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風行者

    客觀原因:開啟了喪權辱國的屈辱史的先列,出現了以皇帝作為帶頭人的投降派的政治舞臺

    主觀原因:“聯合”政策的失敗直接影響到南宋偏安一隅的處境

  • 2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宋朝被稱為弱宋?主要是北宋一直受到西夏,遼國,金國的入侵,直到最後,由於決策者的失誤,導致了北宋亡國!其實北宋並不弱,當年的北宋的經濟,文化一直領先世界,開封的繁華更是千古絕唱!而北宋的軍事不強主要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從客觀來說,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了天然馬場草原,這對宋朝軍事才是致命性打擊,宋軍很少有騎兵部隊,而西夏,遼,金都是遊牧民族,平時養馬放牧,戰爭又成為騎兵部隊,來無影去無蹤,決定了北宋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守勢,只能依靠護城河,箭手進行守城作戰!最多就是守城成功,就是一個平局,而守城失敗?那就是城破人亡了!對外作戰只能以平局和失敗為主!從主觀來說,宋太祖陳橋兵變,奪了柴氏的江山,也是害怕有人效仿,所以來了個杯酒釋兵權,控制了將軍的權力和能力,有宋一代,都是重文輕武!這實際上也控制了軍事能力的提高,到了宋徽宗宋欽宗的時候,就是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和野蠻的金結盟而去打擊相對友好已經漢化的遼國!結果是遼國亡,北宋亡!而南宋和北宋一脈相承,都是重文輕武,只不過南宋更加弱勢,更不是金國的對手,而金國也沒有滅南宋的打算,透過和平談判,宋為金提供金銀布匹絹等,保證了兩者之間相對和平,百姓也是可以安居樂業,避免了生靈塗炭和亡國,也算一個雙贏吧!直到有一天,南宋又發生了和北宋一樣的致命性決策,為了報靖康恥,決定和蒙古結盟共同滅金,然後又是金國亡,南宋亡!同一塊石頭上跌了兩次大跟頭,也是無語了!這說明一個道理,選擇盟友很重要,選擇敵人更重要,選擇錯了?就會有亡國之禍!

  • 3 # 減水書生

    生不逢時!

    運氣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宋朝的這個運氣,實在太差。為什麼這麼說?做兩個思想實驗就行了。

    一個思想實驗是:讓宋朝從趙匡胤建國開始,再重來一遍,看宋朝的明君賢臣們會有什麼可能。

    趙匡胤連北漢都沒能消滅,趙光義竟兩次兵敗幽州,而從宋真宗開始的歷代趙宋官家,有一個算一個,一個比一個慫。大宋皇帝在武功方面,就是武大郎開店,越來越矬。

    另一個思想實驗是:把宋朝換成秦漢隋唐這幾個強勢王朝,讓它們去縱橫捭闔宋時天下,看它們會有什麼作為。

    始皇帝北卻匈奴,但草原上可不止一個匈奴,還有東胡、大月氏。當時的草原還沒有實現內部自組織。漢武帝發動漢匈大戰之前,大漢帝國已經休養生息70餘年。隋唐之時,突厥已經分裂為東西突厥了。要麼是自己有機會,要麼是草原給機會,所以秦漢隋唐才會有作為。

    但是,宋時的天下,草原給過機會嗎?

    草原不僅一次也沒給過宋朝,而且還動不動就來一次內部自組織,然後生出一個戰勝不了的對手。那宋朝自己有機會嗎?宋朝一直在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卻一次又一次在選擇中讓自己陷入被動。兩次比較大的內部改革,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全都失敗了。而南宋的各種改革,權且認為是自保手段。

    如果認為這兩個思想實驗的說服力不夠,那就索性玩一次穿越,把我們放到趙宋官家的位置上,也當一回皇帝。就是穿越而來的皇帝,在當時能有什麼作為嗎?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原因就是宋朝的運氣實在太差。

    首先是立國階段,主要是趙匡胤的太祖朝

    趙匡胤是在公元960年代周建宋的。但契丹大遼在當時已經是個老大帝國了。

    從耶律阿保機算起,契丹人的建國時間是公元907年,比北宋早53年;從定國號契丹算起,契丹人的建國時間是公元916年,比北宋早34年;從南下開封、建國大遼算起,契丹人的建國時間是公元947年,比北宋早13年。

    也就是說,在北宋建國的時候,契丹大遼已經崛起了至少13年。而且,不是雄霸草原的崛起,而是入主中原的崛起。公元947年,契丹人飲馬黃河、兵入開封,而且就在開封建國大遼。所以,契丹人完全可以對宋朝人說,老子的老子曾經到過你家首都開封,連護照都沒辦,是騎著馬、挎著刀去的,你服不服?

    在趙匡胤的太祖朝,北宋的主要任務是統一,也就是結束五代亂世的天下分裂。完不成這個任務,歷史上就不會有宋朝這個時代,趙家官人跟梁唐晉漢週一樣,可以湊個六代亂世。

    趙匡胤,折騰了一輩子,勉強算是完成了這個任務。但他比較仁義,所以南方的吳越沒有滅;他也是天不假時的,所以北方的北漢也沒滅。然後,就輪到趙光義出場了。

    第二是擴張階段,從太宗朝持續到北宋滅亡

    趙光義既不仁義也不短命,所以把吳越和北漢都給滅了。然後呢?大宋皇帝也有野心,不說開創一個巔峰帝國,但怎麼也要對標秦漢隋唐吧?

