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中有樂
-
2 # 文史並蒂
先說說明朝的政治執行機制是什麼的:簡單來說,明朝的政治體制是“君主集權、雙軌輔政”,所謂君主集權,是指整個大明帝國所有的權力的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原則上來說除了皇帝,其他部門都是辦事部門,不具備任何決策的權力。
所謂“雙軌輔政”,指的是由內閣和宦官同時輔政,內閣大臣掌握票擬權,也就是對某件事處理的初步建議權;宦官集團,其實主要是司禮監太監,掌握批紅權,也就是最後的簽字權。皇帝在中間符合稽核內閣的建議質量,然後指示宦官能不能批准。
這套制度的優點可以概括為三個:第一,內含奇妙的平衡之術。這套制度下,皇帝可以像朱元璋那樣瘋狂的工作,也可以像嘉獎皇帝無限的偷懶,因為只要平衡了內閣集團與宦官集團的勢力,整個大明帝國就可以有序的運轉下去。
第二,對皇帝的要求降低了。一個完整的決策,需要內閣、皇帝、宦官三個政治集團同時參與,換言之皇帝只需要負責其中的一個環節就行,極端情況下,就算是皇帝不參與,明朝也能運轉下去。
第三,限制了大臣的權力。明朝內閣也好、宦官也罷,所有的權力都是皇帝臨時賦予的,都必須假借皇帝之手才能生效,這就決定了他們無法離開皇帝而行駛權力,所以在明朝無論是權臣、還是權閹,誰都不敢拿皇帝怎麼樣。
這套制度的缺陷也可以概括為是三個:第一,內耗嚴重。內閣與宦官天天鬥來鬥去,徒增了很多內耗,導致決策效率不夠高。第二,疏遠了皇帝與文臣關係。文臣地位下降,且缺乏了丞相這個能夠溝通大臣與皇帝關係的人,文臣與皇帝容易產生證明衝突。第三,放大了皇帝的失誤。權力過於集中,皇帝任何一個小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
-
3 # 小熊大夫sailing0705
2、否定君主專制思想的出現。為什麼明朝會出現民主思想的萌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黃宗羲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與顧炎武、王夫之提出了中國比較成系統的民主思想,尤其是他說的——君為天下之大害。明末像海瑞那樣罵皇帝的屢見不鮮,萬曆時期更是蔚然成風。大家都很熟悉的海瑞海鋼鋒其人為人耿直,因為反對明嘉靖帝的政策而上書大罵嘉靖帝,但是誰知道,當時的海瑞不過是一個六品的知事,大家想想,一個六品的小官的奏章可以直接面呈皇帝,這正說明了對君主專制的普遍否定。大臣連篇累牘地指責君的過失,毫不掩飾地揭露當朝皇帝“酗酒”、“戀色”、“貪財”、“尚氣”,四毒俱全,裝生病,“藉此自掩”,“禁城之內,不樂有君,”“怨讟愁嘆,難堪入耳”,等等。官僚士大夫甚至以批逆鱗為榮,留中奏疏不下百多件。
-
4 # 未濟
明朝執行機制是內閣和內廷共同為皇帝辦事,沒有丞相,皇帝親掌六部,內閣大學士是高階顧問,司禮監太監協助皇帝批紅。
優點:皇權集中,皇帝省心
廢除了丞相,改用內閣大學士當高階顧問,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內閣大學士雖然貌似是宰相,但確是沒有宰相的實權,除非皇帝不想處理政務,或者皇帝太小的時候,內閣大學士才真正有權力。否則就只是高階顧問。沒有相權的威脅,皇權集中,皇帝放心。而且還省心,因為內閣大學士有好幾位,共同出謀劃策,最後批奏摺還有司禮監太監秉筆,蓋印。皇帝聽一聽,然後動動嘴說怎麼批就行,明朝皇帝最容易偷懶了。要想讓國家正常運轉,只要用好內閣首輔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兩個人就行。
只要他倆忠心辦事,那麼就不會亂。內閣也只是提建議,票擬,沒有批紅和蓋印,啥事也辦不了。司禮監可以牽制內閣。而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就是再大,也都是皇帝給的,並且不能掌兵權,皇帝說換人就換人。所以明朝皇帝偷懶的很多。像嘉靖,萬曆,天啟,都是很會偷懶。但是國家也沒有立刻崩盤,還是支撐了好多年,還取得了一些成就。所以說,明朝的這套機制已經挺完善了,專門就是為皇權服務的。
