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16499836712

    唐朝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富庶的封建王朝,經濟文化達到鼎盛,佛教在這一時期空前發展,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唐王朝統治的歷史長達289年,在敦煌莫高窟開窟最多,和其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政治、經濟到達高峰一樣,其文化藝術也走向了自己的頂峰時期。

    莫高窟現存唐代洞窟二百餘窟,幾乎是全部現存洞窟的二分之一,且藝術風格變化顯著,逐漸走向了石窟雕塑藝術的成熟期。

    前人把唐代敦煌莫高窟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初唐期,內地早已統一,敦煌地區還有五六年的動盪、割據與紛爭;盛唐起於神龍年間,迄於建中年間;之後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統治,一般亦稱為中唐期,佛教空前繁榮,形成了莫高窟後期的地方風格;歸義軍時期進入晚唐,在對中唐文化藝術承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初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留存至今的石窟有:第57、60、68、71、77、96、202、203、204、205、209、210、211、212、213、220、242、244、280、293、297、321、322、328、329、331、332、333、334、335、338、339、340、341、342、371、372、373、375、381、386、390、392和449窟。

    其前期石窟在藝術上是隋大業時期石窟藝術的餘韻,雖然只經歷了公元617—624年的短暫時期,但在藝術史上卻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它隨著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均田制一起來到敦煌,是隋末進入唐初的交接點。隨著唐王朝向西域的軍事行動,中原長安的新畫風隨之而來,但河西和敦煌地區正處在恢復時期,又地處西陲,交通不便,敦煌藝術受其影響較緩慢,也較小。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平高昌,對西域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東西交通開始暢通,敦煌莫高窟藝術便迅速地出現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風格和麵貌。

    武則天時期,沙州佛事興盛與武則天本人佞信佛教是分不開的。加之,對西域的用兵也更加頻繁,自上而下的佛教與石窟寺發展的基礎已經奠定,於是敦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也開始走向自己的高潮時期。

    隨著社會政治力量的強大,經濟力量的空前發展,雄偉、壯麗成為藝術家所追求的時代風格,敦煌莫高窟的巨型造像應運而生,群像塑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公元705—780年,唐王朝進入盛期,而西北地區卻正值多事之秋。民族關係緊張,軍事爭戰頻繁酷烈,唐史、唐文、唐詩及各類唐代冊籍中記載反映很多。但敦煌莫高窟此時反映的則是盛唐佛教文化藝術的高度成就和成熟昌盛。

    當時的將軍、都護、軍使出徵西域時,大都是帶著自己的文士、詩人、歌童、舞女、醫卜、星相、畫匠和織工等各類隨軍服務的人才的,自然如沙州刺史兼豆盧軍使李光庭、晉昌郡太守兼墨離軍使樂庭瓌當時在莫高窟建窟造像時,一定會有他們從內地帶來的匠師們參與繪塑,為此敦煌本地的畫工就可以直接地學到內地的新畫風和新技法。

    現存敦煌莫高窟的盛唐洞窟有:第23、26、28、31、32、33、34、39、4l、42、44、45、46、47、48、49、50、5l、52、66、74、75、79、80、91、101、103、109、113、115、116、117、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9、130、148、162、164、165、166、170、171、172、175、176、180、182、185、194、199、208、214、215、216、217、218、219、225、264、319、320、323、374、384、387、444、445、446、458、460、482、484和490窟。

    不同畫家工匠,以他們對佛教文化藝術的不同理解,以自己各具特色的畫風,畫出了自己不同的作品,表明了自己不同的佛教思想觀念和佛教文化藝術觀念。

    盛唐時的敦煌莫高窟藝術以自己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不僅受到當時信眾的崇拜和敬仰,也受到今天人們的稱讚。

    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前後,政治上的盛唐已經不盛,對沙州的統治權岌岌可危,但石窟佛教文化藝術卻愈趨成熟,中原京洛地區的不同畫派的藝術風格及其藝術成就在敦煌莫高窟均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

    一、唐朝敦煌莫高窟石窟雕塑藝術特點

    敦煌莫高窟的中唐時期,是吐蕃王朝統治敦煌的時期,在吐蕃統治下的敦煌,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開始,其意識形態與社會生活狀況有了逐步的改變。

    雖然當時先有敦煌的十年守城抗敵,後有驛戶的多次起義反抗,但吐蕃贊普多次赦免了敦煌這一“獲罪之邑”與佛教聖地。

    同時,吐蕃貴族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利用沙州世家豪族統治敦煌,大興佛事,廣度僧尼,並派吐蕃大德僧管理佛教事務,參與政事。