    而要對標秦漢隋唐,那就不能讓契丹人囂張。於是,結束中原分裂之後,趙宋官家立即去幹契丹,第一個目標就是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是漢唐故土。

    但是,之前已經說了,人家契丹早已立國,而且一直處於上升期。這時候,不招惹宋朝就不錯了,哪能被宋朝欺負?所以,兩次幽州之戰,連敗兩次,都是損兵折將的那種敗,數十萬精銳禁軍血染疆場。在這種局面下,大宋王朝別說橫掃草原,就是連長城也到不了。

    而其原因,就是睡王耶律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耶律璟的契丹是一個“睡覺”的時代,給了中原天下20年的時間。後周和北宋都是在這個關鍵時段崛起的。但是,從遼景宗耶律賢開始到簽訂澶淵之盟結束,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契丹就沒出過慫人。所以,從太宗朝到真宗朝,北宋完全沒有機會。到了北宋仁宗朝,契丹雖然走了下坡路,卻仍舊逼著北宋慶曆增幣了。

    有契丹這個對手在,北宋只能望草原興嘆。大宋官家也想開創秦皇漢武的偉業,卻沒有秦皇漢武的機會。

    在冷兵器時代,草原騎兵就是最強王者。但草原騎兵也是相當貴的。戰馬是稀缺資源、鎧甲是稀缺資源、兵器也是稀缺資源。而即便在草原,騎兵戰士也要在戰爭中累歲磨礪。而這種戰爭磨礪更是可以耗光帝國的資源。所以,草原騎兵需要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來支撐。

    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呢?簡單說,匈奴變成南北、突厥變成東西,會是什麼結果?

    這時候才是中原王朝的機會,不僅可以打敗草原騎兵,而且還能夠收編草原騎兵為己所用。而秦漢隋唐都是這種乘勢而為的產物。它們不僅可以威勢草原,而且能夠打遍整個地理視界。

    但是,宋朝有這種可乘之勢嗎?

    胡虜無百年之運。因為週期性的繼承危機,所以草原一定會陷入南北東西的分裂。但是,恰在兩宋階段,草原是一個雄主接著一個雄主。非但草原如此,連西北的党項人也雄主輩出。李繼遷之後是李德明,李德明之後是李元昊。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就算建國了。此時天下,就不是宋遼博弈了,而是另一個三國演義。就這個局面,北宋還能怎麼玩?

    但是,北宋放棄努力了嗎?並沒有。契丹雖然是頭等強敵,但党項則是肘腋之患,直接影響北宋向河西走廊和大西北開疆的機會。於是,宋夏戰爭一直打到北宋滅亡,也沒打完。

    所以,自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北宋一直處於擴張階段。然而,事與願違,北宋一直在努力卻一直在路上。然後,北宋滅亡了。

    第三是自保階段,從南宋開始到滅亡

    別的王朝總會是一個從亂到治、從治到盛然後再從盛到衰、從衰到死的過程。但是,北宋卻直接從盛到死了。這是什麼原因?

    在北宋徽宗朝,大宋的外部環境終於變好了。西夏這個不死小強,終於被磨軟了,滅國西夏只是時間問題。關鍵是北方的大遼也變弱了,大機率會出現內亂。但是,大遼的內亂竟直接變成了外患,因為女真建國了。只用了12年時間,女真大金就連滅大遼和北宋兩大強國。這種效率,連穿越小說都不敢這麼編。

    然後,宋朝進入了南宋階段,這時候只能自保了。之前還能跟契丹人掰掰手腕,現在跟女真人連掰手腕的機會都沒有,甚至還一度稱臣了、認賊作父了。這才是奇恥大辱。

    女真人剛剛坐穩天下,草原世界又來了一波自組織,蒙古人崛起了。蒙古人才是草原世界的終極BOSS。蒙古騎兵天下無敵,打遍歐亞大陸。但蒙古的領袖階層堪稱穿越的存在。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個不用說了。成吉思汗之後,是窩闊臺大汗;窩闊臺之後,是貴由大汗。貴由時期,大蒙古國陷入混亂。但貴由在1246年繼位,在1248年就死了。這個挫折時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接下來,是蒙哥大汗、忽必烈大汗,這兄弟兩個一個比一個彪悍。

    蒙哥大汗,在打殘南宋的同時,還組織了蒙古人第三次西征,一直幹到地中海。忽必烈大汗,不僅徹底滅國南宋,關鍵是在東亞世界建立了統治秩序。中原、草原、高原、東北以及西域,第一次融合進了一個超級大帝國。

    簡單總結就是: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在總計89年的時間裡,蒙古大汗一直是射鵰英雄的狠角色,大蒙古國一直如日中天。