缺點:部閣之爭,內閣內鬥,宦官擅權
明朝的黨爭是非常嚴重的。首先說部閣之爭。因為內閣大學士歸根結底並不是宰相,六部是由皇帝親掌的。一開始內閣大學士品階不高,權力也基本沒啥,真的只是顧問,提意見。但是在明仁宗之後,一些六部的尚書兼任內閣大學士入閣,不但參與決策,最終還負責執行,這無疑中抬高了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其實六部和內閣是有矛盾的,因為內閣是為皇帝服務,不直接掌管六部,而六部卻受到內閣的制約,因為內閣票擬,皇帝同意了就還是要給六部執行內閣的建議。由此就引發了內閣和六部的不合。內閣名義上沒實權,但是卻參與高階決策。而六部尚書則未必對這個決策信服。他們在名義上還沒有直接從屬的關係。所以,關係不和也沒辦法。
而內閣內部,為了爭奪首輔,鬥爭也是相當激烈。因為皇帝懶惰,越來越放權,內閣首輔地位則更不一樣,基本上內閣首輔會主導政策的施行。所以當上首輔才算是宰相。內閣內部的爭鬥則會培養自己勢力,拉幫結派,討好皇帝。夏言與嚴嵩之爭,嚴嵩與徐階之爭,徐階與高拱之爭。高拱與張居正之爭,明朝內閣很難消停。內閣互相使絆子,意見不統一,當然對國家不利。
因為司禮監是代行皇權,從權利上講比內閣首輔要大。一旦皇帝偷懶,不想批奏摺,直接把權力給司禮監掌印和秉筆太監,這就導致後來為魏忠賢的專權。雖然宦官不會篡位,但是他們專權後就會結黨營私,為自己謀利,安排自己人擔任要職,如此一來會使得吏治腐敗。
明朝的制度能完美執行的前提是皇帝勤政,只要皇帝老實批奏摺,親自盯著點,就沒啥大事。但是明朝偷懶的皇帝太多了,權力下放,任他們自己玩。皇帝又為了平衡各方勢力,樂見其內閣爭鬥,這樣不會一家獨大。但是最終就導致了一方對另一方的打壓,黨爭害了明朝。 -
5 # 你說那是個成語
任何制度都有優點缺點,明朝政治執行機制最大的特色就是內閣制,這與其他朝代的政治執行體制截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套內閣制。
回覆列表
熟悉封建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央集權君主制,始終都圍繞六個矛盾,此消彼長,周而復始,逃不過週期律。
六個矛盾分別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太子和非太子的矛盾;君權和太監的矛盾;皇帝和皇后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文官和武官的矛盾。
然而,這六個矛盾的核心還是皇帝本身。一個能力強、身體好、手段高、又勤奮的皇帝,這六個矛盾很容易駕馭,反之,有一個弱項,這些矛盾就會接踵而來。
明朝朱元璋後期因為接連幾個宰相都出了大案,乾脆,直接廢掉宰相制度,自己既是皇帝又兼職做宰相,這樣做的後果,朱元璋自己沒有問題,沒日沒夜的上班都不覺得累。但是,後繼皇帝都能做到嗎?變來變去,內閣制行使了宰相的權力,內閣首府實際上乾的就是宰相的活。廢掉宰相制,表面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實際權力運轉都在內閣,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
明朝最為致命的制度有兩個,一個是太監製度,一個是特務制度。
太監干政,直接導致君權旁落。皇帝要麼不管事,要麼沒有能力管事,而太監干政往往拉幫結派,貪腐成性,不但滿朝文武不滿,更加劇了普通百姓的苦難,從而動搖執政基礎,後果就是農民起義。
特務制度在明朝最為恐怖。東廠西廠錦衣衛,直接聽命於皇帝,負責監控所有官員。造成人人自危,沒有私密空間。而三個特務機構又相互爭鬥,相互勾結,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
因此,進入現代一來,選舉制度基本可以消除無能之人上臺。這是社會發展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