐了所有英華人的據點。

    百年戰爭的一個結果,是英國和法國形成了最早的民族國家,之後英法兩國迅速崛起,並趕超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大航海事業。

    2、第二個階段是英法的全球爭霸

    公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法國聯合新教世界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霸主。

    從此打壓法國,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成為英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1763年,被許多史學家稱為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本質是英法爭霸,最終英國擊敗法國,法國幾乎丟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以此為標誌,世界進入大英帝國的日不落時代。

    公元1806年,法皇拿破崙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為了壓制法國,英國組織了七次反法聯盟,最終把拿破崙困死在了孤島之上。

    英國並不想征服歐洲大陸,但也不讓任何一個歐洲大陸的國家做大,兩百年來法國一直是英國在歐洲大陸打壓的物件。

    法國的削弱導致了德意志最終在公元1871年統一。

    從此,打壓德國成為英國的國策,而英國和法國反而在之後的一戰和二戰中成為盟友。

    所以,此時的英法關係取決於法國在歐洲的實力,法國需要強大,強大到足夠壓制德國,但又不能強大到可以稱霸歐洲大陸,這便是英國的底線。

  • 3 # 折緣

    百年戰爭的原因,說到底,其實是英法兩國之間的在歐洲大陸的根本利益衝突所導致。

    講到雙方的戰爭,就不得不說一下英格蘭與法蘭西的淵源。公元10世紀以前的英格蘭,一直飽受丹麥人的入侵,當時的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出逃諾曼底,為什麼逃到諾曼底呢,大概是靠的近吧。

    而諾曼底公國也是個十分神奇的存在。我們知道歐洲從查理曼大帝建立法蘭克王國開始,進入封建時代,開始封建采邑制,大致上就是我們周朝的分封制,而查理曼大帝的兒子路易死掉後,這個幾乎統一西歐的國家因為繼承問題分裂成了東、中、西法蘭克王國。

    中法蘭克王國沒挺過八年國王死掉就絕嗣了,東、西兩位兄弟一起簽訂了瓜分中法蘭克王國的協議,只給中法蘭克保留北義大利那麼點地方。後來很遺憾的是,東、西法蘭克王國王室也先後絕嗣了,東法蘭克王國因為中央鎮壓不住諸侯,絕嗣之後世襲制完蛋,變成了選帝侯制度,選舉了薩克森公爵奧托一世為新的國王,後來加冕為羅馬皇帝,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

    而西法蘭克王國在王室絕嗣後,教會神職人員和貴族們擁立法蘭西島公爵雨果–卡佩成為國王,這就是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王國雖然是世襲制,但實際上情況跟神聖羅馬帝國比較,也沒有多好。王室大概也只能管管自己的封地,管不到其他貴族的封地,沒有插手貴族封地繼承權的權力。

    本來諾曼底這塊地方,與英格蘭隔海相望,屬於法蘭西,但是北歐的維京海盜們開始入侵三島,法蘭西其實也深受其害,那些斯堪的納維亞的丹麥人主要去征服英格蘭,而另外一隻諾曼人,在大海盜頭子羅洛的帶領下主要就是沿著海岸線一直劫掠法蘭西北部,到了公元885年,這個海盜頭子圍攻巴黎,雖然沒打下來撤退了,但是卻沿海岸線佔領大片土地定居下來,並迫使當時的法王查理三世簽訂條約,封他為公爵,將塞納河口一帶地方劃歸他統治,這個公爵領便是諾曼底,此後有大批維京人到此處定居。

    名義上諾曼底公爵是法王的封臣,但實際上也不會聽法王的號令,諾曼底經常給沾親帶故的斯堪的那威亞人提供保護,入侵英格蘭的維京人們可以在諾曼底進行休整,然後再入侵英格蘭。

    而當時的英王,塞普勒斯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用金錢賄賂興風作浪的維京入侵者,達成了停火協定,但之後卻又開始大批屠殺丹麥移民,引起丹麥人再次大舉入侵,埃塞爾雷德不得不跑到諾曼底避難,在這裡娶了諾曼底公爵的妹子愛瑪,而此時的英格蘭國王已經是丹麥國王思凡八字鬍王,這位國王去世前,讓埃塞爾雷德復位,條件是要有他的兒子克努特在其死後繼位。

    埃塞爾雷德二世跟愛瑪生了個兒子愛德華,一直跟著母親在諾曼底生活,丹麥國王克努特君臨天下後,為了防止諾曼底公爵護送王子愛德華回國復辟,於是向艾瑪求婚,並許諾在這次聯姻中所誕生下的子女繼承英格蘭,諾曼底公爵接受了這個條件。

    然而克努特死掉之後沒有遵守與諾曼底公爵的約定,他的三個兒子,分別加冕為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丹麥國王、其中繼承英格蘭的哈羅德一世是前王后所生,由此引起了國內極大不滿,最後達成妥協,分邦而治,泰晤士河以北、連同倫敦歸哈羅德一世,其餘過丹麥國王哈德克努特。

    這時候愛德華跟他哥哥阿爾弗雷德返回英格蘭,投靠他母親所在的溫徹斯特宮廷,不久之後,阿爾弗雷德被哈羅德一世設鴻門宴幹掉,之後發動戰爭佔領了哈德克努特的全部英格蘭國土。

