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吉奧奧
-
2 # 育兒成長樹
更應該關注的是寶寶的交流能力吧,正常情況下寶寶在2歲左右時就可以自己組詞了,比如吃香蕉,喝奶奶,我妹妹的大寶3歲了,今年說話才稍微好點,以前說話都是一個字一個字,但是不影響正常交流,你說的他都知道,他也會給你指什麼東西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是怕去人多的地方,一見陌生人就不說話了,後來一直帶著他去外面玩,哪裡熱鬧就去哪裡,現在上託兒所了,就比以前好多了。
小孩子說話晚屬於遲語症,10%的寶寶都有遲語症,造成遲語症的原因很多,只要孩子能和大人正常交流那就說明智力沒問題,但是發現孩子說話完首先還是要去醫院檢查下的。
1、先排除是不是耳力有問題,如果耳力有問題,那我們平時說的一些高頻音比如f和zh開頭髮音的語言寶寶並不一定能聽到,也就會造成她不會說這些語言,即使有問題也沒必要擔心,耳力是可以矯正的。
2、排除是不是構音器的問題,構音器就是肺、喉嚨、舌頭、面部肌肉等組成的發音系統,如果是這個問題那就要做手術了。後期康復再加強鍛鍊就可以了。
3、如果不是器官上的問題,那可能就是性格了或者家庭語言環境了造成的,但是隻要寶寶交流沒問題,自己也不要太擔心多陪孩子說說話加一些手勢之類的,講一些有情節的故事,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小朋友之間的相互模仿能力特別強,對孩子很有好處。
-
3 # 小李和小劉
多和寶寶說話,正常的說話,比如說喝水就說喝水,不要說喝水水.吃飯飯之類的。去逛超市啊!或者帶寶寶出去玩兒的時候可以多教寶寶,這是茄子、這是公交車、這些詞語。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外界比較好奇,善於模仿,寶寶都是很聰明的
-
4 # CuteCici
我家西寶的語言發育非常棒,在孩子1歲2個月的時候基本開始說話,並在2歲的時候到達了語言的爆發期。
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我的建議是一定要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想要輸出,必須要有輸入,但是如何輸入,很多寶爸媽無從下手,我有以下建議:
1. 剛出生到1歲的寶寶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時間和寶寶溝通,並且是正常溝通,不建議使用太多寶寶用語,因為寶寶只是一個年級比較小的人而已,意識上承認他的獨立個體地位;
2. 稍大一點寶寶可以採用角色扮演,以及讀繪本的方式進行語言輸入,並鼓勵語言輸出;
3. 多種語言環境並存不是惡魔,父母要善於利用,最主要的是固定的人說固定語言並。
4.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寶寶語言能力好,父母首先語言放開自己!
5.最後,畫下重點!多交流!!!角色扮演!!!讀繪本!!!
-
5 # 寶媽的日記本
一、對語言的注意力
首先應訓練他們的目光對視能力。
孩子與家長之間就需要有目光對視。要做到與孩子的目光對視,家長必須調整自己的位置或姿勢,或者把孩子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通常的指令是:“看著我!”
開始時,孩子沒有對視的反應,家長可以用雙手擋住孩子眼睛的兩側,讓他只能看到家長。
此外在與自孩子交流時,必須把握好距離,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與他們近距離、面對面、強制性的接觸,當他出現不耐煩的時候,就用一些他平時喜歡的東西吸引他,然後再面對面交流。
二、語言理解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先從簡單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動作教起,以提高自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動作模仿可以採取一對一的方式。
如,家長髮出指令:“摸摸你的頭。”“跺跺你的腳。”等,讓孩子模仿家長的動作。透過與孩子的接觸、講話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可以讓他們建立聲音到動作的聯絡,提高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這是孩子語言訓練的關鍵的一步。
此外,家長應該在家庭生活中,儘可能多的對孩子說話,多渠道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在使用某一東西時,可以跟他們說:“這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正在做什麼”等等。
三、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要進行口型模仿訓練的時候,要選擇孩子精神最好、心情最佳的時間,每次教的時間不要太長,內容不要太多;
家長必須與兒童面對面,保證他能清楚地觀察家長的動作;動作要慢要誇張,這樣孩子才能看得清,記得住;環境要安靜,減少干擾;每次所教的單詞要儘量簡單。
四、誘發主動性語言
從熟悉和接近生活的內容入手,創造機會誘發孩子的主動性語言。
如,訓練他們說“爸爸、媽媽”這些常用的稱呼,教他們說“好、有、吃、要”這些常說常用的單字,並訓練他們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和可以使用的環境。
在家務中誘發他們的主動語言,如,讓孩子幫忙洗碗,家長故意把洗碗布收藏起來,誘發孩子去找,去問:“媽媽,洗碗布在哪兒呢?”等等。
指導孩子進行大量的朗讀。識字的孩子可要求自己朗讀,不識字的可以跟家長朗讀。
五、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問題
直接指令的語言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所以給他們提出具體的要求,少用否定句式。
如不說:“你別推桌子!”而要說:“你把桌子擺好!”