    到吐蕃統治後期,更將敦煌地方的部分政權、軍權和地方稅收管理權一併交給了敦煌世家豪族,從而使吐蕃政權維持了穩定和較為鞏固的局面,佛教文化藝術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朝會昌滅佛時期,敦煌地區在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治理下,正是佛教最為興盛之時,寺院增多,寺院經濟空前發展,莫高窟修造洞窟大量增加。

    敦煌文物研究院重新判定的吐蕃時代石窟有:第21、92、93、112、133、134、135、153、154、155、157、158、159、179、186、188、191、197、200、201、202、222、231、236、237、238、240、258、357、358、359、360、361、365、369、370、447、469、471、472、474、475、478和479窟。這些洞窟對後來晚唐、五代、宋和西夏的繼續修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敦煌莫高窟吐蕃(中唐)時期藝術和盛唐時期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絡,但其窟型、龕型和壁畫內容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每窟內經變畫的數量增多,有些洞窟內一壁上繪畫有多鋪經變。

    同時,吐蕃時代洞窟在製作上更加考究,覆鬥形窟頂,方整的四壁,盝頂帳形龕及佛床、壼門,無不嚴整、精巧。一壁之上不僅繪有二至四鋪經變,而且在壁畫下面還繪畫了12至14扇屏風。各屏風內所繪畫各品比喻故事,其內容細節又與上方經變畫中盛大的法會場面相結合,精緻細膩的藝術效果躍然全壁,滿目生輝。

    這一時期壁畫塑像筆墨精湛,線描造型準確、生動,以其結構謹嚴、刻畫精微取優,是唐代藝術向深度探索所顯示的卓越成就。這是敦煌藝術發展道路近五百年漫長經驗和不斷探索的必然結果。

    晚唐時期半個多世紀裡,給敦煌莫高窟留下了約六十餘個石窟:第8、9、10、12、13、14、16、17、18、19、20、24、54、82、85、94、102、104、105、106、107、111、114、127、128、132、139、141、144、145、147、150、156、160、161、163、167、168、173、177、181、183、184、190、192、193、195、196、198、221、227、232、241、336、337、343、459、470和473窟。

    張議潮率領敦煌民眾驅逐吐蕃,收復河西故地,從隴西經河西及敦煌地區到北庭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歸義軍政權在西北各族人民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因其不同的戰功,張氏、索氏、李氏等世家豪族都等級有差地獲得勳位,共同執掌著敦煌及河西地區的政治統治權。

    他們本來是吐蕃統治管轄時期政治、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此時則致力於保護和擴大世家豪族與各大寺院的利益;他們脫掉了吐藩部落使的長袖袍,佩上了唐朝的“銀青光祿大夫”的魚袋。

    這一時期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無重大的改變,主要是世家豪族紛紛以“報恩”、“慶寺”的名義營造的洞窟,是吐蕃時期的繼續,但也現出了個別的新題材和新形式。

    特別是張氏、李氏、索氏三姓與三個僧統在莫高窟所開的規模宏大的大窟,反映了敦煌及河西地區與中原聯絡比吐蕃時期的加強和進一步發展。

    二、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築藝術(1)

    跨越魏、隋兩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燦爛輝煌的唐代藝術。它以雄偉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強烈地吸引著我們,顯示出這個時代不平凡的開端。

    莫高窟的藝術到了唐代,算是達到了頂峰,這是無數藝術家殫精竭慮辛勤創造的成果。

    唐代洞窟遺存至今還有二百多窟,數量佔全部現存洞窟數的近二分之一。隨著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敦煌莫高窟唐代的洞窟開鑿繼續沿隋代向南北兩端和下層發展,到了唐末,崖面的長度已經基本上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唐代的洞窟形制,還是沿用覆鬥式的窟形,這種窟形在莫高窟中是最多的一種,佛龕加深加大,成為一間頗為寬敞的房子。塑像都被安置在後室的佛龕中。窟頂覆鬥形中有四方藻井。有些是平頂,也有作淺鬥形。這都是一般的樣式。

    除了以上的這些建窟形式,還有一些特殊的洞窟,如大佛窟、涅槃窟,都是唐代根據造像規模和造像體態而開窟建造的。第96窟就是根據所容納的巨大坐佛開鑿的一個具有高聳的空間的洞窟,窟平面為方形,窟身為方錐形,窟頂為覆鬥形。為了窟內的光線和供人們就近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體,在大佛的正面留有小門和幾處明窗,還有可供攀登的通道。