    然而這位國王的王位受到了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和諾曼底公爵私生子威廉的挑戰,畢竟這兩位怎麼說對英格蘭也有一定的“弱宣稱”,而最終是諾曼底公爵透過戰爭的方式征服了英格蘭,成為了英格蘭國王,史稱征服者威廉,開啟了英國諾曼王朝的時代。

    於是,本來只是島國的英格蘭,在大陸上也擁有了一塊領地,即諾曼底公爵領,不僅如此,

    然而征服者威廉死掉後,他的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先後成為國王,而亨利一世唯一的兒子在沉船事故中去世,他的女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的遺孀瑪蒂爾達成為英格蘭王位繼承人,亨利一世去世後,瑪蒂爾達的表兄斯蒂芬乘他在海外之機,率先加冕為王,兩人在各自勢力支援下掀開了為時19年的王位爭奪戰,瑪蒂爾達一度俘虜斯蒂芬被承認為英格蘭女王,但還來不及加冕,她的私生子哥哥兼盟友格格斯特伯爵羅伯特被斯蒂芬軍隊俘虜,她被迫釋放斯蒂芬作為交換,斯蒂芬復辟。

    後來兩派達成協議,斯蒂芬仍然是英格蘭國王,但死後由瑪蒂爾達皇后的兒子亨利繼承。而這位亨利,是瑪蒂爾達改嫁給法國安茹伯爵後生的兒子,於是在斯蒂芬死後,亨利繼承英格蘭王位後,這位國王同時又稱為安茹、都蘭、曼恩伯爵。英王在法國領土上的封地進一步擴張。

    而這位亨利就是英國曆史上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而這位國王透過跟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聯姻,而這位女公爵的首次婚姻,是法王路易七世的王后,然而這對夫妻的關係,因為法王十字軍東征時,王后看上了安條克公國國王、普瓦捷的雷蒙德王子,導致破裂,最終離異,而雷蒙德王子在與穆斯林的戰爭中喪生。

    離婚後的埃莉諾是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女人,阿基坦那麼大的公爵領,誰娶了她就代表誰能擁有那豐厚的嫁妝。於是亨利二世和他老媽瑪蒂爾達一合計,覺得迎娶這位大自己十歲的女人。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路易七世,路易七世決定向亨利二世宣戰,而這場戰爭最終以新婚夫婦獲勝,兩個人結婚不到一年,就生下了長子威廉,之後又生下了次子理查德。以傑弗裡及和約翰。

    然而金雀花王室也因為這幾個兒子的原因,開始爭奪權力和封地,經常出現父子反目、兄弟鬩牆的局面,最後亨利二世選擇原諒了自己的兒子們,卻囚禁了自己的老婆。

    亨利二世的兩個叛亂兒子亨利和傑弗裡死掉後,理查成為了英國王位的繼承人併兼有諾曼底公爵領地,但是亨利二世要求理查把阿奎丹讓給弟弟約翰,父子之間衝突再起,最後理查勾結法王腓力二世和安茹叛軍跟父親作戰,迫使其簽下屈辱條約,亨利二世含恨而死,理查即位,即獅心王。

    然而偉大的獅心王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被俘虜囚禁,他弟弟約翰發動叛亂奪取王位,可遺憾的是約翰被支援理查的貴族和倫敦市民擊敗,理查被贖回,回來之後的理查跟想要奪取諾曼底的法王幹了一仗。

    查理死後,他的弟弟約翰繼承王位,這位國王號稱“無地王”,他是英國曆史上最不得人心也是最失敗的國王之一,這位老哥在位期間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大部分屬地,並在貴族的逼迫下籤署了《大憲章》。而那些失去的屬地,大多位於法國境內。

    無地王約翰失去的歐洲屬地,由此成為了此後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時間到了1314年,被譽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去世,而後來腓力的三個兒子也死掉了,到了1328年,始於987年的法國卡佩王朝男性子嗣滅絕。

    按理說,法王王冠英國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然而很不巧的是,這位外孫就是英王愛德華三世,這位國王可厲害了,早年間差點征服了蘇格蘭,是英國曆史上最令人生畏的國王之一。但是法國的貴族們一致反對將法王王冠授予英國國王,為此他們專門推舉腓力的侄子成為新法王,即腓力六世。

    愛德華三世十分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結果,雙方之間的矛盾因為貿易也越來越差,到了1337年,愛德華三世自稱法國國王,而且此後知道1801年,每個英國國王也都自稱法國國王,他聯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拼湊起了一支反法力量,1338年,腓力六世宣佈沒收他在法國的一切領地,愛德華怒氣爆發,百年戰爭正式打響。

    此後的116年時間裡,英國國王以征服法國,成為真正名義上的法王為己任,而最接近這個目標的是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殲滅法國大部分貴族和騎士的他,一路進軍巴黎,迫使法國在特魯瓦簽訂了幾乎亡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繼承法王查理劉氏死後的法國,或許沒有貞德,大概,法國真的就成為了英國的一部分了。

    英法百年戰爭,從表面上看是繼承製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坑爹的分封制度,使得可以透過聯姻的方式不斷獲取封地,那時候的政治國家概念淡薄,主要以分封為主,所以才會造成這種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無忌性格如此猶豫,沒有主見,是否會是一個好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