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圈裡有懂中醫的朋友嗎?今天接到一號稱中醫專家的電話,推銷中藥,我說:中醫不是講究一人一藥嗎,你連患者的病因病情都不清楚,就敢給下藥?專家回曰:那都是老黃曆了,望,聞,切,問的方法已經過時了,現代的中醫,只需要瞭解患者得了什麼病,就可以下藥了。現代的中醫這麼神奇嗎?你怎麼看?
6
回覆列表
  • 1 # 東楚龍野虎

    故賢有望而知之謂之神。因為人體是互相聯糸的整體,內在疾病基本反映到外在來,比如高熱病一看多是臉色紅撲撲的,而內寒病多為形寒肢冷,貧血患者多為臉色蒼白,結核患者多兩顴部紅如染,黃疸病人多臉黃目黃,內有積食積溼者多為舌苔厚膩,曾經歷史上受過傷如開過刀者眼目必出報傷點,唇內韌帶看出你是否有痔瘡。從瘡瘍顏色腫勢可以分折知病屬於陰症還是陰症。如此等等,望一而知十,很多病者走到中醫面前不用開口,就知道你是腰痛還是腳氣,看疹無知新舊,看斑點知內因,甚至知其病預後,此如古人所說,月暈知風 礎潤知雨履霜知堅冰至是一樣的道理。

    聞而知之謂之聖。所謂聞一是透過嗅覺聞其味,一是透過聽覺聞其音。人身健康時分泌的氣味與疾病時分泌的氣味是不同的,溲味便味汗味體味屁味口臭味,一聞就能明白病在何因。同時病人疾病時的聲音有別於常人,中醫透過聲音區別其虛實,比如氣血虛弱者聲音多是有氣無力,聲音低微,而實證狂證或中氣充沛者聲音高亢如鍾。這都為中醫掌握疾病本質提供第一手辯證診斷資料。

    問而知之謂之工。疾病,對病人來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病人對人體內每個症狀透過各種感觸神經都可以感受到,舉例疼痛,病人自知疼痛是隱痛,綿綿不休痛,刺痛,脹痛,灼痛,痠痛,鈍角,時作時止痛,遊走不定或固定痛,或白晝痛劇或夜晚痛劇,或遇寒加重遇熱緩解,或冬季痛其他不痛,從痛的部位來講分頭痛肢痛關節痛胸痛脅痛腹痛等,只要客觀說明,醫生均能正確掌握疾病的性質部位,給治療給定良好的方案。

    切而知之謂之巧。切診有二,一是脈診三部九候,一是按壓軀體。前者透過血脈流動,感受脈勢脈壓脈律不同來掌握疾病內在原因,比如熱者脈多數,寒者脈多遲,痰者脈多滑,內傷病者脈多沉,外感病者脈多浮,這都是中醫積累千年來的行之有準的規律,任何人無出其外。另一是透過醫生手按壓患者軀體某一部分,以瞭解癌腫部位大小軟硬溫涼及阿是穴情況。這也是掌握第一手診斷資料。

    一般來說,中醫望聞間切講四診合參,也就是將四診所掌握資料結合起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進行辨證分析。比如一個病人說病了二三天了,醫生問怎麼得病?病者說三天前下雨刮風在外淋了。醫生的病者什麼感覺?病者說惡寒,發熱,渾身痠痛,此時病者不時咳嗽,吐稀白痰,於是醫生切脈發現六脈浮遲,經過辯證論定風寒感冒,兼有內溼。透過藥物一二劑就痊癒了。因此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在理論上是有科學依據的,在實踐上是治療的基礎,只要辨證得當,治療常常效如桴鼓。

  • 2 # 幕後老牛

    中醫的基本功,都充分體現了中醫中的望,聞,問,切四診中,不掌握好四診,很難成為一名中醫。

    四診是行醫的基礎,也是診斷學中的中點。因為中醫講究辯證法,要辯證,就必須要有第一手資料,而疾病的資訊又都是通過了診斷,才能夠獲得的,所以,離開了診斷談治療,確實是個外行了。

