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史資深宅

    文天祥——抗元最激烈的代表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補授承事郎 、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

    (2)歐陽修——宋朝文壇領袖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包拯——人稱包青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

    (4)王安石——變法革新派領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

    (5)蘇東坡——宋朝文藝全才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 2 # 溫和的長者

    辛棄疾,包拯,歐陽修,黃庭堅,宋徽宗,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張載,周敦頤,蘇軾,寇準,朱熹,岳飛,韓世忠,梁紅玉,李清照,文天祥,等等。

  • 3 # 小胖的寂寞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生於歷城(山東濟南)。一生坎坷,積極抗金,文武兼備,詩詞同工,只嘆時運不濟,朝中排擠,落得"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稼軒一生存詞六百多首,詞風慷慨悲壯,有不可一世之慨。 辛棄疾的詩中,《青玉案·元夕》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的上闕寫的是熱鬧的元夕之景,無數的煙花飛上夜空,在夜空中炸開後,點亮了整個夜晚,而後落下,就如滿天的繁星撲向人世間。而街道熱鬧,“寶馬雕車”擠滿,香氣盈人,就連貴族在此夜也紛紛出行,與民同樂。“鳳蕭”奏樂、“玉壺”流光以及“魚龍”舞動,好一幅載歌載舞,共慶佳節的畫面。

    而到了下闕,筆鋒一轉,寫了一場美麗的邂逅。試想一下,在那個浪漫的節日裡,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會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就像歌詞唱的“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沒忘記你容顏。”詩中的男主人偶然看到了那個女子,驚為天人,等他再去尋找的時候,佳人卻已不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人群之中,找尋一個人就如同大海撈針,談何容易,男子沒有放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失而復得的感覺,就如一朵煙花在心中炸開,甜蜜而滿足。

    如若說是寫佳節,它足夠熱鬧;若說是寫愛情,它足夠溫柔,一個眾裡相尋,一個穆然回首,情深意重。而最妙的是,這樣一首浪漫的詩歌,其實還寄託著辛棄疾自己的一點小心思。他以美人自喻,在一片熱鬧之中,孤身立於昏暗,看似寂寞、孤獨,實則表達的是一種不為世俗所累,即使不受重用,也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這首詩與他大多數的詩歌風格截然不同,不是豪邁雄渾,而是字字溫柔旖旎,飽含深情,讓人讀來唇齒留香。

  • 4 # 我來讀歷史

    宋朝重文輕武,是太祖趙匡胤定下的規矩,趙匡胤定下了“文以靖國”的基調,吸取自己當初陳橋兵變的經驗,防止自己的後世子孫再被武將這樣對待,毫不猶豫的確定了“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透過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改變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政治局面,這樣的舉措也使得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世有人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

    但是不要被文人這兩個字侷限了想象力,認為文人的形象就是手不能提、擔不能挑,手無縛雞之力,也就會風花雪月,搖頭作詩,對國家軍事政治一無所知的文弱書生。今天咱們聊的這幾個文人可都是文武雙全,不單是文化人裡的佼佼者,其實放到武將裡邊兒也毫不遜色。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就出自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這個大詩人極具軍事才能。

    西夏李元昊稱帝之後,率兵進犯北宋邊境,三川口之戰,宋軍被打的落花流水,李元昊聚兵延州城下,準備攻城。邊疆戰事吃緊,宋仁宗以眾望所歸的名義招范仲淹回京,命范仲淹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四個月後,范仲淹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和韓琦一起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成為安撫使夏竦的副手。一個月後,范仲淹到延州任職,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下旨給這支軍隊命名為康定軍。

    此後,范仲淹又給宋仁宗上奏摺,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羌族此時附庸於李元昊),徐圖西夏。又上奏請求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讓流亡百姓和羌族回來。宋仁宗對范仲淹的建議從善如流給予採納。

    范仲淹調任到了慶州後,馬上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和他們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歸附了大宋。 在邊防穩固方面,范仲淹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全湯城一帶的敵軍進犯 。還修葺了細腰、胡蘆等軍事要塞,切斷敵軍通路,讓明珠、滅臧兩部族放心歸附大宋。

    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西夏再次大舉攻宋。宋軍阻擊失敗,損失慘重。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援救宋軍,趕走了西夏兵。仁宗很欣賞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調任潁州,帶病上任,走到徐州就病逝了,享年六十四歲,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 ,仁宗親書"褒賢之碑",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自小有神童之稱,十四歲就考中進士。晏殊是曾經做過兵部尚書的。晏殊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乃一清廉正直之臣。