也儘量不要使用“幽默語”、“雙關語”。如,孩子把圖書丟到了地上,家長不要用“你再丟一次看看!”來威脅他,這樣他可能會再重複一次丟東西的動作,引起家長的憤怒。
家長應該說:“把書撿起來!”;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要有耐心,多鼓勵和表揚,切記不要打罵。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雙胞胎奶爸,因為是兩個男雙胞胎,家裡語言環境也複雜,所以孩子說話稍晚了些,但現在經過訓練慢慢趕上了。
怎樣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一、隨從孩子的意願和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的興趣及感受,留心孩子注視著的東西。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然後等待孩子的反應,給予孩子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留意孩子注視些甚麼,然後說一說。這樣,當孩子注視某種事物的同時,他亦正在接收有關那個事物的訊息。唯有當孩子把他注視著的事物與您的話聯絡起來,才產生「譯碼」能力,弄清楚您說那個字彙的意義。由此可見,您給予的訊息必須是相關的、清晰的。
例如:孩子:(觸控熱雞蛋時)/a/;家長:啊!好熱呀!(每次當孩子觸控熱燙的東西時,您可以同樣響應孩子的反應。
例如孩子:(指著花)/a/,家長:這是花。
二、調整您的說話
既簡單又清晰的說話,有助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以下數點能扼要地給您說話的貼士,望您能逐一掌握!
1. 使用較高音調:跟成年人說話,我們會運用平淡而自然的語調,沒有太多抑揚頓挫。跟孩子說話,您可以稍稍提高音調,用較誇張的語氣,吸引孩子的注意。
2. 強調重點字眼:孩子較難迅速或完全掌握整句句子的內容。您可以在說重點字眼時,提高音調,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重點內容。例如,您想強調「薯條」這個詞彙,說:「仔仔吃 薯條。」
3. 簡短句子:避免使用太長的句子。簡短句子包含的內容較少,孩子較易掌握。至於簡化的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您必須根據您的孩子現有的口語理解能力,參考語言評估結果,避免說一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話。
4. 簡易文法和字彙:跟孩子說話宜直截了當,應避免運用太花巧的修辭和太複雜的句子結構。使用的字彙亦以孩子熟悉的、環繞他身邊事物內容的為佳。
5. 速度放慢:放慢說話速度,字與字之間可稍作停頓。
6. 重複字彙或句子:適當的覆述加深孩子對整句說話或個別字彙的印象,有助他更有效地接收訊息內容。例如:「媽媽煮飯啦,不是洗衣服,是煮飯。」
這種說話方式稱為「兒童語」,有助吸引孩子的注視,使語言更易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簡化不是任意的,不是強行將句子分拆,縮短句子。在此建議您的是:說簡短而文法正確的句子或片語,切忌說不自然的話。例如「拿兩個杯給我」是既自然又合乎文法的句子;反之,「拿兩杯給我」是硬把量詞「個」省去,以為句子愈短愈能懂。事實上,這種不合乎文法的簡化方式只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
三、促進語言發育的活動
· 自行說話法 你一邊做事情,一邊講述自己在做的事情。意思是將我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操弄的事情,轉化成說話,說給孩子聽。例如:(孩子在玩拼圖,您也拿出相似的拼圖跟孩子一起玩)家長:「我拼圖啦,拼好大塊呀。看呀,我拼圖啦。」
· 並行說話法 孩子一邊做事情,您一邊講述他所做的事情。意思是將孩子所見所聞所感所操弄的事情轉化成說話,說給孩子聽。例如:(孩子在玩積木)家長:「小成擺正方形啦,堆得好高呀。」這種說話模式能清晰地把當時情景中的一舉一動和語句緊扣一起,讓孩子瞭解彼此的關係,增強口語理解能力。
1. 說,說,說!——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你在玩積木”);描述孩子的感受(“你很高興,這是你最喜歡的玩具”,“你肚子餓了,你想吃東西,你想吃什麼”);說出人和物件的名稱(“看,這是個小姐姐”,“這是你的奶瓶”);描述物件的特徵(“這個球是紅色的,它很大。這是個大紅球”);描述孩子聽到的聲音,並模仿它(小貓瞄瞄,小狗汪汪);給孩子唱歌或念兒歌。
2. 聽,聽,聽!——擴充套件孩子所說的(“水!”,“喔,你口渴了,你想喝點東西,你想喝什麼?”)。小的孩子需要家長給出範例(“這是橘子汁,橘子汁好喝”);大些的孩子可以讓他選擇(“你想喝水還是橘子汁”)。當孩子說出不完整的句子,擴充套件他的句子,並回答他(“車”,“好的,你想要這個大卡車”) 3. 讀,讀,讀!——即使你孩子還不能理解你說的話,也可以開始閱讀。這幫助孩子認識到閱讀很有趣。開始時用布書或者活動書,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去研究書。鼓勵孩子說出圖畫的內容(“看,兔子在吃胡蘿蔔”,“你覺得下面會發生什麼?”)