    任何的疾病,都是有與之相關的各種資訊,只有透過望,聞,問,切的方法,尋找病因,辯明病症,方可醫治的。

    中醫的理,方,法,藥是有嚴格的要求的,是完整的體係,決不可能會斷章取意,特別是臨床應用中,有關升,降,浮,沉等等問題的處理時,都是從診斷開始的,一步一步的有序進行的,其中任何的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有差異的,因此,沒有診斷的中醫,應該慎重考慮之。

  • 3 # 中醫雜症

    中醫是以辯證論治為理論基礎,望、聞、問、切加舌診,是中醫治病的方法,要四診合一,綜合辯證,因人、因地、因勢治宜,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洩之的方法治療,中醫是需要繼承、發展,但是如果把四診合一去掉,實行驗藥治病,失去了中醫辯證論治的意義,把中醫的根本丟掉了,這不是發展中醫,是和中醫理論背道而馳,見病治病是中醫之大忌。

    有人說望聞問切過時了,可以這樣說,望聞問切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超越的治病方法,其神奇在於整體和症狀的綜合辯證,望是看人的神、色、形、態,聞是聽患者的言語、喘息以及氣味,問是知道患者那裡不舒服,切是看患者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還要結合舌診來整體判斷疾病的情況,症有假,憑其脈,脈有假憑其舌,所以中醫的看病是一個非常精細和負責任的,不可能連病人都沒見就給人開方治病,其實有好多人不理解,中醫把脈就知道是什麼病,感到不可思議,然而脈診並沒有那麼神奇,可能有些醫生誇張了,但都是在結合多方面的辯證後,放到脈診上來增加中醫的神秘,這也無可非議。

    中醫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理論,是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檢驗,用中醫的整體觀和動態觀來辯人、辯病、辯勢,治病的方劑有基礎方、常用方、代表方,但都是以症狀為辯證基礎,並非見病治病,出血止血,發熱清熱的治療方法,有的連病人都沒有見,症狀也不知道,就匆匆用藥,這不是治病而是在害人,這不是中醫理論所為。

    中醫治療是有證、有方、有藥,有症狀才有治療的方法,沒有症狀,光有一個病名,中醫是沒法治療的,像感冒,沒有症狀怎麼治療?況且感冒的症狀一個人一個樣,感冒的程度也不一樣,怎麼用藥?都用清熱解毒、抗病毒的?能治療好感冒嗎?中醫治療感冒,即使同樣的症狀,不同的人治療方法就不一樣,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健其中,這就是不同的體質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出血病人找不到出血原因,但憑止血是止不住血的,當然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對於大出血的病人還是要先止血,或者標本兼治,像高血壓,這是西醫的一個病名,西醫的治療就是降血壓,雖然血壓不高了,但又會有併發症,只能常年吃藥,血壓高還是治不好,中醫治療高血壓是針對於症狀和原因,肝火旺盛的可以平息肝火,疏肝理氣,肝火得降,血壓自然平穩,由於瘀阻引起的血壓高,可以透過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這樣能從根本上治療高血壓。

    有些人會懷疑中醫,同一個病人找十個中醫看,能開出十個方,到底那個方管用呢?可以這樣說,只要是辯證論治正確的都會有療效,因為人體是一個暗箱,即使不足和有餘,也不知道不足多少,有餘多少,所以就先用藥看看,一個氣血不足的人,有的醫生先補氣、有的先補血、有的氣血雙補,因為補氣養血的藥材太多了,所以每一個醫生開出的藥也不一樣,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像一個飢餓的人,吃饅頭管用、吃菜也行,喝水也有效果,這裡的問題就是關鍵在於辯證正確,才會有療效,可能有的病好的快些,有的好的慢些,這就是十個中醫能開出十個方的差別。

    世上沒有靈丹妙藥,不對症再好的藥也不會有療效,還是要根據症狀和體質辯證論治,不要誇大和歪曲中醫理論,不符合實際的宣傳有損中醫影響,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把中醫發揚光大,造福於子孫後代。

  • 4 # 自然就是天醫

    望聞問切永遠不會過時。不信?那就別用望聞問切診病試試看?