    這絕對是歷史的BUG。然而,這個逆天存在大BUG,全被南宋趕上了。當此之時、有此之勢,南宋別說收復中原,就是能活著,已經相當不錯了。遇到這種對手,只能叫生不逢時。在女真人面前,打不過就稱臣,認賊作父就認賊作父了。而在蒙古人面前,南宋連稱臣都不允許、也不可能,只能勉強自保。

    總結:一切都是局勢使然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比之華夷之辨更為具超越性的,是天命觀。從元到明這個時代的人,就是這種看法。兩宋不是不努力,而是無法逆天改命。而所謂天命,在小來說是一種局、在大來說是一種勢,是一種由社會合力形成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某種特殊情狀。

    囚徒困境是一種局,比如五代十國的中原,比如澶淵之盟前的宋遼。接著,這個局就被女真人打破了。而宋金博弈、宋金夏博弈,又是一種囚徒困境。然後,這個局又被蒙古人打破了。因為暴力來自邊緣地帶。

    而放大尺度來看,中原和草原也是一種囚徒困境。每一方都在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結果卻讓所有人陷於不利。但蒙古人逆天了,不跟你玩什麼中原和草原博弈,直接引入了外部資源。三次西征,蒙古人越大越強,不僅收編了邊緣地區的所有暴力,而且還融合了草原、東北、高原、西域的資源。面對這種對手,守著半壁中原的南宋完全沒有出手的機會。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公元1367年,朱元璋釋出《諭中原檄》,北伐蒙元王朝。到這個時候,蒙古人的好運氣或者說草原人的好運氣,才算結束。這個局被打破了。而宋朝卻沒能熬到這個時候。

    那麼,宋朝弱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先天發育不良,宋朝承接了五代亂世後的中原天下;其次是失去了先發優勢,幽雲十六州和北方長城都在競爭對手手裡;第三是草原的內部自組織太兇猛,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唐末以來,先是沙陀人稱雄山西,再是契丹人跨過長城、甚至一度飲馬黃河,後是女真人投鞭淮河、甚至一度衝破長江,最後則是蒙古人打遍整個歐亞大陸。中間還不算党項人來了一個爆發式崛起。兩宋就沒有出手的機會。

    那麼宋朝內部呢?

    軍隊羸弱不堪、文官黨爭不休、皇帝廟堂失策,難道不是原因嗎?

    帝國一旦建立,總會實施內部去軍事化,然後在邊緣地帶贖買暴力。帝國內部就不可能強兵林立。如果內部高度武裝,那還是藩鎮割據,而北宋就是五代亂世之後的第六代。所以,軍隊羸弱不是宋朝一朝的問題,而是所有王朝的問題。建國之初,軍隊風光無兩;中期之後,想強也不允許。

    宋朝多名臣。名臣不是搞黨爭搞出來的,而是幹事情幹出來的。明朝多奸臣和忠臣。忠臣和姦臣才是搞黨爭搞出來的。所以,黨爭最厲害的不是宋朝而是明朝。可以說,北宋計程車大夫一直很努力。而唐朝的黨爭也要比宋朝厲害。李林甫大權獨攬,發動了大清洗運動,宰相舉起屠刀都準備幹太子了。而安史之亂的誘因就是宰相楊國忠與節度使安祿山的政治鬥爭。

    聯金滅遼,從結果看肯定是愚蠢透頂了。但如果成功呢?宋徽宗必是一代明主,而趙匡胤和趙光義在他面前也要暗淡下來。至於聯蒙滅金,就是沒有的事。後期,孟珙兵入蔡州、終結大金,那是趁機搶地盤。金朝肯定要死而且馬上要死,南宋就一定要趁機向北拓展一個戰略縱深。後來的端平入洛,也是出於這個考慮。

    所以,宋朝“弱”的原因,不能從內部找,只能從外部找,或者說從局面和形勢上找。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草原崛起的時代,才是“弱宋”之所以弱的最主要原因。

  • 4 # 哈哈95238

    本人觀點有:一、宋太祖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取代後周,過程過於順利,得國過於容易,再加上平定南方各個諸侯國都比較順利,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導致對軍隊戰鬥力重視不足,疏忽了對軍事的培養。又因其過早離世,沒有機會看到北伐的艱難和契丹的強大,錯過了整頓軍事的機會。輪到太宗,其軍事能力嚴重不足,教條死板,敗於契丹也就實屬正常了。後世的皇帝,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被壓著打也就不足為奇了。二、唐朝是被藩鎮割據弄滅亡的,承接五代十國後的宋朝自然格外的害怕重蹈覆轍。於是乎,拼命的壓制武將,打壓武將,以文代武,導致尚武精神缺失。又在政府機構中層層設防,導致武將權力被過度壓制,真正的良將難以被提拔,任用。導致無將可用的局面。三`軍事上過於教條,死板,加上頻繁換將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軍力大打折扣。四、宋朝統治者過於迷信金錢的威力,對軍事建設不上心。就連宋太祖自己都想過用錢向契丹(遼)買回幽雲十六州。所以後世之君總想著用錢擺平戰爭,而不是提升軍力。宋朝的“弱”,由諸多因素導致的。暫且舉出上述四點,以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黃桃品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