    明道元年(1032),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國,自稱皇帝,帶兵攻打南宋陝西一帶,南宋兵將節節敗退。晏殊當時任職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三司使,對於當時的軍事形勢,晏殊做了全面分析,尋找軍隊失敗的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給真宗上了奏摺,從四個方面加強大宋軍備: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招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追回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充實國庫。有了晏殊的整頓加強,北宋很快打退了西夏兵,平定了這次西夏侵犯。

    晏殊一生官至宰相,病逝後,皇帝傷心不已,兩天沒有上朝,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省長官)的官爵,賜諡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出生的家族是名門望族,是江南藏書世家。陸游的高祖陸軫是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官至尚書右丞,所著《春秋後傳》、《爾雅新義》等是陸氏家學的重要要典籍。 陸游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陸游的母親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亦出身名門。放現在來講陸游就是個妥妥的官二代官三代,陸游出生於北宋滅亡南宋開始的交匯之際,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陸游做樞密院編修官時,就給當時的皇帝宋孝宗趙昚上奏摺,建議整頓軍隊兵將的紀律、固守江淮、慢慢的圖謀收復中原。可惜皇帝昏庸,在後宮享樂,並不把陸游的建議當回事兒,還把陸游貶官降職成了鎮江府通判。

    陸游還曾經數次對張浚在軍事上諫言。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被宋孝宗任命為都督,帶兵北伐。陸游上書給張浚提出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這時陸游和張浚還不認識。隆興二年(1164年)春,陸游在鎮江任職,這一時期他和張浚認識結交,對張浚北伐的事情出謀劃策,張浚讚揚陸游“志在恢復”。

    隆興和議簽訂之前,陸游又上書東西兩府:“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臨安頻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紮臨安,只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後,皇上應駐紮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以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 可無奈奸臣當道,陸游這次又被貶了,降職為建康府通判。後來糟小人陷害,陸游又被罷了官。

    乾道七年(1171年),樞密使、四川宣撫使王炎寫信想讓陸游去他那裡做幹辦公事,陸游收到信很高興,就去了南鄭幕府任職。陸游幫王炎草擬了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寫了《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北伐計劃的《平戎策》被朝廷否決後,王炎回京,幕府也解散了。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流產了,陸游非常悲傷。做王炎幕僚的八個月的軍旅生活,是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

    陸游一生數次向朝廷上書北伐,可惜都未被採納。陸游不但自己一生致力於促成朝廷北伐,還鼓勵別人為國效力。陸游曾和辛棄疾促膝長談,共論國事。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奉召入朝,陸游作詩送別,勉勵他為國效命,協助韓侂冑謹慎用兵,早日實現復國大計。

    陸游八十五歲病逝之際,仍念念不忘北伐復國大業,留下遺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周恩來曾經評價陸游:宋詩陸游第一,不是蘇東坡第一。陸游的愛國性很突出,陸游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他出生時,北方就已經淪陷被金國佔領了。但是他少年時代就回到了宋,一生抗金。辛棄疾畢生致力於恢復中原、報國雪恥,力求建功立業,可是一生卻命運坎坷、在朝堂上遭受排擠、鬱郁不得志。可是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他的身上充滿了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才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後,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殺死。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奉命聯絡南宋朝廷。在執行任務回來的路上,他聽到了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死,義軍潰散的訊息。他率領五十多人突襲數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後南宋朝廷判處張安國當街遊行示眾砍頭。

    辛棄疾一心想要光復大宋河山,曾經寫下了《美芹十論》、《九議》等北伐建議。可是當時的朝廷對於收復中原的事情很冷淡,朝廷只想偏安一隅,並不想打仗,這讓辛棄疾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由於被排擠打壓,辛棄疾的中年二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閒居,寄情于山水詩詞。

    一直到六十歲那年辛棄疾才又被啟用,主戰派韓侂冑任命辛棄疾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他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但是辛棄疾還是對自己報國無門感到失望,曾經登臨北固亭,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千古傳唱之作。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臨死前還大呼:殺賊!殺賊!辛棄疾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一生致力的事業,但是無奈生不逢時,朝廷懦弱腐敗無能,辛棄疾一生壯志不得酬,憂憤而終。

    歷史中,在國家有難的時候,絕不缺乏投筆從戎的文人志士,一腔愛過激情除了在詩詞中表達,也在行動中踐行著。宋朝的文人志士也絕不僅只有他們四個,只是這裡寫了這四人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鄭成功的有志者事竟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