    不用望:醫生不準看病人,必須蒙著眼睛查病。

    不用聞:醫生不準聽,必須塞住耳朵查病。

    不用問:醫生不準開口問病人哪裡有問題,必須封住嘴巴查病。

    不用切:醫生不準碰到病人的任何經脈絡和肌膚機理;不準用刀切。

    也就是說,醫生診病不能看、不能聽、不能問、不能接觸,蒙著眼、塞住耳、封著嘴、隔空查病,現代醫學是天師麼?

  • 5 # 中西醫門診8

    現代大師牛上加牛,要給說病名就處方這是科技資訊牛,牛中醫有的看一下檢查就處方,拋棄傳統的辯證論治,一律套餐,不問寒熱虛實,真是有證的看病不辨證,傳統的靠的是辯證論治,大多沒證,推廣的技術中不中,西不西,可悲的中醫藥發展之路。

  • 6 # 桂花芳香77105282

    謝邀!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察疾病,收集臨床資料的方法。

    問診,是透過詢問,以瞭解起病,發病過程等有關的各種症狀及病史:

    望診,是觀察疾病在神,色,形態,五官,舌和幼兒指紋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反應;

    聞診,是根據病人的發音,語言,呼吸,咳嗽,呃逆,嘔吐,以及其口氣,汗氣,涕痰,大便,小便等氣味來了解其異常的變化;

    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象變化和肢體肌膚的異常情況以瞭解病情。

    四診是從各個不同側面收集病情的方法,因此,臨床運用時,必須互相參照,才能掌握疾病的資料,為辯證提供可靠的依據。以便分析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體的反應,判斷疾病發生的部位,病變的屬性,邪正的盛衰以及病情變化的趨勢,從而作出診斷和治療。

    因此,題主所說的“那個中醫”認為四診是“老黃曆”,過時了――這觀點是錯誤的,不負責任的。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人命關天”。做為醫生,應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才是正道!

    以上簡單答覆,供參考。

  • 7 # 中詩禪道

    這個話太外行了。

    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極為高妙,有很多病症或者病症的初級階段不是西醫儀器或化驗能診斷出來的。

    舉例說心慌心悸,在西醫看來就不是什麼問題,他們會讓病人背上動態心電圖觀察幾天,然後確定沒有器質性病變,醫生就不認為有什麼疾病。但是病人的心慌心悸一直在持續,有時候還出現心跳偷停,去找醫生的時候,卻不是發病的時候。這樣醫生就更判斷為正常了。

    而中醫“望聞問切”卻不然,高明中醫透過四診法仔細觀察,瞭解病人平時的情況,問病人不適時的狀態,加上舌診,把脈,判斷病情以及病症發生的可能性,而予以調理,從而使危險消失於無形,這絕對不是西醫儀器儀表能夠做到的。

    曾經有一個病人找我,說身上不舒服。我問哪裡不舒服,她說不出來,就是不舒服,渾身感覺不自在,睡眠不正常,偶爾頭暈,有時莫名其妙想吐,但又毫無規律。比方說現在來看病,就沒有什麼不適感。

    我透過把脈判斷為溼重,積聚在肚腹,給了她一箇中成藥的建議,並且告訴她調整睡眠時間和飲食忌諱。透過十五天的調理,她的不舒服狀態徹底改變。

    這就是中醫的高妙之處,能診斷疾病,能判斷未病,能予以生活方式的建議,能做心理疏導。這些都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裝置能實現的。

  • 8 # 喇叭與利劍

    中醫治病是診斷準確為基礎的。經過大量的臨床診斷行醫是有經驗的。中醫的診斷是以望聞問切診斷病情。望是看病人的體形態精神面部舌的顏色舌苔有無厚薄甚至手耳的情況。聞,聽呼吸說話的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哪裡痛,痰的情況,大便小便的情況,顏色,有無血,發病的時間長短,醫過沒有。切摸脈,確定病情症狀。辯證實治,制定治療方案。五方,囑咐禁忌。雖然有憑病歷治病,但不準確,因為病情是變化的。病不減輕就會加重。檢查出病歷卡至少有幾天。

