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吃螺螄粉粉

    1、原始社會的瓷器釉料。

    從出土文物看,原始社會的陶器表面粗糙是沒有釉的,其易吸水、易汙染。從山東龍山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時期的發掘事物中可以看出,古人開始用各種工具堆陶器進行修括、磨光,但仍不能解決防水去汙的問題,直到商代才創制出石灰釉。

    2、商周及漢晉時期的瓷器釉料。

    釉料的發明是陶器向瓷器演進的重要條件。由於標本不易收集以及釉層較薄,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僅分析了少數商周及漢晉時期的青釉,氧化鈣含量介於16%~20%間,而戰國山西侯馬二個釉陶的釉含氧化鈣分別為15.71%和20.59%。這其中大多數氧化鈣是加入石灰石的緣故,作為釉料中助溶劑的氧化鈣,其主要作用是降低釉的熔融溫度,使其能在較低溫度下玻化。   光澤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是石灰釉所具有得優點,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其更適於作青瓷的釉料,坯體上刻劃的花紋圖案和浮雕的人物,可以透過釉的透明性清晰地映現出來。中國曆代燒造青釉陶瓷器物的窯,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汝窯、臨汝窯、耀州窯、官窯和龍泉窯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劑,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越窯釉內二氧化矽含量約57%~61%,三氧化二鋁僅11%~15%,氧化鈣含量16%~20%,二氧化鈦0.52%~1.14%。

    3、東漢到北宋的瓷器釉料。

    自東漢到北宋,青瓷一直沿用石灰釉,氧化鈣含量是越早越高,釉層厚度卻越晚越厚,早期僅0.10mm左右。隨著技術的進步,在南宋時釉中氧化鈣含量開始不斷減少,從漢晉16%~20%,減少到9%~12%;氧化鉀含量,漢晉在4%以下,南宋提高到5%左右。因此南宋龍泉窯除用瓷上和石灰石外,又加入草木灰配製青釉,成為石灰-鹼釉。石灰釉的主要特徵是高溫粘度較低,流動性好,釉面光澤很強,石灰-鹼釉的高溫粘度則顯著提高,在適當溫度下燒成時,釉面光澤柔和,沒有強烈的浮光感,南宋改用石灰-鹼釉,使釉厚而不流,釉內氣泡不致太大,從而獲得晶瑩豐滿、翠青如玉的色釉。南宋用含鐵量4%以上的紫金土原料,創制成官窯和哥窯的碎紋藝術釉,是中外陶瓷史上傑出的創舉。

    4、三國、兩晉時期的瓷器釉料。

    三國、兩晉時期已較普遍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呈色亦較穩定,西晉青瓷的釉層厚度一般已在0.lmm以上。但蓮花尊是刷釉法上釉,釉層較薄。1958年在南京電力學校發掘的甘露元年東吳墓出土的一對青瓷羊,用浸釉法上釉,釉層厚而均勻。青瓷穀倉釉色呈現較深的綠色,釉層也厚,離開了原始青瓷釉薄和釉色淡綠帶黃的階段。南朝有一部分製品胎泥以含鋁量較高和含鐵量很低的白瓷土做原料,氧化焰燒成,這樣胎質的燒結溫度提高了,但沒有相應調整釉的化學組成,結果燒成後,釉已完全玻化,胎尚未燒結,造成胎、釉結合極為不良,產生龜裂和嚴重剝釉現象。   隋唐時期,中國的瓷器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北方的邢窯白瓷和耀州窯青瓷,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浙江青瓷生產,尤其是越窯青瓷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由於施釉技術的提高,唐、五代的越窯青瓷,釉層厚度達0.2~0.5mm,釉面比晉越窯均勻滋潤,青的色調增多,釉色也較穩定,有“千峰翠色”之譽,對國內外瓷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5、南宋龍泉窯的瓷器釉料。

    南宋龍泉窯在施釉工藝上有了更為重要的的發展和提高。用對器物裡面蕩釉和外面浸釉的方法,透過素燒,經過兒次上釉來提高釉層厚度,厚度普遍達到lmm。偏光顯微鏡觀察,胎和釉間,可清楚看到有一層約0.lmm的中間層,中間層處有石英晶體和莫來石的微細晶體,它們是高溫時坯和釉相互擴散和熔融產生的。中間層可使坯釉間的熱膨脹係數差異得到補償而結合牢固,消除裂釉和剝釉現象。同時,釉內含有5%~10%肉眼不易看到的小而均勻的氣泡,大小在0.01~0.05mm之間,並有5%左右均勻分佈的石英晶體,還能較好掌握釉料配比,一般能控制三氧化二鐵在1%~2.5%,三氧二化鋁在14%~16%,二氧化矽在65%~69%,氧化鈣在9%~12%之間。釉面均勻,釉層增厚,呈色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但釉層豐滿,而且晶瑩潤澈,出現“似冰”、“類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為世所稱頌,被譽為“青瓷之花”,馳名中外。

    6、元、明時期的的瓷器釉料。

    到了元、明,龍泉窯的大件產品增多。大件產品有的用澆釉法上釉,中、小件產品仍沿用浸釉和蕩釉法。釉料組成仍然採用石灰-鹼釉,釉層厚度減薄,為0.5~0.8mm,釉的透明度和光澤度均比南宋時提高,釉色以豆青色為主,粉青和梅子青少了。總的來說,其釉色是不及南宋。

    釉料就是景泰藍作品中的景泰藍畫所用到的顏料,又叫琺琅釉料,釉料不同於普通的顏料,因為釉料的顏色是不同於其它色料的,它非常的通透,顏色有立體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國考行測數量關係經典牛吃草問題如何輕鬆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