4. 探索,探索,探索!——帶孩子去各種地方,公園、超市、郵局、銀行。和他講講這些地方,問孩子他看到什麼,他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
5. 做,做,做!——讓孩子自己做事情(小明來吃飯,拿起你的小勺子,舀一大勺飯)。讓孩子幫你做事情(“小明來洗澡了,給你打溼打溼,現在要用沐浴露了,小明幫媽媽遞一下沐浴露”)。用餐和洗澡的時間是很好的對話時機。
四、以孩子已認識的字彙介紹另一個新字彙
按著孩子的興趣,或當下所說的話,給他介紹一個新字彙。例如:孩子能力:已理解正方形的意思,目標新字彙:梯形。情境:玩積木。在孩子面前,有不同形狀的積木,包括正方形和梯形。家長並行說話式語句:“擺 正方形,你又擺個梯形 吖。”這例子告訴我們,孩子已認識的字彙是「正方形」,因此我們可以用「正方形」做途徑,像對比一般,介紹出同樣是【形狀詞】的「梯形」這字彙。
同樣,我們可將之應用於【顏色詞】(如「黃色」)、【動作詞】(如「吃」)、【質地詞】(如「滑」)。運用的句式可以是「拿XX給我,不是XX」、「不是XX,是XX」,以作對比。當然,兩個對比物件必須同時向孩子展示出來。
五、在不同的環境下介紹同一個字彙
有時候,孩子未必真正理解某個字彙,卻聽懂您的指令。為甚麼呢?這很大可能是孩子依賴環境提示來理解指令。例如,有一杯水放在孩子面前,您指著杯向孩子說:“喝水。”孩子便去拿杯喝水,這或許只是因為環境上有足夠的提示。若您發現在另一情境下,孩子聽不懂「喝」這字彙,即可推測孩子還沒有真正理解「喝」的意義。故此,在不同環境下介紹同一字彙是必要的,這有助孩子真正理解字彙的意思,而無需依賴環境提示。您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如「喝水」、「喝果汁」、「喝湯」、「喝汽水」等,強調「喝」這個字彙,讓孩子聽見「喝」這個字彙時,不管在哪種情況之下,也聯想起這個動作。
六、兩個不必
①不必重複練習太多次:父母為使兒童學會說話,同樣的話語叫兒童說五次、十次,有時反而使兒童厭煩。比對一般的兒童多說一、二次左右即可,同樣的事在同一個地方不要重複兩次以上。但碰到同樣的事情或同樣的情況發生時,要再重複的提醒。不必刻意教學,只要在適當的環境下,不斷地、自然地對他說話,讓兒童瞭解語言的意義,便可期待他逐漸會說出話來。②不必矯正發音:即使說不好,有表達意思的姿態即可,若刻意矯正發音,說不定反而會抹殺好不容易培養的說話動機。只要他肯說話,發音不正確的缺陷久而久之會改善過來。家長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確的說話模板即可,但千萬不要學兒童說娃娃語。
七、學習的時間
①每天堅持。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游戲,在遊戲中教孩子說話。所定的時間可因人而異。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約2~3分鐘,然後逐步延長,形成常規。②選擇最佳的學習時機。所謂最佳的學習時機,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較集中的時候,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孩子學的東西也會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時候教語言,往往事倍功半。
八、重點突出,反覆練習
父母在一段時間內只教小兒學習一個特定的詞語,並且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
九、小步驟前進
學習語言時,父母要把目標化整為零,每一步要分得較細,使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獲得成功。如果步驟與步驟之間跨度較大,孩子就會遇到困難,挫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例如,當小兒只會少數稱呼時,父母就著重於疊詞或單詞的教學。
十、不要輕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時間內,父母尚未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開口,是需要“千呼萬喚”的。
十一、記錄進展情況,看到小兒的進步
在孩子末開口之前,父母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避免這一點,建議父母經常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對於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詞彙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