  • 9 # 康愛多網上藥店

    現代中很多人都說:“其實華人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很幸福的人群,因為即便是看病,他們也不只有西醫,甚至還有中醫。”此言不差,那相信大家在接受中醫師看病的時候,都不免發現一點,醫生除了諮詢主要症狀,還會問一些看似和疾病無關的問題,比如胃口怎麼樣?喝水多不多?容易出汗嗎……

    有的人便會嘀咕了,這些跟病情有關嗎?哎,你還真不能小看了這寥寥數語,其中大有學問呢!想學會如何讀懂它們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1. 問是否發汗——看病觀表裡

    在中醫中,凡是體內蘊藏了很大的病邪的患者,那他是極少甚至沒有發汗的現象的。因為病邪藏留體中,將所有的外發之氣都留扣住了。只有當把汗給揮發出來,使病邪隨著而出,人才能感到舒爽起來。

    像一些發燒的患者,或是經常有頭部、身體四肢酸脹、疼痛,胸口氣悶,情緒不由自主地煩躁氣憤者,多是脈象按之有緊有數,那他的病邪就多半是多留於體內,需要將其逼之、揮發出來。

    不過也有一點,若是並非全是表證,則可能是陽虛而汗者,須補充他的氣。陰虛而汗者,須益其精。只有做到了辯證準確,用藥恰當,使之汗出或補益得當,人才方能痊癒。

    2.問頭、身的感受

    就像有的人,陰虛頭痛,可能是由於飲酒、夫妻生活過度,或工作過於勞苦……這些便可能是裡症。當火積在體內,中醫們多會用藥使病邪上浮,表露於體表,再祛除掉。

    如一些火過盛的人,他們常說感覺到自己的面板很燙,有灼熱感,或紅腫不消,或總感覺到口渴、心煩不已,這肯定是有熱證的,建議多吃一些清淡、涼爽、能夠祛火的藥食。

    若是上述的熱證症狀但卻感到身體疼痛不止,這是因為體質陰寒,導致我們的氣血不能及時的流通,堆積在一起了。這一類患者,多要使之經脈溫,血氣流通,那麼,病邪就自然可以除掉了。所以說,問患者頭部、身體四肢的一個情況,對於判斷病情也是很關鍵的。

    3.諮詢排便情況

    很多中醫會問病患,小便顏色如何、便時有無痛感、排便的規律及便狀。這些都是為了方便診斷患者是否屬於熱證,還是其他的情況。

    像我們最常見的,有些人著了涼,便會拉稀,便中水分較多。有的人上火極盛,則小便赤黃、大便乾燥,甚至有排便困難的情況。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中醫要問大小便的情況了吧。

    4. 問最近飲食

    諮詢飲食,一方面可以知道患者胃中是否清濁,一方面可以瞭解到病症的起由。像有些人說自己最近好像吃什麼都覺得好苦,多是肝膽之疾;有的說經常口中甜膩,多為脾溼;有的說自己時常進食一些上火之物,那便難免誘發熱證、便秘;有的說自己喜歡吃冷飲,那就不難說明其為何脾胃虛弱等等。

    5. 問“渴症”

    這裡的渴,不僅是一種時常喝水的表現,更多是總感覺到口渴、心煩,對飲水這一動作有想做的衝動的一個情況。

    故而,中醫中提到:凡體內大熱者,則時常感覺到很渴,還喜歡喝冷水。這一類患者的腹部,按之堅硬,大便乾結,其脈象也是沉實、十分有力的。

    但喜歡喝熱水又怕冷的,就不是實火之證了,多半是虛寒證。其脈象也多是浮於表而無力的。

    由此看來,中醫們的每一句其實都對於判斷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瞭解作用。那麼,希望以後大家能夠多多體諒醫者用心,多些耐心向其說明清楚些,這樣也有利於自身的恢復。

  • 10 # 哇哈哈

    這個是個大忽悠吧,每種病都由多種病因造成,象出汗有自汗,盜汗,頭汗,心口汗,手足汗,半身汗等等,腰痛有受風,受寒,受溼,瘀血,閃挫,腎虛,勞損,生氣等等,每種病都有不同的病因造成,病因不同治法也不同,為此你還能信他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入職第二天,想離職,發現這份工作可能偏離自己的軌道了,可是在這之前你已經拒絕了幾份合適的工作,怎麼辦?