    因窟內坐佛高34.3米,所以經過歷代維修擴建成為現在的九層樓,也成為當今室內第一大佛。雖經後人多次拙劣的裝修,但宏大的氣魄仍舊存在。

    第130窟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它也用了第96窟的做法,外面鑿通了三層崖壁,才算把它隱蔽起來。第158窟的大臥佛,是莫高窟第一大臥佛。此窟平面為橫長方形,窟頂為橫長方棋形頂,整個洞窟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各窟間的交通,在初期大概仍是由前室鑿出通路,唐末由於前室崩壞,才加木構窟簷和廊道。窟簷和廊道大都為單層建築,結構簡單,因上面盛飾彩畫,便顯得十分華麗複雜。

    石窟和木構建築結合,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項重要的創造,它豐富了中國建築藝術。現儲存完好的唐末窟簷,至今尚存一處,在第196窟外。簷頂雖已坍壞,但梁枋栱柱尚存,彩畫如新,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

    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藝術在初唐時,處在發展、創新、變革的階段。到了盛唐,建築畫達到了頂峰時期,已經不是單調、簡單的建築畫了,出現了大型經變群體畫,在經變畫中,出現了群體建築。把殿堂樓閣用透視的手法畫出,表現出了建築的體積和縱橫空間,具有了真實感。

    壁畫中的佛陀、菩薩、天人等都被安置在建築物的前面和建築物中間,畫面中還表現了極樂世界的盛況,天上有飛天撒花,池內碧水中有鴛鴦、妙音等在水中游戲。有舞伎、樂伎,有天宮樓閣,有高聳的鐘樓、鼓樓、佛塔。把人物活動融於景物之中,是一幅幅集人物、景物的精美藝術畫。

    三、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築藝術

    第329窟,是初唐時期的代表作品。南壁與北壁都是通壁畫。其主要內容是宣傳西方教主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美妙、快樂。《西方淨土變》、《彌勒經變》的壁畫中還有部分欠缺。但是,仍然是唐代壁畫的傑作。因為初唐時期是變革、創新的時期。

    到了盛唐,莫高窟的建築畫走向鼎盛時期和成熟時期。樣子收藏網從盛唐第217、148窟中可以看出,建築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217窟北壁通壁畫巨幅《觀無量壽經變》是大乘佛教淨土三經之一。在《西方淨土變》的兩側新增加了條幅畫,又把經變畫分為三大部分。自上而下分別是殿堂、樓閣、豎樓式木臺、方亭,形成了有組織的建築群。但是,建築物過於密集,給人在視覺中產生不真實感。

    第172窟是盛唐中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它與217窟的建築畫相比,已有很大的區別,建築物已不過於密集,平面佈局已按照真實的佛寺來設計。

    第148窟是盛唐之末修建的,也是規模大、藝術水平高的一個洞窟,它有著40平方米麵積的大型經變畫。

    雖然此時李唐王朝與吐蕃王朝正在激烈爭奪河西,但就在這戰火之中,古代匠師們留下了這藝術高超的洞窟建築和宏偉建築畫。

    到了中唐以後,莫高窟的古建築畫已經沒有什麼新的進步,開始趨於程式化。大型經變畫也不復存在,畫面縮小,畫幅增多。這一時期的建築畫完整地顯示了庭院佈局。

    第361窟就是中唐時期的洞窟,它的北壁中的《藥師經變》東方淨土世界的建築就是完整的一個寺院,它的南壁《阿彌陀經變》西方淨土世界的建築也是一座完整寺院。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建築畫不僅反映了極樂世界的亭臺、樓閣、寺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間建築的風貌。晚唐第85窟的《華法經變》的佛經故事中,就畫有二進式四合院,現在北京地區還遺存這種院子。

    在壁畫中還有大量反映古代人民在建築中施工的場面,有用簡單力學原理吊運材料的,有為建築籌備木料的,有伐木的。在第296、321、372、98等窟中,都繪畫有這種建築施工的場面。

    四、唐代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藝術

    敦煌莫高窟彩色雕塑經過從早期塑制到隋代幾百年的實踐積累,到唐初已經從最初的早期、中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唐代的彩塑大放光彩。

    同時,唐代遺存的彩塑的數量也比較多,共有六百多身,其中有半數儲存了原型。

    莫高窟唐代初期的塑像,克服了隋代比例不對稱的毛病,更接近於現實,已特別注意刻劃人物性格心理,自然佛和菩薩都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但是古代匠師們在塑造佛和菩薩的形象時,仿照真實的人物性格捏塑,給予它們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觀者精神與之相通,激起其虔敬與親切之感。

    第205窟是初唐的洞窟,有一尊斷臂菩薩像,上身裸露,項飾鏈珠,胸飾瓔珞,胸部豐滿,腹部微鼓,體態纖巧,通身富有彈性,姿態典雅,莊重大方,給人一種具有生命活力的青春健美形象。無論從她的體態、面部表情,還是服飾上看,都表現出一種安詳、自信,和她得體的服飾的真實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s的起源是什麼?怎麼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